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下留人

2018-07-03 07:30
经济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外籍人士人才

鱼逐水草,鸟择良木。城市,凭什么留人?

重塑城市空间提升获得感

网红城市规划师茅明睿在一次研究中曾得出过一个有意思的结论:要解决回龙观被掏空问题得先解放码农太太。

2016年,茅明睿团队以被掏空的回龙观生活为切入点,在北京回龙观地区做调研。家住在回龙观的人,即使不加班,休闲时间还是会在公司附近的商场消磨时光而不愿意回家。而对比之下,家住望京的人,大部分会在下班之后回到离家不远的地方进行休闲活动。

为了解决“家住回龙观,而身体被掏空”的问题,茅明睿开始用大数据定量地研究城市生活,最后发现,很少有家庭年轻小两口儿都以写代码为生,所以那些从事着“娱乐、医疗、商业、教育”的感觉被掏空的远距离通勤人群,很有可能是码农的太太和女朋友们,于是就提出要“解放码农们的太太”。

而解决通勤,最直接有效的就是增加回龙观地区的就业岗位,为太太们定向增加娱乐、医疗、综合商业、文化等行业的就业岗位,最终形成区域内人才运用的良性循环。

如何把城市的存量空间运用好,提高市民生活的幸福感,就需要城市规划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只有人人尽展其才,才能凝聚人才。

打造令引进人才满意的生活圈,是一项极具人文关怀的举措。各级政府和城市都非常关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和公共生活匮乏等问题。生活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社会单元。居民以家为中心,开展购物、休闲、通勤、医疗等日常活动,这些路径生成的范围就是生活圈。零点有数董事长袁岳向《经济》记者表示,生活圈规划理念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区隔,以生活圈为单位规划配置服务设施,可以重塑城市空间,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保障居民的获得感。而15分钟生活圈,对于提升引进人才的生活舒适度尤为重要。

在这15分钟生活圈的范围内,小到一个水果店的选址,都是有讲究的。

袁岳称,菜篮子工程是居民新获得感的关键指标之一。在“北京市东部区域生鲜供应态势”调研中发现,线下实体店依然是生鲜购买的主渠道,97.5%的居民最常通过线下渠道购买生鲜产品。最终得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结论:30岁以下的年轻人,认为居民生鲜购买半径最理想的距离是670米。

城市提升引进人才幸福感,只有解决了更多这样的“670米”的问题,才可谓初有成效。

最忌大范围社会隔离

对于创意城市来说,外来人才,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占比高可能是個双刃剑。

作为创意产业的发源地,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可圈可点。作为英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伦敦,更是毋庸置疑地成为了英国创意产业的佼佼者,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棒的创意城市之一。而伦敦创意产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的多元性,以及文化交融带来的丰富的创造性。伦敦市民中有百分之十几是出生在国外的外来移民,研究者认为这是个优势,但现在看来,研究者高估了社会的承受能力,这种多元化的文化很难在短时间内构建起大家认同的价值观,也可能带来文化冲突。

“对于中国的城市来说,因为我们海外移民相对较少,总体上还是一个单一文化国家,但是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和老市民之间的心理冲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斌向《经济》记者说,和西方国家普遍关心种族隔离和文化冲突问题不同,我们对标社会隔离问题的研究其实就是当年的城中村问题,农民工和市民分隔居住。从客观发展上看,具有相似价值观的人,或者说相似经济地位、相似阶层的人住在一起也是正常的,但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能回避尺度,你在多大范围内隔离,假设说两条胡同、隔壁小区住的人不一样,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说这一片全是穷人,那一片全是富人,就很容易形成阶层固化,进而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黄斌说,可能新市民第一代融入城市很难,但一定要让生长于城市的第二代能够顺利融入城市。

当然从抢人的角度来说,又人为制造了一个新的不平等,那就是给予新市民特殊的公共服务政策,这可能在短期内就能看到新老市民之间的冲突。所以需要在创造基本均衡的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提供能多的可能性。

黄斌这次去一些抢人城市调研,发现当地市民对教育的抱怨增长很快,“短期内增加这么多人口,而且都是适龄人口,很快就会有教育方面的需求,三五年之内怎么可能一下就把城市的整个教育体系再扩张比如说30%?很难,你扩张之后,等这一波生育高峰过去了,还得撤销合并,就更麻烦了。”

