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云 孙源 张博文
(1.2.3.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全境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带,东西两头大,西接新疆,东连陕西、四川,中部地区狭窄,其南与青海以祁连山脉相隔,北面与蒙古国、内蒙古、宁夏毗邻。甘肃处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区,境内南部祁连山与北部内蒙古高原之间形成天然的走廊通道。先秦时期,甘肃地区主要有羌、戎族活动。鉴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历史时期的甘肃地区成为各个民族相互争夺的战略要地,各游牧政权相继活跃在甘肃地区,也使得甘肃成为了承载着多元文化的文化要地。数量庞大,风格多样的岩画就是甘肃诸多古代文化遗存中的一支。
本文所涉及的几个重要的甘肃岩画地点有嘉峪关黑山岩画、肃北祁连山大黑沟岩画、甘肃东部的景泰岩画诸地点等,下面便是这些岩画地点岩画的基本情况。
黑山位于嘉峪关市西北角,地处河西走廊中西部,属于马鬃山支脉,水草丰茂,南坡下有大草滩、二草滩、石关峡等草场。小组主要考察了四道股形沟、石关峡、磨子沟三个岩画点。
四道股形沟是黑山岩画中图像最丰富的岩画点。岩画图像多刻画于沟两侧的壁面上,部分位于崖底有一定坡度的大石表面。制作方式基本为凿刻而成,通过凿刻形成麻点,或连成“面”,为剪影式,或连成“线”,为线条轮廓式,剪影式图像比重较高。但是从刻痕来看,部分图像刻痕麻点直径略大,且排布密集紧凑,凿出了一定深度,外部轮廓经过修整。部分图像刻痕麻点直径很小,凿刻深度也非常浅,岩画图像就像是浮在岩石表面一样。
岩画主题以动物为主,且又以牦牛占大宗,牦牛图像风格多样,制作精美,是黑山岩画极具典型性的一类岩画主题,然后依次是羊、鹿、飞鸟、虎等图像。这些动物图像或相互组合伴生出现,或单独出现,或作为狩猎对象出现。本次考察过程中所看岩画以表现狩猎场景为主,未发现明显表现放牧场景的岩画。其次,该岩画点也有许多人物形象,风格独特,这些人物通常身着束腰长衣,穿长靴,部分头上带有类似羽毛的装饰,均为密集点凿而成,形态表现规整。人物姿势具有类似性与重复性,从这些人物图像中,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种姿势,一、双手叉腰;二、一手叉腰,一手上举或下举;三、两手上举;四、张弓射箭。张弓射箭的人物通常是与狩猎对象伴生出现在狩猎场景中,同时,部分双手叉腰人物图像也伴生出现在同一幅画面中。一幅大型活动画面位于四道股形沟一侧的崖壁面上(图1①),几乎与地面垂直。画面尺寸较大,长1.14米,宽1.28米,人形大致分为六行,第一行共7人形,最右侧人形尺寸最大;第二行3人形;第三行有9人形,左边人形旁边1动物;第四行有3人形;第五行有6人形;第六行有2人形。可辨析的共约30人形,几乎呈双手叉腰或一手叉腰,一手上举,双腿叉开的姿势,按照某种次序排列,具有整体性与次序性。人形几乎都配有头饰,衣束腰长裙,穿长靴,其中第二行有一人形表现为侧面,头饰稍有不同。类似的人形横向排列式构图图像在四道股形沟的出现具有重复性,但都没有这幅岩画的体量大。另一幅岩画同样也可能再现了某个社会性活动场景(图2①),上方戴羽毛状头饰的人形横向排列,排成两行,为正面表现,下方有两个人形,为侧面表现,头饰有所不同,标识其身份的不同。在这些人形的对面,可以发现有两个尺寸稍大的形象,通过与前面的大型活动图第二行的侧面人物形象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相似之处,表现为:一、头饰的形式相似,二、均为侧面表现,动作相同,推测这两个人物形象可能为同一种身份。
图1. 四道股形沟人物岩画
图2. 四道股形沟人物岩画
