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评价

2018-07-03 11:48李贤庆徐新德刘海钰
现代地质 2018年3期
关键词:源岩梅山烃源

王 元,李贤庆,王 刚,徐新德,刘海钰

(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3.中海石油(中国) 有限公司 湛江分公司,广东 湛江 524057)

0 引 言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简称莺琼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气区,是中国大陆架第一个规模产气的盆地。自1983年以来,相继在琼东南盆地发现了崖13-1、陵水17-2、陵水25-1气田,在莺歌海盆地发现了东方1-1、东方13-2、乐东22-1、乐东8-1、乐东15-1等大中型气田及一系列含气构造,成为目前我国南方最大的天然气产区[1]。前人关于莺琼盆地天然气来源、天然气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成因类型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研究认为[2-13]:渐新统崖城组为琼东南盆地的主力生气层,为海岸平原沼泽相含煤砂泥岩,莺歌海盆地的主力生气层则为中新统梅山组,为半封闭浅海及半深海砂泥岩,是底辟浅层气田的主要气源层。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TOC多在0.5%以下,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热演化程度处于成熟阶段,同时,强超压环境对有机质热演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深部超压地层有机质热演化减缓、生烃作用时间延长。莺琼盆地中新统烃源岩母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混源输入为主。

琼东南盆地中部坳陷新近系和第四系沉积厚度较大,可达3 000~4 000 m,且其沉积特征与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相似,以浅海、半深海相泥岩为主,其生气潜力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对该套海相烃源岩的系统研究,同时,对莺歌海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缺乏系统研究,对其生烃潜力认识不清。目前针对莺琼盆地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研究以干酪根分析法为主,缺少全岩分析,对显微组分含量的定量分析研究较为薄弱。本文运用有机碳、岩石热解、显微组分定量、饱和烃色谱、色谱-质谱等多种实验测试分析,旨在对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的系统研究,揭示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的生烃潜力,为莺琼盆地下一步油气评价与勘探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1 地质概况

莺琼盆地位于海南岛西南—南部海域,东侧为琼东南盆地,西侧为莺歌海盆地(图1),总面积约为19×104km2。

莺琼盆地是新生代的年轻拉张型盆地,现今仍在快速沉降,由于岩石圈拉伸减薄,地幔隆起,地温背景均较高,快速沉降形成的巨厚的欠压实沉积体,也使得地温梯度升高。沉积体内由于晚期快速沉降、压实与排液不均衡、新生流体和水热增压、压力沿破裂带或渗透性地层传递,形成了异常高压[14-15]。

莺歌海盆地呈北西走向展布,发育在红河断裂带向东南延伸方向上,受其影响巨大,同时,受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而具有典型的下断上坳的双层盆地结构特征[16-19]。盆地内古近系分布范围窄,受断层控制;新近系分布广泛,地层从老到新层层向边缘超覆,北边抬起,南边不断下降,盆地中部塑性流引起底辟构造的大规模发育。莺歌海盆地以坳陷期充填的沉积为主,新近系厚近17 km。

图1 莺琼盆地构造带及采样井位置图(底图据黄保家[4])Fig.1 Tectonic belt of the Ying-Qiong Basin and the wells locations of sampling

琼东南盆地呈北东—南西走向展布,新生代受到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经历了古近纪的伸展断陷和新近纪的热力学沉降凹陷阶段,形成了下断上坳的双层盆地结构特征[16-19]。盆地深部的下构造层即古近系始新统和渐新统崖城组、陵水组均属断陷、断坳期的湖相和海陆过渡相含煤沉积和海相沉积,发育有多个凸起和凹陷。上构造层新近系及第四系具有整体南倾单斜型的坳陷特征,沉积了一套厚的海相地层。

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层以梅山组和三亚组为主(图2),为浅海—半深海相沉积,三亚组一段砂岩与泥岩互层,二段以砂岩为主,间夹薄层泥岩;梅山组为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与灰色泥岩互层[20]。中新统海相烃源岩主要分布于莺歌海盆地裂后热沉降形成的中央坳陷,为一套半封闭浅海及半深海砂泥岩地层,最大厚度可达5 000 m,砂泥比小于30%,是底辟浅层气田的主要气源岩。琼东南盆地的乐东—陵水凹陷,裂后期沉积最厚也达4 000~5 000 m,其沉积特征与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相似,以浅海—半深海相泥岩及砂岩为主。

