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的涿鹿“绿色密码”

2018-07-03 06:32:24
农家书屋 2018年6期
关键词:涿鹿桑干河贫困户

如果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大理想”,那挖掘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名片”,就是美丽乡村各自的“小目标”。

4月,在和煦的阳光下,沉寂了一冬的涿鹿大地开始焕发勃勃生机。地处怀涿盆地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向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效益,大力提升脱贫攻坚的“含绿量”,全力构建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城镇“四大体系”,趟出了一条绿富双赢﹑精准脱贫的新路。

因地制宜做好蓝图规划

绵延不断的桑干河水滋润了涿鹿县两岸肥沃的土地,也孕育了这里悠久的文化。如今,重新治理过的桑干河干净整洁,规划有序,两岸休憩凉亭﹑文艺小品充满了涿鹿县特有的文化气息,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前来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这只是涿鹿县打造绿色涿鹿﹑生态涿鹿,让绿水青山成为富民强农推进剂的一个美丽的缩影。

“原来也来过涿鹿,桑干河在我的印象里是一条濒临断流的河,今年来到涿鹿,发现桑干河环境治理的这么好,河两岸又规划了桑干新城和亚太国际健康城,觉得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居住环境。”在北京工作的贾女士带着家人来涿鹿看了几次房子之后,在桑干新城定了套108平米的高层临河楼房。“这里空气这么好,环境也好,以后周末就能带着孩子来涿鹿居住了。”贾女士高兴的说到。

近几年,涿鹿县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和京张联合申冬奥的有利时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城市生态与环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营造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现代园林城市格局。从2012年开始,涿鹿县开始实施桑干河综合开发治理工程,聘请清华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专家对桑干河治理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完成了总面积22.5万平方米的桑干河滨河公园一期全部工程项目建设,滨河公园二期工程已经投建,启动了桑干新城建设,重现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历史美景。

在长25.4公里的桑干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线上,绿化种植带是工程建设的重头戏。每天,高堡村的老张和村民们分工种植抢着赶工期。“这阵儿最忙了,两个月下来最多能拿5000多元呢。”老张一边干活一边闲聊。这几年县里治理桑干河,给老张这样的贫困户提供了工作机会。

近年来,涿鹿县先后投资9亿元实施大规模生态绿化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3.47%,位列全市第一。涿鹿县委书记高薇介绍说,“涿鹿县以生态建设的过程为思路,涿鹿县大力拓展造林绿化﹑生态管护﹑生态补偿等扶贫渠道,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最大程度调动贫困户参与绿化造林的积极性,造林工程实施完毕后,仍由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林木进行长期管护,获得管护报酬。同时增加国家生态补偿﹑退耕还林﹑林权流转等不同类型的多种资产收益。去年,涿鹿县林业生态扶贫项目共带动贫困户1185户﹑贫困人口2665人实现增收400多万元,人均增收1504元。今年,将充分发挥43万亩绿化造林的作用,进一步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

“美丽乡村的美丽,不应是单纯的环境改善,应该是由文化﹑产业等发展而产生的自内而外的提升。”涿鹿县美丽乡村办公室工作人员如是说。

秉承这样的理念,涿鹿县把高标准规划作为开展工作的前提,聘请7家规划设计单位,科学确立“一线三区多节点”的战略布局。多次听取片区和村庄规划意见,保留村内原有特色,注重历史文化留存,避免了“千村一面”等问题。

翻开涿鹿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蓝图清晰——充分发挥矾山镇现代农业旅游片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人口聚集功能较强﹑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优势,依托三祖文化景区建设,重点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努力将片区打造成为市级精品片区和县域次中心。

以省级文化旅游村的武家沟镇溪源村为重点,以五堡镇杨窑﹑辉耀镇辉耀村﹑保岱镇甘庄村三个节点村为依托,重点打造“百里杏花观光带”。

以东窑沟陶艺小镇为着力点,利用古街﹑古宅﹑古窖等,发展陶艺体验旅游;逐步改善涿武公路沿线村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在规划引领下,各村镇开始了“各显其能”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历史文化扮靓乡村美景

