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宽
【摘 要】目的:通过对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探讨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以我院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比观察,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麝香保心丸治疗2周,观察对比两组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3%显著高于对照组80%(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可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麝香保心丸; 不稳定型心绞痛; 改善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变化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5--01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常见类型,临床上冠心病患者住院较多,如治疗不当会加重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极高,预后极差且影响心功能。目前临床常规治疗抗血小板、抗凝、抗炎稳定斑块、硝酸酯类扩血管以及营养心肌治疗。常规治疗大部分患者心绞痛症状可以缓解,但有部分患者常规治疗未得以完全缓解,中医辅助治疗冠心病疗效好。现以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麝香保心丸,观察临床症状以及动态心电图变化评价及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标准如下:①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血管病学分会拟定的《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心绞痛诊断标准;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以及指导原则》中阳虚瘀阻于心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合并全身感染患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④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按随机数字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50.3±7.4)岁,发病时间4小时~2月,平均7天,合并高血压病40例,糖尿病32例,高血脂42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51.4±6.5)岁,发病时间5小时~2月,平均8.2天,合并高血压病38例,糖尿病30例,高血脂43例。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以及并发症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在治疗;休息、吸氧、阿司匹林氯比格雷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抗凝、阿托伐他汀抗炎稳定斑块、硝酸酯扩血管减轻心脏前负荷;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麝香保心丸45毫克,每日3次。入组病例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动态心电图缺血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ST段下降持续时间。
1.4 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治疗效果。显效:胸痛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胸痛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轻度异常,心功能改善<2级;无效:胸痛症状无明显改善,心电图无变化,心功能改善<1级。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资料用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結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动态心电图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缺血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ST段下降时间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心血管科常见病症之一,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狭窄与心肌供血相对不足引起[1],临床症状多见胸憋、胸痛以及胸闷心悸等症状。有相当多患者虽然症状较重,但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狭窄较轻,而临床症状较重,这些患者考虑微血管病变,在治疗上常规治疗往往得不到满意疗效,辅以中医中药手段可使部分患者取得较为满意疗效。根据本病临床特征,归属于祖国医学“胸痹、胸痛”范畴,病因为“气滞血瘀”[2]。中药麝香保心丸功能主治为芳香温通益气强心,可用于气滞血瘀所致胸痛胸痹。有多项研究报道,麝香保心丸可有效抑制血管内皮增生,保持冠脉血流通畅;其次还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缓解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少血液中的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改善缺血心肌血液供应,减少冠心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轻胸痛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从而进一步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总之,在基层医疗单位,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是一不可缺少的方法。
参考文献
杨医亚主编 高等医学院学教材《中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 364
张金叶等中医药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15.24;276
周俊杰主编《小药丸大故事》[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8.5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