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佳男·FM记者
2018年5月30日,一件外径达16米、重量达126吨的整体轧环件在山东伊莱特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伊莱特”)车间内成功下线。该锻件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直径最大的整体环件,刷新了此前全球最大的整体轧环直径12米的记录,一举将中国轴径向轧制制造能力提高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8MW及以上的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建设方面将有广泛的应用。
山东伊莱特是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发展成为行业引领者的?进入风电领域的契机是什么?未来有着什么样目标?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日前拜访了山东伊莱特,山东伊莱特执行总裁曹绪忠向本刊记者介绍了山东伊莱特的一路征程以及宏伟蓝图。
山东伊莱特执行总裁曹绪忠
“山东伊莱特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5年成立的三赵综合厂,真正快速发展是从2000年工厂改制为私营企业、现任总裁牛余刚先生担任法人后开始的。2000年之后山东伊莱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新动作,包括与西班牙Forjas de Iraeta(隶属于海斯坦普集团)合资,以及进军风电锻件市场、物流市场、耐磨钢球市场、大锻件市场以及智能装备领域等等。”曹总开门见山地介绍到。
“在涉足风电领域之前,山东伊莱特一直从事管道法兰类产品的生产制造,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造船等领域,当时在章丘地区生产小法兰的企业有很多,但山东伊莱特是规模最大的,产品有70%~80%都是出口境外。2006年是中国发展风电的一个重要节点,也就是在那时,山东伊莱特看准市场并成立了风电锻件事业部,拉开了进军风电领域的大幕,由此给公司带来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励精图治,如今山东伊莱特已发展成一家以‘锻造’为主、多元产品经营的千人企业,现有1个销售公司、6个管理中心、8个事业部。环类、筒体、盘类、钢球等诸多产品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年产值达13亿元。”曹总补充说。
在进入风电法兰领域之初,山东伊莱特便以风电技术的发源地——欧洲市场为目标,在技术要求、工艺质量等方面严格执行相关标准。2008年开始进入国内的市场,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同步发展。拥有国外市场经验的山东伊莱特在国内市场推广的很快,产品很快进入到了如大唐、华能、中电投、国华等企业。
近年来,随着海上风电项目兆瓦级的不断增加,市场所需的法兰环件也越来越大,山东伊莱特原有设备已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在经过缜密的论证后,斥资3亿元引进了德国西马克集团RAW2500/1250-16000/3000轧环轧筒机,并成立了大锻件项目事业部。RAW2500/1250-16000/3000轧环轧筒机最大轧制直径为16米、轧制高度为3米、径向轧制力为2500吨、轴向轧制力为1250吨、最大轧制单件可达200吨,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轴径向轧制设备。同时,围绕该设备又购置了1.35万吨压力机、内径17.5米井式热处理炉、直径19米的淬火槽、直径16米立式数控车床等设备,项目总投资达6亿元,生产线设计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
经过1年有余紧张而忙碌的调试,克服原料加热、环件轧制、转运、热处理等过程的重重技术难点,大锻件事业部成功投产。“轧制直径从12米跨越到16米,并不是像火车加一节车厢那么简单。如此大的锻件从钢锭开始就是量身定做的,对加热炉温度均匀性控制要求非常严格,轧制工艺复杂性更高,起吊过程也要有专门的工装。”曹总进一步解释道。
1.35万吨压力机
在容器行业,加氢反应器、焦化炉还有核电核岛容器由于服役环境恶劣对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对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为它们配套的环形锻件代表了行业的最高水平。山东伊莱特采用的整体轧制工艺生产的大直径环件在这方面有着其他工艺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不具备12米以上大环件整体轧制能力时,加氢反应器、焦化炉还有核电核岛容器配套的环件往往采用锻焊结构,一个环件由几个部分焊接而成。但焊接过程存在偶然性,容易导致质量问题的发生,且焊接的纵向焊缝是容器上非常忌讳的。整体轧制件组织致密性、均质化程度都高于锻焊结构件,在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冲击功、晶粒度等方面都非常均匀、稳定,不会有焊接位置上力学性能的突变。”谈及整体轧制环件在性能方面的优势时,曹总自豪地说道。
“不仅如此,整体轧制工艺的生产效率也要高得多,以直径16米的环件生产制造为例,轧制成形过程不到10分钟,而采用传统方式完成成形至少得2天;整体轧制工艺从预订到交货4个月可完成的工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一般要8个月。”曹总补充说。
一位业内专家曾在对比整体轧制件与锻焊结构件性能参数时感叹到:“如果拿人来类比的话,锻焊结构各部分的性能参数好比一群逛街的人,高矮胖瘦、参差不齐;整体轧制结构各部分的性能参数好比一个阅兵的方队,井然有序、整齐划一。”
整体环件轧制过程
在山东伊莱特近二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历程中,多方合作、注重技术和研发,大力吸收和培养人才是其不变的宗旨。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山东伊莱特先后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合肥的通用机械研究院、山东大学等研究机构及高校开展合作。2015年,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共同成立了“李依依院士工作站”,在大型锻件锻造工艺、新钢种开发和材料制备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也正是在李依依院士的建议和指导下,才促成了大锻件项目的建成投产。
在人才吸收和培养方面,山东伊莱特集合了全国各地行业内的优秀人才,除了多年来自身培养成长起来的人才,还有来自国企、外企的优秀人才,平均年龄在35岁、极具活力和冲劲,成为山东伊莱特未来持续发展源动力。
行业专家现场观摩
谈及近五年发展规划时,曹总说道:“在市场方面,整体轧制工艺生产的大环件与传统锻焊工艺相比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我们会深层次的开发这部分市场,逐渐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另外还要创造市场,随着我们装备生产能力的提升,一些之前设计上的桎梏就不存在了,可以根据装备来设计产品,这也会带来一部分新的市场。比如现在加氢反应器环件最大的直径是5.8米,将来就可以设计6米以上的了,因为我们具备了生产这类产品的能力。”
“在企业发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块:一是继续进行大锻件生产线后续的设备及工艺上的完善,并在全公司范围内逐步推进机器换人,加大设备更新的力度,进行自动化生产线的升级改造;二是把耐磨钢球项目的产量由20万吨/年提升到50万吨/年,完成50万吨耐磨钢球及伊巴米亚数控二期建设;三是逐步兼并西班牙伊莱特和巴西伊莱特两家公司,使其成为山东伊莱特的两个海外基地;四是在2020年产值达到50亿元,实现主板上市。”谈及企业发展规划时,曹总谈道。
山东伊莱特总裁牛余刚曾在内部讲话中动情地说道:“大制造、大锻件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如果我们这辈子就做个‘呼啦圈’,那就要做个‘世界之最’,做一个在中国大制造发展史上留有痕迹的产品!这是我们为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荣誉!”正是这种本着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发展理念,山东伊莱特抢抓新旧动能转换契机,深刻领会动能转换的意义,积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提高人均产值,才有了今天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