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庆(湖州市第二中学,浙江湖州 313000)
作为《伊索寓言》中的经典故事,“乌鸦喝水”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尤其是以漫画形式对故事寓意所做的全新演绎,既是一种创造性转化,也是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各地试卷中出现的哲学漫画类试题,也经常出现这只乌鸦的不同身影。笔者曾对2015年浙江省文综试卷第28题作过“批评”[1]60,审读手边绍兴卷中的这道“乌鸦喝水”试题,斟酌再三,总有些意犹未尽,故援笔成文,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同仁。
1.2018年3月绍兴市模拟考试政治试题第30题
漫画《乌鸦喝水》(编绘:苏凝)启示我们
①打破常规,树立创新意识 ②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③正确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性 ④承认矛盾普遍性,揭露并解决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本题答案选C。
2.命题存在之不足
本题命制,基本上模仿了2015年浙江省文综试卷第28题。笔者以为绍兴卷的命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从语句内在结构上说,选择题的设问与题肢应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和意思,将本题题干和题肢连而成句——漫画《乌鸦喝水》启示我们“打破常规,树立创新意识”,如此表述显然并不通顺。
(2)在题肢表述上,以往的命题一般严格照搬教材中的专业术语,如“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等等,而近年来的选考(学考)命题,则比较重视将专业术语转换成具有情境性描述的语言,如2017年11月浙江省选考试卷第32题,2018年4月浙江省选考试卷第32题。本题的题肢,还是照搬了教材术语,哲学理论与漫画情境没有实现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生活与哲学”的内在关联。
(3)从题干与题肢关系看,缺乏内在的逻辑严谨性。本题在设问指向上是不明晰的,漫画《乌鸦喝水》“启示我们”中的“启示”,是基于何种问题立场和视角?我们知道,一幅好的漫画,其内隐的寓意,常常具有多层次和多样性,而且也具有开放性,不同的读者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面对同一文本(漫画)时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关注点、分析视角和思维路径,因此从什么立场、角度上谈“启示”,是非常重要的。仔细审视这幅漫画,其实蕴含了三种基本视角,我们不妨将漫画中涉及的行为主体先做一个界定——站在水罐上接受批评的小乌鸦,站在岩石上喋喋不休的老乌鸦,还有一个站在画面之外的冷静的批评人,即作者。
现在,作为读者的我们,可以将问题的立场和视角依托上述三种行为主体展开,从而指向三种批判性反思。首先,小乌鸦往水罐里扔泥巴,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对不对?反思它的行为,是否启示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老乌鸦的批评对不对?显然,从漫画中的这段话来看,老乌鸦的批评也是不对的,那么老乌鸦又错在哪里?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最后,揣摩漫画作者的意图,是在批评老乌鸦还是小乌鸦?如果作者意在批评老乌鸦,那么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上述三种视角,可以明确排除的是第一种,因为我们不可能把小乌鸦的行为从这幅漫画的整体中单独剥离出来。那么第二种呢?无论我们认为老乌鸦的批评是对还是错,要得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论显然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第三种视角,更不可能得出试题中的结论。这就是说,对于本题的设问,是有必要进行条件限制的。
好的哲理漫画总是能引人深思。作为当前哲学选择题考核的一种重要资源(命题素材),我们选择哲理漫画的基本标准是——社会性、批判性、思辨性。笔者以为,漫画的重要功能是针砭社会现象,它总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形象、幽默的风格,从理性反思的高度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观念进行深刻的揭示与剖析,这正契合了哲学反思的品质。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人类的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是认识,所以也可以说,哲学是对于认识的认识,对于认识的认识,就是认识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认识之,这就是认识的反思”[2]。一道好的试题,不仅能够紧扣考核的知识点,彰显考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思维的反思品质,而且往往蕴含着某种价值观的导向。由此,试题的命制需要在准确领会作者意图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漫画蕴含的信息。[1]61也就是说,命好此类试题,首先需要理解漫画作者的“立意”,这种“立意”往往指向“认识的反思”。
反观上面试题,命题人显然不是理解了而是误解了漫画《乌鸦喝水》的寓意。哲理漫画类选择题在命制时,一般需要关注的是作者的立场和视角,因为富有哲理的讽刺漫画,作者往往是带着反思的眼光去揭示某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老乌鸦批评小乌鸦,这是我们的第一观感,其实作者最终指向的是对人类自身盲目性、自大性的一种批判,我们每个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经验主义或者教条主义者,且常常自以为是、颐指气使,总觉得自己是真理的掌握者和裁定人,后来者只要依据我们所传授的“真理”去指导实践,就可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全部问题了。
其意不立,则行文不远。只有真正理解作者的立意所在,我们才能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才能将学生的思维抽丝剥茧般地引入反思、批判的路径上,以启发其对真实世界中各种问题的深刻思考,涵养其科学精神。
作为教育者,笔者以为这幅漫画所要揭示的问题,其实是对我们当前教育现状的一种批判。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权威”,习惯于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变化的世界视而不见,课堂最基本的方式就是依据原有的经验和教条,照本宣科,教学重灌输轻探究,重知识轻素养,重预设轻过程。作者表面上批判的是站在岩石上的老乌鸦,讽刺它只会沿袭着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而且还自以为是,实际上批判的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我们所培养的“小乌鸦”,至多只会把“扔石头”换成“扔泥巴”而已。爱因斯坦提醒道,“……(教育)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自己的道路”[3]。
传统的教育教学注重的是传道的工作,将人类文明史积累的知识、经验,以教育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使其能够更快更好地进入社会,这样的教育,往往带有经验主义和机械主义的痕迹。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尤其是在农业社会),教育本身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缓慢变化的世界,所以教育者传递给下一代的知识、技能,基本上可以帮助年轻一代解决大多数现实问题,正如漫画中的老乌鸦,它所掌握的有关“怎样喝水”这个问题的全部经验,也一定是自己的老师,以至于老师的老师一代一代兢兢业业地传下来的,而且也确实在它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看到盛水的容器,就赶紧找小石块往里面扔,等到水满上来就可以喝了。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全球化、信息社会、知识爆炸……教育所担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了。芬兰议会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席桑娜·劳斯拉赫蒂解释说:“世界变化太快了,中小学今天教的知识,几年后可能会过时,谁也不知道孩子们参加工作时的世界是什么样。因此课程改革要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孩子长大后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4]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重视的是学生对知识的静态接受,让学生从书本中学,跟着老师学,而教学的任务就是将结果告知学生,使其按图索骥,得出最终一致的结论。这种被动式学习削弱了学生探究真实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世界的复杂问题时一筹莫展,正是基于这样的反思,核心素养的培育才显得紧迫和必要。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认为,“素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能否充分地调动和运用心里的、社会的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今天,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真正需要关注的是:第一,在未来社会中,学生总是会面对特定的情境,这些情境可能会给学生提出哪些复杂的需要?学生能否满足这些需要?第二,学生能否动用他所学到的东西来解决复杂情境中的问题?第三,教育教学的真正目标和最终目的应当是什么?
教学需要反思,教学需要改进,这才是《乌鸦喝水》真正能够触动我们,让我们不得不深切省察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关键所在吧!
[1]张建庆.漫画哲学题细品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5).
[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646.
[3]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21.
[4]李虹.“现象教学”,芬兰教育的制胜法宝——跨学科课程紧贴生活,高素质师资保证质量[N].环球时报,2018-03-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