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条件与发展策略

2018-07-05 11:51兰筱琳黄茂兴
关键词:升级制造业工业

兰筱琳,黄茂兴

工业4.0概念于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首次亮相,并在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正式推出,目的在于推动其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现已上升为德国工业振兴的国家战略,人类自此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刘俊卿.数字工厂是工业4.0愿景的基础[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15):70.。此后,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美、日、英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工业互联网)、“终极制造”概念(“产业价值链主导权”Industrial Value Chain Initiative,简称:IVI)、《工业2050战略》等,中国也不甘落后,2015年5月8日,由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落地,这一项规划被称作是“中国版的工业4.0”,它将成为中国工业未来10年的发展纲领和顶层设计,对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 文献综述

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相继问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裴长洪、于燕着重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角度来分析德国工业4.0为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认为中国在这两个领域存在市场需求不匹配、科技水平不高、企业生存困境以及高端人才稀缺等问题,并提出中国可以紧抓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契机,强化与之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建议*裴长洪,于燕.德国“工业4.0”与中德制造业合作新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4(10):27.。丁纯、李君扬将德国工业4.0的主要内容概括为“1个核心”“2重战略”“3大集成”和“8项举措”,并着重从内部挑战和外部挑战两个方面分析了德国工业4.0的实施动因以及可能取得的成效,从而提出了中国必须高、低端制造业同步发展的政策建议*丁纯,李君扬.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4):49.。李云志在总结了工业4.0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管理架构的角度对工业4.0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政府与企业应从标准化体系框架、工业宽带的基础设施建设、复杂系统的管理、安全问题、业务流程设计、能力的持续提升、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以及资源转化的效率这8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李云志.“工业4.0”时代的管理架构研究[J].管理观察,2014(24):95.。张曙从企业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制造该如何向工业4.0迈进,他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提出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采取从上而下的方式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张曙.中国制造企业如何迈向工业4.0[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4(12):1.。李金华将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就背景、框架、优先发展领域、行动目标和路径等多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和分析,并进一步从细化相关制度、创新生产模式、搭建信息平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工业4.0对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意义*李金华.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1.。黄阳华在详述了德国工业4.0与其他版本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异同的基础上,着重从产业的视角阐释了德国经验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其中包括进一步创新地区产业政策、充实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意义及转变中小企业的发展思路等*黄阳华.德国“工业4.0”计划及其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2):1.。贺正楚、潘红玉对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紧迫性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加快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以信息技术带动工业发展、构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方面着手*贺正楚,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3.。纪成君、陈迪吸收了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经验,认为中国制造2025应该从强化部门间合作、加大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强度、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快数字化信息与工业的全方位融合等方面加以努力*纪成君,陈迪.“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路径设计研究——基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6(2):50.。部分学者还深入解读了工业4.0对地区制造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兰建平分析了工业4.0将对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带来的影响*兰建平.工业4.0对浙江产业转型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5(4):4.;李政新提出河南省必须结合省情适时调整战略重点,扎实展开新的产业布局,为建设河南省成为先进制造业大省提供了思路和建议*李政新.“德国工业4.0”对河南工业升级的启示[J].区域经济评论,2015(2):85.;黄英艺结合福建省泉州市当前的制造业特征与环境,分析了工业4.0为其带来的重要启示和意义*黄英艺.德国“工业4.0”战略对泉州制造转型升级的启示[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1):39.。

总的来看,大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工业4.0的内涵与特点上,由此展开论述其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的对策建议也大多属于原则性和普适性,鲜见对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研究和对中国制造业优劣势的系统分析。鉴于此,本文将从多角度对比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并分析这种差异化为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路径所带来的启示,同时本文还将系统分析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优劣条件,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二、 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一) 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作为指引制造业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举措,其首要任务都是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发展基础来看,德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实施工业4.0战略计划的目的在于巩固德国的竞争地位,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之相比,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非强国,在创新水平、资源配置、产业结构、信息化程度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推进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推动我国跻身制造强国之列。

