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斌,王芳杰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港口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2017年4月1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浙江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浙江自贸区在舟山港综合保税区建设基础上,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区。在浙江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势必对港贸物流(指港口、贸易、物流、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培育出满足浙江自贸区发展相适应的港贸物流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浙江自贸区总体建设方案,要求经过若干年的特色探索,在上海自贸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贸易便利化,监管高效便捷;以油品、矿石等大宗货物为核心,依托中国(浙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构建“东北亚大宗商品供应中心和交易中心,初步建成自由贸易港区先行区”。依据以上建设目标,建设期所需港贸物流人才要求分析如下:
上海自贸区已试点完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初步实现了海关、检验检疫等监管单位的协同运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规划要求浙江自贸区要在上海自贸区试点贸易便利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口岸监管单位的协同运作流程,逐步将原产地证书、相关资质登记、贸易许可等纳入到“单一窗口”平台,最终将涉及到口岸监管部门全部纳入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平台。上海自贸区试点的是一般集装箱货物通关一体化,已得到推广应用,但其他货物通关一体化未试点。浙江自贸区将在大宗散货及特殊货物上开展通关一体化试点,提升大宗散货以及超大超限货物的贸易便利化。
因此,浙江自贸区要求从业人员应熟悉国际贸易、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业务,掌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下的通关流程及货物运输流程,能够完成一般集装箱货物、大宗散货、超大超限货物及零配件进出自贸区、中转等实际操作。
浙江自贸区以原油、成品油为重点,着力打造成“东北亚保税燃料油供应中心及交易中心”,建成大型油品储运基地,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库容将达到750万立方米。以进口矿石为重点,建设成国际配矿贸易中心。浙江自贸试验区将以上两个中心为依托,重点探索以大宗散货贸易的便利化,为亚太市场和长江沿线客户提供服务,显著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
油品储运基地和国际矿石中转基地将重点面向东北亚以及亚太区域开展国际中转贸易,交易双方或多方在语言、文化背景、交易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浙江自贸区面向东北亚,甚至亚太市场的定位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要熟悉自贸区贸易政策和业务运作,还需要对交易伙伴的社会文化、交易习惯、外贸政策等有较深入的理解。因此,自贸区从业人员需具备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并能利用日语或韩语等语种进行交流,顺利达成交易。
浙江自贸区将以“东北亚保税燃料油供应中心及国际配矿贸易中心”为依托,以中国(浙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为平台,开展现货交易,形成国际大宗商品保税交割体系,发展大宗商品交割、仓储、保税、免税,最终开展期货有关的业务。
浙江自贸区要求港贸物流人才应熟悉金融及衍生品业务,熟悉商品投资,能有效对交收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识别和控制交收风险,具有较强风险意识和风控能力,能够开展大宗商品交易操盘的基本能力。
依托浙江自贸区,探索口岸监管、保税物流、海运快递等支撑系统,推进建设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配套平台,积极开展对台及亚太跨境电子商务。
因此,港贸物流人才应具有跨境电商操作技能,并掌握跨境电商政策法规。
浙江自贸区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探索大宗散货、超大超限货物的贸易便利化;以油品、矿石为核心,探索大宗商品供应中心及交易中心等,为提升中国资源配置全球竞争力探索新途径,取得更多对接国际标准的制度创新成果,最终初步建设自由贸易港区。
浙江自贸区建设,许多政策、制度及业务运作流程的改变,都需要港贸物流人才富有开拓进取的闯劲,创新意识足,系统思维能力强,创新性开展工作,并具备较强的抗压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优质高效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本文选取浙江5所高职院校及4所本科院校进行港贸物流人才供给分析。
5所高职院校均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业务、外贸单证业务、外贸跟单实务、通关实务等课程及类似课程,其中4所院校开设了外贸模拟操作、外贸业务综合实训等课程及类似课程,能满足非自贸区货物进出口及中转运作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但所开设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很多运作流程和单证在实际业务中都已经简化或取消,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大宗货物进出口业务操作没有涉及。特别是5所院校都未涉及具有自贸区特色的运作内容,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关一体化操作、进出自贸区及自贸区中转货物的运输流程等。
