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平 冯乃光
(1.成都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6; 2.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6)
1979年3月考入四川省巴中县川剧团。从艺28年来,主演了《柳荫记》《绣襦记》《碧波红莲》《飞云剑》《芙蓉花仙》《青蛇传》《踏纱帽》《放裴》《石怀玉惊梦》《逼侄赴科》《踏伞》等大小剧目百余出。1990年受邀到成都芙蓉花川剧团,主演《芙蓉花仙》一剧男主角陈秋林,并赴日本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商业巡回演出。十余次参加文化部、四川省的演出代表团赴欧洲、美洲、亚洲的几十个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演出,为川剧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1996年获得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1997年拍摄的川剧电视戏曲片《芙蓉花仙》荣获全国展播评比一等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
先后获得了“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工作者”“四川省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十佳演员”等称号。2002年撰写的《谈川剧小生的表演艺术》一文获中国中等艺术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同年又获省级“社会科学成果”研究一等奖。2005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是中国首届艺术硕士生,也是川剧界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先后受邀在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杭州越剧院、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台湾“国立”艺术大学、德国墨尼黑大学授课,深受欢迎。培养出来的学生遍及全川各艺术团体。
采写时间:2017年11月2日
采写地点: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采写:万平冯乃光
摄录:陈天宇毛玲
万平(以下简称“万”):今天是2017年11月2日。我们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采访肖德美老师。肖老师,你好!
肖德美(以下简称“肖”):你好!
万:肖老师,这次我们是来采访川剧艺术家梅花奖得主。入选这卷的都是川剧界获得过梅花奖称号的。我们的项目也是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首先,请肖老师简单介绍一下你的从艺经过。
肖:我是1979年3月考入四川省巴中县川剧团。我那个时候学的小生。当时叫“团代班”,进行了六个月的训练。我的第一个戏就是《踏伞》,后来演出《白蛇传》大戏的许仙。当年我们这批巴中少年班奔赴了重庆、成都演出了三个月。也受到了我们四川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如周企何老师、许倩云老师、阳友鹤大师的关注。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也看了我的演出。对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希望。
万:新中国建立后,“团代班”是当时很多戏剧演员都经历过的。肖老师,再请你介绍一下在从事的角色、行当中,你的老师,还有当时的一些同学的经历和体验。
二呢,就是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很多同学,本身这些同学都非常优秀,那么我们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学到很多东西。另外一个就是,遇到的除了我们专业课老师之外,还有文化课的老师,就是理论课老师。我们理论课老师也是很多大家来给我们上课。包括北京的啊,四川的很多大家上课。对我自己的提升非常好,我真的很感谢!
万:那肖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下当时进入这个四川川剧学校,你进明星班的前因后果,以及你进明星班的一些基本情况。
肖:当时这个明星班是全川要获得省级演出一等奖的,才能进那个门槛。我啊,还好是个毛遂自荐。当时我主动到赵培镛老校长的家里去,毛遂自荐,自己清唱了一段,我还记得,叫那个《情探》。我就唱了一段,“往事如尘,唱得人柔肠寸断哪……”那时候嗓子比较好,又年轻。后头又做了一段《摘红梅》的身段,校长非常赏识,觉得我的条件还是非常不错的,又年轻。所以我还记得,最早在选五个人,把我纳入了五个当中之一。当时,我们这个班大概要招50号人左右,因为还有乐器,音乐方面的。这个时候,我正好在成都,于是就毛遂自荐了。当时拿了老师的代表作《周仁耍路》。我按图寻师,那个时候其实是来拜师的,但是遇到这个机会,我就去考川校。几经周折,很有意思,几翻几覆,终于,蓝光临老师就收了我为学生。所以说,当时,我八月到的成都,既拜了师,十月份又入了学,正式到学校来进入那个班学习。那个班首先一个是学理论,我们当时有各种团代班嘛,就通过理论这方面的学习,比如说,川剧概论啊、艺术导论啊、语文啊,这些都对我们帮助很大。
当然就是竞争很大,比如说唱小生的,因为我们是十几个小生,一个班有十几个小生,都是很有名气的,相互之间都竞争。当时我们正课是6点钟,但是我们5点半就悄悄地去练功房练功,练台步啊、练腿功啊、练唱腔啊,等等。那个时候相互之间有个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一个态势。所以后来,我又毛遂自荐,到新都芙蓉花川剧团,我也是写了封信给那个彭代秀团长,我说,我来演这个小生陈秋林。当时那个团长非常爱才,我赶起公交车就去了。去了过后一周,看到我条件不错,一周就把《芙蓉花仙》拿下,就排下来了。后来,这个戏当然就走了很多地方,开启了我出国之路,到日本商演,13座城市。后来又到朝鲜,那个戏得了国际金奖,文化部的副部长高占祥给我写了个“艺高德美”,也得到金日成主席的接见。我走了很多国家,大概我是川剧演员中走得比较多的了。
万:而且是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走了那么多地方,因为川剧在五十年代、八十年代都有到欧美,到我国香港去演出的一个情况。但大多数都是一些成名已久的老艺术家,所以说像肖老师这样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么多对外交流的这种经历,确实是可贵的。好像是川剧学校的明星班只办过你们这一届吧?
