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士芝
明祖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管镇乡,是朱元璋为其高祖、曾祖、祖父母所建的陵墓。由于史书关于祖陵方面记载较少,且说法不一,加之其从清康熙十九年(1679)淹埋于洪水中,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露出水面,带来了不少疑问。至今祖陵始建年代有说洪武十八年(1385),有说洪武十九年(1386)。其神道石刻制作年代有说洪武,有说永乐,有说嘉靖。如有位学者说:“祖陵石刻的工艺风格并不完全一致,也许是洪武(或永乐)和嘉靖两个时代的作品。”[1]有的说祖陵始建于洪武十九年(1386)。和配置石像生的其他明陵即皇陵、孝陵、长陵及显陵等比较,祖陵石像生建置最晚[2]。
现根据明代诸陵神道石刻做些比较。
祖陵:麒麟2对、狮6对、望柱2对、马官1对、马和控马人(连体)1组对、马官1对、天马1对、马官1对、文臣2对、武将2对、太监2对。
皇陵:麒麟2队、狮8对、望柱2对、马官1对、马和控马人(连体)1组对、马官1对、天马1对、马官1对、虎4对、羊4对、文臣2对、武将2对、太监2对。
孝陵:狮2对、獬豸2对、骆驼2对、象2对、麒麟2对、马2对、望柱1对、武将2对、文臣2对。
长陵:望柱1对、狮2对、獬豸2对、骆驼2对、象2对、麒麟2对、马2对、武将2对、文臣2对、勋臣2对。
显陵:望柱1对、狮1对、獬豸1对、骆驼1对、象1对、麒麟2对、马2对、武将2对、文臣1对、勋臣1对。
祖陵、皇陵以麒麟为首,孝陵以狮为首,长陵、显陵望柱在前。祖陵、皇陵文臣列于武将之前,孝陵、长陵、显陵武将列于文臣之前,祖陵、皇陵将太监列在最后,长陵、显陵将勋臣列在最后。
唯皇陵有虎和羊。祖陵、皇陵设有马官、控马人、太监,孝陵、长陵、显陵减少马官、控马人、太监,增设獬豸、骆驼、象,长陵、显陵增设勋臣。
以单体计算祖陵22对、皇陵32对、孝陵17对、长陵19对、显陵13对。其中狮子对数变化较大,祖陵比皇陵少2对,比孝陵、长陵多4对,比显陵多5对。
祖陵麒麟石刻宽额,竖耳,大眼,短鼻,巨嘴,嘴角露齿,短颈上披长毛,腹粗,身短腿高,四肢挺立,体态凝重。
皇陵麒麟石刻圆顶,眉骨高,深目,鼻梁挺,翘唇,嘴微张,露齿,粗颈上披长毛,昂首挺胸,身长腿短。一对立而不动,一对欲向前行。
孝陵麒麟石刻头顶较平,小耳,目平视,眼球形似水滴,鼻梁长,嘴角露齿,颈间鬃毛卷曲成团,显得壮实。
长陵麒麟石刻眉骨高,目深凹,鼻梁挺,上唇微翘,颈稍细,鬃毛上扬与角相连,头顶近似三角形,腹部肌肉较紧。
显陵麒麟石刻首微仰,躯体肥胖,头部形状与长陵相似。
祖陵狮石刻多为浓眉大眼,鼻翼微张,露齿,胡须飘拂,竖大耳,鬃毛卷曲成半球形,挺腰收腹,做蹲坐之势。颈系佩带,带上系环铃和绣球。有的稳坐不动,有的坐而欲立。
皇陵狮石刻多为浓眉,由多个小圆球组成,眼球凸出,鼻梁高挺,鼻翼微张,齿微露,上下额较窄,下额内收,竖耳,鬃毛卷曲平扁,昂首挺胸,作蹲坐之势。肌肉起伏成块,筋骨显露。颈圈装饰简洁。
孝陵狮石刻头顶稍圆,眉骨稍高,眼珠大而圆,短鼻梁,大鼻孔呈如意形,与嘴的前端相连,近于平面,形似猪,鬃毛卷曲成半螺形,显得憨厚笨拙。颈圈装饰以高浮雕为主。
长陵狮石刻浓眉,圆目,鼻翼微张,齿微露,耳稍大,鬃毛卷曲成团,肌肉结实,露筋露骨。颈圈较宽,环铃和绣球较大。
显陵狮石刻仰首,张口露齿,肚大腰圆,肌肉松弛,作蹲坐之势。
