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舟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在各利益主体之间水资源有效率的分配,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由于市场主体在利益驱动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即使资源配置最后达到有效率的目标,但仍然容易引起市场主体之间的不平等,存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之间不能兼容。在界定区域水资源具体内涵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剖析可持续发展导向下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思路和内在机理,从理论角度厘清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理想兼容的实现路径、供水企业发展目标与企业经营者之间激励相容的实现路径、各市场主体之间实现激励相容的路径,从而形成有别于西方理论的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所谓“激励相容”就是使自利的个人和人们之间的互利统一起来,使得每个人在追求其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达到其制度安排设计者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激励相容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中一个核心概念,并成为评估一种制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激励相容概念是从产权角度引申出来的,德姆塞茨(1967)认为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激励”,一种有效的产权制度设计,能够抑制人们通过分配性努力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倾向,激励人们通过生产性努力来增加收益。美国经济学家Leo Harwiez(1972)在他创立的理论中提出“激励相容”概念,提出了“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就是激励相容”。诺贝尔经济学得主James Mirrlees(1996)在引入“激励相容”概念后衍生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委托代理理论,指出在信息不对称和存在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当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时,代理人行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而委托人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约束,从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表明,贯彻激励相容原则,能够有效的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行为人的行为方式,结果符合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让每个员工在微企业多做贡献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即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等两个目标函数实现一致化。波金斯(2005)指出在一个国家中正确运行(有效率)的市场是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减少环境退化和刺激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机制。
国内学者田国强(1993)研究认为激励相容是指市场经济中个人的自利和人们之间的互利统一起来,理想的市场经济有别于其他经济制度的最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信息利用的有效性及市场经济的激励相容性。激励相容是指在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按照契约的另一方(委托人)的意愿行动,从而使双方都能趋向于效用最大化。也就是没有人可以通过损害集体利益去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宗毅君和孙泽生(2008)认为个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是一致的,每个人为实现自己利益的目标工作,得到的结果也是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无论原水供应还是水厂供水都属于垄断企业,垄断企业判断生产的标准是均衡点: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为水的生产成本加上四大约束带来的成本,包括自然资源约束、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生态约束、水权约束。边际收益就是原水水价,或商品水的价格。均衡点移动来自三个激励:
(1)企业自身的激励。即企业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外面拓展、联网联调等增加收益或降低单位供水成本。
(2)政府激励。政府通过协调降低前文提到的四大约束带来的成本,或通过政府补贴,增加或提高供水企业的边际收益。
(3)社会激励。这是一种区域文化长期形成的制度,可以预期企业或政府在水资源紧缺状态下两个地方政府或企业是合作,还是不合作,合作中是采取市场机制合作,还是无偿支持合作。
当区域中可用水资源的总量不低于区域中居民生活用水总量与满足最低生产需要的工业用水总量之和时,称区域是“丰水”的,表示为公式如下:
本次抽水试验为单孔抽水试验,抽水试验孔SW01孔深为50.2 m,其中0~10.5 m为第四系橘子洲组(Qj)红色亚黏土层,其下部砾石层及松散的砂砾层厚度为8.5 m;10.5~50.2 m为泥盆系棋子桥组(D2q)灰岩,其中10.5~45.1 m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较好,45.1~50.2 m岩芯较为完整,未见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差。钻孔稳定水位埋深为10.2 m。
否则,称区域是“缺水”的,表示为公式如下:
