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伟合 王巍巍
(1. 澳门城市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 广州 510420)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表达了中国对国际新秩序的诉求(习近平,2017)。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教育的共同价值追求(杜玉波,2017)。
语言是实现各国人民互联互通的纽带。在个人层面,公民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民族素质和国家人力资源质量与水平,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创造力和发展力(赵世举,2013);在国家层面,能否充分“掌握利用语言资源、提供语言服务、处理语言问题、发展语言及相关事业”直接关乎国家的经济利益乃至综合实力。外语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外语教育意义重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开拓新时代外语教育指明了方向,道出了中国外语教育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1月30日,教育部宣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首个“国家标准”,《国标》明确了各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对各专业类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等都做了明确要求。首次颁布的《国标》有三大特点,一是既有“规矩”又有“空间”,既对各专业提出统一要求、保障基本质量,也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留有足够拓展空间,“保底不封顶”;二是既有“底线”又有“目标”,既对各专业提出教学基本要求,同时又对提升质量提出前瞻性要求;三是既有“定量”又有“定性”,既对各专业类标准提出定性方向要求,同时注意量化指标,做到可比较、可核查(教育部,2018)。
人才培养是外语教育的核心任务。从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国标》内容看,各专业均强调外语教育在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情怀”及“人文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坚守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能与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国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类专业(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的《国标》是我国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国标》提出人才培养规格应包括“素质、知识、能力”三要素;培养目标则强调人才能够“服务社会发展需要”。以英语为例,英语、商务英语、翻译三个英语类专业国标中的培养目标在强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均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国际视野”、“文化意识”、“思辨能力”等综合素质(表1)。可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理念是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标,以能力发展为核心,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表1 外语及英语类“国标”中的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是《国标》贯彻实施的关键环节,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五个部分,各部分的课程内容、模块设置、具体比重均有详细说明。评价方面,《国标》特别提出外语类专业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师资队伍方面,外语类《国标》首次提出要有外籍教师,对于英语类的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还应聘请有行业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教师素质部分,专任教师除了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资格和条件外,还需具备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理论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教学反思和改革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十多项综合能力与素质。除此之外,《国标》对于外语类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提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持续改进机制的要求。
从制定原则看,《国标》定的是基本要求,对高水平大学、“双一流”建设大学的外语专业来说,达到标准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要进一步追求卓越。但是对于一些综合类大学的外语专业,或地方院校的外语专业来说,达到标准还是有一定压力的。因此,有必要根据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质量。
建国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历经数次政策变化。改革开放后,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外语教育的大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国际经贸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综合国力的迅速崛起,提升了我国国际影响力。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略,我们必须以新的方式思考外语教育,以国际化视野推进外语人才培养。笔者认为,新时代的外语教育面临人文精神、文化自觉、教育规划三个方面的需求。
人文精神是指大学所培育、弘扬的,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和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中所持的科学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蔡文鹏、 胡显章,2016)。一直以来,外语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外语专业及外语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之辩,外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等话题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胡文仲、孙有中,2006;戴炜栋、张雪梅,2007;庄智象,2010;胡开宝、谢丽欣,2014;蒋洪新,2018等)。虞建华(2010:17)在探讨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和学生的人文素养时提到 “如果我们把英语专业看作人文学科,那么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是语言能力,而应该超越应用,让学生获得包括文化视野、健全人格以及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判断能力、感受能力在内的并不属于某一项专门技艺,但比实用技能更重要的抽象的东西”。新时代背景下,面向全人发展的人文精神应当是外语教育的永恒主题,超越“工具性”“过于职业化导向”的短期教学模式,通过传授多元文化知识,从事跨学科的语言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备跨文化交流的综合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多元文化是世界民族多样性的表征。