祖陵马石刻肌肉丰满,体格健壮,竖耳,小眼,鼻孔微张,闭嘴,作站立状,身饰鞍辔。一对头微向控马人,另一对四肢未镂空,腹下饰云纹。
皇陵马石刻首微扬,造型与祖陵相似,装饰略简,鼻梁上无花。
孝陵马石刻小耳,小眼,鼻孔微张,闭嘴,颈披鬃毛,腰圆,腿粗。站立的一对目平视,跪卧的一对首微垂。
长陵马石刻首微仰,竖耳,目平视,鼻孔微张,闭嘴,颈稍长,肌肉发达。
显陵马石刻垂首,粗颈,圆腹,肌肉丰满,精力不足。
祖陵文臣石刻头戴梁冠,身穿右衽宽袖长袍,腰系革带,手捧朝笏,足蹬朝靴。有的胡须飘拂,双目平视,容貌和顺;有的胡须稍短,双目微向下看,恭敬肃立。
皇陵文臣石刻着装与祖陵相似,多为老者形象。有的大耳,大眼,宽鼻,大嘴;有的眉稍细,眼稍小,微露笑容。
孝陵文臣石刻头戴梁冠,身穿右衽方心曲领宽袖长袍,手捧朝笏,腰系革带,足蹬兽头高底靴,体势健壮,多为年轻者形象。
长陵文臣石刻着装与孝陵相似,手捧朝笏,相貌端庄,恭敬肃立,为壮年形象。
显陵文臣石刻身材高,显得苗条,面带微笑,双目微向下看,为青壮年形象。
祖陵武将石刻头戴凤翅盔,展双翅,顶垂缨,身穿铠甲,腰系战裙,足下蹬厚底靴,胸前有护心镜,双手拄剑,挺胸而立,体态魁梧。有的首微仰,胡须飘拂;有的微向下看,面带微笑。
皇陵武将石刻头戴凤翅盔,双翅收拢,身穿铠甲,胸前系有绳索,双手拄剑。有的长袍拖地,不露腿。年轻者眉稍竖,瞪眼,鼻翼微张,嘴角微垂,有英武之气。年长者挺胸而立,端庄肃穆。
孝陵武将石刻头戴战盔,盔盘突出,顶垂长缨,身穿铠甲,上有护肩、护腋,下分前、后裆,腰系战裙,胸前有护心镜,双手执金吾,配剑于身侧,体态健壮。
长陵武将石刻头戴战盔,身穿战袍,护裆过膝,腰系战裙,胸前有护心镜,腹部有兽头。一对右手执金吾,左手握剑,微露怒气。另一对身侧挂剑,双手握于胸前,微露笑容。
显陵武将石刻仿于长陵,唯战裙较短,不分裆,神态有的显得庄重,有的显得和祥。
祖陵望柱呈覆盆形,饰双层错位莲瓣纹。柱身八面,瓜棱形,上下以如意云头纹作饰,中间饰牡丹、莲花等缠枝花卉。柱上沿为圆唇,束腰,顶端置石榴花柱头。另一对造型与其相似,柱础纹饰相同,柱身素面,柱头呈乳状宝珠,珠上饰火焰纹。
皇陵望柱柱头呈石榴形的一对,装饰与祖陵相似。柱头呈桃形莲苞状的一对,柱身素面,柱础呈八瓣覆盆形。
孝陵望柱柱础柱身皆六面,柱础呈须弥座状,柱身下饰海水江涯,上饰祥云,柱头近于圆柱形,饰云龙纹,以双层云纹圆盘相托。
长陵望柱仿孝陵样式,唯柱础稍高。
显陵望柱仿长陵形制,唯柱身细长。
祖陵望柱纹饰
皇陵望柱纹饰
祖陵武将石刻的战裙纹样花头略小,叶大而密,边饰回纹,一上一下两个一组。皇陵武将石刻的战裙纹样花大叶小,布局很密,边饰卷叶纹。孝陵武将石刻的战裙纹样疏朗秀丽,边饰卷草纹,叶尖伸出较长。长陵武将石刻的战裙纹样布局疏朗,线条略粗。
祖陵马鞍龙头较大。长发有的向身后飘动,有的向上冲,有的向前冲。有的刻锯齿形眉。鼻翼两侧有两条细长的龙须,嘴有张有闭,腹较宽,四肢伸展,有的四爪,有的五爪。均作昂首向上、穿梭于云间之势。
皇陵马鞍龙纹首微仰,长角,角根分岔,张大嘴,细颈弯曲,腹稍宽,尾细长,四肢伸展,五爪呈一四分式。
中都城栏杆石龙纹,头稍大,多作昂首之势,角从额后生出,长发向身后飘拂,有胡无须,颈弯曲,腹宽,长尾,四肢伸展,爪分开。有的形似于蛇,有的形似于兽。肢体矫健,动势较强。
祖陵武将战裙纹饰
孝陵武将战裙纹饰
祖陵马鞍纹饰
祖陵马鞍纹饰
祖陵马鞍纹饰
祖陵马鞍纹饰
祖陵马鞍纹饰
祖陵马鞍纹饰
皇陵马鞍纹饰
皇陵马鞍纹饰
中都城栏杆石龙纹
中都城栏杆石龙纹
孝陵殿石柱柱头龙纹