另外也可以看出,在集体社会活动场景中的人形通常都饰以羽毛状头饰,而狩猎场景中持弓箭的人则没有,但同一画面中未持弓箭,双手叉腰的人则饰以头饰,头饰与人物姿势相互关联,可能具有某种宗教性质,头饰应该只有在族群内部集体性的,且带有某种宗教性的活动场合下才会佩戴。
石关峡位于黑山南麓,峡口为悬壁长城,沿山势走向有溪流或浅水塘。石关峡岩画数量不多,图像零散分布在山体两面崖壁上,制作方式为凿刻法。刻画主题有动物、佛塔等。动物多为剪影式造型,羊、牦牛、马等以群体出现,凿刻麻点较浅,形态表现一致为大对角,细长身体。佛塔为线条轮廓造型,叠压于一些动物图像上,佛塔上有经幡,塔内刻有佛像,以及花朵纹饰和藏文题刻等。
磨子沟岩画图像位于山脚下的一块大岩石的侧面,刻有动物图像如牦牛、马、飞鸟,站立的人形,汉字题刻以及现代涂鸦等。图像基本为凿刻而成。
大黑沟岩画点位于肃北自治县党城湾镇东南约40千米,图像分布于沟内山坳陡峭的花岗岩和石灰岩上,测量海拔为3200米左右。山体之间有一条河道,秋冬季气温下降,河道中水量很小,春夏季冰雪融化,雨水较多,河谷水量增大。大黑沟所处地区处于内陆荒漠草原气候,经长期风力侵蚀与堆积作用,山体表皮风化脱落,露出山体岩石内部,最外层有明显颗粒感。岩画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岩画图像分布凌乱,高低不一。大黑沟岩画基本为点凿刻而成,凿刻的麻点直径小而且浅,由麻点构成线条或是面,形成线条轮廓式或剪影式,以及小部分单线条式,有几幅岩画可能稍加以划刻或磨刻。岩画图像几乎都发灰白色,与灰黄色或灰色的岩体产生了颜色反差。
大黑沟岩画内容以动物为主,多表现羊、狗、牦牛和鹿等,也有发现大象和类似于鸟禽类动物的图像。而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黑沟岩画多次发现“树”图像,部分岩画中“树”与鹿组合伴生。这种“树”图像在青藏岩画中经常出现,汤惠生教授认为青藏岩画中的树图像应该是萨满教宇宙观中世界树的体现,世界树又称生命树,连接着地狱与天堂。汤先生将青藏岩画中的世界树图像分为三类型:一、树枝上有鸟或有日、月伴生出现;二、世界山上的世界树,旁有鹿图像伴生;三、羊背上的世界树。[1](98-100)张亚莎教授在《西藏的岩画》中提出,岩画中的树图像频繁出现在藏西、藏北地区,而这些地区的海拔在4400米以上,是没有树木生长的,岩画中的树图像势必是非自然属性的树。[2](109)其次,书中也提到女国事“树神”的史料记载,在民间传说和宗教习俗中,“树神”崇拜也确实存在,甚至延续至今。[2](110)回过头看大黑沟岩画中的树图像,与青藏岩画稍有不同,此处的树图像出现形式有三:一、独立出现,二、与鹿图像组合出现,三、出现在狩猎场景中,周围有鹿、羊等动物和猎者。另外,大黑沟树图像造型有直线型和弧线形两种。除了单独出现的树图像,其他树图像的旁边都出现长有树枝状大角的鹿,鹿头上扬,正对树图像(图3—图6②)。在《青海岩画》中,汤惠生教授提到,鹿的文化隐喻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中发生变化,但仍可发现其原型意义,即萨满巫师通天的助手。[3](96)ANATI教授在《WORLD ROCK ART:THE PRIMORDIAL LANGUAGE》中曾提到,世界范围内的神话中经常出现鹿这一形象,通常作为地狱使者存在。[4](46)大黑沟的鹿图像是否是代表着地狱使者或通天助手还不能确定,但是鹿作为连接人类与另一个世界的使者应该是可以确认的。鹿与树的联系点应在于鹿角树枝状特征,可以看出制作者突出刻画鹿角与树枝,以及鹿头上扬面对树图像的位置关系,强调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刻画族群的信仰。
图3.大黑沟狩猎岩画
图4.大黑沟狩猎岩画
图5.大黑沟树图像
图6.大黑沟树+鹿岩画
