普惠遗产新知 点燃公众热情—单霁翔“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读后

2018-07-05 06:56:10
城乡建设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单霁翔新视野遗产

■ 金 磊

(作者系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总编辑)

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回归,其魅力日益绽放,公众热捧传统文化现象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历史的必然。城市文脉与精神,是公众应有的对城市历史与当代文化的省思,恰如人们对文博问题的认知,已越来越有参与感;公众对文博知识越来越热爱和渴望,以及对博物馆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谦称自己为故宫博物院守门人的单霁翔院长,自2015年至今经过两年多时间不懈耕耘,推出了“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700多万字著作(共三辑,每辑10册)。这30册小书不仅表达了他对遗产保护的态度,更书写了对文博事业发展的渴望,真可谓一套文化遗产的普及“小百科”。

本人作为“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的策划编辑之一,认为这个论丛系列是传统文化遇上现代社会的一种新表达形式。面对奔流不息、从不断流的华夏文化长河,如何为公众做一次文化遗产世界的“导游”,单霁翔的“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书系做出了一次成功的探索。

一、“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给公众热点问题以思考空间

单霁翔用30本“小书”,分析和梳理文化遗产间的内在联系,将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文化建设、博物馆发展三位一体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呈现给公众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新视野的同时,还带给提升公众文化遗产新知的可持续性发展思路。论丛共分三辑,每辑10册,基本上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丛无疑是部认识中国遗产保护当代发展的普及之作,书中不仅可读到对遗产保护之策的魅力感召,也有满满是情怀的知识“亮点”,是体现文博“连接”话题的生动视角。

“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第一辑解读了文化遗产涉及的主要领域及门类,它涉及10类遗产保护,分别是大运河、大型考古遗址、建筑遗产、民间遗产、20世纪遗产、线性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在《20世纪遗产保护》一书中,单霁翔强调20世纪遗产就是为剧变的20世纪留下历史坐标。读者可了解单霁翔以政协委员就北大红楼、首钢工业遗产、国庆十大工程、黄石工业遗产、洛阳涧西工业遗产、天津碱厂工业遗产的提案。针对20世纪遗产保护的理念,他还尤其提出“认真阅读优秀的20世纪建筑遗产,思考它们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工程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成为当代和未来世代理性思考的智慧源泉。文化遗产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充满了故事,而20世纪遗产更是承载着鲜活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成为历史,历史变为文化,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第二辑解读了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及有效措施。它针对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做了逐一分析,展示了理念进步、法制建设、资源普查、人才培养、安全保障、科技支撑、工程实践、社会动员、国际视野与城市文化特色保护问题,全面且深入,几乎构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论”。《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分册很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文城市建设的需要,通过国内外大量事例解读了城市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的方法。单霁翔特别从三方面分析了公众与社会对城市地域文化保护的困惑,即在城市大规模“建设”之前要调研并挖掘清楚城市自身的地域文化基础;要从城市文化背景上研究市民在思维、行为、价值取向上的特征及文化模式,从而形成因城而异的城市人工建筑特色,以具有文化自尊与个性的城市文化;要实现地域文化的城市特色,需要正确驾驭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功能与城市文化、现代观念与传统理念、科学技术与营造艺术等的关系,只有这样,城市才能讲好属于自己成长的“故事”。

二、“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展示了“博物馆”课堂的文化空间

博物馆是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发展场所,它会源源不断为城市文化的丰厚注入发展新动力。“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丛书第三辑展示了博物馆大千世界的新视野,这十册向公众普及了博物馆文化的基本内涵。事实上,对博物馆的系统研究之著作,单霁翔已出版了两部关于广义博物馆的书,即《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2011年2月)、《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2014年1月)。如果说那两本广义博物馆的理论著作是为城市文化注入的高质量发展建言,开拓了博物馆建设的新视野与深入内涵,那么第三辑的“十书”即博物馆的藏品保护、陈列展览、观众服务、文化传播、学术研究、市场营销、科学管理、文化责任、多样化发展、原生态保护则是解答了当代国际化视角下的博物馆建设的系统问题。笔者尤为关注《博物馆的观众服务》一书的内容,因为其开篇列入的是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2008年3月6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他全面阐述了为什么要将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件事办好。他认为要做到从重“物”到“人”“物”并重,即面对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要满足人们的学习与欣赏需求,让人们找到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要实现对“物的关怀”,也实现对“人的关怀”,使之相辅相成,真正让博物馆成为公众生活中的朋友;他还指出要做到从服务“观众”到服务“公众”。

在《博物馆的文化责任》一书中,他谈到的“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令人印象深刻。他将博物馆定位在“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绿洲”“知识的殿堂”“城市的客厅”及“文明的窗口”五个层面上。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更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写照和依托。现代化的城市要同时具有时代气息与文化底蕴,强调博物馆是城市“精神的家园”是因为它恰可展示城市文明;博物馆是“文化的绿洲”是指它可为城市呈现人文色彩和文化底蕴的非凡景象。有专家特别强调博物馆可被看做城市一部分的场所,此外还是在城市历史语境中可辩论、可实践的好去处:一座没有博物馆的城市,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博物馆要努力担当“城市的客厅”的文化中心作用,在这里必须考量公众是否参与,是否有建立和完善的博物馆公众参与机制与制度。同样,《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一书更给读者专业化启迪,还能带来读懂博物馆的知识,或许这是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的前提。2007年3月,单霁翔就针对“提升博物馆展示服务水平”提交了全国政协提案,重点强调要靠改进服务理念,向社会提供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及多渠道、多种类的社会服务,体现博物馆的水准。其中他写于2013年9月的“解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思想性与观赏性”是极有价值的论述。在论及博物馆展陈的思想性时,他认为展陈是检验博物馆精品意识的关键,如何让观众心动、目不暇接又幽思不息,是展陈功力设计之关键。展陈并非简单意义上将藏品叠加与组合,而要将主题思想贯穿始终,其功力在于要找到与主题思想相一致的藏品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一定是观众自愿到博物馆来的理由。

单霁翔认为,博物馆展陈不应是为追求消遣人士所设,更非一般的世俗娱乐,它与博物馆文化的“寓教于乐”完全是两个概念。国际博协职业道德准则也强调,博物馆应尽力确保陈列展出的物品真实客观且不应永远保持神秘化或墨守成规。好展陈可为城市文化繁荣做贡献,它如明灯,照亮公众对博物馆的热爱之心。

如果要问单霁翔博士何以有文化遗产保护的“远思”,“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书丰富的内容及生动的描述是最好写照。他在全书自序文章的题目即为“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生动、深刻、鲜明地表达了他执着工作潜心学习的心境。我们有理由说,“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是用普惠公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创作出的亦宏观、亦微观、更服务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的品质图书,是引导公众走进文化遗产大千世界的“小百科”。

猜你喜欢
单霁翔新视野遗产
遗产怎么分
单霁翔的再也不敢
中外文摘(2020年20期)2020-10-31 09:18:22
单霁翔的再也不敢
做人与处世(2020年9期)2020-06-29 07:38:28
走进波士顿,开拓新视野
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4:08
千万遗产
单霁翔:用“新”守护故宫
商周刊(2017年17期)2017-09-08 13:08:58
单霁翔:故宫“看门人”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4
“新视野”邂逅冥王星
“新视野”号抵达太阳系新大陆
太空探索(2015年9期)2015-07-12 12:54:41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