孝陵殿石柱柱头龙纹
孝陵享殿栏杆石柱头龙纹头稍大,多为长角,角根出岔,长发随动势由身后向上飘动,眼珠形如橄榄,长鼻,鼻翼微张,闭大嘴,上唇微翘,嘴边有胡有须,长颈弯曲,腹较粗,前肢伸于两侧,伸开五爪,多呈一四分式。
祖陵马鞍凤纹头有冠,有的如花,有的如丛生的花枝。眼有的细长,有的稍宽。嘴有张有闭,喙有短有长。下颚有须发。颈细长,毛成撮,有疏有密,有的如两根细长的飘带。身饰鱼鳞状羽毛。腿爪有的较细,有的较粗。三级飞羽刻画不一,前端有的较圆,有的较尖。长尾有的形如水草,有的如锯齿形海浪。凤均作飞翔之势,姿态优美。
皇陵马鞍凤纹冠较短,眼细长,嘴有张有闭,颈略粗,颈间毛发稀疏,三级飞羽根根形似大刀片,尾细长,末端形如卷草。
中都城栏杆石凤纹,凤首有的似鹰,有的似龙。冠较小,短喙,颈粗短,披毛,鳞身,双翅坚挺,有的露细腿、细爪。尾羽很长,有的形似滚滚的流云,有的形似卷起的花草,有的如锯齿形海浪。多作飞翔于云间之势,有的昂首向上,有的向下俯冲,有的刚落于岩石之上。体态健美,动态较强。
皇陵马鞍凤纹纹饰
中都城栏杆石凤纹
中都城栏杆石凤纹
中都城栏杆石凤纹
中都城栏杆石凤纹
中都城栏杆石凤纹
孝陵殿栏杆石凤纹
孝陵殿栏杆石凤纹
孝陵殿栏杆石凤纹
孝陵殿栏杆石凤纹
孝陵享殿栏杆石柱头凤纹头似鹦鹉,有冠,眼细长,短喙,下颚有须发,颈较长,披毛,腿爪有粗有细,长尾分叉,有的向不同方向卷起如卷草,有的如锯齿形海浪。
祖陵人物石刻结构严谨,比例匀称,刻画细腻,表现出不同人物各不相同的内心世界。狮子石刻比皇陵的略高,麒麟石刻比皇陵的高约50厘米,显得壮实强健,有威严之气。马鞍龙纹动态较强,凤纹体态灵活。刀法纯熟,将辔具上使用的绳索、皮革、金属制品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皇陵人物石刻端庄,风格较为古朴。石兽多作昂首挺胸之势,比较凶悍。马鞍上的龙凤纹样虽不够清晰,但可以看出用刀刚劲有力,线条浑厚朴实。中都城栏杆石龙纹体貌强健,凤纹动势较强。孝陵享殿栏杆石柱头龙纹多作昂首向上、穿梭于云间之势,前肢伸展力度很大,有一股雄强之气。凤纹有的双翅未收,刚落于岩石上;有的站于岩石上,伸长颈凝视身后,身躯健壮,无秀丽之气。刻画龙凤纹样用刀有方有圆,刚劲有力。孝陵神道石兽一对站立,另一对或蹲、或坐、或卧,神情自然。马身上已无鞍辔,不做过分装饰,线条圆润,多用圆刀凿刻。长陵石刻的写实风格比孝陵的更加浓郁,刻画石像生的体态极其精细,融进了工艺雕刻的特点。显陵石刻是对长陵的模仿,但石兽头大身小,肥胖乏力,温顺有余,气势不足。武将形态粗犷魁梧,文臣显得清秀。
由于石刻作品年代不同,当时政治、经济形势也不一样,加上当政者的审美观念起了变化,这些因素对石刻的制作有直接影响。如果说祖陵神道石刻制作晚于嘉靖,从排列顺序、数量、组合、造型、装饰纹样及艺术风格看应与显陵相似或相近。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一推断是不能成立的。
祖陵神道石刻有的会不会制作于嘉靖年间?现从靠近陵寝的太监石刻说起。显陵石像生制作在定制之后,已不设太监。祖陵太监石刻胸前背后饰缠枝花卉纹,花小叶大,布局较密,不是嘉靖年代的风格。从文臣石刻看,祖陵、皇陵穿右衽宽袖长袍,孝陵以后的长陵、显陵都加了方心曲领。从武将石刻看,祖陵、皇陵双手拄剑,孝陵以后多为手执金吾,长陵、显陵各有一对双手握于胸前。从战裙花卉纹看,祖陵花小叶大,布局较密,皇陵多为花大叶小,布局繁密,孝陵布局疏朗,叶尖伸出较长,其时代风格祖陵晚于皇陵,早于孝陵。