当区域是“丰水”的,使用系统模型计算出“各城镇获得的工业用水量、各水厂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生产计划以及输送方案、各水源向水厂输送原水的供给方案”。当区域是“缺水”的,以保障各城镇居民的生活用水及最低工业生产的基本需要为前提,对区域内可用水资源进行配置;考虑到可用水资源总量有限且水资源的输送能力有限,严重缺水的城镇中居民应开展自救,在节省用水的基础上寻找可用的地下水及其他水资源。
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涉及到生态效益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水资源配置的效率条件是: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和动态效率。发挥自我限制的反馈机制令有助于过渡到可持续的稳定状态,这种限制在我国社会条件下来自于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制度安排: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
区域水资源配置目标是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政策、行政等手段,妥善处理好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成本、社会风俗、群体利益等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使水资源在区域内配置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和标准。区域水资源配置中涉及到静态效率标准和动态效率标准。静态效率标准是资源使用时各期内即分配在跨代间的资源并不是互相依赖的情况。动态效率标准就是配置中考虑跨越时间的分配,假定社会资源配置的目标是要使得来自资源的净效益的现值最大化。动态效率实现的一个条件就是:第一时间段内的最后一单位的边际净效益现值需等于第二时间段内的边际净收益现值。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涉及到生命安全及代际公平性,更应侧重于动态效率标准。
区域水资源配置中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的产生有其背景:一是供水企业的垄断性“降低了市场机制的效率;二是企业产权的多样性导致的“X非效率”;三是降雨过程的随机性导致的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内水资源的不确定性;四是水库资源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因此要形成区域水资源配置的激励相容,必须从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转变,同时实现三个方面的激励相容:
基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对市场主体来说会产生激励作用,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缺点,市场自身的激励无法达到上文中所说的相容,甚至会导致低效率。因此在区域水资源配置中,应发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优势,通过不断的协调和协商,使利益主体从非合作转向合作,使信息从不对称转变为对称,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激励相容制度安排(见图1)。
图1激励相容的制度构建
(1)政治建设构建基本保障。发挥政府的协调、规划作用,实现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平等,消除或弱化“市场失灵”,追求共同富裕;这要求政府协调各利益主体,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区域水资源配置中起保障作用。
(2)经济建设产生根本激励源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水资源产权,构建水权体系和适合于我国的市场机制,强调效率优先和有效率的经济,形成市场的有效激励,客观上给激励相容提供了可供兼容的经济基础。
(3)社会建设是消除信息不对称手段。区域水资源配置是一项民生事业,也是基础性设施工程,因此既要利用传统市场经济理论实现效率,又要在此基础上确定居民可接受的水价。鼓励相关的市民或民间组织参与水资源的分配方案的讨论,及时传递信息,消除信息的不对称,矫正扭曲的利益机制。
(4)文化建设是共同价值观构建的引领。要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利用传统价值观倡导和谐社会的建设。要选择一种能够兼顾集体和个人、个人与个人利益的经济制度,使得个人的水资源配置目标和国家集体的配置目标相一致。
(5)生态建设是基础。保护生态目的是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安全涉及代际公平,必须通过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保持其可再生性。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使水文水资源过程具有可预期特点。
曹娥江发源于浙江省磐安县尚湖镇王村的大盘山脉长坞,自南而北流经新昌县、嵊州市、上虞区、柯桥区,于绍兴三江口以下在新三江闸下游经曹娥江大闸注入杭州湾。干流全长193 km,流域面积5 099.15 km2,嵊州城关以上为上游,嵊州城关至百官为中游,百官以下为下游。曹娥江是汇入钱塘江的最末一条重要支流,大部分河道是沿岸地区的重要工农业水源,建有下浦闸等引水工程;下游航运能力较强,其中曹娥港是重要港口。
长诏水库位于曹娥江支流新昌江上,坝址在长诏村上游,距新昌县城14 km。坝址以上集雨面积276 km2,总库容1.89亿m3,正常库容1.36亿m3,梅汛蓄水位130.66 m,台汛蓄水位123.76 m;因还没有验收,没有蓄到设计水位,正常蓄水位131.16 m。水库下游设计防洪标准20年一遇,防洪面积13万亩;水库水电站装机3台,总容量6 000 k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 650万kW·h。
