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三杰”之柳子谷书画精品赏析

2018-07-04 01:31吕珺毛传寿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0期
关键词:纸本创作

吕珺 毛传寿

(1上饶市信州区博物馆,江西 上饶 334000;2玉山县博物馆,江西 玉山 334700)

柳子谷(1901—1986),江西玉山人,名习斌,号怀玉山人,现代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2016年是柳子谷先生诞辰115周年,也是他逝世30周年。为隆重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先生的家乡——江西玉山先后命名了“柳子谷路”、投资兴建了“柳子谷文化园”,并在玉山县博物馆内设立了柳子谷纪念馆,收藏、展示、研究先生经典的艺术作品及其传奇的艺术人生。

柳子谷先生出身于书香家庭,少时即显露不凡的绘画天资。1924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粟、潘天寿。1926年参加北伐,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总政治部任美术干事,随军转战南北。1928年定居南京,曾任上海美专教授、南京艺专国画系主任,并常去徐悲鸿主持的中央大学美术系讲学,奔波于宁沪之间,与同寓南京的徐悲鸿、张书旂情投意合,时相过从,人称“金陵三杰”。1934年任职于国民党中央党部,先后在南京、上海举办画展,受到当时的党政要人、艺术巨子、骚人墨客的交相称誉,展品订购一空,盛况空前。1935年出版《子谷画存》第一集,于右任为其作序,谢公展题写书名。1938—1940年应张治中之邀,出任湘西绥宁、通道两县县长,任职期间勤政廉洁,深得民心,坊间称之为“板桥第二”。20世纪40年代,他在重庆、南京、杭州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享有“画竹圣手”盛誉,其作品十分畅销,价格之高与画坛盟主张大千不相上下。1948年,上海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将其列入当代知名画家。

新中国成立后,柳子谷先生先后在大连、沈阳、辽阳、济南的中、高等学校任教,长期在艺坛耕耘,不断探索,博采众长。他主张“景真、情真、理真”,提倡“诗情与画意结合”,追求形神兼备、雅俗共赏,将传统与创新、生活与艺术、画格与人格、功力与修养等冶炉自铸,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画苍劲挺秀,意境新颖;人物画造型典雅,功力深厚;花鸟画笔力雄健,秀丽清新。尤擅画竹,自成一格,独具特色。他的书法与诗词是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魏、赵楷体演变而来的“子谷行书”,力遒雅韵,质朴飘逸。其诗词或言志或抒怀或寓理,与书画融于一炉。1956—1958年,柳子谷先生与青年军旅画家满健合作创作的《抗美援朝战争画卷》和1960年创作的《山村新貌》画卷,堪称中国画史无可替代的“红色经典”。如果说前者是一首颂扬正义战争的史诗,那么后者就是一曲和平建设的赞歌。他向世人展示中国画笔墨不仅可以表现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同样也可以表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柳子谷先生是从玉山走出去的一代艺术大师,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心系故乡。让自己的作品回家,是先生的夙愿。怀着对柳子谷先生的挚爱之情,为早日实现父亲的心愿,自1997年开始,先生的爱女柳咏絮女士不辞辛苦,多次往来于玉山与沈阳两地,鼎力协助柳子谷纪念馆建设。2016年,玉山县博物馆接收柳咏絮女士捐赠的柳子谷作品真迹,在柳子谷纪念馆内正式展出,来这里参观的观众可以亲眼目睹先生的丹青墨韵,感受大师经典的艺术魅力。现遴选其中的部分书画精品予以介绍和赏析。

图1 《绣花女工图》

图2 《行军图》

1956年柳子谷创作的《绣花女工图》纸本镜心(图1),纵31厘米,横24.8厘米,设色写意。这是一幅人物写生小品,画面中一位年青女子坐在岩石上,左手托着框棚的绣布,右手拿着绣花针,头微微低着,正在全神贯注地绣花。人物的造型基本采用西方素描方法,笔墨上却又富有中国水墨的韵味。以墨笔勾出人物轮廊,色彩渲染人物肌肤和衣裳,裤纹折皱表现生动,人物表情自然传神。画心右侧题款“一九五六年在工人文化宫写生”,钤两方白文印章,一方为“柳”,一方为“子谷”。柳子谷先生的人物画数量明显少于山水和花鸟,人物画题材以现实为主,他受好友徐悲鸿先生的影响,将素描写生方式融入到人物画的创作中。这幅小品写于1956年,短发是当时女性的一种进步标志,蓝色、灰色、绿色是人们服装的主要颜色,画中人物表现出的正是那个时代的神韵。建国以后,除少量山水和人物结合的画作外,先生的人物画创作基本停止。这幅《绣花女工图》在当时已属罕见,留存至今更是弥足珍贵。