2 海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2.1 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演化特征

有机质丰度是衡量烃源岩生油气母质含量多少的指标,常用的有机质丰度指标主要包括有机碳(TOC)、生烃潜量PG(S1+S2)、氯仿沥青“A”和总烃(HC)[21]。

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参数如表1,由表看出,莺歌海盆地梅山组烃源岩样品TOC值分布在0.11%~4.51%之间,平均值为0.51%,三亚组烃源岩TOC值分布在0.15%~0.94%之间,平均值0.41%,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分别有77.6%和88.5%的样品TOC值在0.6%以下(图3)。莺歌海盆地烃源岩生烃潜量PG值均较低,其中梅山组烃源岩样品分布在0.12~3.4 mg/g,平均值0.96 mg/g,三亚组烃源岩分布在0.12~1.87 mg/g,平均值0.73 mg/g,总体以小于1.5 mg/g为主,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分别有80.1%和95.7%的样品PG值在1.5 mg/g以下(图4)。莺歌海盆地烃源岩氯仿沥青“A”含量总体较低,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平均含量均在0.05%以下,其中梅山组烃源岩分布在0.002%~0.098%之间,平均值0.046%;三亚组烃源岩分布在0.014 8%~0.065 9%之间,平均值0.040 2%。莺歌海盆地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的总烃含量总体较低,梅山组烃源岩总烃含量分布在26.8×10-6~519.1×10-6之间,平均值为166.1×10-6,有73.69%样品的总烃含量小于300×10-6;三亚组烃源岩的总烃含量分布在22.82×10-6~499.5×10-6之间,平均值为230.6×10-6。总体来看,梅山组烃源岩在有机碳含量、生烃潜量和氯仿沥青“A”含量上均要高于三亚组烃源岩。

琼东南盆地梅山组烃源岩样品TOC值分布在0.1%~2.97%之间,平均值为0.65%,三亚组烃源岩TOC值分布在0.07%~2.86%之间,平均值0.64%,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分别有80.2%和61.3%的样品TOC值在0.6%以下(图3)。琼东南盆地烃源岩生烃潜量PG值均较低,其中梅山组烃源岩样品分布在0.02~3.76 mg/g,平均值0.92 mg/g,三亚组烃源岩分布在0.02~1.87 mg/g,平均值0.81 mg/g,总体以小于1.5 mg/g为主,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分别有80.6%和82.9%的样品PG值在1.5 mg/g以下(图4)。琼东南盆地烃源岩氯仿沥青“A”含量总体较低,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平均含量均在0.06%以下,其中梅山组烃源岩分布在0.004 1%~0.090 5%之间,平均值0.033%;三亚组烃源岩分布在0.020%~0.092%之间,平均值0.057%。琼东南盆地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的总烃含量总体较低,梅山组烃源岩总烃含量分布在43.7×10-6~546×10-6之间,平均值为196.8×10-6,有90.6%样品的总烃含量小于300×10-6;三亚组烃源岩的总烃含量分布在47.9×10-6~595.7×10-6之间,平均值为243.6×10-6,有71.4%样品的总烃含量小于300×10-6。

图2 莺琼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底图据黄保家[1])Fig.2 Schematic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the Ying-Qiong Basin

总有机碳含量(TOC)和热解生烃潜量(PG)是评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主要指标,莺琼盆地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偏低,主要适于生气,采用黄保家等[22]提出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分级评价标准,对莺琼盆地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进行评价。从莺琼盆地不同层位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图(图5)来看,莺歌海盆地梅山组以中等烃源岩最多,有61.9%的样品落在中等烃源岩的范围内,其次为非烃源岩,占样品总数的28.5%,差烃源岩、好烃源岩和很好烃源岩很少,均占5%以下;三亚组也以中等烃源岩为主,有66.7%的样品落在中等烃源岩的范围内,非烃源岩占样品总数的29.6%,差烃源岩占3.7%。琼东南盆地梅山组烃源岩以中等烃源岩和非烃源岩较多,分别占样品总数的41.7%和28.6%,差烃源岩占样品总数的19.4%,好和很好烃源岩的样品很少,不足5%;三亚组以中等烃源岩为主,占样品总数的68.4%,其次为非烃源岩,占样品总数的18.4%,差烃源岩很少,仅占样品总数的7.8%,好和很好烃源岩的样品更少,不足3%。总体上看,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以中等烃源岩为主,比较而言,琼东南盆地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要高于莺歌海盆地烃源岩。