肖:对,对。
万:这个成就卓著,一个班有七朵梅花。上一次,我在重庆访问过胡瑜斌,他们也谈到过这种情况,川剧总共24人30次获得梅花奖,这一个班就有七个人八次获奖,这个是很不错的。像肖老师这样,年轻的时候是团代班,有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然后再加上自己努力,进入明星班深造。以后再进入了研究生学习阶段,这样一来,不论是在理论功底还是在表演方面那可以说都是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那我们主要想听肖老师谈一下,第十三届梅花奖夺梅的先后过程,这是我们很关注的一个方面。
万:所以说,这次摘梅呢,第一个就是参赛剧目的选择,是自己选择的,然后,在表演上也有充分表现出川剧小生的性格,形象塑造。肖老师成功地塑造了三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形象,表演娴熟,功法高超,唱做俱佳,舞步潇洒,这样才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所以既是个人的努力,也是老师们,包括团队的大力协助支持。那就是说,如果仅靠一个人,那肯定是完成不了这个重要任务的。肖老师作为在职的教师,恐怕在全国很少能够得梅花奖。那么,得梅花奖之后呢,因为你还是在学校嘛,以后在你的工作重心这方面又有哪些转变呢?
肖:因为得了梅花奖之后,毕竟我的身份是以教学为主,教师这个职业也是我一直的梦想。我觉得我们那个传承,特别是这个传统的川剧哈,更需要后继有人。所以我觉得当一个教师还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后来,我除了一般的那些演出以外,工作的重心还是在教学方面。教学方面我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很多学生。在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工作的王裕仁,学习期间获得了全国戏曲小梅花金奖及“十佳”称号,还参加文化部举办的“文华院校奖”比赛获得铜奖,我也荣获了优秀园丁奖。还有就是广元川剧团的陆洪涛,也是在全国的重大比赛中得了许多大奖。现在从国家的层面来说,我觉得传承、传播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传承川剧、教育学生当做是我现在的重中之重吧。
万:然后呢,肖老师你也说了,你是第一个川剧的硕士研究生,当时也可以算是功成名就了,梅花奖也得了,然后又在从事教学管理。那么,是什么理念支持着你还要进一步地去攻读硕士学位呢?
肖:第一个,我觉得我是唱小生的,更多的时候演的是文人,所以我觉得第一个自身要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你演一个读书人,你也要像一个读书人。那么从我们的具体情况看,做梦也没想过要去拿个硕士学位。恰好机会来了,那一年(2005年)是我们国家招收首届艺术硕士。当时我也是没有勇气去考的,当时我正好也是成都有个研讨会,遇到中国戏剧学院的一个中国京剧班的班主任,非常德高望重的一位教育家,他提示了我,说,你们作为一个演员来说,就应该加强理论方面的这种修养。因为,毕竟北京呢,它接触的面比较广,专家也多。他就给我提出了这个建议,但是当时我说,这个必须要复习,因为它要参加统一考试,时间又短。好在我呢比较擅于用功。我后头早上至少五点就要起来看书。最后顺利通过统一考试,然后到中国戏剧学院进行专业考试,专业课对于我来说不是好困难。后来又在我们学院进行了理论(考试),就戏曲通史啊,通过几番的竞争考试,当时录了9个。有昆曲等七大剧种的,川剧就是我一个。当时我还被任命为班长。
万:那年你多大?