其次,从发展程度来看,德国是在大体实现“工业3.0”的基础上推行“工业4.0”,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保障。而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发展的阶段,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

最后,在发展目标方面,德国工业4.0旨在推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注重理念的发展以及模式的创新。而中国制造2025是关于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侧重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希望能解决我国在制造业创新水平、产品质量、工业基础等一系列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中国制造2025等同于德国工业4.0,但是德国工业4.0对我国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 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1. 管理方式(制度)创新

工业4.0背景下,德国的虚拟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企业的生产条件得到优化,生产方式更加科学,公司的管理和经验高度自主,高端人才集聚,推动了企业的协同创新,也促进了位于工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间合作。中国也应学习德国经验,重视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强配套体系的建设,使得企业既能够以使用者和受益者的身份参与到智能生产过程中来,又能够作为创造者和供应者进一步对智能化工业生产技术进行更新发展。

2. 科学技术创新

德国工业4.0除了传统的在工厂内部开展创新之外,还把创新延伸至用户端,大量采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最新技术,使得固有的行业边界不复存在,从而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实现高层次的科学技术创新。而中国制造业应该积极借鉴德国经验,在工业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中寻求创新,在推动产业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同时,开发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重塑产业链分工格局,将互联网等工具与传统制造方式相结合,让中国制造快速向智能化的方向转变。在实际操作上,中国可以借鉴德国采用“虚拟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物理化的智能制造技术相融合”的生产方式,以新一代信息应用技术为手段,打造更为灵活的工业化生产,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尤其在智能测控、机器人、新型传感器、3D打印等产业领域,更应该加快智能制造的实践步伐,率先探索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胡杰.从德国“工业4.0”看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J].民营科技,2014(12):268.。

3. 生产模式创新

德国工业4.0将标准化作为基本的实现手段。通过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以保证企业之间能够在装备制造、自动化工程和软件业之间无缝对接,从而降低磨合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目前,我国主要使用德、美、日等国家的工业标准,缺乏自主的统一标准体系,使得很多国内工业企业生产混乱、对接困难,因此未来,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中国可以效仿德国工业4.0,探索建立完备的“中国标准”*杜传忠、杨志坤.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借鉴[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7):82.。

三、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劣势分析

(一)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势条件

近年来,中国的工业水平不断提升,钢、煤水泥、化肥等工业产品产量一直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制造在某些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基础。

1. 中国工业科学研究实力日益提升

随着全球工业化步伐的不断迈进,中国正以更加积极的态势参与到全球竞争当中,不断提高工业的科研实力,为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乃至“中国创造”积蓄力量,进一步激发工业发展动力。近几年来,中国的工业科研实力显著提高,工业企业越来越重视科技研发在长期经营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R&D活动的工业企业数量明显增多(见图1),在R&D方面的资金投入显著提高(见图2),工业企业的科研成果数量及科研人员数量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见图3)。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5》显示,2014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球的14.4%,仅次于美国排名第2,是全球R&D人员最多的国家,201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达到27.0%,排名世界第3,2014年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70.9万件,排名世界第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5》发布[EB/OL].(2016-07-25).http:∥www.vmost.gov.cn/kjbgz/201607/t20160725_126747.htm.。

图1 中国有R&D活动的工业企业占所有工业企业的比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

图2 中国工业企业R&D经费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

图3 中国工业企业其他科技活动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

除此之外,中国在电子商务、家用电器、航空航天等领域也陆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 3D打印、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飞速成长,由原先的技术模仿转向技术自主研发和创新,科技创新活动愈发活跃,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中国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形成了强大后盾。

2. 中国具有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现有工业大类39个、工业中类191个、工业小类525个。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中国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它有力地减少了工业配套生产的成本;另一方面它也降低了中国工业对外的依赖程度*马俊.产能过剩行业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8.。除此之外,“大而全”的工业体系还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它使中国工业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并且把握住未来网络化工业时代的发展脉络。与此同时,随着持续的技术创新,中国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高而精”的制造业技术领域发展大大提高了中国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4.0”奠定了重要基础。

