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

2018-07-04 13:19陈杰
看历史 2018年3期
关键词:牛津大学杰克逊童真

陈杰

总有那么一些演说辞,不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失去光芒,照亮这个 世界上的一些角落、一些人,甚至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

美国著名歌手、被誉为“世界流行音 乐之王”的迈克尔·杰克逊是个矛 盾的人,在音乐响起时他的歌曲和 舞步能带动全世界的脉搏,然而舞台下的他却 生性腼腆,在成人世界总觉得局促不安,只有 在孩子的世界才能获得自由和安宁。也正是由 于这样的个性,除音乐颁奖典礼上的演讲外, 他仅有一次公开演讲。

2001年3月6日,迈克尔·杰克逊应邀 前往牛津大学学生俱乐部进行演讲,演讲的主 题是“救救孩子”。在这次演讲中,杰克逊由 自己的童年经历出发,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他的 担忧—被剥夺掉快乐童年的孩子甚至将受到 终生的折磨,他呼吁大众“重建父母与孩子之 间融洽的关系”。

他的童年

在牛津大學演讲时,迈克尔·杰克逊已经 43岁,在舞台上他的舞蹈依然灵动,具有惊 人的表演爆发力,但是演讲中的他,声音却充 满羞涩与童真,听上去小心翼翼又局促不安。

童年时期的迈克尔·杰克逊受到了严苛 的管教,不到五岁就开始登台演出。这些演 出大多是在周末,每个周末有十几场演出, 为了获得成功,他经常被迫演出到周一凌晨 五点钟,而演出中的任何失误都会换来父亲 的责骂。成年后的迈克尔·杰克逊在舞台上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是,童年的阴影却也 一直伴随着他。

迈克尔·杰克逊在功成名就之后,始终对 自己不愉快的童年难以释怀,他在牛津大学的 演讲中也坦承:“我意识到我不能作为一个完 整的人,也不能够成为一个给予孩子无条件爱 的X亲,除非我让我的童年梦魔得到安息。”

建一座儿童的乐园

为了让这个“梦魔安息”,他凭借自己 童年时期的渴望和期待,买下了一座“梦幻岛庄园”作为自己的私人游乐场,并在此处 安家,但是从此不再对外经营。这个乐园占 地2600英亩,名字来源于快乐的小飞侠彼 得·潘的故事。

迈克尔·杰克逊在这里住了15年以上。 在那间能够远眺园内人工湖的树屋里,他写下 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购置梦幻庄园不仅为了圆孩童时期的杰克 逊当初未能实现的梦,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 想为儿童,尤其是无法享受愉快童年的孩子提 供一个梦幻的乐园。因此,梦幻岛乐园一直接 待着一些重要的客人,主要是当地学校的学生 以及患有癌症或者其他重病的孩子。庄园里的 剧院设有两个隔离间,供那些正在接受化疗、 免疫能力差的孩子看电影,以防他们受到其他 孩子细菌的感染。

实际上,在牛津大学做演讲的十年之前, 杰克逊就已经建立了一个叫“拯救世界”的慈 善机构,正如他在演讲中说:“我真的相信我 们能够拯救世界吗?我真的认为我们能够拯救 我们的孩子吗?当然我相信我们能够,否则我 今晚就不会来到这里。”杰克逊不仅是这么说 的,也是这么做的。

“0”时代的人

实际上,杰克逊并不是失去童年的唯 一的人,好莱坞众多童星们也有着类似的 痛苦和经历。这使他意识到这种痛苦已经 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的事件,孩子们既是这 个时代的获益者,从某种意义上也是这个 时代的牺牲品。

在牛津大学的演讲中,迈克尔·杰克逊 提到“0”时代的人:“‘0时代人是拥有 丰富外在东西的一代人——财富、成功、高 档时装和小汽车,但他们的内心却充斥着痛 苦和空虚。空洞的内心、荒芜的心灵曾经是 心脏跳动的地方,曾经是充满爱的所在。”

在杰克逊看来,已是成年人的父母让孩子 失去了快乐、自由和相应的权利,甚至还认为 理应如此。他们不耐烦地催促孩子快快长大, 好像童年只是人生阶段的一个累赘。可是, 心理学家描述了失去正常的童年,将对孩子 的一生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这些孩子长大后 会逐渐疏远父母、家庭甚至社会。杰克逊阐 述说,爱是家庭最珍贵的财产,也是父母留 给孩子最重要的遗产,父母不应为各种物质 和权利的欲望分心,更不应该以牺牲孩子的 童年为手段来满足一己之私,孩子们应当感 觉到自己是“被爱着”,不是某种条件限定 下的爱,而是真正的爱。

他呼吁所有.的父母给予自己孩子享受童年 快乐的权利。孩子权利的缺失是导致孩子缺乏 安全感的最重要原因,而儿童却不具备争取权 利的能力,因此他呼吁建立一部全球通用的儿 童权利公约:

无条件获得被爱的权利;

无条件获得被保打的权利;

无论出身,被世界重视的权利;

无条件获得被倾听的权利;

无条件获得睡前听故事的权利;

避免战火,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

无论相貌,获得被尊重的权利。

歌声需要再次响起

如今,迈克尔·杰克逊在牛津大学的演讲 已经过去了17年,杰克逊本人也已经辞世9年, 但不少的儿童们似乎还没有获得杰克逊曾经向 世界呼吁属于孩子们的那些权利。在高速发展 又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焦虑的父母自觉或不 自觉地将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似乎只有孩子 具备了同父母一样的成人意识和行为才算一个 合格的儿童,童真、童趣都成了父母教育失败 的表现。

今天的我们,不妨再听一遍迈克尔·杰克 逊当初略显紧张的演讲,再听一听他的歌曲, 回顾一下他的一生,可能有不一样的一番思考, 尝试着去体会失去童真、童趣的孩子到底将面 对一个怎样的人生。

猜你喜欢
牛津大学杰克逊童真
爱上游戏,回归童真
Don’t Show Off In Public
“想东想西”展童真
迈克尔·杰克逊的粉丝共同“拯救世界”
快乐作文,童真表达
奇趣童真 欢乐亲子
千年等一回!牛津大学女生录取人数首超男生
近代印度学体系中的牛津大学佛教研究
伊恩·杰克逊
“以学生为中心”——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质量保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