大黑沟岩画中也出现了一批人物形象,与黑山岩画不同的是,大黑沟的人物岩画不具有群体性。大黑沟岩画人物形象有单人和动物组合、狩猎场景和独立出现三种形式,单人和动物组合出现的画面中,人周围有动物伴生,并且可以看出人处于主体地位,这种人+动物组合形式可能是某种巫术的体现,突出人与动物在精神上的联系。狩猎画面中的猎者通常是与动物呈两边式构图,即动物在前,人在后射杀。狩猎者通常是衣着束腰裙,戴尖顶帽,穿长靴,手持武器狩猎。而在新疆木垒县境内也发现类似衣着的人物岩画,苏北海先生认为可能为塞种人,原先居住于河西走廊一带,后向天山南北及中亚迁徙。[5](200)大黑沟处于河西走廊与天山、中亚地区的中间地段,并且在其以北的马鬃山区考古发现有方形或圆形的石围居址和石筑墓、石板墓、石板椁室墓等遗迹,与新疆北部古代游牧居址和再往北的蒙古高原和贝加尔湖地区流行的石板墓存在相似性,[6](35)暗示了肃北地区连接东西南北的通道性。岩画中的尖顶帽猎者有可能就是曾经游牧于这一带的塞种。独立出现的人形比较简单,有以粗线条直接表现形态,也有剪影造型的武士。
景泰县隶属于白银市,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甘肃省腹地北陲,腾格里沙漠南缘,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和宁夏中卫相邻。考察三个岩画点如下:
姜窝子沟岩画点位于景泰县红水镇红岘子村沙河沟脑,以姜姓地窝命名。停车后跟随当地工作人员行走约两个小时到达岩画点,周围环山,其北面是腾格里沙漠,海拔约2020米。岩画图像刻画于山顶几块裸露的紫黑色大石表面,石面平整。图像数量不多,但是主题内容很丰富,有动物群场景,狩猎场景、双人舞蹈场景和同心圆等。
将姜窝子沟各岩画点编号为JWZ,JWZ1有4个图像,上方为一奔跑的羊和一不明图像,石块上部断裂,图像缺损。下方为两只羊,其中一只羊身上有人。可以看出,上下两幅图像明显不是同一种风格,上方图像可以看出是先点凿后磨制,下方直接点凿刻完成,并且上方图像轮廓流畅,下方图像则显得十分僵硬。
图7.JWZ2同心圆
JWZ2(图7③)画面尺寸很大,画面中心的图像由同心圆组成,类似于鸟的身体结构,同心圆作鸟图像的头部、翅膀和身体,之间以短线相连。左上方为太阳,散发光束,也是由同心圆表示,太阳下方是一个呈跪拜姿势的人,周围可能有动物,但该岩石局部断裂,部分图像缺损,无法确定具体物种。同心圆与动物图像存在叠压打破关系,同心圆打破动物图像,但是两者制作痕迹是相同的,岩晒程度相同,所以两者制作时间应该差不多同期先后完成。右上方有一不明图像,可能是月亮。鸟的下方是一个方形图像(内部对角线应为后期所加),可能代表土地的含义。整幅画面构图奇特,将图像拆解,其基本构成要素就是同心圆,同心圆是具有丰富表征含义的符号,其本身可能就是太阳的符号化,由同心圆构成的太阳与鸟的图像,表现的是对太阳的信仰与崇拜。该幅图像点凿后经过磨制,可以看出磨制后的U型痕迹,但不是很深,同心圆中心为凹穴,尤其作为鸟身体的同心圆中心的凹穴,磨制较深且光滑。
图8.JWZ4动物群场景
JWZ3为一同心圆表现太阳,中心有为一浅凹穴,下方有一人,双手上举,表现人与太阳之间精神上的联系。人形的头部因岩石表面脱落而缺损。JWZ2与JWZ3两幅岩画都刻画了人物祈祷的场景,体现了岩画制作族群的太阳崇拜。
图9.JWZ5人物岩画
JWZ4(图8③)表现了一群动物形象,极具自然主义风格。通体密集点凿而成,麻点细密紧凑,内凹的剪影式造型在阳光下反而显示出浅浮雕的效果。动物群中以羊为主,另外有野驴、狼等动物。均为侧面形态表现,轮廓曲线流畅。其中尤以羊图像为最,羊角向后内弯呈圆弧状,脖颈高耸,头向远处张望,轮廓造型生动再现了其躯干和四肢的肌肉线条,显示了其蓄势待发之态。其他动物图像四肢迈开,呈奔跑姿态,整幅画面弥漫着一股紧张感。从构图上来说,画面构图紧凑满溢,从中可以看出部分图像为横向排列式构图。
图10.JWZ6人兽搏斗场景
JWZ5(图9③)位于JWZ4下方石面,画面中为两个人形,通体密集点凿而成,左边人形双手平举,右边人形两手向下伸直,表现出五指,此外,该人形有尾饰和发饰(发型)。
图11.黄崖沟岩画点环境
图12.黄崖沟岩画点环境
