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2018-07-03 07:33张建军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物流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生产性机理服务业

张建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0 引 言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和产业融合度,其往往以集聚区的形式存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由诸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在某一地域范围内集聚而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服务业发展的有效着力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我国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举措。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 关于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方面。Scott(2000)从要素驱动、消费需求驱动以及获得区位声望等角度解释了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演化机理[1];李志平(2008)认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是自组织和他组织两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构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自组织和他组织动力机制动态模型,系统研究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动力机制[2];姜长云、张晓敏(2014)认为服务业集聚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领力量,是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载体,并围绕区位条件、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和产业生产环境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因[3];吴远仁、沈利生(2015)通过构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形成机理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来系统分析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演化机理[4]。

1.2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模式方面。Naresh和Gary(2003)详细分析了英国伦敦、英国西南部以及南苏格兰等地三个金融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模式,并借用了Markusen在1996年提出的产业集群的分类方法,认为英国西南部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属于“卫星平台”模式[5];丰志勇、何骏(2009)指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并基于服务业集聚区服务对象的差异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的两种模式,即服务外包集聚区模式与总部经济集聚区模式[6];紧接着,王先庆、武亮(2011)则从现代服务业集聚机理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构建的三种模式,即原始型服务业集聚区、嵌入型服务业集聚区和外生型服务业集聚区[7];而高孟立(2014)基于产业集聚理论,分析了四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模式,即马歇尔型集聚区、辐射型集聚区、卫星平台型集聚区以及依赖政府型集聚区等,紧接着以杭州市为例,分析了其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基本思路和对策[8]。

1.3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网络外部性方面。Catherine Beaudry和Peter Swann(2001)系统分析了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集群强度对服务业集聚区内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认为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不同产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正效应和负效应[9];Lura Paija(2001)以芬兰ICT服务业集聚区为例,研究了芬兰ICT服务业集聚区对芬兰产业结构以及国家竞争优势的影响[10];陈淑静(2012)构建集聚经济效应模型,系统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布局的对策[11];韩锋,张永庆(2017)系统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集聚区的构建对城市区域空间重构的驱动力及影响作用机理[12];武勇杰、张梅青(2016)分析了服务业集聚及服务业集聚区对新型城镇化及交通网络化的影响,并构建三者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系统分析了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13]。

1.4 关于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思路方面。何骏、刘杰(2009)分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起源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的动因,提出了全球视野下,我国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对策,即要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服务外包集聚区和总部经济集聚区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4];刘斌(2012)以上海市为例,结合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特点,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策略[15];何尚汉(2013)提出了服务业集聚区构建的基本路径,并以南宁市高新区为例,分析了其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思路[16];梁鹏、单林幸、曹丹丹(2014)构建了北京市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京市六大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提高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竞争力的相关政策建议[17];毕斗斗、方远平(2015)系统梳理了各细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国际经验,包括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物流服务集聚区以及服务外包集聚区等,进而提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思路[18]。

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初步研究了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并围绕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研究了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模式和构建思路;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及未来演化机制问题的研究相对不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模式和构建路径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作用的发挥,因而系统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包含集群式的集聚区和共生性的集聚区两种,集群式的集聚区是指由相同或相似性质的企业集聚而形成的集聚区;共生式的集聚区则是指由不同性质的企业集聚而形成的集聚区。围绕相关学者对服务业集聚区形成机理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得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

2.1 追求规模经济效应的驱动。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基于追求规模经济效应的驱动将以集群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式进行集聚,从而形成地理上的集聚区。在此集聚区内,将形成同一行业内相关人才、知识、信息、技术等的高度聚集,从而形成知识、信息、技术、人才、智力等资源的共享,产生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所有企业均受益。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规模经济效应的产生同样会吸引相关企业不断加入,从而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形成集聚区,更好满足相关产业发展的需求。

2.2 追求范围经济效应的驱动。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基于追求范围经济效应的驱动将以共生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式进行集聚,从而形成地理上的集聚区。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需要通过空间、信息集聚等模式来满足相关产业需求,且由于生产性服务企业往往存在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分工较细、提供的服务较单一等特征,因此,服务功能互补、产业相互关联的各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存在着彼此依赖的情形,其关联性也就越来越强[8]。在追求范围经济效应的驱动下,相互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不断集聚,从而形成集聚区,为相关产业提供综合型、一体化的生产性服务。