肖:2005年,应该是四十多点吧。
万:那真不容易啊,四十岁的人哪,有那么繁重的教学演出,而且记忆力也减退了。那真是非同一般的困难。那在这个硕士研究期间,你主要完成了哪些方面的研究任务?包括你的硕士论文啊,包括在中戏老师们的一些教学情况,为我们做个介绍。
肖:2005年,有幸考上了中国首届艺术硕士,我也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被录取了。我们班上呢,是有各个剧种的,有中国戏曲界的教师,有吕剧,有昆曲,有京剧,还有其他剧种。川剧就我一个人。在这个班上,我被任命为班长,在学校,我们也开展了理论课和专业课学习。我们攻读的方向是戏剧戏曲学,当时请了很多的专家为我们授课,如马也、赵景勃、张关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胡芝凤、孙毓敏、叶少兰、梅葆玖等。还请了一些电影、话剧界的很多的名家,这对我们来说帮助最大。第一个是理论课方面,第二个是专业课。专业课开了昆曲,我们是学川剧的,昆曲是一个很古老的百戏之母,我们学了《牡丹亭·拾画叫画》,通过这个学习,有什么好处呢?我就进行对比,川剧小生和昆曲有哪些是共性,哪些是个性东西,这个对我后来,特别是教学讲课来说提供很多帮助。二一个就是角色创造。角色创造也是一门课程,我们原来就是师带徒,老师口传心授,学完过后,照着老师的原滋原味地学下来,但是咋个来创造的?所以咋个创作、创造,作为研究生来说也是一个方向。同时,作为研究生,对每个戏的表演,这个剧目的剖析、分析,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第三个,就是多剧种之间的交流……因为这些演员都是比较知名的了,都是一级演员,有些还是梅花奖(得主),全国电视大奖赛的金奖(得主)。通过这个相互之间的交流,我觉得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我们还和中国戏曲学院的其他系科研究生,纯学术性的研究生,进行了一些交流,相互之间,就是我们也喜欢跟他们(交流),因为他们要年轻些,才二十多岁,我们喜欢主动去跟他们接触。反过来,他们也可以从我们身上学东西,我们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东西,那么这样就是说,对我的帮助非常大。还有一点,我们就是看的戏太多了,所以说到北京就是长安大戏院啊、梅兰芳大剧院啊、国家大剧院啊,我们看了很多全国各地方的优秀的剧目到北京演出。同时,我们不光是看戏曲,我们还看话剧啊、音乐剧啊、儿童剧啊,我们都要看。这一个帮助也是非常大的。也可以说,在地方上没有这个平台。第四个,我很幸运的是什么呢,我读研的时候,我已经跟中国京剧研究生班的很多名家,北京京剧院的也是梅花奖得主,秦腔,著名梅花奖小生,李晓峰那些,都是叶少兰的学生,给他们也进行一些交流,而且我拿的还是叶少兰老师的学分。这也充分说明川剧小生形成的东西得到了公认,得到了京剧(国剧)的公认,应该是我们川剧小生多年来积聚起来的一个成果。通过我身上得到了传播,我在当中也算受益。
我在中戏读书的时候,还受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的邀请,为他们传授川剧表演的程式功法,比如小生的扇子功、褶子功(我们叫褶子,京剧叫袍子)等。能与北京舞蹈学院结缘,还有一段小故事,当时北京舞蹈学院老院长、古典舞学科创始人之一、著名舞蹈教育家李正一老师,在成都艺术采风的时候,打听到我在中国戏曲学院读书,专门邀请我每周二、五的下午到北京舞蹈学院给他们教师和学生上课、开讲座,传播川剧小生表演艺术。毕业后,我潜心钻研出版了专著《川剧文生表演功法》,也是我的一个传播成果。一些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我都讲过,四川大学,农大啊,四川的很多大学我都去进行推广,传播讲座。因为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个都是以前的事情了,我们川剧几百年的历史了,小生的表演丰富,你要更多的人来,特别是年轻人咋个来欣赏我们川剧之美。那么我觉得我读完中国戏曲研究生,这一点来说,对我的启发太大了。真的,我是受益了!