4所本科院校均开设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项目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及类似课程,其中1所院校开设了国际贸易模拟试验,所开设课程内容同高职院校相似,更加注重理论深度的学习,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欠弱。同样,4所本科院校未涉及货物进出自贸区运作能力方面的培养。
5所高职院校中有4所院校开设有外贸英语、外贸英语谈判、商务英语、国际商务谈判实训等课程及类似课程,4所本科院校中有3所院校开设有商务英语等课程及类似课程,有1所本科院校开设有跨文化交际课程。从以上课程开设来看,在跨文化交流方面,主要侧重在英语语种,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较少,日语、韩语等语种基本上未开设。
9所院校均没有开设大宗商品交易操作方面的课程及类似课程。
5所高职院校中4所院校开设有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等课程及类似课程,3所院校开设有跨境电商运营、跨境电商项目、网络外贸操作、跨境电子商务操作等课程及类似课程。4所本科院校中有2所开设有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等课程及类似课程,此2所院校也开设了国际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课程及类似课程。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各院校均有涉及,在跨境电商培养方面,明显跟上了贸易发展趋势,但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
5所高职院校中4所院校均开设了社会实践与创新教育、创业管理等课程及类似课程。5所高职院校中3所院校开设了管理沟通、谈判演讲技巧、客户沟通技巧、商务礼仪,其中1所院校开设了商务礼仪综合实践,1所院校开设了创新实践。4所本科院校中2所开设了国际商务谈判与礼仪、管理沟通课程,1所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从以上课程开设来看,各院校开始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总体上来看,职业素养方面课程门数偏少,所占比率偏低,大多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缺乏实践环节。
区域高校应能与区域经济匹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人才培育。根据以上供需分析,列出表1:
表1 浙江自贸区与浙江区域高校港贸物流人才供需分析表
除大宗商品交易操作基本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其他四个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匹配,将制约浙江自贸区对港贸物流人才的需求。总体看来,浙江区域高校未能有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自贸区对港贸物流人才的需求。
浙江自贸区管委会协同高校、自贸区企业,高标准建设政校企协同育人公共服务平台港贸物流育人子平台,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本科、高职、中职院校专业优势及企业的实践优势,整合政校企优质资源,协同做好港贸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
在自贸区管委会设立自贸区港贸物流育人中心平台,由管委会、高校、企业指派专人组建,形成政产教联动架构,负责制定浙江自贸区港贸物流人才发展规划,指导高校、企业做好人才培育及培训工作,前瞻性制定自贸区港贸物流人才教育支持体系,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努力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人才培育机制。创办政产教融合高峰论坛,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沟通境内外高校、企业和教育机构,协调浙江区域高校、自贸区企业出去研修学习,充分挖掘高校、企业自身潜能。在利用好本地资源的情况下,吸引高层次、紧缺人才进入自贸区企业和高校,为自贸区人才储备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筹划。中心平台还要负责收集自贸区港贸物流人才供需情况,及时发布人才供需信息。
由浙江自贸区形成的产业聚集和发展引发了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对浙江自贸区人才的需求担负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4.2.1 设置特色课程。针对浙江自贸区港贸物流人才新的需求,增设以下课程:
(1)自贸区外贸业务操作实务。开设“自贸区外贸业务操作实务”课程,重点介绍:浙江自贸区概况,自贸区海关监管模式,自贸区政策与法律解读,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贸区外贸业务操作实务及运作实战,离岸业务操作技能等。
(2)跨文化交流及开设日、韩语种教学。同外国人相处,文化差异是最大的障碍。需要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可包括以下内容:跨文化交流内涵、文化价值观对交际行为的影响、姓名里的文化、人际间的交互作用、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深层次沟通技巧、日本人的思维模式、韩国人的思维模式、跨文化在企业中的应用。
开设日语、韩语等语种。重点讲授日本、韩国语言和文化背景及交易习惯等,为学生后续开展东北亚国际中转业务工作打下基础。
