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静
(广东 深圳 518000)
凡以机械回转钻进成孔,然后向孔中灌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成的桩,叫做钻孔灌注桩[1]。相对于预制桩,钻孔灌注桩有其明显的的优势:1)施工时基本无噪声、无振动、无地面隆起或侧移,因此对环境和周边建筑物危害小;2)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直径大、入土深,可选择的范围大;3)对于桩穿透的土层可以在孔中作原位测试,以检测土层的性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钻孔灌注桩在高层、超高层的建筑物和重型构筑物中被广泛应用[2]。
ABAQUS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桩—土相互作用模型,能解决由于试桩困难及实测费用大而无法大量进行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不同桩间距(Sa=3D,4D,6D)下3×3群桩三维桩土相互作用模型,分析了不同桩间距对荷载—沉降曲线、桩顶荷载分布、桩身轴力分布、桩侧阻力分布的影响,得出不同桩间距下群桩受荷传递机理,为完善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群桩的设计方法提供借鉴。
桩体材料参数、土体材料参数分别如表1,表2所示。
表1 桩体材料参数
表2 土体材料参数
在群桩基础结构中,钢筋混凝土的刚度远远大于土体弹性模量,群桩基础体系中桩体的变形更多的会体现出其弹性性质,因此可认为其变形特征满足线弹性本构的情况[3]。故本文选取线弹性模型作为桩体的本构模型,土体均采用Mohr-Coulomb(摩尔库仑)模型,分析桩土共同作用时采用面—面接触,将桩体作主控面(master surface),土体作为从属面(slave surface)。由于其属于轴对称结构,为了简化计算模型,建模时采用1/4结构进行计算,桩和土单元均采用C3D8R,桩侧土取10倍的桩径,竖向取2倍的桩长[4],见图1~图4。
模型中采用的假设如下[5]:
1)承台为刚性,承台与土体脱空,不受土反力作用;
2)桩的截面为圆形,桩身具有良好的垂直度;
3)群桩只承受竖向荷载,且荷载不偏心。
本部分通过位移加载的方式对群桩进行竖向加载,分析了不同桩间距群桩的承载性状,即对不同桩间距下荷载—沉降曲线、桩顶荷载分布曲线、桩身轴力分布曲线、桩侧阻力分布曲线进行了分析。
图5和图6分别为不同桩间距下的群桩P—S曲线和单桩平均P—S曲线。
由图5和图6可知:
1)增加桩间距能提高相同沉降下的桩顶荷载,使承载力得到提高,并且有利于减小群桩效应对群桩承载性能产生的影响。因此在工程中,应该适度提高群桩基础的桩间距,增加桩间距能使群桩基础的承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2)在相同的沉降下,单桩平均承载力随桩间距的增大而增大。由此,群桩基础中桩间距不宜过小,否则会限制单桩承载力的有效发挥。
图7~图9分别为不同桩间距下群桩桩顶荷载分配曲线。
由图7~图9可知:
1)在一定的桩顶沉降下,角桩承担的荷载最大,边桩居中,中桩最小。这是由于中桩受到来自周桩的影响最多,应力叠加现象最为明显,由此发生相同沉降所需的荷载最小。
2)随着桩间距的增大,中桩承担的桩顶荷载逐渐大于边桩。所以桩间距越大,不同位置基桩的荷载分担差别越小,桩顶的荷载分配越均匀,因此适当增加桩间距,可以使桩顶反力分布更加均匀,更好的发挥桩的承载力。
由图10~图13可知:
1)桩间距Sa≥4D的情况下,角桩、中桩、边桩的轴力差距并不明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随着桩间距的不断增加,群桩内部的桩体间距也随之增大,从而桩身与桩周土体的相互作用不断减小,中心桩的承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这三桩的桩身轴力相差很小。
2)桩身轴力沿桩身呈迅速减少的趋势,表明桩顶荷载沿桩身向下传递,桩身产生竖向压缩,桩与桩侧土体之间产生相对位移,导致桩侧土体对桩身产生向上的侧阻力,桩侧阻力分担了桩顶荷载,使轴力逐渐减少。并且随着深度增加,轴力衰减速率加快,桩身下部的轴力很小,几乎都接近于0,这也是超长桩的荷载传递特性,也充分体现了摩擦桩的特性。
由图14~图19可知:
1)随着桩间距的增大,角桩、边桩、中桩的桩侧阻力大小差距也慢慢减小,桩间距为6D的时候,三条桩侧阻力曲线基本重合,因为此时桩间距增大,群桩效应几乎可以忽略,所以群桩各桩都能充分的发挥桩侧阻力。
2)桩间距为3D时,桩侧阻力一直随着沉降值的增大在增大,桩间距为4D时,桩侧阻力加载值分界线为200 mm,在达到200 mm之前,桩侧阻力随着沉降增加一直在增大,后期桩侧阻力几乎稳定不变。桩间距为6D时,桩侧阻力的加载值分界线为150 mm,在这之前,桩侧阻力随着沉降的增大而增大,后期无太大的变化。因为桩间距越大,桩基越能充分尽早的发挥桩侧阻力。
增加桩距会增加群桩中的单桩平均承载力,群桩效应系数也会增大,当桩间距Sa=6D的时候,基本可以忽略群桩效应的影响;桩间距越大,不同位置基桩的荷载分担差别越小,桩顶的荷载分配越均匀,角桩、中桩、边桩的轴力差距也随着桩间距增大而减小,桩基的桩侧阻力也能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马 晔.超长钻孔灌注桩桩基承载性能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2] 唐风华,嵇小海,毛益佳.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发挥特性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10(5):23-24.
[3] 吴 鹏,龚维明,梁书亭.用三维有限元法对超长单桩桩端承载力的研究[J].岩土力学,2006(10):78-79.
[4] I.Shooshpasha,M.Afzali Rad.Study on Bearing Capacity of Pile in Liquefiableand Unliquefiable Soil Layers[J].Geo-Frontiers Congress,2011(11):6-9.
[5] Houxiang Liu,Xue Liao,Jianren Zhang.Numerical Analysis of Bearing Capacity of Pile Foundation Due to Urban Metro Tunneling[J].Geotechnical Special Publication,2011(21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