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工作的基本要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是近年来我国金融思想的新进展,并且在对衡量金融创新与促进金融发展起到了指向标的作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原则是2011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被明确提出的,这一原则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倡,金融的发展是目前我们的首要任务,金融发展的同时还要带动实体经济与其和谐发展。再到十九大报告阐述到,要“加深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拉高直接融资所占比例,推进多维度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金融工作的阐述,与2017年7月份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阐明金融领域的三个任务:支持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强化金融改革,会议还明确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命脉,金融应责无旁贷的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至今,全国关注的焦点之一是保持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然而金融业的关注焦点是如何服务经济增长。新世纪初期为了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稳定和增长,从而特别重视需求侧。运用增添货币供给量、下降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拉动内需,进而激励经济增长,也就是所谓的“加杠杆”。在当时加杠杆果断成为了处理所有社会经济问题简捷而且有效的锦囊妙计。但是货币的大量发行和信用的扩张在拉高杠杆率的同时也必然会酿成金融风险的积聚。如果我们要去杠杆、防止系统性风险的累积,那么没有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扶持,经济就会下滑。这也被称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翘翘板效应”。
各国次贷危机相继爆发使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被提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揭露了其金融业严重脱离实体经济领域的弊端,此次危机再次提醒人们一个客观现实,那就是金融创新和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实体经济领域。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以后,欧美发达国家纷纷运用加大金融监管的方式来救市,并且出台各种政策用于限制金融创新。同样受到次贷危机波及的中国,也在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但是金融作为有效的资源配置平台,其工具属性与风险特征是自然天成的。基于“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原理现如今金融产业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导致危机大爆发与社会大繁荣两者的间断并且有规律的产生。经济的繁荣和危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究其原因都是因为金融的特殊性。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如同水与水泥,惟有两者配比合适,才能调配出强度高的混凝土,才能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
历次金融危机告诫世人,危机的罪魁祸首是过度的金融创新。但是在危机爆发后经济的复苏又表明,以金融衍生品为主要介质的金融创新依旧是接下来经济上升的主要推动力。近代社会,世界各国相继爆发金融危机,国际清算银行(BIS)的调查结果表明,二十年来场外衍生品未平仓合约名义增长了约8倍。这组数据说明金融要想更有效的服务实体经济还是要加大创新力度。所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相得益彰、择善而从。最近几年,虽然我国在金融领域进步突出,但是总的来看,金融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带动实体经济上升的效力并没有发挥的淋漓尽致,金融如何向实体经济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成为了问题。
二、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所遇到的困境
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金融应责无旁贷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但金融服务的效率低下并不是实体经济发展困境的唯一因素。金融只是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好坏的外部因素,追根溯源实体经济自身的健康与否同样影响着它的发展。如果实体“虚不受补”,金融这剂药再好也无济于事。现阶段,实体经济的发展被多方面的问题所制约。首先有着历史的遗留问题,例如之前为了发展过分扩大造成的青黄不接的问题,还有新时代下经济发展升级后挤出了以往来大量的落伍多余的产能;其次外部市场需求减少,致使订单量萎缩,开工不足的问题,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成本压力加大;再次低端的产业层次降低了定价话语权、利润空间大大缩减,汇率不稳定等不可抗力风险的形成。在资金来源方面,总体表现为微小企业因为成本过高不愿意接受外来资本,而内源性资金又不够充分,大型企业因为资金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也不愿意投资。因此,面对实体经济的困境,需要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单单从金融一方入手是难上加难。实体经济资金来源渠道应该是多方面的,既要进行间接融资,还要有直接融资,同样企业本身资本的积累也很重要。企业一说到发展多维度的资金来源渠道,就会着重提出开展直接融资,一般会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积累。这种融资观念导致了我国实体企业的高杠杆率,中国企业的常态也就表现为过度融资、过度对外担保。相关统计数据研究表明,去年三季度末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高达154.8%,隐含了较大的风险。
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下,首先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2,超过100万亿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倍,不管是和以往数据比较,或者是和其余国家数据进行比较,这个比值都远远高于正常水平;其次资金紧缺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就连银行在一些特殊时间节点也同样会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表明,实体经济对资本的需求不能被现有的金融体系投融资功能所满足,一方面资本充裕的一方找不到合理有效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缺乏资金的一方很难得到投资。这样就使得市场资金灵活性变差,实体经济缺乏信任感,金融领域没有办法使用合适的资源配置向实体经济活动供应资本。其中房地产行业吸纳了大量的资金,这使得资金的配置效率受到了阻碍。虽然房地产业占用了较多的资金是资金,但是其资金的产出效率并不高。上一年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达到18.3万亿元要高于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17.8万亿元。2011年至今,全国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房地产业投入了较多的金融资源,但是其产出并不高。2017年房地产业产出值为4.8亿元仅为GDP的6.5%。
2008年以来杠杆率居高不下并连续增长也使得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拉动效应变弱。一方面,在实体领域过高的杠杆率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根据社科院相关研究说明,2016年底至2017年第一季度实体领域杠杆率由234.2%上涨至237.5%。事实上,过高的杠杆率会导致资本对经济发展拉动效应变弱,是因为杠杆率太高增加了实体经济负债和利息成本。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变慢,实体领域利润的降低并不会引发社会负债规模的等量降低,这样就会使负债增加,导致全国年利息支出总额超过GDP增值,从而造成可用于新增投资的资金来源被挤出,最终使得全社会投资的增长被制约。从资金来源的方法看,过分依靠債务性融资,可是权益性融资增长缓慢也是实体领域杠杆率过高的原因。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尽管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上年第一季度本外币新增贷款占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仍然高出了56%。金融业杠杆率与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正比,杠杆率越高所要承担的风险越大,这也了使得金融风险加重。一些领域资产价格泡沫化严重,致使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变大。实体领域杠杆率上升导致其偿债负担加大,盈利能力和资本利用效应被弱化,直接导致银行业也面临较大的风险。由于高杠杆率使得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例如,十年前每增加1元的国内生产总值需要1.4元的新增社会融资,但是到了2016年则需要3.2元的新增社会融资。
