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芳
摘 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今新媒体方式下的电视节目发展势头迅猛,节目设计各具特色,节目内容种类繁多。在电视新闻专题部分,如何使节目在海量的电视媒体中脱颖而出,需要电视编导别具一格的独特风格及其应具备的编导基本意识。文章就电视新闻专题的编导意识进行了浅略的探究,从基本的编导意识出发,探讨了编导意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 电视新闻;编导意识;新闻专题;品牌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2-0074-02
在大数据时代以前,人们接受新闻传播的媒介还很单一,从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到受众的过程也只是单程的一种输出和接受。在新媒体的诞生和拓展后,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地位发生了动摇,人们开始习惯使用新媒体的多样化便捷方式去接受新鲜事物。无论从时效性还是便捷度来看,新媒体形势下的微信、微博,各类头条相较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都要迅捷得多。在手机电脑已经大面积普及的背景下,如何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上,是当下电视新闻节目专题的重要探究问题。要想与新媒体并驾齐驱,就必须从节目的根本上进行改革,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编导统领全局的中心意识。编导作为一个贯穿于采、编、播整个节目制作过程的核心人物,其作用举足轻重。他既要求有过硬的基础知识能力和工作技能,同时也要有驾驭全局创作和运行的本领。因此,作为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编导,其编导意识直接决定了该节目的文化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因此在电视新闻节目专题的创作上,编导意识的具备是节目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1 编导的责任意识是电视新闻专题的节目良心
电视新闻节目作为国家的重要信息传播渠道,首先承载着对舆论正确引导的社会责任,在党中央的正确方针下,电视新闻节目专题如何通过媒体进行有效传播,不仅影响着国家政策的顺利实行,同时也是对广大民众知情权的一种责任履行。作为电视新闻媒体的编导,责任意识是其在明辨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柱。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具备是在引导舆论和关注民生问题上的一个前提要件。在电视新闻节目《环球视野》中,节目视野放眼于全球的重大事件,对国际上的重要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及深入分析。从中国看世界,同时也让世界听到了更多中国的声音,这种紧跟时代、客观反映世界现状的责任意识是编导必备的职业素质。
2 编导的策划意识是电视新闻专题的创作前提
新闻虽然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但一件事情的聚焦点在哪里,侧重点在哪里却是编导可以进行实现策划的。一个相同的事件,节目的侧重点直接决定了观众的聚焦点及舆论方向。开放的策划思维可以存在于采、编、播的每一个阶段中,通过编导超前的策划意识对现实事件进行有意识的分解与组合,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确定节目的整体基调。这个基础性工作其实在一开始就决定了节目的整体走向及以后的一系列结果,节目希望观众的焦点在哪里,舆论在哪里,思考在哪里,都与编导的策划意识分不开[ 1 ]。因此有了策划意识后,片子如何进行选材和拍摄,都会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因策划意识的不同,电视节目采取的内容方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编导的过程中,策划方案要随时切合节目的整体定位与要求,多进行修改与完善,逐步递进,突出节目的闪光点。
3 编导的新闻意识是电视新闻专题的必备素质
时效性是新闻传播的生命力。电视新闻节目是对当下正在发生或之前对现在仍存在重要影响力的据实报道。因此其时效性、综合性、事件性、深刻性等重要的新闻特征缺一不可,进而向广大观众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发现问题,反馈诉求等。在《新闻联播》中,电视新闻节目作为观众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官方渠道,其真实性和深刻性值得观众信赖。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体育、艺术等等多个方面,对各领域的重大影响事件进行报道,正确引导舆论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虽然《新闻联播》1976年就已开始作为全国性的一个传播窗口,但至今为止,除了其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外,还有编导意识的微调。在大数据背景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在尊重事实依据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新鲜的媒体元素,通过一些流行的网络话语和表现形式来与时俱进,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4 编导的服务意识是电视新闻专题的职业态度