“留”考验的是人才服务水平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留住人才方面,已经有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走在了前面。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桂新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城市能留住人才,也一定能吸引人才。或者说,凡是能留住人才的城市,也一定是能吸引人才的城市。因为能留住人才和能吸引人才的影响因素是一致的,都需要一个健康、良好的引人环境和用人环境。

根据王桂新的观察,近年来在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方面,如深圳、广州、杭州、武汉、成都、贵阳等城市做得都不错。这些城市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对高学历人口的落户门槛比较低,如其中一些城市不管本地院校还是外地院校,只要是本科毕业生就可以落户。一般来说,人口为人才之母,人才孕育于人口之中。同样条件、同样规模人口中的人才比例一般都是比较接近的。受教育水平较高人口中的人才比例当然会更高一些。

面对大城市的先天吸引力,二线和三线城市该如何留人?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傅崇兰向《经济》记者表示,二三线城市要留住人才有三点:一是加强与一线城市的人文合作;二是夯实民意和社会基础;三是要实事求是承认差距,多做实事,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接受基础农业人力资源领域、发展建设两方面的考验。

傅崇兰表示,城市也要注意促新留旧,守住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法国巴黎把工业区建在城市的西北角,使得老城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虽旧不破,还是原来石头路。

不同发展水平和定位的城市,需要留下人才也有所区别。在采访过程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深专家向《经济》记者表示,可能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来自北京中关村的都是人才,对中西部地区城市来说,可能中专以上都是人才,就所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定位来制定不同的政策。“提到人才有个说法,北京上海是抢国际人才,准一线城市抢硕士,二线抢本科,三四线抢中专。”

要留人,社会保障就一定要跟上。“我的一个朋友,以高端人才的身份引进到青岛,但是当初政府的承诺没有落实,就不想继续待下去了,跟领导说了自己的想法,立马就给解决了,所以这也是一种倒逼机制。”

零点公司做的一项针对年轻科研人员的调查研究表明,对于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影响,近七成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67.4%)认为目前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微观环境,包括本单位的人际环境、物质文化环境以及组织环境(培训、选拔、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等)。

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对于自我提升的渴望。“我们之前对就业后的职业培训不是很重视,但是现在的工作岗位变化很大,学校学的东西是很有局限性的,很多工作技能和知识更新是参加工作后进行的。”零点有数公共服务事业系统总经理闫晶建议,政府要引导在岗培训,组织各种行业研讨会和讲座,企业追求人才效应的最大化,可能会忽视人才能力的提升,但政府是以社会利益为导向的,就需要进行投入,提高整个社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招”考验的是嗓门的大小,但是怎么“留”考验的就是人才服务的水平。

谈到留人,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户口。从户口的角度来说,并不是一刀切取消那么简单的。

它的存在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吴江向《经济》记者表示,现在鼓励创新创业,80万大学生的就业创新创业工程,确实涉及户口问题。

“留在北京,北京生源有先天优势,毕竟各个城市首先要解决自己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现在大学生留在北京,如果进两个人,一个人必须是北京的,为什么呢?北京市每年需要增加公共服务的财政压力是30亿元,还只是包括外地大学生进来以后子女就业、幼儿园、教育等方面,还不算别的。所以这方面确实大城市会有所考虑。”吴江表示,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政策当中碰到的困境问题,就业问题始终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问题。

对此,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胡建华向《经济》记者表示,户口放开不宜过快,“大家都希望户籍政策能够赶快放开,城乡马上能够融合到一起,这个愿望是非常好的。但是它确实还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不是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还要一点点来。一个城市的户籍政策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果完全放开大城市,或者一线城市的户口,恐怕城市也会有所改变”。

海外人才怎么来?

