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探源

2018-07-04 11:28
黄梅戏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黄梅县黄梅大水

黄 梅 县 灾 情

光绪版《黄梅县志》卷三十七《杂志·祥异》。据台北市湖北黄梅县同乡会印行,民国七十三年(1984)七月,16开四拼一影印本。

乾隆十九年大有年。

二十九年大水。

三十一年大水。

三十二年大雨,隄溃。

三十四年夏大水,隄尽溃。

三十六年秋冬大旱,井多涸。

四十八年秋大水,隄尽溃。

五十年夏大旱,石米六千有奇,人多流亡,道馑相望。

五十三年秋大水,隄尽溃,积雨三阅月,民房多倒塌。

五十七年夏大水,疫。

嘉庆二年秋七月,飞蝗入境。

六年正月大雪,平地深数尺。秋有年。

七年夏大旱,百日不雨,岁大歉,石米五千有奇。

十一年大有年。

十二年大有年。谷价贱,石米不足千钱。

十三年大水。

十五年夏,积雨弥月。深山蛟起,大雨如注,平地水深数尺。田庐冲塌无数。平原有年。

十八年夏大水。秋冬不雨,有掘地丈余不得泉,汲水数里外者。

十九年正月大冰冻,树木多折。岁大歉。石米四千有奇。冬大雪,湖水膠舟。人多饿毙。

二十三年大水。

二十五年大旱,禾多稿。

道光元年夏蝗生,田鼠害稼。

三年夏大水,堤尽溃,谷价腾贵,灾民聚城候赈,栖息祠庙,死者相枕藉。

四年正月望,大雨雹,疾风迅雷,木多拔。夜,大雪盈尺。

秋有年。十月朔,天雨豆麦谷米,瓦灰色,味苦涩。

六年四月一日戌初,白气经天,自西徂东,约二三尺,光如练,声如裂帛,数刻始散。

宿 松 县 灾 情

道光版《宿松县志》卷二十八《杂志·祥异》。道光十一年起,据民国十年版《宿松县志》卷五十三《杂志·祥异》补。(宿松县图书馆藏)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夏,大雨七昼夜,水坏城,舟行市中,漂没田庐无算。