万:肖老师,你从小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后来又有名师的指点指导,然后再到戏曲界的最高学府进行深造。这一来呢,基本就完成了从艺术实践到艺术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表演艺术肯定就会产生一种突破和深化。作为梅花奖得主,我想请德美老师多花点时间给我们讲一下你摘取梅花奖的时候,有哪三个具体的曲目,这几个剧目各自的特点和你的表演特点是什么?
肖:因为我前面都讲了,那个时候我为什么要准备这三个川剧经典折子戏来参加梅花奖比赛,首先我们川剧小生分为六大类型:风流潇洒、温文尔雅、瓜嗲媚秀、穷酸落魄、气派官生、贩夫走卒。但是每一样类别有它每一样类别表演的代表剧目,包括它的步法、手法、眼法等。当然,人物内在的那种气质就更是了,人物性格都有它独到的一些东西,所以形成它六种表演的模式,这就是我们川剧小生的表演艺术特点。
第二个,就是说,选了一个《调翠下书》,也叫《翠厢记》。这个戏,它虽然表面上,那些一般的观众觉得这是个耍耍戏,那没什么,又不见大功、耍水袖、抖褶子,又没有多少大段唱段。它就是在演人物。我们川剧小生,擅于演那种生活小喜剧。它就是讲究程式而不拘泥于程式。这是我们川剧小生的一大特点,所以说,川剧小生它的东西不拘谨,它就是塑造人物。它有很多喜剧川剧色彩,把小生的那种瓜嗲啊、那种酸气啊、那种呆气啊,都在这个戏中体现出来了,这个戏我当时没想到有这样好的效果。所以这个戏,正好在中间呢,可以搭配一下。因为一直都是一根弦崩得很紧,尽是见功戏,观众的审美,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间它有一个调剂。二一个,它的柔性有一个大的变化。那个《放裴》的裴生是一个性格,这个又是一个性格,所以这个戏我觉得,《调翠下书》这个戏作为中间过渡比较合适。
第三个戏就是《石怀玉惊梦》,这个是我们(蓝光临)老师的代表剧目,也是我们的师爷彭海清的代表剧目,王朝闻先生评价这个戏之高,我也翻阅了很多资料,这个是老师一手进行传授的,那么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查阅了很多资料,因为它是聊斋故事武侠小说。同时,我根据老师的要求,对每一句唱腔,它表达什么意思,那个词它的典故我给它查,我那个腔,那个韵味儿,这个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咋个来让这个人物丰富。我现在那个老本子都还在,我每一句都写了的,我的动作,我的外形的动作,我的手位在哪里,我的扇子压起在哪里,我的情绪,我的唱腔是低沉、是高兴、是惊恐、是徘徊、是忧郁?那么都是把它写下来了的。
万:充分吃透剧本,深刻地了解被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征,不是仅仅的一个形似,主要是神似。
肖:因为它这个戏有大段的唱戏,我们叫月儿高,我们老师叫黑白韵,它很有意思的,唱出来有轻音,还有琼剧的一些音乐元素,(唱)“想当初在原籍,祖宗留下好家业。”它又通俗,它又是一种叙事,就好像我们在讲评书一样的,和观众交流。但是表现石怀玉他做了亏心事,当然状元虽然是非常风光,但是他做了亏心事,昧良心的谴责,徘徊。所以它这个戏有这段唱腔,当时那段唱腔,我还就是考虑了,我们一般的人可能就觉得吊嗓子,但是这个戏的时候,前半截就不能吊嗓子。为什么不能吊嗓子呢?因为他是做了亏心事,他一个人在洞房中夜静更深的时候,在那里表现他的一种忐忑不安,那种徘徊,他不可能吼喊“想当初……”,整个戏,我们叫阴一点,阴和阳的对比。到了后半截,一场噩梦一夜惊,血债未偿愁煞人,那已经变形了,脸就变成了本色了。这个时候就是整个调(念白)“谁呀,你是海棠,耶,你好凶残哪,石怀玉啊,你,好……好伤悲啊……”那个时候你尽量要把嗓子喊出来,发出嘶音就是对了的,都是石怀玉这个人物性格,生死一劫,一场噩梦,精神崩裂是吧,在梦中四处逃窜,有很多的技巧。形成了中间的一个反差,这个就要靠我们演员的一个创作,所以说我们在这一块,本来这个戏我们老师处理得特别好。这个戏一个说从唱腔艺术,另一个,它的那种技巧用得非常好,基本把我们川剧小生的技巧都用进去了。很多人就是说你一个戏一两个就可以了,但这个戏它就是这个地方该有,耍火,火突然熄了,突然又燃了。表现他内在心虚噻,也表示神秘,因为它是鬼神戏、聊斋戏。给观众一种神秘感,同时也表现他的那种忐忑、彷徨、惊恐,它就用得非常好。戏中还有“耍假脚”的技巧,表现惊吓后的脚耙手软。还有就是角色到了最后精神崩裂的时候,用了吊毛(我们川剧叫背壳),还有倒僵尸,转体飞跪,小生的褶子功技巧等。通过一系列的技巧表现了石怀玉做了亏心事后惊吓而亡的下场。所以在这个戏中,我自己融入到这个人物当中去了。中国剧协的副主席刘厚生老师,在看了我的专场演出后,对我评价非常高并亲切地握着我的手讲到:“哎呀,好小生哪,好小生!”后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胡芝凤老师,也给我专门写了评论文章《可贵的书卷气》以兹鼓励。所以我觉得,这三个戏当时能够拿到梅花奖,老师给我排导,那是下了苦功夫的。