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所以这个阶段的人才战略必然是放眼全球,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各个城市要把眼光放到国际上去,不仅要着眼中国国内的人才,还应该把眼光放在全世界范围,到世界各地寻找人才、吸引人才,让全球人才来中国发展。

在外籍人才的眼中,會选择哪些城市工作生活,也是有数据参考的。

2017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陆明在发布“2016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评选结果时表示,上海、北京、杭州、青岛、天津、深圳、苏州、广州、南京、长春获选2016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

外籍人士为什么选择来华工作?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因素是促成外籍人士来华工作生活的首要因素。其中,中国的就业机会备受外籍人士青睐,52.7%的外籍人士认为这是最吸引外国人来华工作的因素,其次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其比例达到四成以上(45.4%)。三成半(35.6%)的外籍人士认为政策开放程度可以吸引外籍人士来华工作生活,排在所有吸引因素的第四位。

55.3%的外籍人士在选择中国城市时会从城市环保和污染情况方面进行考虑,是所有城市环境因素当中排名最高的一项因素。另外,超过四成的外籍人士对城市出入境方便程度(42.8%)和居留方便程度(41.4%)提出了较高要求。

获得发展机会、改善工作条件是外籍人士的核心诉求。外籍人士更关心在中国的工作问题,包括寻求适合的工作机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满意的薪资待遇等。

来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多有中长期居留在中国的计划。有36.1%的外籍人士表示准备在中国长期生活,打算在中国居留1-5年的外籍人士最多,占到了54.7%,计划在中国居留不到1年的仅有5.6%。

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人士对在华规划上也表现出不同的意愿,东南亚国家的外籍人士在中国长期居留的意愿最强烈,有55.9%的人计划长期在中国生活工作,俄罗斯的外籍人士更多只想在中国短暂停留,计划在中国工作不到1年的就占到29.4%。

在这波抢人中,新一线,特别是二三线城市如何吸引外籍人才,或可参考北上广深的一些做法。在国内,较有竞争力的北京、深圳等地也相继出台全方位、有特色的海归人才引进措施。无论是在吸纳海归人才进入科创体系,对海归的职业发展进行多方面支持,还是在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方面,国内外皆有着具体的政策及操作经验可以借鉴。

袁岳表示,第一条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设立海外联络处。北京意识到海外联络对引进海归人才的重要性。目前,中关村已在海外设立了8 个联络处,联络处与海外学人中心密切配合,大力宣传北京市对海归人才的优惠政策,通过聘请引才顾问等方式积极拓展吸引海外人才回国的途径。

其次,创立专门化的高科技园区是不少国家和地区吸引和开发海外人才的最有效的方式。以中关村为例,中关村科技园区与17个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跟踪重大产业化项目,帮助推动项目成果在京转移转化,吸引项目落户北京、落户园区。据抽样调查统计,北京目前创业政策中园区层面的占到42.86%,而上海创业政策则以市、区为主要颁布主体,园区层面的仅占到17.50%。可见北京市倾向于鼓励园区根据自身特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通过园区的自主发展,带动整个城市的创新创业。

“对于科研类的海归人才来说,若想要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所突破,更需要了解世界前沿的学术动态。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对于发挥其科研创新优势相当关键。很多国家政府也注重将国际合作作为吸引海归人才的重要举措。”袁岳表示,吸引海归人才,最主要的是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以深圳为例,深圳作为我国最典型的年轻移民城市,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深圳对创新失败者给予制度层面的保障。2006年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中规定,改革创新未达到预期效果或造成损失的,只要程序符合规定,个人和所在单位没有牟取私利,也不存在与其他单位或个人恶意串通的,可以免责。

此外,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原主任陈化北向《经济》记者表示,还要特别注意在华留学生人才的开发利用。“去年初,中央出了新的引进人才文件,上面有一条,外国留学生在华取得硕士学位可以在中国工作。但是现在还没有实施细则出来,各地也不知道怎么操作,怎么给他解决工作签证。”陈化北建议尽快地出台鼓励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工作、就业工作的有关办法。

按照陈化北的说法,现在中国英语外教人才特别紧缺,每年外教人才大概需要在100万人左右,然而目前在中国拿工作签证的外教仅有15万人左右,可以说有80%的缺口。“人才政策,我觉得还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来做适当的调整。”

猜你喜欢
外籍人士人才
社会工作视域下外籍人士社区融入探究
——以芜湖市区为例
人才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缅甸联邦政府将整顿外籍人士未经允许租赁土地种植水果的问题
巴拿马将取消伪造资料者的居留和工作权
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