2.3 追求创新发展效应的驱动。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生产性服务企业为更好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追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集聚了功能相近、功能互补和产业关联的各类企业,这为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共同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土壤。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可逐步在集聚区内形成区域创新体系,且集聚区内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可逐步形成“创新环境”[19],集聚区内企业间的“集体学习过程”增强了集群的竞争优势;集聚区内企业间的互动协作,促进了信息、技术、知识等资源的高效流动和共享,从而进一步激发集聚区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集聚区内企业的竞争也为相关企业重视创新,进而持续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动力。总的来说,在追求创新发展效应的驱动下,相关高素质人才、市场、信息、知识和技术的集聚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也为集聚区内企业的持续创新提供了良好环境。

2.4 追求品牌与文化效应的驱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基于功能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更容易形成深入人心的品牌效应和相互认同的文化效应。集聚区内的企业因更加注重人与人的交流、企业之间的信任以及文化的创造力等生产要素,进而可获得持久的“文化与品牌效应”[19],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企业随着知识、信息、技术的共享和业务的往来,将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而企业之间的彼此信任、深度交流与互动协作所产生的彼此认可的品牌与文化效应将进一步驱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壮大和可持续发展。

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演化机制研究

结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及服务业集聚区的演化规律,得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演化机制如图2所示。

3.1 专业化分工的加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专业化分工的加剧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未来的演化趋势,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模的扩大,集聚区内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以及客户定制化需求的发展,迫切需要集聚区内企业分工更加精细,需要企业对主营业务的运营更加专注。服务业集聚区内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专业技能,同时,专业分工的细化可使整个产业链内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更广范围和更大规模的集聚,有利于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整体服务能力和运营水平。

图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演化

3.2 竞争与协作并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将长期存在,竞争与协作并存将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演化的重要规律,而构建企业间竞争与协作机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集聚区内企业间竞争关系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实现技术升级和迭代;而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存在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客户需求满意度,提升整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品牌效应和顾客忠诚度。

3.3 创新成为主旋律。持续创新将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演化的必然规律,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构建创新体系,并逐步引导相关企业形成与产业特点相一致的创新机制,对于进一步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优势,激发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活力具有重要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机制可加快企业创新步伐,拓展企业创新网络,提升企业区域创新能力,从而形成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创新的重点是培育技术开发、应用、转移、共享和相应的区域社会支撑体系[14]。集聚区内创新机制的形成将有力推动整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良性演进和可持续发展。

3.4 政策引导不可或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引导将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未来演化的重要动力,也是准确把握集聚区演化趋势的重要维度和视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公益性,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引导,如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所需的土地、资金等要素需要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土地优惠政策、投融资政策、税费政策、工商登记等政策的支持。因此,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也是集聚区未来发展演化的重要动力机制。

4 小 结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将极大提升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水平及地区经济整体发展质量,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与演化机理是确保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文章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演化机制,为相关学者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问题提供借鉴。

[1]Scott A.J.From Silicon Valley to Hollywood: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media industrial in California[J].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2000(17):1-33.

[2]李志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姜长云,张晓敏.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机理和国际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2014(42):5-10.

[4]吴远仁,沈利生,李淑燕.高端服务业集聚形成机理空间计量分析[J].商业研究,2015(10):17-23.

[5]Naresh R P,Gary Cook.The benefit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sights from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at three loca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2003(6):29-37.

[6]丰志勇,何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8):34-39.

[7]王先庆,武亮.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模式与结构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1(11):92-100.

[8]高孟立.基于产业集聚理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构建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商业经济,2014(3):26-29.

[9]Catherine Beaudry,Peter Swann.Agglomeration and co-agglomeration of services industries[J].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2001(9):68-72.

[10]Lura Paija.Service clusters of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Finland[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1(6):83-88.

[11]陈淑静.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韩锋,张永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重构区域空间的驱动力及作用机制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7(8):55-58.

[13]武勇杰,张梅青.新型城镇化、交通网络化与服务业集聚——基于时空耦合的视阈[J].软科学,2016(6):1-5.

[14]何骏,刘杰.全球视野下中国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对策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09(4):31-34.

[15]刘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1-3.

[16]何尚汉.中国产业转型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构建——基于南宁高新区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3,29(7):83-86.

[17]梁鹏,单林幸,曹丹丹.北京市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竞争力评价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4(28):121-123.

[18]毕斗斗,方远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规划师,2015(5):5-11.

[19]Keeble David,Wilkinson Frank.Collect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Clusters of High Technology SMEs in Europe[J].Regional Studies,1999(4):295-303.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机理服务业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雾霾机理之问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DNTF-CMDB推进剂的燃烧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