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冷链物流发展研究

2018-07-03 07:33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
物流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冷链生鲜运输

王 笛,林 凤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1 “互联网+”背景下冷链物流及研究意义

1.1 冷链物流的概念、适用范围及特点。为了实现顾客的需求,将某些生鲜易腐产品从供应商运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采购、运输、配送)中须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环境中,这就需要用到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的产品涉及范围较广,主要包括蔬菜类、肉类、蛋奶类、海产品以及花卉等农产品,速冻食品类禽、肉、奶及海鲜产品的包装熟食等加工食品和疫苗、药品以及血液制品等医药品[1]。冷链物流产品具有易腐性、时效性以及货损性的特点,如果在整个冷链物流环节出现温度不当或者运输配送时间超时等情况,产品的质量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1.2 “互联网+”背景下冷链物流的研究意义。“互联网+”对于中国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冷链物流行业利用互联网进行冷链物流资源整合,采用多元化的运输方式,能够提高运输速度,减少冷链产品的货损率。利用互联网技术还能够扩大冷链物流的运输规模,增大消费数量,提高经济效益[2]。

2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描述

2.1 生鲜需求日益增长,冷链运输腐烂率高。尼尔森中国消费者调研的相关数据(表1)显示,无论是在全球的角度还是单看中国的消费观念,追求新鲜品质的频繁购物者均处于主导地位;为了满足人们对冷链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生鲜电商应运而生,且其数量和交易量均呈上升趋势,具体情况如表2及表3所示。相比较越来越大的生鲜需求与交易量而言,生鲜产品的运输却不尽如意,中国大约有80%以上的肉类、果蔬、水产品基本上是依靠普通车辆完成运输、销售的。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资料(表4)显示,果蔬产品的运输过程中平均货损率相对于发达国家更高。

综上,日益增长的生鲜需求量与高腐烂率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因此冷链产品的腐烂问题亟待解决。

2.2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运输率低。我国生产冷藏车的100多家企业中重点发展冷藏车的不足10家。冷链物流基础设备不足,冷藏车在货运汽车中占比较小,与其他国家相比(表5)仍有明显差距。

表1 消费者消费标准

表2 生鲜店情况

表3 生鲜电商交易金额

表4 果蔬平均货损率

表5 冷藏车占比

根据全球冷链联盟(GCCA)2016年全球冷库容量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人均冷库占有量比较低,与其他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差距,具体数据如表6所示。

表6 冷库人均占有量

调查数据(表7)显示,截至2016年综合冷链运输率为19%,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生鲜运输中占比较大的果蔬、肉类和水产品等具体数据如表7所示。

表7 冷链运输率

综上,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备难以满足目前市场对冷链产品的消费需求,冷链物流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3 产业链不完整,“断链”现象普遍。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看,当前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缺乏顺畅的衔接。从上游的供应主体到最终的消费者的过程中,各环节之间存在“断链”现象,组织的协调性还有待提高,完整通畅的产业链尚未形成[3]。笔者认为“断链”现象普遍的原因存在两个方面:其一,冷链流通率较低,各个环节缺乏系统化、连贯性的运作模式;其二,截止目前我国没有关于冷链物流的强制性政策,致使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只在“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阶段采用低温处理,“冷链变冷端”成为顽疾。

3 “互联网+”背景下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关注度有待改善。政府对冷链物流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其一,在冷链物流发展方面提供资金、技术、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保障,加强“互联网+”冷链物流全程技术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鼓励创新,积极引入新的技术和设备;其二,设立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中央政府重点围绕冷链物流行业落实宏观政策及行业标准,为其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然而,我国政府对于冷链物流这一新技术的支持程度还有待提高,冷链物流行业至今没有强制性的、规范统一的政策以及行业标准。直到2012年,关于冷链物流的首个国家标准《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才发布[4]。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在冷链物流方面的标准近200项,但是大多数冷链物流标准都只具推荐性,对于企业没有必要的约束力,冷链物流行业的标准化急需加强。

3.2 信息不对称、信息漏洞等问题引发矛盾。冷链物流管理成本高的首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漏洞。供应商和采购商对于互联网平台检索商品信息的功能重视程度较低,主要是依靠物流经理协调、管理运输路线,通过电话、邮件等传统实施追踪产品信息[5],获得的商品信息量不仅少而且会造成信息滞后,引发双方信息不对称。

3.3 人力配送效率低、协调难度大。冷链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化软件也未广泛应用,物流配送管理主要依靠人力来控制、协调配送业务。但是人为控制必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配送过程可能会更加繁杂,致使物流监管难度大、成本高、受控性低、处理问题时效性低、无法有效送达。此外,目前存在配送路线迂回辗转,配送方式不合理的现象,增加了隐性运输成本。冷链产品在配送的过程中经常将混合冷链商品集中在一辆冷藏车上多家配送,增加了冷链产品在途停滞的时间。如果在停滞的过程中温控出现问题,那么对于产品品质会有极大影响,货损率上升会进一步提高成本。