1957年柳子谷创作的《行军图》纸本镜心(图2),纵22.1厘米,横33.6厘米,水墨写意。这幅小品是柳子谷先生创作《抗美援朝战争画卷》时的一幅落墨练习稿,也是唯一一幅保存下来的长卷创作画稿,描绘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冰天雪地的山谷里行军的场面。画面中天色朦胧,战士们扛着步枪,抬着机枪,马背上也驮着机枪和弹药,他们在朝鲜当地百姓的带领下,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军。山石上的积雪以水墨的皴染和留白来表现,人物和景物的远近运用笔墨的虚实变化来体现,构图生动,笔墨苍劲。画心左下角钤两方印章,一方为白文印“柳”,一方为朱文印“子谷”。1956—1958年,柳子谷先生和满健合作创作了长达27米的设色《抗美援朝战争画卷》(该卷现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先生运用叙事性、情节性,通过山川布局、空间处理,将整个战争的场面安排于长卷中。全卷共分渡江、行军、强渡、基地、营救、宿营、迂回穿插、美伪军强暴、歼敌九段,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跨江入朝、急行军、运输、修桥、作战、爬山、筑工事、冲锋陷阵等等各种情节做了详细的描绘。整个画面跌宕起伏,穿插有序。人物形象之典型、画面结构之复杂、场景衔接过渡之自然可谓前无古人,堪称柳子谷先生的巅峰作品。这幅《行军图》虽然只是长卷中极小部分的缩影,却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充分显示了先生深厚的绘画功底。

1958年柳子谷创作的《江南春图》纸本镜心(图3),纵24.7厘米,横36.4厘米,设色写意。这是一幅描绘春天的青绿山水小品,由青山、河流、绿树、桃花等景物构成。画面上青山耸峙,河水蜿蜒,岩边树木葱郁,两岸桃花盛开。山石以水墨勾皴,用石绿、石青渲染;桃树的枝干以赭石单勾,桃花、桃叶分别用曙红、白粉及石青点染;设色清丽,意境深远。画心右下角钤两方印章,一方为白文印“柳”,一方为朱文印“子谷”。柳子谷先生对宋、元、明、清的山水画都有深入的研究。明代董其昌将中国山水画分为南北两宗,南宗是以王维为始祖的水墨山水,北宗是以李思训为始祖的青绿山水。青绿山水又有大青绿和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色中有墨,墨中有色。小青绿山水妙在温蕴俊秀,先生把大自然的美和心中的爱融入到他所创作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中,充分展示了山水画春景所具有的雅、秀、透、润的艺术特点。

1962年柳子谷、孙雪泥创作的《雏鸡图》纸本镜心(图4),纵34.2厘米,横46.3厘米,设色写意。这是一幅由柳子谷先生和孙雪泥先生共同创作的花鸟小品,图中三只雏鸡正在院外草地上觅食、玩耍,院内桃红草绿,一枝盛开的桃花伸出栅栏外,画面动静结合,意趣盎然。雏鸡以水墨点染,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毛茸的质感;花草以红、绿点擦,以色彩的枯湿来表现景物的主次。尺幅虽小,画家的笔墨技巧却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挥。画心左侧题款“壬寅初秋子谷画鸡雏,雪泥补成时同客青岛。”钤两方印章,一方为朱文“雪泥”印,一方为白文“柳子谷印”。画心右下侧钤一方白文押角印“云间”。从题款上可知,这幅小品是由柳子谷画雏鸡,再由孙雪泥补画桃花、绿草、栅栏等景物。孙雪泥(1889—1965),当代画家、诗人。原名鸿,字杰生,一字翠章,号枕流,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工山水、花卉,尤擅鳞介、蔬果、梅花等。山水画继承云间画派,花果则宗明代孙克弘。所作风景和蔬果淡雅秀逸,颇有韵致。他与柳子谷先生合作的这幅《雏鸡图》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1962年柳子谷、郭味蕖创作的《白绶带鸟图》纸本镜心(图5),纵34.8厘米,横45.2厘米,设色写意。这幅花鸟小品是由柳子谷先生和郭味蕖先生共同创作,画面中一只白绶带鸟栖息于腊梅枝上,回首张望;梅枝下一簇竹枝随风摇曳。绶带鸟以白粉、石绿和墨色勾染,神情酷肖,栩栩如生;竹枝用花青渲染,淡逸雅致,风格别具,构图简洁,寓意吉祥。“绶带”又名“寿带”,表长寿之意;“竹”与“祝”谐音,表示祝福。画心右侧题款“子谷画白绶,味蕖补竹枝”,下钤一方白文印“郭味蕖”。郭味蕖(1908—1971),原名忻,后改慰劬、味蘧、味蕖,山东潍坊人,当代画家。192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1937年入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研习中国画,得黄宾虹指导。擅长花鸟,兼及山水,画风清丽活泼,生动自然。196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科主任。是年,柳子谷先生调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花鸟画课程。两位大师合作创作的这幅《白绶带鸟图》体现了天人合一、万物圆融的审美理念,他们在相互切磋画艺的同时也表达了彼此间的美好祝福。