行走在辉耀村的农耕文化博物馆,青砖灰瓦,院中甬路相接,山石点缀,中间门楼茅草盖顶,古色古韵的建筑风格,处处流淌着传统农耕时光的味道。

“我们农耕文化博物馆没有外聘设计师,我们把建设规划权和发言权交给了群众,让群众自行建设,既节省了资金,又接地气。”辉耀村村干部说,为了建设博物馆,辉耀村吸纳村民建议30条,重新规划8次,真正做到了调动百姓参与,为布局“十里杏花坡”﹑现代农业园区﹑农家旅游观光景区这“一条风景线,两个旅游区”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故道新人。

菌菇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里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为了保障建设资金,涿鹿县积极整合资金﹑建立融资平台,成立涿鹿县城投公司,配备专门人员,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按时报送相关财务资料。他们还积极鼓励社会参与建设,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户内工程和巷道工程,撬动社会资本对赤脚寺村的燃气入户﹑白塔寺村的集中供热﹑六堡村的中心村建设等项目进行社会融资。

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涿鹿县还巧打“创新牌”,在垃圾处理上创新“四种模式”,包括五堡镇“垃圾不出户﹑收运有专人”模式﹑武家沟镇“合同化管理模式”﹑矾山镇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有效解决农村垃圾处理的“老大难”问题。

这几年,涿鹿县以文化园区建设为抓手,在中华三祖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了中华三祖堂﹑中华文明源三祖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共祭中华三祖大典”系列活动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平台,促进各地交流合作的盛会。在桑干河文化产业带投资近10亿元完成4.5公里河道治理,千亩滨河游园建设,重现了“烟雨桑干”“桑干晚渡”等桑干河历史美景,进一步提升桑干河文化影响力。

在温泉屯村,山水﹑葡萄酒庄和三祖文化的有效整合,打造出了以三祖文化﹑自然生态﹑农业观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环线,构筑起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立体交叉的全域文化旅游产业格局,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杨窑村将文化产业发展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从和农民切实生活结合的好﹑和文化产业关联的好﹑群众力量发动的好等方面重点发力,投资1280万元,在完成污水管网4280米,自来水管网4700米,改厕180户,入户率达到100%。打造特色文化墙500多平方米﹑垒砌仿古墙长约300米,配齐全部村庄标识,全村街道亮化完成全覆盖的基础上,改建葡萄文化馆﹑扩建采摘园﹑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成为涿鹿县“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典范。

产业强县促进农民增收

在涿鹿县矾山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内,按照技术高端﹑装备高端﹑管理高端﹑产品高端的要求,重点实施日产1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100万平方米养老休闲度假旅游区﹑试验3000平方米太阳能跨季节储热采暖等9个项目,投资1.58亿元建设完善设施农业区﹑休闲观光区﹑养老中心区﹑综合服务区﹑葡萄种植试验区于一体的各类特色功能园区,形成“园中园”“园连园”的规模连片效应和旅游景观特色。园区还以科技为支撑和纽带,通过多种模式与科研院校进行对接,建立了农业科技小院,开展了多项农业技术示范,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路径。近年来,涿鹿县着力构建农业示范﹑绿色加工﹑休闲康养﹑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绿色产业体系,让农户既守着家里的“金土地”,又捧着手中的“银饭碗”。

涿鹿县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电商+基地+农户”等形式,先后流转土地1.8万亩,实施新能源﹑文化旅游﹑农业体验等5大类11个项目,带动1000多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200多元。

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够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涿鹿县因此着力打造三祖龙尊﹑益利﹑龙珠﹑派派开口杏核等知名品牌。其中,派派食品公司每年加工销售杏扁3000多吨,带动周边镇村2万亩杏扁种植,覆盖2000多农户,其中贫困户800多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