表1 莺琼盆地不同层位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统计

图3 莺琼盆地不同层位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分布频率图Fig.3 TOC content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from the different formations in the Ying-Qiong Basin

图4 莺琼盆地不同层位烃源岩生烃潜量分布频率图Fig.4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 from the different formations in the Ying-Qiong Basin

图5 莺琼盆地不同层位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图(底图据黄保家[22])Fig.5 Assessment of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of source rocks from the different formations in the Ying-Qiong Basin

有机质类型是评价烃源岩有机质的质量指标,它决定着油气生成的数量和质量。利用热解参数IH与Tmax值关系图(图6(a))和IH与IO关系图(图6(b))对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进行了判别,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有少量Ⅱ1型,其中梅山组烃源岩大部分以Ⅲ型为主,三亚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则Ⅱ2型稍多。

图6 莺琼盆地不同层位烃源岩烃源岩IH—Tmax(a)关系及IH—IO(b)关系Fig.6 IH—Tmax and IH—IO of source rocks from the different formations in the Ying-Qiong Basin

从烃源岩样品的实测镜质组反射率Ro来看,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样品主要处于成熟阶段(图7),其中,莺歌海盆地梅山组烃源岩样品的Ro值为0.23%~1.04%,平均值为0.67%,98.3%的烃源岩样品Ro值大于0.5%;莺歌海盆地三亚组烃源岩样品的Ro值为0.67%~0.79%,平均值为0.73%,所有烃源岩样品的Ro值均大于0.5%;琼东南盆地梅山组烃源岩样品的Ro值为0.29%~1.36%,平均值为0.69%,77.4%的烃源岩样品Ro值大于0.5%;琼东南盆地三亚组烃源岩样品的Ro值为0.35%~1.38%,平均值为0.67%,90%的烃源岩样品Ro值大于0.5%。

莺歌海盆地不同区域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有一定的差异。凸起带和和靠近凸起带的凹陷边缘带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略低,凹陷中央带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相对较高。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乐东-陵水凹陷、陵南低凸起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有机质热演化特征总体呈现出西部较高,东部较低的特点。

2.2 有机岩石学特征

烃源岩中有机显微组分包括干酪根和全岩2种分析方法,前者对微体化石、动物碎屑的描述与鉴定比较细致,破坏了有机组分的原始产状与结构,难以确定某些显微组分的成因;后者保存了有机组分的原始产状与结构,有利于对显微组分的来源、成因和生烃性的研究,注重不同母质来源(高等植物、低等生物等)碎屑的成因变化[23-25]。本次研究从有机岩石学角度,以全岩样品为主,采用反射光和荧光方式,对莺琼盆地不同类型烃源岩样品进行系统的显微组分定量分析研究。

莺歌海盆地各层位烃源岩的显微组分总含量总体较低(表2)。梅山组烃源岩TMC(不含矿物沥青基质)值占全岩体积的0.2%~3.6%,平均值为1.09%,有85.7%的样品TMC值分布在0.2%~1.4%之间;TMCS3(包含矿物沥青基质)值占全岩体积的0.4%~8%,平均3.23%,有73.8%的样品TMCS3值分布在0.4%~4.0%之间。三亚组烃源岩TMC值占全岩体积的0.4%~2.2%,平均值为1.02%,有77.8%的样品TMC值小于1.2%;TMCS3值占全岩体积的0.4%~11.0%,平均值为4.36%,有66.7%的样品TMCS3值低于4.4%。

图7 莺琼盆地不同层位烃源岩镜质组反射率Ro分布频率图Fig.7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Ro of source rocks from the different formations in the Ying-Qiong Basin图中数据格式为

盆地层位显微组分含量(占全岩体积)/%TMCS3TMCVIESS3莺歌海梅山组0.4~83.23(42)0.2~3.61.09(42)0.2~3.60.88(42)微~0.6微(42)微~0.40.1(42)微~0.2微(42)微~72.14(42)三亚组0.4~114.36(9)0.4~2.21.02(9)0.4~20.87(9)微~0.2微(9)微~0.20.11(9)微(9)微~10.23.33(9)琼东南梅山组0.2~1.40.6(24)0.2~1.40.39(24)0.2~10.35(24)微~0.4微(24)微~0.2微(24)微(24)微~1.20.21(24)三亚组0.2~41.35(21)0.2~2.60.92(21)0.2~2.40.82(21)微(21)微~0.2微(21)微~0.4微(21)微~3.80.43(21)