二十九年甲申,秋,大水害稼。

三十一年丙戌秋,大水。

三十三年戊子,夏大水,冬地震。

三十五年庚寅,夏大水,九月初三日雪深三四寸。

四十年乙未,旱,蝗。

四十五年庚子,水伤稼。

五十年乙巳,元旦大雪,夏、秋大旱,饥,斗米钱五百有奇。冬,饿殍相藉,民多远徙。

五十三年戊申,秋大水,至冬始退。

五十九年甲寅,水伤稼。

嘉庆三年戊午夏六月,洲地蝗。

四年己未秋,大风害稼。

七年壬戌秋七月旱,至冬不雨。传言有匪入境。多无故失火,人皆夜巡不寐。次年正月后始定。

九年甲子秋,水伤稼。

十三年戊辰夏,旱,禾多未布。闰五月十三日大雨疾作,水暴涨,漂没田庐。

十九年甲戌,旱。

二十年乙亥正月朔,大雷。二十九日夜,大风撤房屋,坏石坊无算。

道光元年辛巳,传言鸡翅生距,腹有物如蛇蚓,啄人影即疾,民间鸡杀殆尽。或不信,亦无害。

三年癸未,自三月至六月,霪雨。大水漂麦,淹没田舍无算,经冬始退。岁大饥。

六年丙戌,夏五月,湖水热如沸,鱼多喝死。秋,蝗,不为灾。

九年,平原野兽食人,非豺非虎,佥曰貔貅。田园守望者咸架木栖止。

十一年夏大水踰三月,隄尽溃。米价腾贵,民多流亡。

十二年春夏大饥,疠疫传染,道路枕藉,苟延者食肉立起,食梨亦愈。

道光十三年大水,堤尽溃。

十三年大水,隄尽溃。较十一年稍减。

十五年大旱。自五月初八至六月二十雨,后踰闰六月至七月中旬乃雨。秋七月飞蝗蔽天,所过竹木叶立尽。

十九年大水,堤尽溃。

二十一年春积雨。秋大水溃堤。十一月朔大雪六昼夜,平地厚三四尺,甚者五六尺。屋多封户或压倒。深山僻壤有缺粮断火而举家冻饿自毙,及行路自殣于冰雪中者。

二十八年春小雨月余,无麦,夏大雨浃旬,数日水陡涨二丈余,堤尽溃。梅城东、西、南三门由舟出入……农家有绝谷种者。

二十九年正月十八至三月初六,小雨四十八日,麦苗见日尽萎。四月十三至六月初九,大雨五十五日,水逾上年四尺,街市行舟月余。西南诸城门都被水封,垛间可泊船垂钓。为数百年所未见。

三十年,麦大熟。

七年丁亥,夏五月,洲地蝗蝻延蔓,会大雨,漂荡入江。

八年戊子,夏,大雨数昼夜。五月三日,水暴涨西南,城内外水深丈余。民率撤屋乘木盆及门扉以出,甚或不救。沿河田庐亦多漂没。

十一年辛卯,大水伤稼。

十二年壬辰,大水。秋大旱,岁饥。

十五年乙未,大旱。

十六年丙申,大旱,蝗害稼。十九年己亥,大水。

二十一年辛丑,大水,冬大雪。

二十三年癸卯,大水。二十八年戊申,大水。

二十九年己酉,大水,淹没田舍无算,乘舟入市。岁大饥。是年水祸之奇,为有清百数十年所仅见。

三十年庚戌,大水。

以上历史记录表明:从乾隆十九年(1754)到道光三十年(1850),这97年间,黄梅县受灾28次,宿松县受灾36次,其中——

水灾:黄梅县19次,宿松县20次;

旱灾:黄梅县4次,宿松县8次;

蝗虫:黄梅县3次,宿松县5次;

其他:黄梅县不知什么灾而闹饥荒1次,发生冰冻1次 ;宿松县受风灾2次,地震1次。

两县的记录,详略与程度或有不同,那与撰稿者行文措词有关;而灾情数据不至于有错漏。相比之下,还是宿松县遭受灾害更加多一些,频繁一些,也严重一些。

从这些“祥异”记录中,我们注意到,黄梅县逢“大有年”3次,“平原有年”1次,“秋有年”2次,“麦大熟”1次,“天雨豆麦谷米”1次。而宿松县则无此类“祥”记录。“大有年”即大丰收之年;“平原有年”即平原地区丰收;“秋有年”是秋季丰收;“麦大熟”是夏季丰收。“天雨豆麦谷米”则是一种特别的奇异事件,不亚于“天上掉馅饼”——大概是“龙卷风”,把外地某个稻场上晾晒的粮食卷起来,恰巧落在黄梅县境内了。

中国是农业国,官方、民间对农产的丰歉都相当看重,但作为县志“祥异”,正常年景是不作记录的,只有特别的丰收年和灾歉年才载入史册。黄梅县记录了7次丰收,1次奇异,足以说明黄梅县的年成,总体上比宿松县好。

上图左、中:光绪版《黄梅县志》卷三十七《杂志·祥异》。右:道光版《宿松县志》卷二十八《杂志·祥异》。

我们还注意到,两县县志记录米价所用计量单位的区别:黄梅县用“石米”,宿松县用“斗米”。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官府征收“皇粮”,地主收租和大户仓储,粮商贸易转运,这些都是大批量进行,所以计量单位就大,用“石米”;普通市民、手艺人、小商贩等平民百姓之间的粮食交易,则是少量而零星的,所以计量单位就小,用“斗米”。两县县志撰稿者措词用语习惯的不同,也可以看得出,黄梅人显得比宿松人要大气些,底气足一些。这又从侧面印证:黄梅县的财政实力强一些,宿松县的财政实力弱一些。

据此,如果反过来说,宿松的灾民逃荒到黄梅(于是把“采茶调”作为乞讨手段也带了过去),则既有史志记录依据,又有黄梅人的诗句可作旁证——黄梅人喻文鏊的《流民叹》诗,这样描述:

携妻挈子一路哭,狗声狺狺鸡升屋。

千村万落遮道来,去者未已来者续。

夜则露栖日乞粮,成群数百逃灾荒。

自六月尾至九月,结队渐多渐分张。

问渠来自何处所?庐、凤一带连淮、楚。

前者被旱已二年,今春徂夏又不雨,

二麦干枯荒特奇,大田插莳况无时。

青草不生水源竭,渴不得饮安问饥?

