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桂生,仇凯健(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矿产资源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其保证程度和健康程度关系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和国家战略安全。然而,矿产资源开发在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地表变形、沉陷甚至坍塌等问题,同时改变了原有生态环境结构或状态,使植被等地表覆盖衰退甚至枯死,物种多样性衰落,土地退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1-3]。这些由开采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着矿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威胁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矿区环境监测采用实地调查、采样等方式开展,不仅效率低下,还仅仅停留在离散点状监测,无法形成对环境变化的综合分析。为此,许多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在一些典型矿区开展了生态环境扰动监测,利用目视解译、计算机图像分类等方法提取植被覆盖、土壤属性、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指数等表征参数[4-6]。植被是地表最为显著且易受人类活动扰动的景观。植被监测是矿区最为重要的环境监测工作之一,目前已经广泛开展了基于遥感的监测[7-10]。
淮南矿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矿业的开发已经给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形成了大面积的地表沉陷、煤矸石和粉煤灰堆,致使大气和水质质量下降[11-12]。目前,针对淮南矿区已经开展了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等有关研究[13-15]。利用遥感技术对近十年淮南矿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对矿区复垦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为淮南市及淮南矿区今后的可持续化发展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对矿区环境治理、生态修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淮南矿区位于我国华东地区淮南市的北部,安徽省中部,地跨淮河中游,距离省会合肥95 km,地理位置介于116°21′E—117°11′E,32°32′N—33°0′N之间(如图1所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地区是以煤炭开采、火力发电及其相关产业为主导的工矿区,为华东地区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1 淮南矿区位置
本研究使用MODIS卫星产品中的MOD13Q1数据,主要用于检测地表植被覆盖的状况。数据来源于美国LPDAAC(land process distributed active archive center)网站,共有12个图层,空间分辨率为250 m,维度为4800行4800列,数据格式为HDF,所采用的投影为正弦投影。这里使用的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反演植被覆盖度,以进行淮南矿区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分析。
由于开展研究需要要素制图、范围界定、图像裁剪等,因此还收集了研究区基础矢量数据。矿区界线矢量数据来源于文献[16]。为了对结果进行验证,研究中还选择了部分样本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了不同土地利用下植被覆盖的直观信息。
2.2.1 像元二分模型
像元二分模型是目前常用的一种用于估算植被覆盖度的一种模型[17]。该模型的思想是把地表看作有植被覆盖和无植被覆盖两类,实际采用遥感方式计算时,其计算方式如下
(1)
式中,NDVIsoil为无植被覆盖区域或裸土的NDVI值;NDVIveg为纯净植被像元的NDVI值,可以用来作为NDVI的最大值。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2)
NDVIveg=
(3)
利用该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的关键是计算NDVIsoil和NDVIveg。当区域内可以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时,式(1)可变为
(4)