该区域中20世纪70年代新昌、嵊州、上虞三县关于长诏水库灌溉水资源配置就是典型的激励相容案例(见图2)。长诏水库原来功能为防洪、发电、灌溉,现在为防洪、供水、灌溉、发电。下游新昌江安全下泄流量800 m3/s,长诏水库最大下泄流量只能是300 m3/s,其他为中间来水。长诏水库当时以灌溉为主,设计了灌溉库容,灌溉期小水电发电要服从灌溉。水库除灌溉新昌、嵊县两县部分农田外,还通过曹娥江上浦引水枢纽,引水灌溉上虞县虞北地区农田和改善工业、生活用水条件。根据绍兴地区行政公署1979年6月28日《关于转发长诏水库用水管理会议纪要的通知》,明确关于灌溉水量下游三县的分配比例:长诏水库灌溉期是(每年的7月1日—9月8日,7月15日—8月1日为台、梅汛过渡期),灌溉水量的分配按当时的投工投劳、灌溉面积比例分配,总灌溉面积29万亩(后来实际发展到44万亩),上虞、嵊州、新昌三县有协议,灌溉期分别拥有灌溉水量51%、33%、16%。长诏新昌灌区在新昌江两岸,嵊州灌区主要通过中爱灌区去调节,上虞灌区主要通过上浦闸枢纽调节。上虞灌区包括三个灌区,上虞要求48 h放到水,并要求灌溉是免费放水。上虞天然径流的25%水量要分给解决余姚、慈溪用水。三个县放水量的计量点分别是新昌一级电站尾水、嵊州上骑砩水文站、上虞东沙埠水文站。后来上虞把计量点从东沙埠水文站移到水库出口,考虑水量损失,分水比例从51%提高到58%。
曹娥江流域新嵊虞三县较好地解决了灌溉水分配,揭示出曹娥江水该区域资源配置中激励相容特点,这种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中叠加了政府作用、市场功能、社会参与、文化融合和生态建设等因素,是区域水资源配置激励相容的一种制度安排的典型案例。
图2曹娥江流域三县区位置示意
(1)政府协调构建利益共同体。嵊州、新昌、上虞空间一体、水系同源。在农业经济时代,绍兴地区行政公署提出在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突破县域经济局限,加快探索嵊州、新昌、上虞协同发展新路子,协调产业合作共赢、资源要素配置优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建了长诏水库。为了加强管水用水的统一领导,建立长诏水库管水用水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地区行政公署领导兼任,领导小组成员由三县水电局、长诏水库管理局负责人组成(绍行署(79)第32号文)。领导小组不仅协调县域之间用水量关系,而且还协调同一个水库灌溉与发电之间的利益关系。
(2)积极发挥市场功能。长诏水库建设中,解决各县之间由于水资源天然差异,水资源耗费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量的不同,通过类似水权交易的过程,水资源由富裕地区调度分配给缺水地区。当时的绍兴市革委会明确长诏水库的所有权归新昌县所有,建设资金由三个县通过投工投劳分担,灌溉期的分水比率为16%、33%、51%,如果突破水量分配比例,需经三县协调同意。这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这种利用市场水权交易对区域水资源分配的行为是非常珍贵的,使该流域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一系列水权交易,包括慈溪市与汤浦水库的交易都变得顺理成章。
(3)大禹文化有利于促进区域融合。曹娥江流域人们向来崇尚大禹精神,坚持自力更生治水和团结合作治水。从绍兴大禹陵、上虞夏盖山,到嵊州的禹村,流域内到处蕴含着追忆、纪念、传承大禹的精神,到处都显示着大禹文化。在这种文化培育的价值观指导下在具体的治水实践中,三县党政领导和人民群策群力解决了资金短缺、移民安置等问题,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4)社会各方参与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长诏水库修建中,三县政府鼓励农民投工投劳,根据绍地革(73)第124号文中专门研究建立有三个受益县参加的群众性管理组织,加强水库的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各县之间按股份比例分配灌溉时期的水资源量,投工投劳过程给三县人民提供了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合作共赢的机会,形成了团结和谐的社会基础。
(5)确保生态用水优先。虽然七八十年代生态与环境流量还没有在曹娥江流域实践,水资源分配中还不存在生态环境水量的分配;但是在90年代以来这一时段,该流域通过协调各方主体优先考虑了解决生态环境水量,如解决区域内的新昌县企业污染引起的环境应急事件,还为新昌江提供了生态流量,以及提供绍兴环城河的环境用水,区域内水资源配置的利益协调关系确保了流域和区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由于产权性质特点、市场竞争不充分、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无法实现激励相容而出现低效率。为了实现真正的激励相容,需要结合实际研究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这个制度安排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建设因素,破解信息不对称,矫正利益扭曲,实现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激励相容,企业发展目标与企业内部人之间的激励相容,实现相关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激励相容。
参考文献:
[1] Leo.Hurwicz. On Informationally Decent ralized System, in R. Radner and C.B.McGuire(eds.), Decision and Organization, Volume in Honor of J. Marshek, Amsterdam[M].Amsterdam: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Co., 1972:297_336.
[2] James Mirrlees.张维迎,译.詹姆斯莫里斯论文精选_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 (美)波金斯,等.黄卫平,等译.发展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
[4] (美)H.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J].美国经济评论,1967.
[5] 田国强.经济机制涉及理论与信息经济学.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 王少梅.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供给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42_46.
[7] 叶 舟.中国流域水资源配置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8] 张小蒂.资源节约型经济与利益机制[M].上海:三联书店,1993.
[9] 宗毅君,孙泽生.跨界水污染治理机制中的激励相容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08(10):43_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