3.4 流通环节冗长,运输成本高。“互联网+”冷链物流环节(图1)冗长,冷链产品80%以上的时间成本花费在生产者到消费者的配送运输上,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图1 “互联网+”冷链物流

3.5 温控监管难。温控监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生产地预冷、仓库存储、中途运输以及外界监控。目前我国的预冷技术只是在部分企业中使用,冷链产品的主要供应者缺乏预冷意识和习惯;目前我国仓储技术较落后,冷藏车和仓库内部的产品信息主要依靠人力来跟进获取;中途运输需要保证车厢内部温度的检测和调控,但是我国以物联网相关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为基础的新兴设备应用不全面,产品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外界监管方面,物流管理信息不透明,消费者对冷链物流产品产生质疑。3.6 管理人才缺乏。随着我国冷链物流市场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人才供给越来越难以满足冷链物流人才需求。想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冷链物流,必须将互联网技术与物流管理技术相结合,并加以不断创新。目前系统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模式还不够完善,掌握新兴物流技术并具备数据挖掘和优化决策的专业人才不多,造成信息化管理的硬瓶颈。

4 “互联网+”背景下冷链物流的应对策略及建议

4.1 加强行业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建设。中央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财政对冷链物流行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多元投资机制,为“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给予充分的支持。毋庸置疑,建立并完善强制性的法律制度和行业标准是解决现有冷链物流问题的关键,可健康引导“互联网+”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完善我国在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可效仿国外现存的相关法律条文,结合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法律政策。其次要积极推广专业市场准入机制并建立认证体系,让冷链物流业发展真正实现标准化、集约化管理[6]。最后,建设并逐步完善冷链物流运输标准体系,优化上下游衔接,提高冷链物流的全程管理水平,使我国冷链物流朝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

4.2 建立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结合互联网技术创建全国性的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允许企业免费注册,实现全国企业的有效合作和信息共享。同时,积极研究开发管理软件,不断跟进射频识别、GPS/GIS、条码等互联网技术,实现冷链物流与客户需求对接、数据分析、路径优化、过程可追溯以及监控可视化[7]。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物流管理还可减少人力成本支出以及提高消费者信任程度和满意度。

4.3 利用先进技术实现协调优化配送。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配送方式。实现从一车对多店到多车对多店的运输方式的转变[8]。其次,减少主观决策,更多的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实体店周围的线路状况数字化,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求解得出最优的配送路径,从而使得冷链产品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效率到达销售商手上。此外,将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结合,实现物流运输管理的智能化与可视化。采集冷链产品信息及时,从而增强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

4.4 打造智能物流体系,降低运输成本。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基础,大力发展使用智能运输系统,ERP系统,信息管理系统(MIS)等互联网技术,改善传统的冷链物流体系。运用GNSS技术、GIS和E-Map信息技术进行精确合理的路线规划,实现订单的综合整理,有效配送和全程跟踪,弥补运输信息漏洞,提高整体管理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4.5 引入先进技术,实现冷链物流全程监管。在生产地预冷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将产品相关信息赋予电子标签,从而在预冷环节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相应的温度、湿度调节;在仓储方面,利用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智能读写器和接收器,自动识别进出仓产品信息;在运输途中,利用无线通信设备、GPS装置、感知智能读写器、传感器等设备自动接收与核查冷藏车厢的相关信息;对于外界监管,物流公司利用相应互联网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实时冷链产品信息查询服务,实现全程监管。

4.6 注重冷链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相关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并完善物流管理制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对于高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将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与一线企业结合,让高新技术走出去,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活起来。其次,提升师资力量。高水平的师资是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师资力量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培养出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人才。

5 结束结

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冷链物流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入与开发新的信息管理技术,提高中国软硬件实力和冷链物流综合管理能力,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及标准建设,使物流行业有法可依。

(1)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完善智能化冷链物流管理。

(2)利用先进技术实现协调优化配送,提升物流配送协调性。

(3)打造智能物流体系,降低运输成本,打破我国冷链物流高成本瓶颈。

(4)引入先进技术,实现冷链物流全程监督,解决冷链产品信息不透明问题。

(5)注重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互联网+”冷链物流的研究与发展,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是关键。

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指引下,冷链物流行业抓住机遇,不断改进运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方能建设符合国情的“互联网+”冷链物流。

[1]贺之瑶,贾丽平.“互联网+”冷链物流管理:中国的问题、难点与对策[J].电子商务,2017(7):4-6.

[2]陈汉明.“互联网+”背景下的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22):28-30.

[3]王志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战略构想[J].物流技术,2016,35(3):5-10,33.

[4]郑远红.中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比较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3(3):39-41,45.

[5]徐妍.我国互联网+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流通经济,2017(28):20-21.

[6]胡建淼.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7,33(5):82-84,93.

[7]陈梦,曾阳,唐驿,等.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1):145-147.

[8]陈领会.浅析我国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应用[J].才智,2017(22):257.

猜你喜欢
冷链生鲜运输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亚洲生鲜配送展
亚洲生鲜荟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超市生鲜里的这些秘密你一定要知道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
首个“南菜北运”冷链果蔬专列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