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淼 卢旺兴 胡新喜
(湖南农业大学,长沙 湖南 410128)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截止2017年,我国在学研究生已达到198.11万人,比上年增加6.96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稳年增加,国家也相应地增加了对研究生的关注和扶助,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助学金管理办法。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不仅是研究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而且对地方高校吸引优秀生源、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而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资源、财力等现实因素的限制,部分地方院校研究生奖助体系的设置和实施没有做到科学合理,没有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激励和扶持作用,需要引起各高校的思考和重视。
我国从2014年秋季开始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国家教育部要求各大高校完善落实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奖助学金管理方法。但由于各个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且拥有较高的管理调整自主权,导致高校与高校之间奖助学金的种类标准和评定方案存在差异。总的来说,研究生奖助体系分为“奖学金奖励”和“助学金资助”两大部分,每个部分又有不同的种类分支。其中基本奖学金有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社会奖学金(资金来源于社会企业等)、科研奖学金(学校根据不同方向科研成果筹集资金);助学金有国家助学金、“三助”津贴(助管、助研、助教)、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困难补助(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的不同项目的资助)等四类助学金。现将各大地方院校基本的奖助学金根据类别对其的奖励比例、奖励金额做一个大致汇总和比较,具体内容如下表:
表1:研究生奖助体系
我国大部分地方院校研究生奖助学金主要来自国家政府拨款、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收入、学校自行筹集资金等,相比于国外高等院校资金来源于政府、企业、慈善组织、个人等多方式和多途径,我国研究生奖助学金无论是来源渠道还是资金数量都相对较少,来源方式不多元,资金额度比重不足。同时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高校之间、不同学科之间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进一步导致了对某些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性、部分不出名的高校难以吸引优质生源、冷门学科招生困难等情况,也对在校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没有提供一个较为充足的物质保障。
不同的地方院校设置的奖助学金种类也不一样,除表1的一些基本的种类之外,有些地方院校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其他的奖助学金种类,如优秀生源奖、优秀干部奖学金、优秀论文奖、创新创业奖、优秀毕业生奖等等。但一方面,很少有高校能覆盖全部的奖助学金形式,且奖励资助力度小,难以调动学生科研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总体来看,奖学金之间存在重叠,基本上是被学生干部或者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所垄断,评测体系标准缺乏多元性和能动性,资助范围小,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两极分化拉大。
很多地方院校关于奖助监督的体制不全面甚至是没有建立,让人为操作存在较大空间有机可乘,就无法做到奖助学金应秉承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完整的奖助学金监督体系应该包括从宣传、评选、发放、监管、追踪、追回等所有环节,并要及时跟进和反馈。一方面是对获奖助学金的同学的物质、思想和政治的一个合法权益保障,确保奖助学金的育人和激励功效,同时也是对其他所有同学公平性的一个保证。
研究生奖助学金设置的初衷是奖励综合素质表现优秀的学生和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激励在校研究生认真科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荣誉感,但各大地方院校在评判奖助学金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流程化、标准化,无论在奖励前期还是奖励后期,缺乏对受奖助学生积极正确的教育引导。从评定到落实,都是在填表、交材料、签字、领钱的一系列无交流的程序中完成,既没有奖励前期的动员大会,也没有奖励后期的表彰仪式,学生很难感受到奖助学金背后深刻的育人意义,没有发挥奖助学金人性化和人文化的作用。
扩大研究生奖助学金受益人群和受益金额的比例,能够保障在校学生专心科研,也是一种有效激励机制。拓宽奖助学金的来源途径:一方面各大地方院校应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业组织的经费筹措,另一方面可以和校友以及相关专业企业构建长期合作的模式,获得长期、稳定的奖助学金来源。这样不仅可以让政企进一步关注和明确关于教育的社会责任,也可以扩大各地方院校在当地或者企业间的影响力,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相互投入和输出达到一个互利共赢的平衡状态,打造立体奖助体系。
奖助学金牵涉到每一位研究生的切身利益,同时对各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也有一个导向作用。对于奖助学金的评定,高校应该明确具体的评定标准,将奖学金与助学金之间,以及奖学金与奖学金之间、助学金与助学金的申请条件更加分明和细化,合理配置奖助学金,避免奖助重复和顾此失彼。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奖助学金设立方法,将学科人才培养和奖助学金有意识地结合起来,将科研奖助学金与在校期间的科研项目挂钩,使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奖助项目可以提高受益学生的覆盖率,尽可能地兼顾更多学生的权益。
奖助学金的监管体系包括奖助学金的监督和管理,在奖助学金前、中、后三个阶段都应设立动态的考评项目,这就要求各大地方院校建立专门的机构或者专人进行服务,保证奖助学金从始至终的透明化、公正性。监管体系要负责学生对奖助学金的资格审查、申报考核、资料核实、资金发放、追踪明细、效果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不仅如此,第三方机构和人员还应不断地向专业化靠拢,制定一系列成文的规定和标准,力求整个监管机制规范化,在接受学生和老师的反馈的同时,也要及时地按照标准和要求将信息即时地反馈给在校师生。
地方高校应该要注重对奖助文化的建立和对奖助功能的培养,让受奖助的学生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回馈学校和社会。首先在奖助学金评定之前,高校科研加强对奖助学金思想和意义的宣传,让学生耳濡目染,提高对奖助学金的神圣感;其次在奖助学金名单确定之时,要及时对获奖助的学生进行表彰和思想教育,鼓励他们继续自立自强;最后可以在奖助学金发放之后邀请受奖助的同学参加讲座,向其他同学讲述经历和感受,在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竞争文化氛围。
[1]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7-10].http://www.gov.cn/.
[2]时杨.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某省部共建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35).
[3]颜黎光.中外研究生奖助体系比较研究对高校研究生招生情况影响的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