语言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亟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新时代背景下,为“全人类共同价值”贡献东方智慧,需要通过外语教育大力推动全球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增进共识。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扎根于中国语境下的外语教育应在扩宽国际视野的同时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避免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曹顺庆,2006)。因此,在外语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引领学生立足本土文化,辩证地探索并汲取世界多元文化所具有的特色。真正践行费孝通先生(2010)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新形势下,外语教育是建构我国对外话语体系,提升我国公民外语能力的基础。外语人才培养是外语规划的重心,也是外语服务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沈骑,2017)。秉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理念,有必要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来审视和看待外语教育事业,制定国家语言政策,将外语教育规划作为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公民的外语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外语总量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要资源,更是国家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美兰,2016:386)。 当前,我国外语政策、外语教育和外语使用隶属多个部门,亟需设立外语管理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协同联动。从国家层面上制定外语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中长期外语教育规划及目标,跟踪国家发展新战略要求,建立保障外语战略的制度体系;协同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外语发展规划、外语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促进有关的国家行政部门的交通交流,如国防部、教育部、外交部、外文局等,形成联动的工作机制(仲伟合等,2016)。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发展,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和储备严重短缺的困境将愈加明显,亟需建构和完善外语教育“一条龙”当中的学位层次、语种比例、结构设置等。
面向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国家新需求,当代外语教育需要在国标等质量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升外语教育质量。在此任重道远的进程中,需要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上“追求卓越”,落实外语课程改革,提升外语教育实践,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国标》指导下的课程改革是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外语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从全国范围来看,以英语专业为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全国高校专业大纲的要求仍有距离,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和课时不足,教学管理较为混乱等现象(孙有中、金利民,2010)。课程优化需要发挥大学院系协同效应,对照《国标》等文件要求,灵活协调外语类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知识等课程,同时结合学校师资力量和学科特色优势增加选修课程选择量,将专业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高校亦可通过专业辅修、双学位、学分制改革等机制,扩大外语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方向类课程范围和比例(王巍巍、仲伟合,2017)。
在课程模块设置部分,外语专业课根据人才培养规格通过现有课程整合及分类方式将核心能力融入课程模块。以思辨能力的培养为例,语言技能类模块课程教学注重逻辑推理能力培养;语言知识类模块课程教学重点培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语言应用类课程模块教学重视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文化素养类课程模块教学加强综合能力与评价能力培养;实践模块教学突出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范能维、王爱琴,2017)。在核心课程设置方面,外语专业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特点、大学资源优势及学科优势有所侧重凸显特色,如“英语文学+语言学”模式、“英语文学+英语国家研究”模式、“英语文学+跨学科知识”模式等(常俊跃,2015)。在特色课程设置方面,师范类院校可以开设外语教育心理与策略、教学设计与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等师范特色课程;外语类院校可以开设国际政治、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等国际政治特色课程;综合类院校可以开设中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及其海外传播、中外文化遗产等中国文化特色课程。同时,在确保外语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加强英语语言国家国情研究、研究方法、学术写作等课程。通过整体协调不同类型课程与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的关联度,一方面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建构,另一方面在外语教育过程中提升其人文素养。
外语教育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拔尖人才方面承担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仲伟合,2013), 有必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实践活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强化外语专业人文素养的背景下,急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外语功底深厚、对外语文化有切身体验、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人文素养与批判精神的专业教师。