式中,NDVImax和NDVImin分别为区域内最大和最小的NDVI值。由于不可避免会存在噪声,NDVImax和NDVImin一般取一定置信度范围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置信度的取值主要根据图像实际情况来确定。实际估算时,需要视影像分辨率加以确定,在低分辨率影像上,近似取最大和最小值,而在较高分辨率影像上需要依据土地类型分地表覆盖类型加以确定。
2.2.2 研究流程
在收集研究区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植被生长周期MODIS NDVI数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格式转换、裁剪等预处理,并生成覆盖研究区的MODIS NDVI数据集,进而利用生长周期的年均NDVI数据并结合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在此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重分类等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植被的时序演化、覆盖转移和空间演变分析,所设计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研究技术路线
植被作为地表覆盖类型的一种,其也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在生长的不同时间段内,其NDVI值将产生时序变化。江淮地区植被一般在3月中下旬开始生长;4—6月,由于灌溉、雨水和阳光都比较充足,植被长势较快;7—9月,植被覆盖达到鼎盛时期,NDVI值比较大;但10月以后,植被渐渐成熟,叶黄素含量增多,叶落生根,NDVI值就会降低。一些特殊地区,如西北干旱戈壁地区,植被一年四季都只是接近于0,变化不显著。以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这4个监测节点,从时间角度分析淮南矿区近十年内植被覆盖演变情况。2005—2014年年均NDVI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2005—2014年年内月平均NDVI变化
从2005年NDVI变化折线图可以看出,4—5月,NDVI值由0.28上升到0.3左右,这是植被增长时期的正常状况;但是到5—6月,NDVI值呈下降趋势,数值由0.3几乎沿直线下降到0.17;6—7月间,又有增长的趋势;7—8月涨幅较大,这也符合植被增长的规律;到了9—10月,由于植被进入成熟期,故NDVI值下降。但是中间的NDVI值在5—6月这个植被本应该增长的时候却下降了。通过土地利用数据并结合实地考察发现,淮南矿区有着大量的耕地,到了5、6月,农作物到了收割的季节,因此,引起了NDVI值的急剧下降。类似地统计出2008年、2011年、2014年的状况,也得到类似结果。通过对2008—2014年的年内NDVI值进行分析,发现这3个时期的走势与2005年类似,都是在6月达到波谷,然后在8月达到波峰,表明植被的NDVI值变化具体受研究区内耕种收割活动影响。
通过使用2005—2014年每隔3年一景的遥感影像,对淮南矿区年际NDVI值的走势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年NDVI值均在0.3以下,平均NDVI从2005—2008年有大幅度下降,植被生长状况降低,2008—2014年的NDVI均值呈现上升的趋势,这说明该地的植被覆盖情况有所改善。
图4 2005—2014年植被生长周期内年均NDVI变化
为了更好地体现不同年份间植被的演变趋势,利用植被像元二分模型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反演,先计算每年的NDVI均值,得到每年的NDVI值遥感影像。由于MODIS数据分辨率为250 m,故NDVImax和NDVImin分别以每景影像中统计结果的NDVI最大最小值进行计算。根据前人的研究[18-19],将植被覆盖度定义为5个等级:①无覆盖(裸露地表或水体),0 图5 2005—2014年淮南矿区植被覆盖度 根据统计结果,监测时间内区域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0.722 3、0.701 7、0.718 1、0.702 8,平均减幅为2.7%。对于上述植被覆盖度等级的分级结果,在重分类的基础上统计不同植被覆盖度的面积,结果如图6所示。可见较高植被覆盖和高植被覆盖规模较大,表明淮南矿区植被总体覆盖度状况良好,其中,中、低和无植被覆被面积在监测时间内保持稳定,其规模较小,面积均不足200 km2,较高覆盖和高覆盖面积广大,占全区域面积的90%。较高覆盖区域规模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高覆盖区域规模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表明植被覆盖在监测时期内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这与NDVI的演化趋势是一致的。 图6 2005—2014年植被覆盖度 为了得到不同时相植被覆盖度的转移矩阵,需要对不同等级的栅格数据进行编码,这里规定无覆盖编码为1,较低覆盖编码为2,中等覆盖编码为3,较高覆盖编码为4,高覆盖编码为5,并利用栅格重分类工具完成编码工作。完成编码后,为了能求出不同等级植被覆盖转移情况,需要将较早年份的栅格编码值乘以10再加上较晚年份的编码值。