(3)大宗商品交易操作实务。开设“大宗商品交易操作实务”课程,重点介绍:金融及衍生品业务,大宗商品市场的基本制度,大宗商品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大宗商品交易的运营与管理,大宗商品交易的操作程序,大宗商品交易技巧,大宗商品投机方案设计,大宗商品交易风险及管理,期货操作实务等。
(4)跨境电子商务。开设“跨境电子商务”课程,重点介绍:跨境店铺注册操作、跨境物流与海外仓操作、供应链体系构建与运营、海外市场调研操作、跨境选品和产品信息化操作、跨境产品定价、刊登和发布操作、跨境店铺优化及推广操作、实战网络营销解读、接订单、发货、外贸业务操作、收款、售后服务及客户维护操作等。
(5)劳动课。各高校均开设有职业素质课,但基本上以传统授课方式,很难融入到学生行为习惯中去,可以考虑开设劳动课,并在校园内实施卫生包干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均安排学生分工协作完成各班级卫生包干区,但到大学后,校园卫生都外包出去,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开设劳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善于沟通和团队合作的工作品质,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特色课程基本上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参考,开设初期可以讲义形式,时机成熟后,编著特色教材。
4.2.2 深化课堂改革创新。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很难培养出与自贸区契合的应用技能人才。
与自贸区企业合作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课件、微课、作业库、试题库、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书等。高标准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依托“互联网+”,深化课堂教学创新,完善学业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双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
4.2.3 开展第二空间学习:
(1)打造专业工作室。打造以大师工作室、二级学院工作室、研究所为载体的学生学习环境,开拓第二课堂。开设者参与指导,逐步形成基于工作室的导师制学习模式,打造良好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氛围,逐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专业工作室秉承“训练学生、锻炼老师、拓展专业、服务社会”的宗旨,来开展各项学习活动。专业工作室开设者不局限于校内教师,应拓展到业务水准高、工作认真、热心教育的行业及企业一线专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协同的力量来培育学生。
(2)不定期讲座。浙江自贸区需要不断探索,逐渐产生新的政策及运作模式,因此,需要邀请自贸区业务官员、选聘自贸区内港贸物流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开展不定期讲座,让师生及时了解自贸区新动态及发展趋势。
4.3.1 提供师生培训基地。在自贸区里,选择具有代表性、职工培训有基础的港贸物流骨干企业联合设立港贸物流人才培育基地,供学生进行认知实习、定期专业实训、跟岗实习及顶岗实习,从而让学生能够体验实际业务的知识要求和技能需要;通过考察观摩、顶岗实践、服务创新等方式为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和教科研合作提供支持。
4.3.2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自贸区企业应支持人才培育工作,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逐步试点现代学徒制。结合企业实际需要,探索招生政策,制定试点工作方案,与地方高校一起推进企业招生、共同培育和企业就业一体化试点,创新港贸物流人才培育模式,探索出一条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招生管理、教学管理、就业管理等运行机制,培养出适应自贸区发展需求的人才,成为自贸区未来发展人才储备的新模式。
浙江自贸区建设有其特定的历史使命,为有效完成自贸区规划,自贸区管委会、自贸区企业及高校应协同运作,顺应自贸区发展趋势,发挥各自功能和协同效应,培育出符合自贸区发展需求的港贸物流人才。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Z].2017.
[2]杨小丽.福建省自贸区建设中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当代经济,2016(4):76-77.
[3]薛发彪,石巧玲,潘邦贵.福州自贸区建设背景下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J].台湾农业探索,2016(5):67.
[4]张妍.面向天津自贸区建设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1):227.
[5]韩燕.面向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高职外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5(9):42-43.
[6]陈晖.厦门自贸区建设的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9):79.
[7]肖勇.探讨适应上海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外贸人才培养方案[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2):223-224.
[8]李富森.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与商贸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58.
[9]车明朝.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