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产业公地 助推产业生态圈建设
——成都制造业发展新思路

2018-07-04 08:10黄浩森
关键词:成都制造业中心

黄浩森 袁 宇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工业与环境经济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72)

一、产业公地对产业生态圈建设的重要性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加里·皮萨诺、威利·史研究发现,虽然在价值链上,制造和研发看起来像微笑曲线独立的两端,但是在创新链上,制造和研发很多时候是相辅相成的[1]。为了更好地论证这个问题,加里·皮萨诺、威利·史教授将制造业类比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提出了“产业公地”理论。产业公地是指能够对多个产业的创新提供支持的技术能力和制造能力的集合[2],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可供相关企业共同使用。产业公地是一个十分精巧的系统,如果得到良好的维护,则每个企业都将受益;如果系统中任何一类成员(如一组重要的供应商)数量减少,那么这些资源的退出就会导致其他成员生存能力的降低[3]。

制造业曾是美国取得全球经济、战略和社会主导权的一支重要力量,成功帮助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但随着美国将大量的传统生产制造环节转移或外包给海外市场,导致产业公地被侵蚀,要素资源流出,创新能力弱化,产业竞争力不断下降。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经强烈意识到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希望逐步引导制造业企业回流,重塑产业公地,持续保持创新优势,以维持国家在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中的竞争力。

目前,成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仍然较弱,迫切需要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公地的构建有利于汇聚更多创新发展的要素资源,使产业上下游衔接更加紧密,产业链布局更加完整,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的产业生态圈得以更快形成,增强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世界向东,中国向西”,成都正迎来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发挥现有优势,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公地,加速促进产业生态圈建设,对成都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成都产业公地存在的问题

(一)制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产业规模不足。近年来,成都工业总体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与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规模仍显不足。2015年,成都实现工业增加值4 056.2亿元,仅位列国家中心城市中第六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 356家,数量远低于上海、重庆、广州等城市。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来看,利用外资实际到位75.2亿美元,仅居国家中心城市第四位。二是产业集群水平不高。千亿产业集群数量仅达到广州的44%、重庆的57%,与天津的万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差距明显。三是部分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以汽车产业为例,2015年,成都汽车整零产值规模比为1∶0.25,落后于1∶0.7的全国平均水平。大型整车企业本地零部件采购率较低,汽车整零配套错位情况严重。

图1国家中心城市2015年工业增加值及增速

(二)技术能力总体较弱

(1)技术人才与创新人才缺乏

图2 2015年国家中心城市普通高校与中等职业学校数量

成都人才储备资源不足,尤其缺乏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研发和技术人才,成为制约制造业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目前,成都内共有56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75.6万人,其中研究生在校学生7.8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84所,在校学生23.2万人。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成都普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偏少,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居国家中心城市最末位。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远低于重庆、广州、郑州等城市。

图3 2015年国家中心城市高校及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数

(三)研发机构整体实力不强

成都研发机构数量相对较少,截至2015年,科研机构总数仅为107个,研发实力较弱。且目前拥有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大部分为省市一级或区级,技术层面不高,仅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数量远低于武汉、广州等城市。企业设立研发部门的较少,且有一定级别的研发部门的企业屈指可数。部分企业研发项目落户时间较短,大多还处于建设、培育阶段,还不具有系统化开发能力,尚未产生研发产值。

图4部分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

(四)创新与制造脱节

2015年,成都专利申请量为77 538件,授权量44 852件,居国家中心城市第三位;发明专利申请量29 791件,授权量6 206件,居国家中心城市第四位。总体来看,成都科技产出较高,且增长速度较快,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存在优势科研资源与现有优势产业发展错位的现象。成都目前的创新平台多为基础性科研平台,与主导产业特别是工业重点推进产业直接关联的科研平台较少。创新与制造脱节,不仅将导致创新的动力不足,也将使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减弱。

图5国家中心城市2015年专利申请及授权数量

(五)研发投入不足

图6部分国家中心城市R&D经费支出及占GDP比重

2015年,成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248.4亿元,占GDP比例为2.3%,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有较大差距。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为90亿元,占成都GDP的比例仅为0.83%,在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靠后,远低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等城市[4]。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成都R&D经费总额比例来看,仅达到36.2%,未能充分发挥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研发主体地位的作用。

图7部分国家中心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及占GDP比重

三、成都构建产业公地的对策建议

(一)壮大制造业发展规模,提高产业公地制造能力

一是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资源要素价格相对较低、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特点,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及研发机构转移。加速引进行业龙头及其配套企业,以产业链吸引创新链,加速形成“制造+创新”发展模式。二是要做好生产性服务配套。加快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支撑产业公地建设。三是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力度,引导要素资源流入,促进产业制造能力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二)强化企业研发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一是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研发中心。对获得一定级别的企业研究机构,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对企业购置重大研发仪器设备或引进高级人才,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二是鼓励研发条件较好、有意愿的企业加快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研发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企业的研发投入,使研发活动得以持续化、常规化。要加紧出台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的制度细则,尽可能让规模以上企业都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并通过对每年增加的研发准备金予以一定比例补贴的形式,鼓励企业逐渐增加研发投入。

(三)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技术创新供给

一是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尤其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成都应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创新平台的搭建,帮助企业解决创新所需的资金、人才、信息及成果转化等问题。二是鼓励企业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鼓励相关企业共同投入、联合开发、成果共享、风险共担,政府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到售后技术服务全程跟踪,给予企业全方位的支持。对能够广泛用于产品和生产过程或能够明显有助于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政府可给予相应的资金资助,并尽可能提供研发所需相关资源和条件。

(四)树立人才强市理念,加强高端人才引育

一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树立“人才强市”理念和“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新人才观,联合成都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引进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的渠道和机制,广泛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二是完善人才引育制度。做好人才类型划分,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分别制定包括创业扶持、科技支持、税收优惠、生活保障和激励奖励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三是提高人才政策的竞争力。对比国家中心城市的人才政策,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断优化完善人才政策,真正做到不仅只是“引进”人才,还要“留下”“用好”人才。

(五)重视技术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成都工匠”

制造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大,成都要扩大制造业规模就必须有与之匹配的技术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成都工匠”。一是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投入力度[5],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规范学校管理,做好招生宣传。鼓励工业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使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要求能够准确传达给办学院校;也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以及直接签订用工协议,形成定点委培,使职业技术学校真正成为“成都工匠”的摇篮。二是要高度关注由于沿海产业调整和产业转移导致的技术人才回流,鼓励企业到沿海举办返乡人员招聘会,研究制定吸纳返乡技术人才的相关政策,不断壮大“成都工匠”的队伍。

参考文献:

[1][2][3]【美】加里·皮萨诺,威利·史.制造繁荣 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马鹏,李文秀.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基础条件与策略[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26(2):87.

[5]严先锋,我国区域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2009年政府教育投入的面板数据[J].经济研究导刊,2017(36):58-61.

猜你喜欢
成都制造业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成都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