出门行行几百里,中途卖女继卖子,

早知儿女生诀离,何如相抱故乡死。

黄梅县尉一何贤,日日来散流民钱。

汝曹得钱一饱罢,慎勿作横遭官骂。【3】

光绪版《黄梅县志》卷三十六《艺文志·七古》,右图左2行至左图右7行为《流民叹》诗。

诗中说外地流民成群结队逃到黄梅,黄梅县的官员每天都给流民发钱,不仅说明黄梅的官员慈善惜民,也证明那时黄梅县具有这样的经济实力,至少当年没有受灾。诗中又说那些流民是因为旱灾闹饥荒而逃到黄梅县,可见不是被“大水冲去”的。诗中还明确地说灾民来自“庐、凤一带连淮、楚”:“庐”指古庐江郡(府),就包括宿松、望江、太湖、潜山等县及安庆;“凤”就是安徽凤阳;“楚”的范围很广,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的大片区域;而“淮”,就是指淮河流域,淮河源出河南,流经安徽、江苏,不涉及湖北。

此诗作者喻文鏊,字冶存,人称石农先生,乾隆年间恩贡,应该是当年黄梅县赈济外来灾民的见证人。

光绪版《黄梅县志》卷二十五《人物志·文苑》,右图末行起至左图第十行为喻文鏊小传。

再来看看乾隆五十年两县的灾情:黄梅县是“夏大旱”(三个月),宿松县是“夏、秋大旱”(六个月),时间长得多;黄梅县是“人多流亡,道馑相望”(饥饿的人互相干瞪眼),宿松县是“饿殍相藉,民多远徙”(饿死的人尸体垒叠),后果又惨烈得多。

那么,黄梅的灾民是不是也有可能快速越过宿松,逃到更东边的太湖县去乞讨?然而,也有历史记录证明,那还是不可能的——

民国五年版《怀宁县志》卷四《官署》第十九-二十页“万寿宫”条,记康熙“二十四年,巡抚薛柱斗于大门内建御碑亭,后屡有增葺”。积至清末,共聚御碑十三座。

其中第十二碑刻记乾隆五十一年太湖县灾民挖蕨为食的事:

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初八日奏,上谕:“据书麟奏,太湖县唐家山地方乡民掘挖蕨根,见土内杂有黑米,磨粉搀和好米煮食颇可充饥,民人闻风踵至刨挖等语。此项挖出黑米,或系从前窖藏之物,但唐家山并无人民居住。或竟系天地生出,以济饥民口食,亦未可定。该处既有此自然之利,为数较多,恐远近居民闻风刨挖,以致攘夺纷争,亦所不免。现在虽有该县往彼弹压,勿令滋生事端,并查明该处民人刨挖时有无争辩滋事之处,据实覆奏。钦此。”又,于奏报两水摺内同日奉到朱批:“览奏,俱悉汝所奏窖米事,成诗一章,汝与属吏皆应知此意,实心爱民。钦此。”

第十三碑则刻着乾隆皇帝专为此事而作的御制诗:

草根与树皮,穷民御灾计。敢信赈恤周,遂乃无其事。兹接安抚奏,灾黎荷天赐。穵蕨聊糊口,得米出不意。磨米搀以粟,煮食充饥致。得千馀石多,闻非村居地。县令分给民,不无少接济。并呈其米样,煮食亲尝试。嗟我民食滋,我食先堕泪。乾坤德好生,既感既滋愧。感愧之不胜,遑忍称为瑞。邮寄诸皇子,令皆知此味。孙曾元共识,爱民悉余志。