万:剧本深入的研究,对人物性格的深入挖掘,再加上自己的精湛的表演,水到渠成,那么梅花奖就实至名归了。后来,德美老师,除了教学和演出之外,逐步的,你走上了管理岗位,那么请你说说你在从事管理工作的这个时候,你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有些什么体会?
肖:因为拿了梅花奖过后嘛,后来根据川剧专业的发展需要,学院当时叫四川川剧学校,喊我教最好的定向班。当时我们招定向班,攀枝花啊、乐山啊那些班,因为那种定向班的生源比较多,当时就把我提起来,川剧表演科的副科长,因为初次进入管理岗位,还是有点不习惯,因为毕竟是在舞台上教学,管理它又是一行。管理嘛,我们演员自己管好自己,你作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你还是要服务,总之你要以专业的眼光指导别人。指导教师也好,指导学生也好,它这个岗位走向另外一个领域了。当时我是副科长,经过努力,我还是比较有思想,后来,我管理这几个年级,这几个定向班取得很大成绩。包括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虞佳啊,也成了现在成都年轻人中很好的,参加全国国际比赛,夺得西部的四五个一等奖。我们学校的学生参加全国的文华杯的比赛,两个夺得一等奖,我亲自教的学生也得了银奖。当然我是作为带队的管理者,应该说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来又把我提为了科长,校长助理,最后是管业务的副校长。后来我面对的不仅仅是川剧专业了,随着学校的发展变为了两块牌子——川剧学校和四川省艺术学校,我们还有舞蹈专业啊、声乐专业啊、音乐专业啊等等。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你的整个思想、思维可能要变。但是川剧对我的影响很大,后来通过其他的学科,比如说舞蹈也好,也正好那个时候我对舞蹈一些关注也好,进入课堂的学习也好,对我后面的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是我们的川剧为主,但是通过在川剧学校当业务副校长,对我的人生当中,从管理、从我的教学还是提升很大,对后来我的理论水平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
2005年四川省川剧学校、四川省舞蹈学校、四川省艺术学校三家合并,省政府批复,叫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那个时候我又在川校独当一面了,川剧校区那边当校长,当校长也是责任比较重大了。到我们新校区这边修起,过渡了两三年,2009年过后我们就真正地实现了两个学校整体的合并。在附中,就是附属中专学校,中专那块大概是两千学生,当时我管理的教师都是两百多教师,那还是比较大的了。我最早任的是书记,党组织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后头又任校长。后来又根据工作的需要,又到学院任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因为我以前是副主任。作为高校,它是三驾马车——党委领导、院长负责、专家治校。专家治校就是学术委员会这一块,所以这一块,也是高校了,对我的挑战也比较多。我组织了很多的研讨会啊、项目申报啊,因为我们是属于专业类的院校,比如重大剧目的那种评估,包括它的策划啊,整个方案都属于学术委员会那一块来进行负责。后来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又兼了些戏剧系书记啊、文管系书记啊,文物鉴定与修复,市场,都去了的。当然我一直是川剧学科带头人。后来由于发展的需要,我们职业学校就有个工学结合,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我们艺术这块需要一个平台,四川省文化厅批复成立了四川省青年艺术团,就是原来的四川省青年川剧团、舞蹈学院的青年歌舞团,还有一个艺术团,三家合并过后,成立了四川省青年艺术团,我任团长。