编导作为贯穿整个采编播节目制作流程的核心人物,不仅有确定前期策划的选题权,还有对制作过程中采访拍摄和后期编辑剪辑的结构安排权,这种整合性工作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比如在《一线》中,电视编导首先不仅要策划本期节目的案件内容,同时还要关注该内容想要向观众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和价值观。此外还有后期的相关剪辑工作、音响设备、灯光效果、采访者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影响着最终的节目成效,因此编导必须亲力亲为。在这种情况下,编导不仅要有纵观全局的统筹观念,同时也要有细致入微的细节观念,如果无法将每一环节落实到实处,那么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效果就可能出现偏差。服务意识是编导在工作时应有的专业态度,如何打造节目的影响力和品牌力,其核心在于编导幕后的恪尽职守,只有乐于付出的精神,才能换来想要的社会效应。
5 编导的法律意识是电视新闻专题的节目底线
在数据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最不缺的就是新鲜事物的刺激。这些事件虽然满足了人们一时的好奇心,但其真实性有待考量。网络媒体利用其便捷性和广泛性一方面传播着事件,一方面也夹带着谣言。电视新闻节目作为国家官方的传播途径,编导在选材方面就面临着法律意识的底线问题。它与网络媒体不同,人们在定向的新闻接受过程中要以正确的法律导向为前提,对一些涉及到法律犯罪,法律空白的新闻,要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去进行选择和聚焦,在法治精神的保障下去传播法、普及法。在《一线》和《天网》中,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对于一些涉及法律问题的专题进行灵活性的捕捉,在传播法的同时也坚定地遵循了法的意志。电视节目《焦点访谈》,不仅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记录窗口,同时也是我国法治社会不断变化的反射口,编导在法律意识的保障下不仅报道了客观事实的表面现象,同时也针对热点性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深入探究和分析,节目的深刻性凸显了其内涵的厚重感,因此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而如果编导没有法律意识及专业素养,不仅会使节目出现重大事故,在误导观眾的同时自己也会被法律制裁。
6 编导的文化意识是电视新闻专题的节目品位
如何在新闻满天飞的大数据时代制作出有艺术感的电视新闻节目,是现代电视新闻专题的首要考虑。在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信息量的获取已经不局限于单一的传播形式,人们不仅可以从传统的媒介进行获取,同时也可以从便捷的新媒体中进行读取,如何在多方势力共进的形式下打造自己的节目特色,就需要编导有一定文化素养,在一片繁华乱象中亮出自己的文化底蕴。当前有些新闻节目为了提升节目的收视率,多角度变着法儿地对一个新闻进行追踪报道,即便该新闻毫无社会价值。这种低级弱智的电视节目存在一定的炒作嫌疑。电视新闻节目作为一个国家整体状态的望风口,不仅要展现国家发展的显性风貌,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的文化输出和素质培养也应融合于内,只有内外兼修的电视新闻节目才能从低层次的竞争跨越到高层次的电视节目竞争。因此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过程中,编导作为整个节目的策划者、选材者、定夺者,一定要注意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经过精巧的节目构思,将文化的核心注入到节目中,提升节目的品味,加深节目的内涵。
7 编导的品牌意识是电视新闻专题的不竭动力
品牌的价值在于信赖和传承,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如何永存于社会媒体中,取决于其节目品牌对观众的影响力。电视新闻专题的编导对于节目的制作在一开始就要树立其独特的品牌意识,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在观众心中留下节目的风格特色,对于未来长期品牌的树立有着深远影响。如果只是习惯性地照搬模仿,对事件的报道风格随机性过大,人们无法把控到节目的整体风格,对于节目而言,是一种品质力的耗损,因此也就很难在观众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8 结论
大数据时代的多媒体发展既是相辅相成的繁荣局面,同时也是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发展不仅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同时也不能在变革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因此编导作为其决定性因素,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素养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将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变为主流渠道,其地位的守护取决于编导意识的坚守和革新,因此從编导角度出发,意识的培养和塑造将会是一个永恒探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冶进海.浅谈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的编导意识[J].东南传播,2013(3):116-117.
[2]汪静.刍议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的编导意识[J].西部广播电视,2016(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