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

2018-07-03 07:30
经济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才

人才要素的流动依靠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流向,又受政策等诸多影响,而一旦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人才又会发生相应的流动。这场火热的“人才争夺战”会带来哪些好处,又会失去哪些机会?

户口放松显示城市更高的姿态

人才战中,各大城市都开出了优厚的价码,其中户口成为一项重要指标。

“像我的同龄人毕业的时候,户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现在各地户口政策的放松,大家很赞叹,例如西安,这次特别‘火,实际上,就展示了积极的开放形象,也愿意为了人才做很多突破,提升了城市形象,起码摆出了姿态,倒逼北京也不得不加入,有利于未来城市发展形象的提高。”零点有数公共事务系统总经理闫晶向《经济》记者感叹道。

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耀辉表示,“人才争夺战”涉及的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适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确保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放开户籍制度,把城市中没有户籍的人变成城市居民,那么他不仅可以享受教育、医疗等福利,还从纯粹的劳动力变成消费者,这对扩大我国的内需有很大的提高作用。而且,农村人口由于在城市里没有居所,而在农村里盖新房,但是不居住,这是巨大的浪费。如果这些人居住在城市,越多人住到城市里面來,节约土地,总效率越高。同时,在人才方面,户籍制度限制了各种各样的市场,扭曲了人员的流动、迁移机制。而以人才人口争夺战为契机,倒逼各地政府的户籍制度越来越松动。”

人才是技术外溢和知识外溢的载体。科技成果的转化是通过人才实现的,人才在流动的时候,可以带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转变,推动人才流入城市的社会生产力。闫晶向记者表示:“我们在做青岛西海岸新区项目研究时,就发现一组数据对比,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比例。外来人口比例高虽然会加大管理压力,但实际上外来人口的进入会改变本土的传统,增加城市发展的活力。人才是一个城市与更高端城市接轨的催化剂。开放式的思维模式所带来的一个城市的开放性,是人才流动能带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人才争夺战”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改革,它打破了资源垄断,增强了资源配置,符合十九大的精神。王耀辉表示,首先,从整体职位增长量和人才流动的数值上看,职位增长量最大的不是北京、上海,而是在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的职位增长量非常快,急缺大量的人,需要年轻人、创业者。从实效上来看,促进了经济的流动,促进了资源配置人才流动,地方的政策能在有限程度上弥补规则的不合理性和资源的缺失。

此外,“人才争夺战”能带动城市的软环境提升。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有些政策有突破性、创新性,对于全面的吸引人才、鼓励人才的创新创业发挥很好的积极效应,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很多城市的政策是面向大学生,涉及面特别广,让人们觉得这个事情离自己很近,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而且,人才向二、三、四线城市流动,有利于这些城市的崛起,而这些城市大多是省会城市,这对于所在区域的引领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争抢人才有“闹剧”隐忧

对流出人才地区,则是一件高兴不起来的事。人才流动将进一步扩大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尤其对于西部不发达地区。

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魏杰向《经济》记者表示,例如东北地区,原本是资源型地区,但是随着资源逐渐枯竭,城市发展动力不足,造成了人口流失。据统计,2016年、2017年两年人口减少了200万人。

即便抢到人才,并不一定等于抢到了竞争力。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表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很快,但也确实造成很多不可持续的结构性矛盾,留下的困境比开始更难解决。比如农民工问题,尽管花了很大资源,两代人可能还会处在边缘人的状态。这些人没有稳定的收入和居所,对社会没有良好的信心,导致社会不稳定状态。

周伟林认为,人为干预人才流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设置人才门槛,采取补贴等非市场化行为对人才流动过度调整,城市发展是否就能达到最优,效率最高,并不可知。因为市场法则是适者生存,而不是优者生存。

运动式的人才争夺战,可能带来很多问题。对此,闫晶指出,人才本来是市场要素,应该按照市场规律流动,但是在这一波的抢人大战中,地方政府部门扮演主要角色,最有发言权的当地人才部门和用人企业是失声的,而这会导致人才引入的合理性问题。

“在发布政策之前,各地政府并没有充分地调研本市的人才需求,缺乏对本地人才结构的详细分析,也并未对各种补贴投入和产出进行充分的衡量,原来的产业和岗位,能接纳这些人才吗?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项目是否有科学的评估?之前我们做过调查,真正创新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是从大公司出来的岗位创业者。”闫晶表示,对人才的评价和激励,实际上是缺失的,评估机制直接决定激励机制,高质量发展就需要精细化管理。

不管是城市的普通劳动者还是高端人才,都要发挥市场作用,多渠道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使其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水平,而不是将引进的人才分成三六九等,只“掐嫩头”,盲目地引进人才。此外,抢人战中是否会出现“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抢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都值得深入研究,细化人才引进的措施。

两个层面平衡人才流动

十九大报告指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要实现这些目标,在人才引进时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平衡好不同层次和不同区域人才之间的关系。

最主要的是发挥市场在人才流动中进行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周伟林表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例如教育回报率高的话,人们就愿意投资;结婚生多少孩子也与成本有关系。抢人才战背后也有这个因素,就是利益导向。

人才作为资源要素,其流动原本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发达国家选择城市具有很高的自主权,随着产业聚集逐渐形成人才集聚的效果,例如美国创业创新高科技人才集中在硅谷,教育医疗投资基金则集中在波士顿地区,做市场并购的大多集中在纽约。

城市是经济产物。不同要素的汇集产生大小不一的力量,因此形成千姿百態的城市特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的开放交流很重要,它关系着城市国际化程度的强弱,也影响着活跃度。

各地方在人才问题上不能仅靠从外部“争夺”,而应更多的下大力气培养本地人才。在政策方面,除了照顾应届毕业生,创新创业人才,也要尊重和照顾本地已经就业多年、做出贡献的人,平衡利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傅崇兰对《经济》记者说,发挥引进人才和当地人才优势,二者不可偏废。任何地区都应该以当地人才为基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实现十九大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引进人才给很多优厚的条件,而对当地人不重视,已然达不到科技创新体系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当地人与引进人结合,才能造就科技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才能造就创新的团队。

各地政府都在为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生活在上海的周伟林,对此深有感触。城市管理者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包容的姿态、宽松的环境才能促进人才的成长。例如在教育行政方面,减免税收,在体制政策安排上尊重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已经显现出未来创造经济发展引擎的锐气。“比如美国硅谷的房价虽然很高,但在大学创业的学生老师,凭借与产学研的自由结合,能够很容易地拿到公司的股权,因此房价根本不是问题。火苗在干松的、充满氧气的环境中才容易迅速引燃,相反则容易熄灭。人才成长也遵循这个规律。”

闫晶表示,希望未来的人才流动是更加可持续的,应该在观念上有这根弦,减弱人才管理的行政化倾向。我们在讨论人才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人才、政府和企业,还要考虑到文化。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包容性非常重要。例如新北京人、新上海人和老北京人、老上海人之间的观念差异。很多时候,新北京人感受到的关怀不是来自于老北京人,而是来自于这个城市所提供的环境和机会,但这是不好的,未来随着城市发展,政府要解决城市文化的共性联系,要让外来人口有回家的感觉。能够包容年轻人成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政府引进人才也应该建立更为科学的技术参考工具,把人才作为一种资产,进行个性化的筛选和过滤,以及智能化的匹配,用量化的形式展现人才的价值,引导劳动者的有序流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已经给掌握人才规律提供了便利,在更加理性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大家就不会头脑发热。”

猜你喜欢
人才
人才云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毛遂自荐
加快青年科研人才成长周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