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也曾“失去”过母亲的。我读中学时,我哥上大学,妹妹上小学。三兄妹的上学费用压得父母喘不过气来。母亲犹豫再三,决定跟着姨妈去天津打工。
走的那天,我送母亲到车站。那时候,老家还没有通火车和高速公路,去远方只能坐长途卧铺汽车。想到母亲从未出过远门,年纪不小了还要去异乡打工,想到晕车的她要坐三十多个小时的汽车,想到她这一走,不知多久才能见面,不知多久才能听到她亲切的唠叨,我心里慌得很。我不敢看已经上车的母亲,转头对姨妈说,“我妈就交给你啦,你要帮我照顾好她!”说完我转身就走,生怕母亲看见我在掉泪。
一个多月后,母亲终究还是因为放不下家,放不下我们,从天津回到了家。母亲一回来,家里顿时有了生活气息,我们的心里也踏实了。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比起我这样临时“失去”一下母亲,那些真正永远失去母亲的人是多么的心慌和悲傷。
我读大学的时候,伯娘(大伯的妻子)因为意外去世。堂姐和两个堂哥在外面工作,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地赶回家。都已成家立业的三兄妹见到伯娘遗体的时候,抱在一起哭成一团泪人儿。尽管我没有亲见这悲怆的场面,但即便是后来听别人描述当时的情形,心里也是揪得紧紧的。再后来,每次跟着堂哥堂姐去伯娘坟前拜祭时,我都很伤感,同时也觉得跪在坟前的堂哥堂姐是多么的可怜啊——那种失去母亲的痛恐怕是旁人永远无法体会的。
这也使我想到,不管人多大甚至多老,在母亲面前,自己永远是脆弱的孩子。想到这,我是多么的幸福,从未真正失去过母亲。
我曾采访过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孜孜以求的公益行者陈行甲,是敢于对腐败下死手的铮铮铁汉、做了许多别人想做却做不成的公益活动。但每每提及母亲,铁汉也变得柔情。“现在,我放下一些东西来做公益,也算一种回归吧,回归到美丽如母亲的内心,我觉得我是替妈妈活在这人世间。”只要谈及妈妈,陈行甲的眼角总是湿润的。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关于母亲的文章里写道:我是一个最爱母亲的人,却又是一个享受母爱最少的人……直到耄耋之年,我仍然频频梦到面目不清的母亲,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对享受母亲的爱来说,我注定是一个永恒的悲剧人物了。
看来,对于真性情的人来说,无论官当多大,事业有多好,母亲总占据着心中最柔软的位置。
客观地说,我的母亲有没有缺点呢,当然有,比如,她有些小气,有话不明说,让你去猜;比如,她善于将不好的事情夸大,把负能量传递给你……但谁能没有个毛病呢?何况是自己的母亲。人最大的孝心,不就是原谅父母的不完美吗?
或许,母亲能力不高能量不大,在很多事情上都帮不了你。但是,有没有母亲在,却是天壤之别。母亲在,家就在;母亲在,心里的寄托就在;母亲在,心里就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