如2005年的编码值为1,2008年同样地方的编码为2,进行运算后的结果就变成12,12则代表该地方由无覆盖变成了较低覆盖,其中栅格计算功能可以由地图代数中的栅格计算进行实现。2005—2008年、2008—2011年、2011—2014年面积转移矩阵见表1、表2和表3。 表1 2005—2008年不同植被覆盖程度面积转移矩阵 km2 上述表中对角线元素表示没发生面积转移植被覆盖,可以对比对角线元素和矩阵其他位置的元素值,发现没有发生转变的植被覆盖比例最大,其中较高覆盖共有约700~800 km2没有发生转变,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50%,是未发生转变的主要植被覆盖类型。从每行来看,淮南矿区无覆盖、较低覆盖、中覆盖的分布面积较少,而较高覆盖和高覆盖面积合计超过1000 km2,占据淮南矿区的大部分范围。 表2 2008—2011年不同植被覆盖程度面积转移矩阵 km2 表3 2011—2014年不同植被覆盖程度面积转移矩阵 km2 从表1看出,2005年的无覆盖等级大多转化为较低覆盖,约6.625 km2;较低覆盖大都转化为中等覆盖,约18.75 km2;中等覆盖大都转化为较高覆盖,约有37.4375 km2;较高覆盖转化为高覆盖面积为51.187 5 km2;高覆盖向较高覆盖转化规模最大,达332.75 km2。总体来说,2008年的植被覆盖较2005年有所降低,高覆盖向较高覆盖转化为主要方向。 从表2可以看出,相对于2005—2008年,2008—2011年间的较高植被覆盖转化为高覆盖的规模增加,达226.75 km2,而高覆盖转化为较高覆盖减少了,这说明2008—2011年植被覆盖情况有所好转。但是无覆盖区和较低覆盖及中覆盖区均没有向高覆盖进行转化的,而且向较高植被转化也比较低,说明较低覆盖区域的植被覆盖情况并没有发生明显好转。 从表3可以看出,2011—2014年间,较高覆盖与高覆盖之间的转化基本持平,这说明到了2014年底,淮南矿区植被覆盖已经达到了一个平衡,而且相对于2008—2011年来说,较低覆盖的面积有减少的趋势,高覆盖没有转变的面积也由200多平方千米提升到360多平方千米。而且,大部分分布情况也集中在较高和高植被覆盖区域,且高覆盖类型向无植被覆盖的和低植被覆盖的面积也已经变成0,大部分覆盖区域都保持自己的覆盖程度不变。不过,对于低覆盖和无覆盖区域,虽说面积相对于以前年份有所减少,但是向较高植被覆盖类型转换还是相对较少。 为了进一步分析植被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植被生长周期内年均植被覆盖数据进行差值处理,获得监测时间内植被覆盖演变时空分布。结合文献分级标准[20-21],根据新的属性值进行动态演变分类,将演变趋势划分为7个动态演变类型监测类型,即重度退化(<-0.3)、一般退化(-0.3≤D<-0.15)、轻度退化(-0.15≤D<-0.05)、稳定(-0.05≤D<0.05)、轻微改善(0.05≤D<0.15)、一般改善(0.15≤D<0.3)和明显改善(D≥0.3)7个等级,其结果如图7所示。 结果表明,淮南矿区植被的植被覆盖度从2005—2008年减少显著,最大减少值达0.724,表明区域内植被退化明显,植被退化区域主要位于矿区西北部的潘集、谢家集矿一带。2008—2011年间及2011—2014年间,轻度退化在第一阶段表现显著,其空间上主要分布于矿区中南部,在西部潘集矿等少量地区,植被退化依旧严重,其退化程度处于较高水平,表明矿山开采对地表植被覆盖具有显著的扰动特性和持续性。 将上述结果加以统计,获得监测时间内植被覆盖演化的分级规模,如图8所示。从图中可见,监测时间内研究区植被覆盖以稳定为主,其面积保持在900 km2,表明研究区主体植被覆盖稳定。2005—2008年间,植被轻度退化比较显著,其规模超过450 km2,表明植被在此期间变化以轻度退化为主。2008—2011年及2011—2014年,除稳定区域外,轻微改善的面积分别约为350和250 km2,而轻度退化的面积分别约为150和350 km2,植被的轻度退化与轻度改善现象交替演变趋势明显,重度退化面积虽然较小,但是在监测期内改变不明显,这些地区位于矿区的核心区,是矿区环境监测和修复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 图8 2005—2014年淮南矿区植被覆盖演化规模统计 本文采用MODIS NDVI时间序列产品,结合像元二分模型分析淮南矿区2005—2014年近十年植被时空演变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1) 淮南矿区植被年内NDVI均值在5—6月呈现下降趋势,并在6月达到波谷,在6—8月呈上升趋势,在8月份达到波峰,接着在9—11月由于植被成熟,NDVI月均值呈下降趋势。 (2) 淮南矿区植被年际NDVI均值在2005—2008年呈下降趋势,在2008—2015年呈稳步上升趋势。监测时间内区域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0.722 3、0.701 7、0.718 1、0.702 8,平均减幅为2.7%。 (3) 淮南矿区较高覆盖和高覆盖面积广大,占全区域面积的90%,较高覆盖与高覆盖区域转换是区域植被覆盖等级转换的主要方向。 (4) 淮南矿区植被覆盖演化以稳定为主,轻度退化和轻微改善交替发生,是区域植被覆盖演化的主要方向。重度退化不足10 km2,主要分布于矿区核心地带潘集和谢家集矿一带。 