JWZ6刻画了一幅人兽搏斗图(图10③),中心式构图,中心位置为一猛兽,其后方有一人持武器刺入臀部,一人持武器从下方刺入其颈部,该人形生殖器突出,人后方有一不明动物,另有一人在最前方朝猛兽头部刺去。猛兽上部和身体下部各有一动物,尺寸稍小,图像被破坏无法辨认。从造型特征来看,JWZ6与JWZ4在动物的四肢、尾巴等部位都十分类似。
总的来说,姜窝子沟的几幅岩画的刻痕相同,除同心圆经过磨刻,其余均为密集点凿,麻点细密紧凑。剪影式造型充满了浅浮雕感。形态表现突出写实风格,构图紧凑。
黄崖沟是景泰县一条大体呈东西走向的峡谷,沟谷有常年流淌的溪水,最终汇入黄河,岩画图像就分布于黄崖沟段家湾南边的第二层崖面上,崖面与地面几乎呈90°,山脚下是荒芜的田地,对面的台地上有一个废弃的村庄,村庄后上方有一个倾斜的椭圆形台地(图11、图12④)。在岩画点附近的山梁上有马厂类型的新石器考古遗存。
图13.黄崖沟岩画局部
图14.黄崖沟岩画局部
图15.黄崖沟岩画局部
图像分布于东西长9米,上下宽1.5米至2米的红色砂岩上,这块区域的岩面较为平整,岩画图像前的坡道较窄,勉强只能容一人通过。岩画图像有人形、同心圆、狼、马、羊、鹿、人面像、手印、蹄印、折线等图像。这其中除手印和几幅动物图像以外,绝大部分的图像都是以点凿出线条,以线造形,但线条比较僵硬。部分图像比较浅,部分图像是点凿后再进行磨制,线条刻痕显得很深,但仍可看见凿点,这部分图像主要以同心圆、人面像、线条状动物为代表。手印和两个羊图像为剪影式造型。将黄崖沟岩画图像按主题可分为人物、动物、人面像和符号四种。人物为单线造型,通常表现为双手向两侧延伸,两腿分叉的姿势,头部上方有一弧。动物图像有马、羊、狼等,其中马的造型有单线式和线条轮廓式两种,线条轮廓式马外形怪异,刻画出马鬃毛,马的臀部以漩涡纹表现,但是线条僵硬,比例不协调。除马之外,还有一线条轮廓鹿形象,前腿亦以涡旋纹装饰,两者风格相似。狼成群出现,且围绕一同心圆,可能有其组合的隐喻。羊图像有线条式与剪影式,剪影式羊表现为回首状,造型写实,与姜窝子沟的羊图像类似。另外还有呈纵列式构图的不明线形动物,但风化严重,加之泼墨拓片,图像已经漫漶不清,周围有同心圆、曲线等图像。人面像造型比较简单,仅刻画鼻子、眼睛和嘴巴,脸部轮廓有方形、半圆形、椭圆形。符号图像数量较多,这之中以同心圆占大宗,仅可清晰辨认的就达十多个,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同心圆,位于画面的西端,直径达63厘米,上方有诸多的小同心圆。另外有少量手印,蹄印,折线纹以及箭头状图像等(图13—图15⑤)。
图16.黄河石林岩画点环境
图17.黄河石林岩画点环境
图18.黄河石林岩画局部
图19.黄河石林岩画局部
黄河石林岩画点位于景泰县西南方,距县城约70公里的中泉乡下大林村境内,海拔1360米左右,靠近黄河石林,与靖远县以黄河相隔。岩画就位于表面呈红色,且有许多孔洞的山体岩面上,当然,图像区的岩面比较平整。岩画所处位置比较特别(图16、图17⑥),因为有一部分山体正好延伸至岩画的正前方,因此形成了一个盲区,即从外面是不能直接看到岩画图像的。岩画点正前方为一片小草地,图像所在的山体对草地有一个包围的弧度,附近有一水电站,再远处即为黄河。共发现两幅岩画。
第一幅岩画整体尺寸很大,画面距地面约1.8米,长6.9米,宽2米,图像呈带状分布,多为先凿刻后磨制而成,但各个图像磨制程度又有所不同。图像内容繁杂,分布凌乱,风格多样(图18、图19⑦),有人面像、动物、同心圆,蹄印、交叉十字图像和一些不明图像等,未发现画面中有对某个场景的刻画。此处人面岩画都为圆形轮廓,眼睛和嘴巴部分磨凹,脸颊刻有半圆弧度。动物图像有三种风格,剪影式、单线式和线条轮廓式,以鹿图像居多,画面中有多个剪影式鹿和1个线条轮廓式鹿的上半身。其共同之处就是突出鹿的树枝状的角,暗示了鹿与岩画制作族群之间的关系。单线条动物图像十分简略,无法观察形态特征,这种单线条动物图像在黄崖沟岩画中也出现过多次。同样,同心圆、蹄印出现在黄崖沟岩画中的主题也出现在此处,显示着两处岩画点之间的联系。除此以外,交叉十字图像似乎是黄河石林岩画独具特色的一种图像主题,经凿刻而成,具体图像表现为双线交叉,并伴有短须。在整幅画面中,出现了4次,可见十字交叉图像是具有一定重要性的,而对于该图像的属性与含义,就目前的资料,还不能做出准确的推断。