从望柱看,祖陵、皇陵皆两对,从孝陵起,长陵、显陵皆一对,造型已有变化。祖陵与皇陵望柱粗看相似,仔细对比并不一样,如柱身缠枝花卉纹样皇陵时代偏早,祖陵时代偏晚,传承关系比较明显。从马官、马和控马人石刻看,祖陵与皇陵造型虽基本相似,但纹饰有所不同。如马鞍龙凤纹样各异,用刀方法也不一样。北京永陵裬恩殿丹階是嘉靖年间的作品,雕刻精细,龙纹刻画得苍老,气魄不足,凤纹刻画得柔媚,活力不够,与祖陵风格不同。从石兽看,祖陵显得雄强威严,高大魁梧,不像显陵矮小,比较温顺,这与嘉靖以后国势转衰,国库空虚有关。我在20世纪末写《明祖陵的营建及其神道石刻》[3]时,认为史料记载嘉靖年间增设陵前石仪,可能指的是麒麟、狮子石刻,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洪武二年二月乙亥,诏立皇陵碑,命翰林侍讲学士危素撰文,命左丞相李善长诣林立碑[4]。危素撰写的皇陵碑文中有:“积土厚封,势若岗阜,树以名木,列以石人、石兽,以备山陵之制。”洪武八年四月丁巳“诏罢建中都役作”[5]。洪武十一年四月,建殿宇、城垣,植冢木,立华表,树石人、石兽,勒石建亭。洪武十二年五月丁巳皇城祭殿成,命称曰皇堂[6]。至此皇陵工程全部告竣。
洪武九年正月壬午,在南京独龙岗营建陵寝。洪武十五年九月庚午陵寝皇堂建成[7]。洪武十六年孝陵殿成。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辛卯朱元璋葬孝陵[8]。
永乐十一年春正月己酉“是月天寿山陵成,命名长陵”[9]。宣德十年四月辛酉始制石人、石马于御道东西[10]。
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纯德山南麓,是朱祐杬和蒋氏的合葬陵墓。正德十四年朱祐杬病死。正德十六年武宗死,因无子,朱厚熜继帝位,改年号嘉靖,追尊其父为皇帝。显陵从正德十四年兴建,至嘉靖三十五年完工。
据《凤泗记》载:“高皇帝龙飞,定鼎金陵,追上四代,已建仁祖淳皇帝陵于凤阳,因命太子至濠泗祭告考妣于泗州,然未识玄宫所在,时向城西濒河凭吊。”并记有洪武十七年甲子十月十二日宗人朱贵画图贴说,指明居处、葬处,上即命皇太子至泗州修建陵寝,号曰祖陵。《帝乡纪略》书中亦有相似的记载,并记有洪武十七年皇太子幸州二次。《明太祖实录》记有相关的两段:洪武十九年八月甲辰命礼部制德祖玄皇帝、玄皇后,懿祖恒皇帝、恒皇后,熙祖裕皇帝、裕皇后兖冕冠服,命太子至泗州盱眙县修缮祖陵,葬衣冠[11];洪武二十年八月癸亥命工部遣官往泗州建祖陵祭殿[12]。从以上几段文字可以看出,洪武十七年十月朱元璋知道其祖父准确的葬处,先建地宫,十九年地宫建成,葬三祖帝后衣冠,二十年开始建祭殿。因此,我认为祖陵始建于洪武十八年之说是可信的。
《明世宗实录》载:“嘉靖十三年十一月己卯,先是洪武中建泗州祖陵,令江南造黄瓦,以道远未至,先以黑瓦覆之,已而殿庑告成,遂不复更,瓦至皆积不用,至是奉祀朱光道具疏请用故所积黄瓦,更正殿庑及增设陵前石仪,与凤阳皇陵同制。礼部覆如其奏,上从之。”[13]这段文字有两点值得思考,一是黄“瓦至皆积不用”。据《明太宗实录》记:“永乐元年十月戊辰修祖陵,工部言旧用黑瓦,上命易以黄瓦如皇陵之制。”[14]据《帝乡纪略》载,朱棣洪武三十五年至祖陵祭祖,在位两次修祖陵,可见他对其先祖的敬仰和怀念,命易黄瓦之记不会有错。看来世宗实录此处记载有误。二是增设陵前石仪。营建祖陵是朱元璋心目中的大事,为完成其心愿,地宫建成即建祭殿,工程会连续进行,神道石刻设置不会留给后人去完成。