图8 莺琼盆地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三角图Fig.8 Ternary diagram of maceral composition of source rocks in the Ying-Qiong Basin

同样,琼东南盆地各层位烃源岩显微组分总含量也较低(表2)。梅山组烃源岩TMC值占全岩体积的0.2%~1.4%,平均值为0.39%,有96%的样品TMC值小于0.6%,TMCS3值占全岩体积的0.2%~1.4%,平均值为0.6%,有79.2%的样品TMCS3值低于1%;三亚组烃源岩TMC值占全岩体积的0.2%~2.6%,平均值为0.92%,有76.2%的样品TMC值小于1%,TMCS3值占全岩体积的0.2%~4.0%,平均值为1.35%,有61.9%的样品TMCS3值低于1.0%。

莺琼海盆地不同层位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具有相似的特征(图8)。莺歌海盆地中新统梅山组、三亚组烃源岩样品均落在了“镜质组相对含量大于50%”的区域内,其中有46.3%的样品镜质组相对含量大于90%,27.7%的样品落在“镜质组相对含量大于60%、壳质组+腐泥组相对含量为10%~40%”的区域内,表明梅山组、三亚组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均显示出富含镜质组的特点。对比来看,梅山组烃源岩中镜质组相对含量变化较三亚组略大。琼东南盆地梅山组、三亚组烃源岩样品均落在了“镜质组相对含量大于50%”的区域内,其中有62.4%的烃源岩样品镜质组相对含量大于90%,有25.9%的烃源岩样品落在“镜质组相对含量为50%~90%、壳质组+腐泥组相对含量为10%~50%”的区域内,反映出琼东南盆地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总体上以镜质组相对含量高为特征,且不同层位烃源岩显微组分相对组成差异较小。莺琼盆地中新统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整体具有富含镜质组、壳质组+腐泥组次之、贫含惰性组的特征,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和Ⅲ型,烃源岩以生气为主。

2.3 生物标志物特征

油气地球化学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原油和烃源岩中那些来源于活生物体,具有稳定的碳骨架,在沉积成岩和热演化过程中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而基本保持能被识别和追踪其原始先质的碳骨架、具有明显分子结构特征的有机化合物。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指示生源输入、母质类型、沉积环境、有机质热演化方面有广泛的应用[26]。

莺歌海盆地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CPI值分布在1.0~2.1之间,具奇偶优势或不具奇偶优势,OEP值介于0.58~2.58;∑nC21-/∑nC22+值变化较大,介于0.7~16.3之间,(nC21+nC22)/(nC28+nC29)值分布范围为0.69~6.18,表明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中低碳数正构烷烃较高碳数正构烷烃占优势,反映出烃源岩母质来源中低等生物生源占有较大比例。梅山组烃源岩Pr/Ph值分布在0.31~5.06之间,平均值为2.14,大部分样品Pr/Ph值为1~2.5;三亚组烃源岩Pr/Ph值分布在0.44~3.22之间,平均值为1.79,有74%的样品Pr/Ph值为1~2,表明莺歌海盆地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大多数样品具有姥鲛烷对植烷优势的特征,其沉积环境主要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琼东南盆地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正构烷烃的碳数范围为C13-C39,有单峰型和双峰型分布:单峰型主峰碳数以小于C21为主,∑nC21-/∑nC22+比值大于1,平均6.13,具有轻碳优势,(nC21+nC22)/(nC28+nC29)值平均为1.98。双峰型主峰碳数以C20和C27为主,低碳数正构烷烃和高碳数正构烷烃均有发育(图9)。梅山组烃源岩Pr/Ph值分布在0.51~5.19之间,平均值为1.58,有75%的样品Pr/Ph值为1~2;三亚组烃源岩Pr/Ph值分布在0.41~4.73之间,平均值为1.8,有50%的样品Pr/Ph值为0.5~2,沉积环境主要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图9 莺琼盆地不同层位烃源岩饱和烃色谱谱图Fig.9 Chromatogram of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s in source rocks from the different formations in the Ying-Qiong Basin

图10 莺琼盆地烃源岩饱和烃m/z191质量色谱图Fig.10 Mass chormatograms of terpenes (m/z 191) in source rocks from the different formations in the Ying-Qiong Basin