图20.现场考察工作照⑧
图21.现场考察工作照⑨
第二幅岩画距离第一幅岩画约4.46米,画面尺寸相对第一幅要小的多,其长约1.14米,宽约1.28米。可见图像主要为同心圆、近方形和类树形图像。
由于岩石自身石质脆弱以及风化、水蚀、光照等诸多自然原因,该岩画点许多图像残缺,刻痕逐渐变浅,许多图像也因此而消失,对于部分图像的辨识也增加了难度。
以表现主题、制作方式、造型表现和岩画载体这四个方面作为比较切入点,如下表1。
表1. 甘肃各岩画点岩画比较表
通过比较,甘肃境内的岩画存在诸多差异,每一个岩画点的岩画风格都是不同的,大黑沟岩画动物以羊、狗、鹿等为主,大部分动物形态表现略显僵硬,刻痕粗糙且浅。黑山岩画则以牦牛、羊、鹿居多,造型写实,制作精细。姜窝子沟岩画不仅表现有动物群,还有祈祷的场景。黄崖沟岩画有动物和大量同心圆等其他符号,黄河石林岩画点中有同心圆、人面像、交叉十字和鹿图像等,虽两地同样出现人面像,但造型不同。此外,虽然几个岩画点中都刻有人形,但人物风格各有其标识性特征。
各岩画点岩画虽风格迥异,但整体比较这些岩画,还是可以归纳出它们之间的一些联系与共性。
其一,在黑山四道股形沟岩画与肃北大黑沟岩画中,动物主题是占主导地位的,并且多表现狩猎场景或动物群这类的写实性记录场景,而到了景泰县的三个岩画点,动物主题不再占据主导地位,符号类图像增多,对某个现实场景的刻画罕见。在这三个岩画点中都出现了同心圆,除此以外,黄崖沟岩画与黄河石林岩画都出现了人面像、蹄印和单线条式动物。
其二,从制作痕迹来看,景泰县岩画显然在凿刻的基础上又进行磨制,这尤其体现在同心圆、人面像和单线条状动物图像上。而大黑沟与黑山四道股形沟图像基本为点凿而成。
其三,从岩画载体及其分布来说,大黑沟岩画与黑山四道股形沟岩画图像主要分散于在沟内的两侧山体上,姜窝子沟岩画分布于山顶裸露大石表面,黄崖沟与黄河石林两个岩画点的图像均集中于几乎与地面垂直的崖壁上,呈带状分布。或许可以从岩画所处位置的景观角度,找出与岩画图像的联系。黄崖沟与黄河石林岩画所处位置水草丰茂,且都是黄河水流经的地方,山体外观奇特,如鬼斧所凿,似乎暗示着这些地方就是神之居所。CLOTTES在《WORLD ROCK ART》提到,岩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意义与周围景观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宏大壮阔的地点,可能就是族群心目中的圣地,族群希望从此取得与神灵的联系。[7](6)若将神圣景观与岩画图像结合起来考虑,那么或许就可以猜测,某一支族群认为这是一处神圣的地方,于是刻下了人面像、同心圆、手印、蹄印等图像,以祈祷获取神灵的力量。
综上,根据岩画的区别与联系,大致可以将肃北大黑沟岩画作为单独一支,黑山岩画独立作为一支,景泰县三个岩画点划分为一支。从岩画主题上看,肃北岩画多羊、狗图像,鹿与树图像多次出现。黑山岩画以制作精美的大量牦牛图像为典型,张亚莎教授将黑山岩画划分到青藏岩画系统。[8](20)而人面像、同心圆、涡旋纹等通常见于北方岩画,在宁夏地区就分布着大量的人面岩画,如贺兰山与北山岩画中的贺兰口-苏峪口类型。[9](302)宁夏人面图像图式更为复杂,与甘肃人面岩画差别很大,但不能否认他们在岩画制作上分享相似传统的可能性。从岩画点分布来看,景泰县位于河西走廊以东,与宁夏、阿拉善左旗接壤,黄崖沟与黄河石林岩画点位于黄河以西,很有可能当时的岩画制作族群就沿着黄河一线活动于河西以东以及现在的宁夏这片区域范围。