3. 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不断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不断提升。一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情况可以用R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指某种产品在一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除以在世界贸易总量中该种产品所占的比例)来衡量(见表1),因此,本文通过计算中国从1995—2013年的RCA指数来衡量这期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变化情况(见表2),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由原来的一般竞争力过渡到如今的较强竞争力,为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表1 RCA指数衡量标准

表2 中国制造业RCA指数(1995-2013年)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经整理计算得到。

4. 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不断攀升

随着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分工,其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正在稳步提高。如图4所示,本文选取了德、美、中、日等七个国家1990—2013年的总出口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进行比较,中国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从1990年中国总出口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仅有1.81%、在七国中排名最后,到2011年逐步赶超其他国家跃居世界第一, 2013年中国总出口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11.76%。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出版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分析指出,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增长主要归功于制成品国际占有率的提高,制造业是导致我国出口市场份额持续上升的主要推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逐步向中高端迈进的中国制造业将为打造工业4.0的中国样本提供有效保障。

从出口结构来看,与往年相比,2015年中国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仍在不断下降,仅占出口总额的4.57%。与此相对应的是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不断攀升,2015年达到21695.4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5.43%。其中,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家电、家具、羽绒、皮革、五金制品、电池、自行车等行业在国际上拥有竞争优势,中国的轻工制品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目前已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中国除了是“世界工厂”之外,还具备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也将为工业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制造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市场支撑。

图4 德、美、中、日等七个国家出口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1990-2013年)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http:∥stat.wto.org/Home/WSDBHome.aspx?Language=,经整理计算得到。

5. 政府重视和政策扶持,为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对于实施推动转型升级的重大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2013年8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 《“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其中对加快宽带网络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计划将其广泛应用于生产经营当中,进一步服务于中国工业发展。2015年3月,工信部下发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及《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部署了首批94个公司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16年,我国陆续启动了“1+X”规划体系,“1”代表《中国制造2025》规划,“X”代表11个配套规划方案,明确了未来5~10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路径,提出要重点提升我国在创新中心、工业强基和绿色、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工业实力。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广东、浙江等省份的“机器换人”计划,江苏、福建等省制定了“智能制造”行动方案,也将计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智能化生产线等改造等。除此之外,《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无一不体现出中国政府对制造业升级的高度重视,这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引领方向,加快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的步伐。

(二)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1. 技术与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大障碍

当前,虽然中国的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关键零部件、系统软件和高端装备的对外依存度依然居高不下,绝大部分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对芯片的需求量占全球总需求量的5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国,但是其中有90%以上的芯片都来源于进口,进口总额高达2000亿美元,已经超过石油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类目*佚名.我国芯片市场占全球50%以上,国产芯片仅占10%份额[J].中国对外贸易,2014(8):75.。可见,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的中高端制造业发展。除此之外,中国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设较为落后,对共性技术领域的研发十分紧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程度仅为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等等,这些原因也同样导致了中国制造业原始创新不足,先进技术重点前沿领域发展滞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有强大的技术与创新能力作支撑,在这方面中国仍有很大的努力和提升空间。

2. 产品质量管控体系薄弱影响“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

中国的产品质量管控体系是建立在传统的手工和半自动化检测的基础之上,质量管控法律法规的执行也存在大量的“人治”行为,导致中国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水平不高。根据CPCS(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和RAPEX(欧盟非食品类商品快速报警系统)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出口商品召回通报指数长年居高不下,问题产品的数量长期位列全球第一,制造业每年直接和间接损失巨大,累计超过万亿元,甚至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直接将“中国制造”与低劣产品画等号,这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声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中国工业产品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品牌发展滞后、标准体系水平偏低且更新速度缓慢、领军企业发展不足、对中国工业的贡献率偏低等也都制约了中国晋升成为制造强国的步伐。