参考文献: [1] YUDOVICH Y E,KETRIS M P.Mercury in Coal:A Review Part 2.Coal Use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05,62(3):135-165. [2] BIAN Z F,DONG J H,LEI S G,et al.The Impact of Disposal and Treatment of Coal Mining Wastes on Environment and Farmland.[J].Environmental Geology,2009,58(3):625-634. [3] BIAN Z,INYANG H I,DANIELS J L,et al.Environmental Issues from Coal Mining and Their Solutions[J].Mining Science & Technology,2010,20(2):215-223. [4] 陈华丽,陈刚,李敬兰,等.湖北大冶矿区生态环境动态遥感监测[J].资源科学,2004,26(5):132-138. [5] 周春兰,张秋劲,徐亮,等.遥感技术在攀枝花矿区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四川环境,2012,31(S0):23-27. [6] 李学渊,赵博,陈时磊,等.基于遥感与GIS的矿山地质环境时空演变分析——以东胜矿区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15,27(2):167-173. [7] MONJEZI M,SHAHRIAR K,DEHGHANI H,et al.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Open Pit Mining in Iran[J].Environmental Geology,2009,58(1):205-216. [8] CHAROU E,STEFOULI M,DIMITRAKOPOULOS D,et al.Using Remote Sensing to Assess Impact of Mining Activities on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J].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2009,29(1):45-52. [9] ERENER A.Remote Sensing of Vegetation Health for Reclaimed Areas of Seyitömer Open Cast Coal Min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11,86(1):20-26. [10] 姚峰,古丽·力帕尔,包安明,等.基于遥感技术的干旱荒漠区露天煤矿植被群落受损评估[J].中国环境科学,2013,33(4):707-713. [11] 崔龙鹏.对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思考[J].中国矿业,2007,16(6):46-48,52. [12] 葛沭锋,王晓辉,耿宜佳.淮南矿区沉陷地生态治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4):271-274. [13] 范忻,汪云甲,张书建.淮南矿区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及驱动力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2,32(4):81-84. [14] 汪炜,汪云甲,张业,等.基于GIS和RS的矿区土壤侵蚀动态研究[J].煤炭工程,2011,(11):120-122. [15] 黄家政,赵萍,郑刘根,等.淮南矿区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预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8):981-986. [16] 王晓辉,耿佳怡.淮南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6):295-298. [17] 李苗苗.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 [18] 丁美青,陈松岭,郭云开.基于遥感的土地复垦植被覆盖度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1):72-75. [19] 彭道黎,滑永春.北京延庆县植被恢复动态遥感监测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28(4):159-164. [20] 李琳.北京郊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动态遥感监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21] 河保偏矿区植被覆盖度演变趋势与驱动力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12.3.3 植被覆盖等级的面积转移分析
3.4 植被演化特征分析
4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