通过以上的岩画概述与比较,可以看出,一、在甘肃这条狭长的岩画分布带上,各个地点的岩画都存在极大的差异,河西以西岩画以动物主题为主,多数为凿刻而成的剪影造型,写实性的现实场景记录充满自然主义风格,而河西以东岩画则是以符号类主题为主,通过这些人面像、同心圆、手印、蹄印等图像,得以一窥曾经活动于河西以东地区族群的符号系统与信仰崇拜。二、甘肃地区所跨经度广阔,其西部、中部、东部的地质构造和气候类型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着不同生活方式的族群,族群计生方式的不同势必衍生不一样的族群文化,从风格迥异的岩画中可以窥探与族群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紧密联系的方面,这是其一。其二,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河西走廊也是历史时期各个游牧民族活动的地方。连接南北西东,各个游牧政权扩张、挤压与迁徙,都绕不过现今的甘肃地区,多民族的文化在此发生碰撞、交流与传播,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必然趋势,岩画中出现的青藏岩画因素与北方草原岩画因素便是体现多样性文化中的一例。
注 释:
①图1、图2,拍摄时间:2016年11月9日。拍摄地点: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北角的黑山。拍摄者:孙源。
②图3至图6,拍摄时间:2016年11月14日。拍摄地点: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大黑沟。拍摄者:孙源。
③图7至图10,拍摄时间:2016年11月18日。拍摄地点:河西走廊东端的景泰县姜窝子沟。拍摄者:孙源。
④图11至图12,拍摄时间:2017年7月29日。拍摄地点:河西走廊东端的景泰县黄崖沟。拍摄者:郭晓云。
⑤图13至图15,拍摄时间:2016年11月18日。拍摄地点:河西走廊东端的景泰县黄崖沟。拍摄者:孙源。
⑥图16至图17,拍摄时间:2017年7月29日。拍摄地点:河西走廊东端的景泰县中泉乡,拍摄者孙源。
⑦图18至图19,拍摄时间:2017年7月29日。拍摄地点:河西走廊东端的景泰县中泉乡。拍摄者:郭晓云。
⑧图20,拍摄时间:2016年11月14日。拍摄地点:肃北大黑沟,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大黑沟。拍摄者:孙源。
⑨图21,拍摄时间:2016年11月9日。拍摄地点: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北角的黑山。拍摄者:张博文。
[1]汤惠生.青藏高原的岩画与本教[J].中国藏学,1996(2).
[2]张亚莎.西藏的岩画[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汤惠生,张文华.青海岩画-史前艺术中的二元对立思维及其观念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EMMANUEL ANATI.WORLD ROCK ART THE PRIMORDIAL LANGUAGE[M]. Oxford∶ Archaeopress,2010.Fourth English Edition.
[5]苏北海.新疆岩画[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6]李永宁.甘肃马鬃山区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6(5).
[7]JEAN CLOTTES.WORLD ROCK ART[M], Los Angeles∶ The J. Paul Getty Trust Publications, 2002.
[8]张亚莎.青藏岩画系统中的甘肃祁连山岩画——兼论中国岩画的四大区域类型[J].中国藏学,2016(4).
[9]李祥石,朱存世.贺兰山与北山岩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