莺琼盆地中新统各层位烃源岩中三环萜烷碳数分布范围为C19-C30,主要以C21、C23三环萜烷为主峰(图10)。莺歌海盆地各层位烃源岩中三环萜烷含量较低,梅山组烃源岩的三环萜烷/藿烷为0.04~0.84,平均值为0.19,三亚组烃源岩的三环萜烷/藿烷为0.11~0.31,平均值为0.19。琼东南盆地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中三环萜烷含量也较低,前者三环萜烷/藿烷为0.06~0.48,平均值为0.17,后者三环萜烷/藿烷为0.04~0.33,平均值为0.15。莺琼盆地各层位烃源岩中还检测出C23-C27四环萜烷,以C24四环萜烷丰度相对稍高,但四环萜烷含量较低。

五环三萜烷中藿烷系列化合物比较发育,藿烷类化合物以C30藿烷为主峰,包含C27、C30-C35藿烷、C30莫烷、C29重排藿烷和重排莫烷、17α(H)-22,29,30-三降藿烷(Tm)、18α(H)-22,29,30-三降藿烷(Ts)和18α(H)-30降新藿烷(C29TS)等。在莺琼盆地中新统烃源岩的C31、C33、C35升藿烷组成中,C31升藿烷相对含量占优势(为48.1%~86.7%),C33升藿烷相对含量次之(占10.7%~37.0%),C35升藿烷相对含量最低(占2.5%~26.0%),反映其烃源岩主要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莺琼盆地各层位烃源岩中检测出较丰富的奥利烷,各层位烃源岩的奥利烷指数(即奥利烷/C30藿烷)存在一定的差异:莺歌海盆地梅山组烃源岩的奥利烷指数平均值为0.53,三亚组烃源岩的奥利烷指数平均值为0.68。琼东南盆地梅山组烃源岩的奥利烷指数平均值为0.27,三亚组烃源岩的奥利烷指数平均值为0.41。莺琼盆地各层位烃源岩中也检测出伽马蜡烷,但其丰度不高,伽马蜡烷指数小于0.3,说明其沉积环境水体盐度低,还原性不强。

甾烷系列化合物组成差别较小(图11),莺歌海盆地梅山组烃源岩C27甾烷相对含量为25%~38%,平均值为31%,C29甾烷相对含量为33%~41%,平均值为39%,三亚组烃源岩C27甾烷相对含量为27%~41%,平均值为32%,C29甾烷相对含量为34%~42%,平均值为38%;琼东南盆地梅山组烃源岩C27甾烷相对含量为24%~43%,平均值为32%,C29甾烷相对含量为32%~47%,平均值为38%,三亚组烃源岩C27甾烷相对含量为29%~39%,平均值为32%,C29甾烷相对含量为35%~43%,平均值为39%,表明莺琼盆地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具有陆生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生源的混合输入特征。莺琼盆地中新统烃源岩C29甾烷ββ/(αα+ββ)比值和C29甾烷20S/(20S+20R)比值总体上介于0.3~0.5之间,表明莺琼盆地中新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处于成熟阶段。

图11 莺琼盆地烃源岩饱和烃m/z 217质量色谱图Fig.11 Mass chormatograms of steranes (m/z 217) in source rocks from the different formations in the Ying-Qiong Basin

Table 3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the Miocene marine source rocks in the Ying-Qiong Basin

3 海相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

根据烃源岩热解参数、有机岩石学特征和生物标志物特征,从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方面,结合烃源岩厚度,综合对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进行了生烃潜力评价(表3)。莺歌海盆地梅山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加之地层厚度(可达2 200 m以上)和烃源岩厚度较大,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为莺歌海盆地最有潜力的烃源岩;三亚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略低于梅山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处于成熟阶段,演化程度合适,盆地中部和西南部地层厚度大,也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琼东南盆地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具有相当的生烃潜力。

4 结 论

(1)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总体较低,大部分烃源岩按照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为中等烃源岩,比较而言,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要高于莺歌海盆地烃源岩,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有机质热演化主要处于成熟阶段。

(2)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显微组分含量总体较低,显微组分组成具有富含镜质组、壳质组+腐泥组次之、贫含惰性组的特征,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和Ⅲ型,烃源岩以生气为主。

(3)莺琼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沉积环境主要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具有陆生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生源混合输入的特征。

(4)莺歌海盆地梅山组烃源岩综合评价为中等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三亚组烃源岩综合评价为较差—中等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琼东南盆地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综合评价为中等烃源岩,具有相当的生烃潜力,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HUANG B,XIAO X,LI X. Geochemistry and origins of natural gases in the Yinggehai and Qiongdongnan Basins,offshore South China Sea[J]. Organic Geochemistry,2003,34(7):1009-1025.