上图:民国五年版《怀宁县志》卷四《官署》第十九-二十页“万寿宫”条。

第十二碑记:地方官上奏时间是乾隆五十一年三月初八。那么,太湖县唐家山饥民挖蕨为食的事件,就应该发生在这之前——饥民把家里的存粮吃完,再向富户借粮,直到借贷无门,不得已而挖蕨为食。此事件形成规模,造成影响,然后才被官府发现并重视起来,以致上报到朝廷——那就应该是上年即乾隆五十年的事了。

第十三碑御诗中“敢信赈恤周,遂乃无其事”二句,显然是批评省、府、县地方官没有做好赈济灾民的工作,以致老百姓要靠草根树皮充饥,“穵蕨聊糊口”。

这两座碑,更加证实:“乾隆五十年左右”,安庆地区不仅与黄梅接壤的宿松县灾情比黄梅县严重得多,邻近的太湖县也同样在闹饥荒。

所谓“乾隆五十年左右”黄梅的灾民“逃到安徽的宿松、望江、太湖来了”的说法,完全违背了历史真实。

真是“三人成虎”,一则道路传闻居然传了那么久,那么广,还被那么多人采信了。其实,“大水冲来黄梅戏”原来是无稽之谈。

民间文化交流的渠道多得很,也非常畅通,实在不必借“逃水荒”的机会。否定“大水冲来黄梅戏”,也并非否定黄梅人、湖北人对黄梅戏的贡献。实际上还不止他们,江西人、安徽省的池州及相邻地区的许多民间艺术家,都对黄梅戏作出过贡献。

那么,黄梅戏究竟从何而来?

且听下回分解。

【1】以上介绍,黄梅县部分,据《黄梅采茶戏志》(黄梅县文化局编,主编桂遇秋)第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宿松县部分,据《宿松县志》(宿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总编吴伯贵)第7、8、57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

【2】《黄梅采茶戏志》(黄梅县文化局编,主编桂遇秋)第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3】光绪版《黄梅县志》卷三十六《艺文志·七古》,同书卷二十五《人物志·文苑》喻文鏊小传,见台北市湖北黄梅县同乡会据“光绪二年二月开雕”的《黄梅县志》原本,制作为四拼一影印本,民国七十三年七月印行。下图即此书封面和首页。

附录: 黄梅、宿松两县“沿革”、“山川-水”、“风俗”记录

光绪版《黄梅县志》卷二《地理志·沿革》

唐虞三代属扬州。

战国时属楚。

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属九江。

汉为寻阳县属庐江郡。

后汉因之。

三国吴地属蕲春郡。

晋太康元年属武昌郡。二年仍属庐江郡。永兴初徙寻阳于江南柴桑,遂为蕲春县地。孝武太元时改蕲春为蕲阳县,于九江王英布旧城立南新蔡郡,以蕲阳县隶焉。此地名新蔡之始。

刘宋属酉阳郡,隶郢州。齐永明四年改蕲阳县为齐昌,并析置永兴县即今黄梅县设齐昌郡以领之,隶豫州。梁以齐昌郡立北江州。高齐(秋注:指北齐)废南新蔡郡,改备江州为罗州。陈因之。后周始改罗州为蕲州。

隋开皇初改永兴为新蔡县,十八年改曰黄梅县,属蕲州。此县名黄梅之始。大业初改蕲州为蕲春郡,郡五县,曰:蕲春、浠水、蕲水、黄梅、罗田。《文献通考》:黄梅,隋县,有黄梅水,故名。

唐武德四年以县置南晋州,析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四县。八年州废省四县,仍以黄梅属蕲州。

宋分天下为十五路,黄梅属淮西西路。

元建中书省十二,辖天下州郡,黄梅属蕲州路,隶河南江北行省。

明改蕲州为府,领蕲春、蕲水、黄梅、广济、罗田五县。洪武九年降府为州,罢蕲春,拨蕲水、罗田属黄州府,仍以蕲州领黄梅、广济,隶湖广行省布政使司。

国朝初黄梅犹属蕲州,后以州并所领县统属黄州府,隶湖广省布政使司。

《黄梅县志》卷四《地理志·山川·诸水》

(名录)

