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佳玮
扫码听文
阅读分享:写作要接地气,真正的好作品,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然而,写作时,我们习惯性地想着什么宏大主题,轰轰烈烈的故事情节,却忽视了来源于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其实,接地气的主题,才能引起读者共鸣;凡人世界的故事,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因此,我们写作时,不必纠结于“无米之炊”,我们只要好好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写身边的市井人物,说普通人物的生活状况,道凡人之心声,再将这些凡人小事切入重大而严肃的主题,就一定能写出好作品来。(特约教师: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戊戌中学 陈平英)
在我看来,《清明上河图》之于中国画史,大概就像《水浒传》之于中国文学史。
《水浒传》妙处何在呢?论波澜壮阔,不如《三国》;论玄奇飘逸,不如《西游》;论深厚蕴藉,不如《红楼梦》;论嬉笑怒骂,不如《儒林外史》。哪位会说:长在杀人放火、剖心挖肝、坑人入伙?
这本书没有《红楼梦》那么优美深厚,没有《三国演义》那么宏伟开阔,但它很杂、很宽,是地地道道的浮世绘画卷。《三国演义》里的人几乎只饮酒。《红楼梦》里的人吃的是枣泥山药糕,喝的是六安茶。而《水浒传》里有蒜泥狗肉,有烧鹅,有加辣鱼汤,有炊饼,再没有一部小说这么接地气了。《清明上河图》呢?之前,中国传世的绘画,是晋时顾恺之们的仕女图;是敦煌的宗教壁画;是展子虔的人物配风景图;是张萱与周昉的仕女图;是大小李的青绿山水;是荆关董巨们的水墨;也有徐家野逸、黄家富贵的花鸟。
山水、花鸟、人物、历史场景。有没有纯粹为人民画的,描绘市井的呢?也有。唐后有所谓界画,是描绘建筑物的——也顺便画点儿人。但大多是一个亭台、一处楼宇,类似于此。只有一幅《清明上河图》,是开天辟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宏伟。也有风景,也有建筑,也有人,但既不是为贵族画像,也不是画风景来陶冶情操。而是实实在在地,描绘了当时世上最繁华的都市、人的买卖、人的悲喜、人的日常生活、最普通的人们、最市井的人们。
郊外,驮工喝令,骆驼队向汴梁来。桥边,舢板拴树,树丛里农家院子,高树雀巢,打麦场有石碾子,有鸡鸭鹅——总让人想到辛弃疾的“大儿锄禾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有迎亲的轿子,有农舍,有姑娘,有酒店,有码头,有大船,有著名的长桥,有店铺字号。有汴梁的主干道,有货物码头,有茶馆,有算命摊。大船过桥时众人围观,总让人觉得杨志就在桥上卖刀,牛二看了热闹,就要来折腾他了。街市上,有茶坊酒肆,有脚店,有肉铺,有庙宇,有公廨。总让我觉得宋江正在茶坊里哄人,肉铺里坐着镇关西,庙宇里坐着鲁智深。画卷也如小说,繁而不杂,长而不乱。面面俱到,每个细节都是地道的市民气息。
《清明上河图》之后,是南宋马远夏圭他们了,是元四家的山水了。在西晋到明初的各色画里,《清明上河图》漫长又独特。
这就是《清明上河图》与《水浒传》气质相同处:没有文人画或文人小说的超逸或高妙,也没有唐朝贵妇人画或唐诗那种随物敷彩的美丽。就像《水浒传》里没有枣泥山药糕或鹅油卷,也没有蟠桃与人参果,只有“昨日刚宰的黄牛,花糕也似好肥肉!大碗酒筛来!再来一碗浓浓的二陈醒酒汤”。只有一种喧嚷的、生机勃勃的、享受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市井烟火气的动人,是一派真正浩繁的、对凡人世界的接受与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