同时,依托近京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农业生态资源优势,涿鹿县以“农业+旅游”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产业。从今年开始,涿鹿县优先推进贫困村农家乐项目建设,通过旅游带动贫困村农产品销售,力争1500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覆盖5个贫困村。仅以燕王沟的错季葡萄﹑火龙果﹑草莓农业采摘等大型产业基地为例,每年可吸引游客近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0多万元。

燕王沟村采取“合作社+农户+园区”模式,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的产业资金入股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贫困农户签订入股分红协议,保证每年以固定分红的形式为贫困户进行分红,确保贫困户年年受益﹑增收致富,并实现受益贫困户100%全覆盖。

东阁葡萄示范园区引进河北农科院研究的葡萄新品种﹑改善栽植方式,不仅实现了错季种植,还节省了劳动力。据悉,示范园区内每个葡萄大棚平均产量可达4000斤,按照每斤30元的价格计算,除去各项成本投入,每个大棚可实现10万元的利润,共计收入300万元。仅此一项,每户可实现分红15000多元,人均增收5000元,比传统露天种植的葡萄效益增收10倍以上,有效解放了生产力﹑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

农民有了铁杆儿庄稼,怎能不乐?高薇书记说,围绕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涿鹿县实施了光伏﹑沼气等可再生能源项目,采取贫困户扶贫资金注入﹑土地入股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敲开脱贫之门,实现长效稳定增收。

达华公司在矾山镇投资800多万元建成的1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吸收了8个贫困村﹑445户贫困户﹑680人﹑217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入股,每年每户增收 1.5万元。

行驶在张家堡镇的山区小路,温暖的春光下,成片的蓝色光伏板像是镶嵌在山上的蓝宝石,耀眼夺目。据了解,该镇占地800亩的20兆瓦光伏电站,带动贫困村集体每年增收10万余元。

今年,涿鹿县扶农公司将利用各乡镇公共建筑,建设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带动集体年增收3000多万元。六堡村日产1万立方米的大型沼气项目,建成后,将消化全县所有乡镇及周边县村的秸秆,年产沼渣有机肥3万吨﹑沼液肥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让村民用上清洁能源,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每天跟老伴都来鹿园上班,一个月的收入不少,收入稳定还离家不远。”58岁的王喜是六堡村村民,他今年将搬进村里给置换的新楼房。

涿鹿县以构建绿色城镇体系为引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市场化模式加快建设特色小镇,把园区打造成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带动农户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园区企业与村集体签订劳务合同,由企业主导经营,农户参与企业生产,农户获得了稳定的工资收入,园区有了长期务工人员,真正让农民脱下“农装”换“工装”,实现了村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目前,全县已成功打造东兴﹑东关﹑清宁堡等13个新型农村社区。

在绿色发展理念下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涿鹿决战脱贫攻坚的“绿色密码”。

涿鹿中华三祖文化

涿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明古地。涿鹿中华三祖文化是以黄帝、炎帝、蚩尤为代表的中华先民经过长期探索、碰撞、磨合、深化,历经釜山合符而共同创造流传下来的。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炎帝、蚩尤三大始祖的政治、军事、文化等主要活动都在涿鹿进行。黄帝先是“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行其志”,“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之后,继续南征北战,直到控制了“东至于海,西至崆峒,南至于江,北逐荤粥”。至此,黄帝乃召集天下各氏族部落首领“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成为天下共主,并将原来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各自的图腾或叫符契一律废除,同时将原来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各自图腾的某一个突出点组合共创了一个虚拟而活现的集万物于一身的,统一共认的图腾——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共认图腾,形成了涿鹿中华三祖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

猜你喜欢
涿鹿桑干河贫困户
故乡的桑干河
涿鹿之战
幼儿100(2022年10期)2022-12-27 08:23:51
塞北桃源桑干河
旅游纵览(2020年5期)2020-06-19 08:39:10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58
『贫困户』过年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9-10 08:01:54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3 00:50:06
桑干河(外一首)
诗选刊(2019年5期)2019-06-17 05:30:27
涿鹿之战实为晒卤出盐的故事
百姓生活(2018年4期)2018-04-18 07:57:18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41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