3. 劳动效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也是制约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因素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多份报告中都曾指出,中国劳动生产率相比发达国家严重滞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甚至不如印度*凤凰网财经.世行:中国劳动生产率不及拉美印度 相当于美国1/12[EB/OL].(2012-5-24).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20524/6505845.shtml.。在中国的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对资源和能源的要求较高、依赖性较强。迄今为止,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仅仅通过大规模要素投入来赚取利润,这种方式在带来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也必将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始终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5 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等报告显示,中国的空气质量和地下水质量问题也愈发严重,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好工业制造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将大大阻碍中国工业的发展进程,不利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顺利推进。

4. 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平衡也将严重影响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随着近十年对教育和科技研发的投入不断增加,中国的人才储备已经实现了巨大改观,近几年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都超过七百万人,但人才质量与数量并不匹配,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相当严重,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都需要经过再培训才能基本适应岗位要求。同时,在企业中从事研究人员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明显,尽管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2014年发布的《国家创新蓝皮书》中指出,我国R&D人员总数排名全球第一,以占全球R&D人数总量的25.3%远超过美国的17%,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人均产出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尤其缺乏创新型高端人才,在我国许多工厂中,未经高等教育的一线蓝领工人数量也还相当庞大。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工业4.0将大量运用信息技术变“制造”为“智造”,这部分在流水线上从事简单重复工作的岗位面临消失的威胁。

四、 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策略

在工业4.0背景下,面对其他发达国家提出的一系列“再工业化”战略和发展中国家日益凸显的“成本优势”,中国若无适当应对,就会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逐渐丧失已有的工业优势。因此,在当前“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环境下,中国势必要重建工业新优势,在学习德国工业4.0经验的基础上推出有针对性的系列举措,扬长避短,调整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加快制造业提质增效的步伐。

(一) 面对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1. 加快推进生产模式的智能化改造

工业4.0时代,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是未来影响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的最根本因素。为此,中国必须主动、积极地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生产模式的智能化改造。以实现六个“换”为转型方向:产品换代(用智能化的产品替代传统工业产品)、机器换人(用机器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来代替传统的人力手工运作)、制造换法(实现车间、企业之间的设备互联互通,在智能工厂内进行智能生产)、电商换市(以电子商务的创新经营模式开辟崭新市场)、商务换型(将互联网等新兴电子信息技术于传统商业运作模式有效结合,开发云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商业模式)、管理换脑(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的优势,帮助工业企业站在更高的平台上、用更长远的眼光进行管理和决策)。六“换”的思路必将掀起一系列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这必然会带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提高中国的工业竞争力。

2. 加快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升级

制造业服务化是工业4.0理念中工业未来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引领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它将制造业的价值链由原先的产品延伸到服务领域,使得越来越多的制造型企业由传统的仅提供制造业产品向既提供产品又提供配套增值服务转变。中国制造业至今仍徘徊在国际价值链的中低端,要想成功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就必须加快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聚焦服务创新,打造工业企业的战略新高地。

3. 加快推进制造业的绿色化进程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一直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目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超过五分之一,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净出口稳居全球第一,但是,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是当前的主流发展方式,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时刻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潘云鹤,朱经武.2006年“学科会聚与创新平台”高新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因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闫世刚.基于绿色制造的产品生态设计体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3):218.。

(二) 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策略选择

当前,《中国制造2025》规划已经出台,中国要牢牢把握制造业智能化、互联网化和绿色化的大趋势,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的现有优势,顺应“互联网+”的重要趋势,致力于在国际新一轮的技术与产业革命中占据有利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1. 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产业,为智能制造提供设备基础

智能装备的研发、生产、应用是推动智能制造的关键。目前中国智能装备严重依赖进口,例如机器人市场80%以上被国外厂商所占据,这使得实施智能制造的成本高昂,大规模应用受制于人,所以加大智能装备产品的生产研发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力争实现重大智能装备的自主研发和生产。必须集中科技创新的优势资源,合理布局产业,尤其在汽车、轨道交通、船舶、电子、家电、纺织、钢铁、石化、冶金等重点行业领域,要着重关注核心装备上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技术和产业瓶颈,不仅仅实现生产线装备的智能化,更要最终实现工厂装备的数字化,全面提高重大智能装备的自主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装备的智能化改造。例如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的研发和运用,这类产品以在创新传统硬件和软件的基础上融入互联网思维为特点,形成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高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最终带动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2. 通过试点示范和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推进智能化生产线改造提供依据