从规模来说,祖陵比皇陵略小。皇陵从洪武二年立皇陵碑算起,到洪武十二年工程全部告竣,用了十年时间。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去世,在位时有足够的时间去设置祖陵神道石刻。据《明太宗实录》载:“永乐十一年八月甲子修祖陵神厨、宰牲亭、棂星门并周围墙垣。”[15]朱棣在位时既然能修祖陵棂星门、周围墙垣,神道石刻如有未完成的工程怎么会置之不理。《明世宗实录校勘记》作者黄彰健说:“余所见明实录,以世宗实录各本出入最大。由校记观之,阁本东本与广本近,而抱本则与馆本库本近。广本亦有异于阁本者。”我对于增设石仪之记虽有疑问,却不敢确定其错记。据《明世宗实录》载:嘉靖十年二月戊寅,朱厚熜追号祖陵山名为基运山,建立“基运山碑”“祭告碑”。20世纪“文革”前曾有人在祖陵附近发现大碑,但至今尚未找到,是否与增设的石仪均深埋在泥土之中,现在还说不清楚。从现有的祖陵神道石刻看,制作年代不会晚到嘉靖,均在洪武年间。
这几处石刻制作年代不同,时代特征比较明显,对于文物鉴定具有重要作用。以龙凤纹样来说,杨伯达先生在《隋·唐——明代玉器叙略》[16]一文中,确定洪武朝龙纹作品的只有汪兴祖生前佩用的云龙戏珠玉带及朱檀墓出土的云龙纹玉佩。未见介绍洪武朝凤纹的作品。汪庆正先生在《明景德镇洪武瓷述略》[17]一文中说,对于洪武颜色釉瓷的识别,要归功于南京明故宫的发现。明故宫出土的碎片尚可看到碗内壁有印花云龙纹,碗心为浅刻“风带如意云”纹。这类装饰图案的颜色釉瓷器,在过去都列入元瓷范围内。至于釉里红国内有江苏吴县出土的白龙纹盖罐,日本有大和文华馆白云凤纹玉壶春瓶。迄今为止,还不见洪武青花瓷中有釉里红器上的飞凤图案。耿宝昌先生主编的《国粹青花瓷辨伪》[18]书中,只论述元代及明永乐凤纹瓷器,洪武年间凤纹图样及文字未做介绍。从发表的文章看,洪武朝龙纹器物能分期的资料很少,凤纹器物资料奇缺。经过排比可以断定:凤阳中都城栏杆石及皇陵马鞍上的纹样为洪武早期,明孝陵享殿石柱柱头上的纹样为洪武中期,祖陵马鞍上的纹样为洪武晚期。这些作品尺寸较大,雕刻技法不一,龙凤形态各异,是艺术之精华,反映着时代风格的传承与演变,显得尤为珍贵。
我们对于明陵还有不少问题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明陵的事学术性很强,我的知识有限,文中定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摄影:高磊、吴大望、谢元安、尹增淮
[1]刘毅.明凤阳皇陵神道石刻研究[J].文物,2014(5).
[2]王鹏善.明朝十九陵[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3]秦士芝.明祖陵的营建及其神道石刻[J].东南文化,1999(2).
[4][5][6][7][8][9][10][11][12][13][14][15]佚名.明实录(校印本)[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6]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17]汪庆正.明景德镇洪武瓷述略[J].上海博物馆集刊,1987.
[18]耿宝昌.国粹青花瓷辨伪[M].北京:故宫博物馆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