教学实践方面的改革成效首先源自教师自身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从师资发展看,教师首先应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即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策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反思和改革、教研科研、行业实践及评估测试等专业技能,语言文化与学科和教育理论等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职业道德与规范、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等专业素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超越单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输出,通过不断提升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意识,洞见外语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帮助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自我,了解世界,建构其思辨能力。达成这一目标,除教师个人努力外,更需要教师团队建设、校内外交流、国内外进修等多种机制保障。各高校应根据各自学校的办学特色、师资力量,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制定出符合自己学校的师资队伍方案,完善当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立基于多元教育评价的质量保障体系,兼顾外语教师发展的阶段性和终身性,实现外语教师综合能力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仲伟合、王巍巍,2016)。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这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外语教学与考试综合改革提出要求。外语能力测评体系旨在为各阶段外语教育提供统一的外语能力标准和测评方法, 构建沟通衔接各级各类外语教学,科学评价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姜钢,2016)。 外语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便是改革现有外语考试的设置,完善考试要素和功能,促进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仲伟合等,2016)。考试与评价是对外语教学过程及效果的检验,旨在反拨教与学,提升教育质量。我国现存的外语考试种类众多、缺乏可比性,考生在毕业、升学、就业、出国、鉴定外语水平时不得不参加各种考试(刘建达,2015)。当前,外语考试更多是通过终结性评测给予学生反馈,难以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外语水平,帮助其发现问题,跟踪其学习效果。2018年4月12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发布并于6月起实施。这意味着国家统一的外语教育评价体系的研制取得阶段性进展,有助于改革外语教育的诸多弊端,对于提升外语教育质量、节省外语教育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量表》的推出提倡过程学习,以“综合运用”为导向,推动“档案袋”等循序渐进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
从具体操作层面看,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各院校可参照《国标》中外语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要求完善现有的教育质量管理,教师则可根据具体教学目的,参考《量表》具体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成性评测方式,跟踪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作业、自主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及学习兴趣,提升外语学习效果。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外语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与机遇:课程建设亟待契合《国标》精神,发挥学科优势,凸显人文精神;师资队伍亟待强化自身学科认识,提升文化自觉意识,促进队伍建设,突破“技能本位”,提升教学实践效果;评价与测试方面亟待建设教育全程质量保障体系,采用多元评测手段,既考察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又检验外语人才培养规格,全面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外语专业教育质量。
[1] 蔡文鹏,胡显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J]. 北京教育(高教),2016,(5):8-11.
[2] 常俊跃. 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学科内容组织模式多元化的思考[J]. 中国外语,2015,(2):8-14.
[3] 曹顺庆. 再说“失语症”[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16+24-25.
[4] 戴炜栋,张雪梅. 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 外语界,2007,(4):2-11.
[5] 杜玉波. 2017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谱写新时代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篇章——在亚洲教育论坛年会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大会的演讲[EB/OL]. http://www.hie.edu.cn/perspective_12580/20171028/t20171028_993678.shtml [2017-10-28]
[6] 范能维,王爱琴. 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模块设计与思辨能力培养融合的探索[J]. 外语界,2017,(1):7-14.
[7] 费孝通. 文化与文化自觉[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8] 胡开宝,谢丽欣.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 外语界,2014,(3):12-19+36.
[9] 胡文仲,孙有中.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247+319.
[10] 姜钢. 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国家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J]. 中国考试,2016,(1):3-6.
[11] 蒋洪新. 关于新时代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2018,(2):49-51+67.
[12] 教育部: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文字实录 [EB/OL]. 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130/wzsl/ [2017-10-28]
[13] 刘建达. 基于标准的外语评价探索[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3):417-425.
[14] 刘美兰. 美国关键语言战略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15] 沈骑. 关注语言需求 做好外语规划[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2-17.
[16] 孙有中,金利民. 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3-305.
[17] 王巍巍,仲伟合.“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J]. 外语界,2017,(3):2-8+15.
[18]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
[19] 虞建华. 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 中国外语,2010,(3):14-18.
[20] 赵世举. 语言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要素[N]. 中国教育报,2013-12-13.
[21] 仲伟合. 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1):98-101.
[22] 仲伟合. 《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 外语界,2015:(3):2-8.
[23] 仲伟合,王巍巍.“国家标准”背景下我国英语类专业教师能力构成与发展体系建设[J]. 外语界,2016,(6):2-8.
[24] 仲伟合,王巍巍,黄恩谋. 国家外语能力建设视角下的外语教育规划[J]. 语言战略研究,2016,(5):45-51.
[25] 庄智象. 我国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 外语界,20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