县河、东河、西池、西河;

安亭港、大港、古港、黄花港、濯港、清油港;

源湖、感湖、涉湖、张家湖、长安湖、太白湖、七里湖、杨林湖、陶水湖、柴池湖;白湖渡;

大江;

邢家港(补载)。

道光版《宿松县志》卷一《舆地志一·沿革》

虞夏商周 古扬州域。……

战国时属楚。

秦 扬州九江郡。

汉 扬州庐江郡 松兹县。

后汉 扬州庐江郡。

三国 扬州庐江郡 松滋县。

晋 扬州松滋侨郡。……

宋 寻阳郡 松滋侨县。

南齐 本志庐江有舒潜,寻阳有柴桑、彭泽,无松滋,盖省矣。

梁 江州高塘郡。……

陈 江州高塘郡。……

隋 高塘县。

同安郡 宿松县。……

唐 严州。

舒州同安郡 宿松县。

五代周 舒州 宿松县。

宋 舒州同安郡 宿松县。……属淮南路。

安庆府 宿松县。

安庆府本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赐德庆军,绍兴十七年改安庆军,庆元元年以宁宗潜邸升为府。

元 安庆路 宿松县。安庆路隶淮西北道。

明 安庆府 宿松县。

清 安庆府 宿松县。

《宿松县志》卷二《舆地志·山川·水》

(名录)

西北条:三溪河、二郎河、西源河、车马河、清湾河、县西河;桃花潭、白石潭、秀河、黎协潭、罗家潭、清官潭、杨树潭;

东北条:止凤河、旧县河(凉亭河)、马湟河、南河、黑羊河、赤岗渡河、荆桥河、螺蛳潭、乌金潭;

南条:豆溪、白茅河、洿池河、坝头港、新沟、上长河、下长河、丝茅潭、深潭、龙湖、鲇鱼湖、麻湖、小黄湖、白荆湖、棠梨湖、泥湖、排湖、莲湖、赤壁湖、咸(原作鱼旁咸)湖、大泊涝湖即大官湖、沙湾湖、簸箕湖、黄湖、长港湖、浮湖、茅湖、马家湖、西泊湖、看花池、洿池、殷家池、大港池、小港池、桃花池、司家濠池、湾池、田家池、杨家池、张富池、李碧池、牛串池、大塞、彭婆塞、南塞、北塞;

北条:界首河、澡浴池、造家河;

古水附:雷水即泊湖、浔水、江水。

《黄梅县志》卷六《地理志·风俗》

立春前一日迎春于东郊,士女往观。觇(音chan,观测)土牛身以定水旱。觇芒神衣帽以定晴雨。次日祀神鞭牛如仪。

元旦贺节讌饮。

上元夕张灯。

清明簪柳踏青,儿童戏风鸢(音yuan)。

端午插艾,饮菖蒲酒,裹角黍相餽遗,为竞渡之戏。

七夕乞巧。

中秋赏月。

重阳登高。

十一月庆贺长至节。

十二月二十三日夜祀灶神。二十四日小除,洁埽舍宇。

除夕张春贴于门,通宵炮竹。

他如傩仪礼,朱衣执旗鸣金,口诵消沴(音li,灾气)祈福语,村落报赛敛钱,宰牲饮福,与他邑都无殊。惟三月初三为大医禅师诞辰,十月二十二日大满禅师诞辰,万众进香,纷繁杂遢。又,五月二十八日城隍大会,埽除街道,排列仪仗,拥神出巡,八月二十二日宋昭德侯神会亦然。至西乡村俗,建坛设额,诵经演剧,更为动众,俗云报功,靡然繁费矣。