[2] 李文浩,张枝焕,李友川,等. 世界深水含油气盆地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及对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的启示[J].中国地质,2014,41(5): 1673-1681.

[3] 李友川,米立军,张功成,等.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形成和分布研究[J].沉积学报,2011,29(5): 970-979.

[4] 黄保家,黄合庭,李里,等.莺-琼盆地海相烃源岩特征及高温高压环境有机质热演化[J].海相油气地质,2010,15(3):11-18.

[5] 张功成,李增学,何玉平,等.琼东南盆地煤地球化学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21(5):693-699.

[6] 董伟良,黄保家.莺-琼盆地煤型气的鉴别标志和气源判识[J].天然气工业,2001,20(1):23-27.

[7] 徐新德,张迎朝,裴建翔,等.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天然气成藏模式及优质天然气勘探策略[J].地质学报,2014,88(5):956-965.

[8] XIAO X M,XIONG M,TIAN H,et al. Determination of source area of the Ya13-1 gas pool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South China Sea[J]. Organic Geochemistry,2006,37(9):990-1002.

[9] ZHU W,HUANG B,MI L,et al. Geochemistry,origin and deep-water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natural gases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and Qiongdongnan Basins,South China Sea[J]. AAPG Bulletin,2009,93(6):741-761.

[10] HUANG Baojia,LI Li,HUANG Heting. Origi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shallow gases in the North Baodao Slope,Qiongdongnan Basin,South China Sea[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2,39(5):567-573.

[11] 李友川,米立军,张功成,等.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形成和分布研究[J].沉积学报,2011,29(5): 970-979.

[12] 陈伟煌,何家雄,夏斌.莺-琼盆地天然气勘探回顾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勘探的建议[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4):412-415.

[13] 刘正华,陈红汉. 琼东南盆地东部地区油气形成期次和时期[J]. 现代地质, 2011, 25(2):279-288.

[14] 龚再升,李思田.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155.

[15] 张功成,徐宏,王同和,等.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3-42.

[16] GONG C,WANG Y,ZHU W,et al. The central submarine canyon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Architecture,sequence stratigraphy,and depositional processes[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11,28(9):1690-1702.

[17] GONG C,WANG Y,STEEL R J,et al. Growth styles of shelf-margin clinoforms: Prediction of sand- and sediment-budget partitioning into and across the shelf[J].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2015,85(3):209-229.

[18] LI W,ALVES T M,WU S,et al. Recurrent slope failure and submarine channel incision as key factors controlling reservoir potential in the South China Sea (Qiongdongnan Basin,South Hainan Island)[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2015,64(7):17-30.

[19] SU M,XIE X,XIE Y,et al. The segmentations and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 Central Canyon System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14,79(2):552-563.

[20] 郝诒纯,陈平富.南海北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晚第三纪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J]. 现代地质,2000,14(3):237-245.

[21] 卢双舫,张敏.油气地球化学[M].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65-77.

[22] 黄保家,李绪深,王振峰,等.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天然气潜力[J]. 中国海上油气,2012,24(4):1-7.

[23] 李贤庆,马安来. 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研究方法与应用[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43-47.

[24] 李贤庆,熊波,马安来,等. 有机岩石学在油气勘探评价中的应用进展[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24(1):15-19.

[25] 李贤庆,钟宁宁,熊波,等. 全岩分析在烃源岩研究中的应用及与干酪根分析的比较[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22(3):30-35.

[26] PETERS K E,WALTERS C C,MOKKWAN J M. The Biomarker Guide: Biomarker and Isotopes in Petroleum and Earth History[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205-215.

猜你喜欢
源岩梅山烃源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三河次凹有效烃源岩评价
源储侧接式油气侧向运移路径厘定方法及其应用
惠州凹陷惠州A构造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巴布亚盆地烃源岩分布及生烃潜力评价
苏北盆地源岩无双峰生烃和未低熟油
梅山
东濮凹陷西南部晚古生代—早新生代烃源研究
梅山情
梅山铁矿矿泥选别工艺优化
珠-坳陷北部洼陷带始新统半深-深湖相烃源岩综合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