三、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建议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同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首先要促进金融创新摒弃传统的单一资金支持,并且要调整金融结构加强对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还要加强监管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监管系统。
首先促进金融创新发展多维度的服务渠道。传统意义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要是提供资金,然而一些企业,特别是微小企業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一直存在。中小企业得不到有效的投资就很难发展业务,国家各项政策也一直期望改善这种现状。首先是企业的信贷融资可得到提高,同时扩大相关金融机构可用资源的来源渠道,使得相关信贷融资政策的效应得到更好的发挥,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对风险的容忍度也要适当提高,这样才能为企业融资带来便利和优惠。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金融服务的也在不断拓展着功能,重心也应该慢慢转移。其中金融服务融资中介的功能,也应该从单纯的提供资金借贷上升到宏观层面,比如说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支付清算的功能,也应从仅仅实现基本的保证资金往来快捷安全上升到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为实体企业节省成本并增加利润,还可以把提供跨境服务,把业务范围由国内发展到国际。从金融市场层面上来说,还可以积极鼓励资产证券化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成长,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加强体系自身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散的能力。综上所述,金融给与实体领域的服务渠道可以是多维度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资金支持。
然后要推进金融结构调整。我国的资本市场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非常薄弱,债券市场发展不够充分,我国金融业还处在成长发展阶段。资本市场的成熟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培育,短期内立见成效可能性比较小,必须立足于长期性,从制度方面打牢金融体系的基础。因此实体领域的企业对金融业期待过高和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完善就产生了结构性的矛盾。站在实体企业的角度看,实体企业认为金融的服务远远没有到位;而站在金融领域机构的角度来看,追逐利益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金融的管理者站在两方中间便会觉得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由此可见,我国现在处于成长的特别阶段,推进结构调整提升金融服务实体领域的能力和水平才是现在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加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实体经济的传统产业优化产业化调整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传统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脚步。实体经济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需要依据原有主营业务来增加产值,这就需要运用原有技术改造,进行高科技创新来提高企业原有产业的生产效率。为了可以响应时代号召需要尽可能的调整产业结构,使得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可以和实体经济融合的更深入,从而使得金融更有效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促使实体经济高速发展。要想提高金融服务实体领域的效率就要掌握服务的着力点加强对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那么现阶段的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微小企业和三农,所以我们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针对逐渐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尤其是提高金融服务微小企业和三农的水平和能力。还要保证逐渐加深农村金融改革用于支持“三农”建立健全的适当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针对微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需要大力推进适合其发展的信贷机制以及金融产品的调整和更新。
最后就是为了防范和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发生需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并且越来越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领域的开放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再加上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不算深化使得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快的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金融监管体系,扩宽金融监管的范围用以消除金融监管的盲点,尽可能的实现针对金融活动以及金融市场全方位的监管。其次,还创建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并保证其高效性,使其能够有效率的地解决或者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
四、总结
总的来说,在现有的国际金融市场之上,针对如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这一问题的讨论可谓是历史悠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专业学者对待此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发展,金融业体制不断完善,影响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也会层出不穷。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实体领域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金融的支持。就是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付诸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经济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顾阳,熊丽,李华林.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N].经济日报,2017-10-22.
[2]张林.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D].重庆大学,2016.
[3]沈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N].金融时报,2015-12-12(003).
[4]高东胜.如何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J].银行家,2017(12):66-68.
[5]徐杨.论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J].河北企业,2018(02):51-5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山东省经营管理科研项目“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研究”(项目编号:JZ2017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秋娅(1990-),女,汉族,山东济宁人,任职于山东英才学院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