1965年柳子谷创作的《墨竹图》纸本中堂(图6),纵138.5厘米,横81.7厘米,水墨写意。这种大尺幅画作在柳子谷先生的留存作品中比较少见。画面中高高的山崖上生长了几棵竹子,竹子纤细柔美,生机盎然,微风吹过,竹叶随风轻轻摆动。竹竿自下而上一笔画出,即有浓淡之分,立体感强。竹叶以“个”字、“介”字、“分”字等勾写,聚散疏密,墨色浓淡相间,竹叶的远近、上下、前后表现得十分分明,形态各异,潇洒自然。画心左下侧落款“怀玉山人,柳子谷”,下钤一方白文印“柳子谷”。自古以来,竹便是中国画中常见的题材,竹与兰、梅、菊并称“四君子”,它们以其自身形象的美感与自然属性在画中被拟人化。而竹又集梅、兰、菊的特质于一体,并具虚心、有节、常青的品格,因此也更为人们所赞颂、仰慕。柳子谷先生擅长画竹,对于画竹也最有心得。画竹者,胸有成竹。先生画的竹既是心中之竹,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竹。这幅《墨竹图》表现的是微风中竹的形态,画上落款“怀玉山人”。这个别号在其作品中时有出现,先生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可见一斑。

图3 《江南春图》

图4 《雏鸡图》

图5 《白绶带鸟图》

图6 《墨竹图》

图7 《月竹图》

图8 行书《七言诗》

1977年柳子谷创作的《月竹图》纸本镜心(图7),纵25.2厘米,横32.8厘米,设色写意。这幅小品可视为柳子谷先生以大章法作小画理念的实践,画面中明月当空,竹影婀娜,几根细竹从悬崖峭壁上伸展而出,阵风吹过,竹子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苍翠多姿。山石以淡墨勾皴,用赭石、石青渲染;竹子以墨笔写出,再用汁绿晕染竹叶。用水墨渲染月亮周围,墨色的变化衬托出月光的皎洁。画心右侧落款“竹静风不止,夜深月更明。丁巳仲秋柳子谷”,下钤一方朱文印“子谷”。柳子谷先生在实践中创造了表现竹的独特笔墨技术与形式感,他画竹竿、竹枝时用中锋或侧锋拖笔,在深厚的指腕功力的控制下,画出竹枝的劲节挺拔及坚柔性,极富力度美;画竹叶时,用含有浓淡墨色的笔画出自创的“组形叶”和“散片叶”,见笔见势,层次节奏清晰,给人以空间美。他认为竹在阵风中特别美,也最难表现,因为摇曳的竹叶此起彼伏,形态多变,因而他多画阵风中的竹,并将其置于真实的空间中,以明月、细雨、流水、花草等自然景物相伴。这幅《月竹图》表现的是中秋夜晚一派月朗气清的诗意画面,先生将月下竹的朦胧,风中竹的婆娑刻画得十分真切自然。

20世纪70年代柳子谷创作的行书《七言诗》纸本镜心(图8),纵23.6厘米,横36.7厘米。行书内容为“百年大旱降霖雨,喜得苍生热泪流(雨竹)。风有萧萧竹数竿,砚池洗出碧琅玕。人间炎热何曾避,笔底能生六月寒(风竹)。”共46个字,下钤一方朱文印“子谷”。所书笔势生动,大小相兼,点画之间有断有连,墨色浓淡相间。柳子谷先生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但注重书法本身的韵味,而且非常注重绘画中的书法用笔。在某种意义上,书法就如同中国写意画的素描,只有在书法中锤炼笔墨,怡养精神,才能得窥中国画的门径。对于画家而言,书法是基础,题画诗则是体现画家格调趣味的重要窗口。画之将尽,意犹未尽,于是题诗为记。先生的题画诗多直抒胸臆,表达其强烈的现实情感。这幅书法小品的前两句诗是《雨竹》的题画诗,后四句诗是《风竹》的题画诗。先生在家乡解放时创作了一幅《雨竹图》,题写的就是“百年大旱降霖雨,喜得苍生热泪流”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画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图9 行书《座右铭》