《宿松县志》卷二《舆地志·风俗》

正月 元日夙兴,长幼以序拜先祖、上下神祇。子弟拜尊长。饮屠苏酒。然后里人更相造拜。市皆阖户。是日不洒扫,取畜藏也。朔之三日四日爇(ruo)楮币送祖先。士民各就本业。人日薄暮鸣爆竹如除夕。立春先一日,邑令迎于东郊,驺从鼓乐。士民连袂观。乐户送小春牛,细民以其色占丰歉水旱。元夕,向亦张灯度曲,步月踏歌。今好事者稀,不多觏矣。

二月 长吏试耕于耤田,劝农,饮以酒。儿童纵放纸鸢。社日,以鸡豚会邻里。祈年,祭毕,馂而返。桑柘影斜,古欢犹在。二日,福德神诞日,城市徵优演剧,积月兼旬。城隍诞辰亦然。费繇(同徭役之徭)廛肆,工贾病之。〔耤通籍〕

三月 清明插柳,族人共杀牲,行展墓礼,聚豕至数十蹄,子姓咸在。有隽黉宫及捷春秋闱者,则加少牢(祭礼,单用一羊)。前后各三日修墓,谓无禁忌。上巳流杯,士人兴至则为之,不尽然也。

四月 八日,浮屠送青精饭于里门。是月,农家始布谷。或具酒食,招亲故听田歌。

五月 端午簪艾,饮菖蒲酒。採药草屑、雄黄和酒,洒房室,点小儿颊,谓辟疫。又以菖蒲刻小葫芦及猕猴系小儿衣襟。啗角黍,更相馈遗。旧于西河竞渡,今渐寝矣。二十八日为城隍诞辰,诹日舆神周历坊厢街巷,仪仗无限,制鬼物,杂戏,殊状诡制,靓装丽服,岁积而多。士女杂遝,填溢衢路。近乡镇亦多仿效,靡费不赀。

六月 尝新。先薦于寝。六日曝书。祀田祖。标楮中田云青苗福。是日为汉令张何丹忌辰,修庙,祀,祈雨。

七月 七夕,闺阁以瓜果祀牛女。中元祭祖先,薦楮币。其夕或聚比闾,具酒食、楮币,飨冥漠无依者,如有司之祭厉坛也。

八月 中秋,枣栗菱芡皆登于市。合饼饵祀祖先。庆月,兼赠婣(姻)党乡闾。社祀如春。 十五夜,邻里以瓜果赠新妇,谓送子,妇家常欢迎之。

九月 九日造花餈(糍)相餽。士人登高饮菊花酒,啸咏为乐。

十月 立冬后,上冢增土。始修筑塘堰。是月,树麦已毕,农功寝息,报赛渐兴。吹豳击鼓。近或杂以新声,溺情惑志,号曰“采茶”。长老摈斥,亦绌郑之意云。

十一月 冬至日,士族合祭祖先于祠堂。是日,女红试线,进履袜于舅姑。

十二月 腊八日,调竹,扫舍宇,二十三日,燔楮币,具茗送灶神。二十四日迎祖先。剉草杂豆寘(置)诸地,谓饲舆马。悬先世图像。除夕,迎灶神,贴桃符,烧榾柮火围炉,爆竹声达旦,少长不寐,以守岁。

【秋注】二月 二日福德神诞日:“福德神”即福神。《三教搜神大全》卷四:“福神者,本道州刺史杨公讳成。昔汉武帝爱道州矮民,以为宫奴玩戏……杨公守郡,以表奏闻,云‘臣按五典,本土只有矮民,无矮奴也’。武帝感悟,……更不复取。郡人立祠绘像供养,以为本州福神也。后天下黎民士庶皆绘像敬之,以为福禄神也。”/道州,今湖南道县

猜你喜欢
黄梅县黄梅大水
黄梅之星 范璇璇
黄梅之星 朱婷婷
黄梅之星 赵长玖
哗啦哗啦大水来啦!
养在“深闺”天下知 黄梅县住建局擘画城市画卷
奇怪森林
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黄梅县小池滨江新区全力打造教育“升级版”
青海湖高原
黄梅落尽,佛心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