要以中国工信部推动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为抓手,选择重点行业进行试点示范,最大限度地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头作用,以“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系统”的顺序和思路在试点单位实施改革,率先建设智能工厂,同时研究形成不同行业的智能化生产线的实施标准,使各种终端设备、应用软件之间实现高度互联互通,并在数据信息交换、识别、处理、维护等方面有一套标准化的体系。政府要及时引导出台能够与全球对接的标准化路线图,使得“中国标准”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并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得以采用。

3. “互联网+”助力“中国制造2025”,为制造业服务化快速发展提供可靠手段

首先,我们应该加快推动“互联网+” 与“中国制造2025”的融合发展,借助互联网在提升工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完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并且培养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在线下实体店销售的同时探索线上电商销售,创新企业的制造模式、经营模式和研发模式。其次,要市场主导和企业引导双管齐下,强化企业的市场观念,摈弃过去企业生产与市场反馈分离的供销模式,建立更多的消费者诉求反馈渠道和平台,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增值服务创新、媒体品牌推广等,加速制造业企业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重视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发展一批中小企业作为大型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从事生产,形成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帮助大型企业转变过去“只产大件不接小活”的经营思路,通过降低经营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第三,政府可以创建一批创新中心并加以引导扶持,以大型龙头企业作为平台,吸引一批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的加入,政府也可同时在加计扣除、科技引导资金等方面推出配套优惠政策,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和优势互补。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行业,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我们必须牢牢抓出“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其视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角之一,助推我国实现制造强国之梦。

4. 加强环境保护硬约束,为生产绿色化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制造业的绿色改造升级是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国必须在实行绿色生产的同时构筑绿色的工业体系,要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并将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绿色设计数据库等列入重点技术研发领域,改变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建设低碳、高效、清洁、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5. 着重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实现制造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出具的调查报告指出,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需要1.42亿高技能人才。因此,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中国劳动力的整体水平将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当中的一项迫切工作。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开辟专门的培训渠道,对已具备一定专业技能但是尚无法满足高端制造需求的人员进行“回炉再造”,并根据岗位进行分类培训,因材施教,全面提升低技能人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海内外公开招聘等措施,重点引进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完善人才引留机制,使更多高素质人才能为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

6. 对接“中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为确保制造业转型升级搭建互动桥梁

中国应积极探索 “中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无缝对接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思路,尤其是在能源与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一方面,中国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帮助“中国制造2025”落地实施。首先,可以利用跨国公司作为媒介,加快全球资源、业务流程和产业链的整合优化,从而提升制造业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其次,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重头戏,目前已经在规划和建设中的输油气管道工程就有中哈原油进口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吉木乃口岸液化天然气项目、巴基斯坦石油管线、中国-土库曼斯坦原油管线、俄罗斯油气输送及中亚天然气管线A线等,这为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必将加速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中国可以利用“中国制造2025”为“一带一路”奠定产业基础。首先,我国应充分利用沿边开放优势,推动境外制造业合作园区的落地实施,同时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将以加工为主的产业合作形式向以共同研发、营销和品牌塑造为主的方式转变,进一步深化全球产业合作;其次,中国应大力发展在海陆空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开发和设备锻造,加快建设具有大功率机车和高速动车优势的轨道交通装备、高技术高附值且受到国际市场青睐的海洋工程装备和具有完整航空技术体系、产品谱系和产业体系的航空产品,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的创新研发能力,掌握设计建造及配套的核心技术,从而为推动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国际合作奠定基础,加快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步伐。

猜你喜欢
升级制造业工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自主阅读,快乐升级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