图10 《梅竹图》

图11 《黄山图》

20世纪70年代所题的柳子谷行书《座右铭》纸本镜心(图9),纵66.3厘米,横33.8厘米。行书内容为“寻理沏求水落石,争鸣不虑火烧身。”这两句话是柳子谷先生的座右铭,上句表明了他追求真理一丝不苟、刨根问底的态度,下句表达了他面对争议胸怀坦荡、勇往直前的精神。左侧落款“怀玉山人,柳子谷书”,钤一方白文印“柳子谷”,右下角钤一方朱文印“只争朝夕”。所书字体开张,笔力遒劲,先生将魏碑书法的用笔特点融入到自己的行书中,形成了一个风格拙朴、意味隽永的艺术整体。1980年,当他再次书写这两句话时,将上句的“沏”字改成了“应”字,并落款“我的座右铭,子谷时年八十写”。柳子谷先生从少年开始学画,直至八十多岁去世,对艺术的激情丝毫未减。当他驰誉画坛时,依然虚怀若谷,勤奋不已;当他横遭压抑几十年,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从不怨天忧人,一心扑在教育事业和艺术创作上。这幅座右铭正是他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真实写照,凭着永不退缩的敬业精神,先生实践了生命不止、探索不息的艺术人生。

20世纪80年代柳子谷创作的《梅竹图》纸本镜心(图10),纵33.6厘米,横43.7厘米,设色写意。这幅小品构图新颖,意境清幽。画面中两棵竹子挺拔秀丽,一枝红梅斜逸而出,在两竹之间绽放美丽。竹竿以含有浓淡水墨的毛笔侧锋横写,明暗层次变化丰富,再用破墨法以淡破浓,使墨色融合,产生光感美,增强竹竿的质感。枝条以中锋写出,竹叶则略带侧锋使其瘦细而长,渐画渐淡,聚散呼应,空间感强。梅枝以枯笔写出,飞白处用赭石渲染;梅花以胭脂、曙红、白粉渲染,再用藤黄点染花蕊。画心左侧落款“子谷”,下钤一方朱文印“子谷八十以后作”。柳子谷先生继承了郑板桥画竹时人格化的表现技法,创作上往往有象征隐喻之意,但在创作手法上又有新的突破。他注意观察竹子生长的形态,注重画面氛围的营造。所画竹叶生动的造型和空间感,竹竿的立体感,都来源于他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传统笔墨的熔铸,同时也汲取了西画的某些因素。所以他既继承了古人对竹子形态的书写性表现,笔墨典雅,却又不失时代气息。这幅《梅竹图》是先生晚年作品,梅竹可以言志,梅花凌霜傲雪,竹子刚直虚心,梅与竹结合寓意“梅竹双清”。

1985年柳子谷创作的《黄山图》纸本镜心(图11),纵49厘米,横78.8厘米,水墨写意。这是柳子谷先生85岁高龄创作的一幅画作,构图精巧,笔墨淋漓。画面上山脉延绵,云雾缭绕,山峰上松树耸立,挺拔苍劲。近处的山石以墨笔初勾轮廓,再用水墨皴擦点染,用浓墨绘近处的树,淡墨画远处的山,水墨的晕染衬托了云雾的迷朦,墨色的深浅表现出山脉的阴阳,尺幅之间将黄山的奇峰、云海、古松等景物完美展现。画心上侧留白处题款“胸中丘壑,腕底云烟,真幻孰美,艺胜自然。咏絮黄山速写引起我旧地重游回忆画成,八五老人,子谷”。下钤二方印章,一方为白文“柳子谷印”,一方为朱文“子谷八十以后作”印。引首章为朱文印“外师造化”。从题款上可知,这幅画是先生看到女儿的黄山速写勾起回忆而创作的。黄山素有“天下第一山”的美称,不同季节、不同时辰、不同天气、不同地点,它的美都不相同。古往今来,许多画家都喜欢去黄山写生。因为艺术的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即“外师造化”,但自然的美并不能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这一转化过程需要经过画家内心的情感和构设才能实现。所以这幅画描绘的是先生胸中的丘壑、心中的黄山,正所谓“真幻孰美,艺胜自然”。

以上介绍的11幅书画作品,让我们领略了柳子谷先生的艺术魅力。生趣盎然的画面,抒情言志的题诗,质朴飘逸的书法,使先生的作品上升到“诗、书、画”三绝、“景、情、理”三真的境界,实现了雅俗共赏的审美追求。他曾多次表示要“让作品说话,任历史筛选”。对于一个封闭多年,境遇坎坷的艺术奇才而言,这既是画家对寂寞人生和艺术之路的感慨,也是对自身艺术高洁品质的自许。正如国学大师冯其庸在为柳子谷先生诞辰100周年所作《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一文中所说:“柳老的名字,必将在画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柳老的作品,必将藏之金匮石室,永为国家之宝。”■

猜你喜欢
纸本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熊明非作品选
《如诗如画》创作谈
兰华生作品
梁健作品
《一墙之隔》创作谈
陈芳桂艺术作品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