这个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嘛,我毕竟是演员出身,所以这块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得心应手。我们这几年来的院领导,包括陈院长他们,我们就排了很多戏,比如说《死水微澜》的复排。《死水微澜》在上海的戏剧节也拿了金奖。后来我们又搞了很多剧目,比如说那个《望娘滩》,那个也是得了首届四川省艺术节的几项大奖,最佳剧目奖。后来又搞了《秦香莲》创新型的,把传统的《铡美案》改造成创新性川剧。后面又搞了我们最近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诗酒太白》,这个也是我们青年团主抓的一个戏,所以青年团的工作它其实是很多的,我们明年还有舞剧,我们搞的儿童舞剧,我们跟地方上进行对接。现在正在进行剧本的完善。
万:德美老师好像最近几年比较多的精力集中到川剧文化传播交流方面,那请你谈谈这方面工作。
肖:实际上我当时在中国戏剧学院读书的时候就有这种想法。因为不管怎么说演员到最后体现的毕竟是一种文化。我有一个重要的职责是什么?就是川剧的观众还是老观众居多,看戏的都是五六十岁到八十岁之间的老年人多一点,这就萌发了我的一个想法。那么就是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你说你川剧不得了,有几百年的历史,我的曲牌、我的唱腔是如何的优美,难度之高,但是青年的观众不接受,他排斥你,这个就萌发了我怎么去传播川剧。我回来做研究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一定要走传播之路。我当时就在各大高校,四川大学文学院、四川农大、四川师大、四川音乐学院,还包括我们很多地方上的,泸州职业学院啊、内江师范学院啊,各个地方的。据目前统计,我大概走了全国中小学校、高校,四十多个学校,涵盖了中国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天津财大、台湾艺术大学,(还有)新加坡,包括到德国,到加拿大。这一点呢,通过我的讲座,我非常高兴的是什么东西呢?很多人开始的时候排斥川剧,通过我五到十分钟的讲解后,他们竟然不走了。有一次我讲了三个小时,他们中间都不出去喝茶、不抽烟了,而且说的,肖老师你还要讲啊。我从来没想到,他们这些专家教授都是博士,不得了的了,都是研究生了,他们咋个那么喜欢川剧呢,没看过川剧的,对川剧都是排斥的,我觉得这个是说明我们传播不够。第二个,我在高中,成都七中,是名校了,这些学校还是文化程度高噻,高中生啊,他第一个学业很忙,他能不能静下心来欣赏你这个东西?看都没看过,我就在想这个东西咋个讲,当然我也有我的一套讲的方法。后来我通过我的讲授,互动,竟然我的粉丝,上百人找我签字,哎呀,我竟然还有粉丝!我原来在二十多岁到日本演出,那有粉丝正常,几百人嘛,但是我到了五十多岁,我还有那么多年轻的粉丝来追随我,我觉得这个对我以后的传承传播,特别是传播这块增加了信心。
万:肖老师已经从事川剧这个行当四十年了,在我们访谈最后,请你展望一下川剧今后的发展前景。
肖:现在我觉得是中国戏曲、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最佳时期,出台了很多政策我就不说了。作为我们川剧人,我觉得如果在这个时候大家还不振作精神,来传承传播甚至来创造创新我们川剧的话,那必定是被淘汰。我觉得这个我们大家要提高认识。因为我觉得我们现在逐渐地通过我们很多的剧目的创作、编著,很多的年轻人,甚至我们的小学生们那么都开始走向剧场了,所以说,我可以预言,我们的川剧会越来越好,真的是会越来越好。我最近教的一个学生白爱伦,那个是美国的一个博士,在成都跟我学了八个月,都是抽的空闲时间,抽业余时间,星期六、星期天到我家里来学习。今年搞了一个汇报演出,我们是老师嘛,叫公开课,把这个课整合了过后,那个博士,三十岁了,非常不错的,最近他给我发了微信过来,他已经在美国很多个大学进行了传播川剧的讲座,说明我作为一个教师、一个传承人,教的学生已经开始走向了世界。我觉得这也是我将来一个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嘛。
万:好的,谢谢肖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一起努力为川剧的发展尽绵薄之力,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