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怡
摘 要: 徽州楹联以语言为媒介,记录了徽州的山水人文和历史文脉,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特殊的语言资源和旅游资源。针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语言资源开发落后、旅游文化创意不足、文化体验欠缺的现状,加大对徽州楹联的山水人文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力度,有利于示范区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进而加强旅游和文化的结合,促进示范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语言资源 徽州楹联
徽州楹联以凝练的文字、广博的主题和灵活的形式将徽州人的人生感悟、处世哲理、胸怀抱负等诉诸笔端永留人间。楹联悬挂于宗族祠堂、名居厅堂或园林亭台中,供世人共勉、后人品鉴,润物无声之中发挥了艺术欣赏、文化教育和历史传承的重要价值。作为安徽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楹联承载着徽州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文脉,从侧面见证了徽文化的发展传承,是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化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可开发利用的语言资源。因此,大力挖掘徽州楹联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有利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增强示范区旅游产业的文化性。
1.示范区发展现状
2014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1](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示范区建设进入国家战略发展层面。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銅陵、安庆七市。从1979年邓小平同志发表“要把黄山牌子打出去”的重要讲话,到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级旅游示范区,皖南旅游业完成了初期的高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主体的旅游观光结构,同时开辟了乡村旅游、主题公园等特色项目,但是影响力不够、辐射面不广,对徽文化、佛教文化、文房四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仍然停留在初级层面,没有形成深度的文化体验,旅游市场定位偏离、旅游产品结构失衡、旅游文化创意落后等问题日趋突出[2]-[4],制约了示范区的转型升级和扩大发展。目前,居民消费结构的巨大改变促进了旅游消费向文化消费、体验消费、休闲消费的转变,旅游与文化的关联日益紧密,文化加速旅游的繁荣,旅游助力文化的传承[5]。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示范区语言资源开发前景
示范区自然资源禀赋,山水景观独特,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商文化、徽派建筑、文房四宝、徽茶徽菜等历史文化悠久,影响深远。徽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因此,发展示范区旅游业必须在文化上做足功夫,大力丰富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迅速完成从传统的物质挖掘到文化内涵挖掘的转型过渡,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推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强化旅游的文化体验和历史积淀。与传统的自然旅游资源不同,语言承载着丰富深厚的社会文化信息,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因此是一种可利用、能发展、有价值的特殊资源[6]。徽州楹联作为一种语言资源和人文资源,越开发使用,生命力越强,影响力越广,发展空间越大。目前,针对徽州楹联的研究多局限于分析楹联的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家族教化意义[7]-[8],而将楹联视为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并探讨其开发利用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徽州楹联作为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展示、重塑和传播示范区地域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物质媒介,也是示范区语言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3.徽州楹联的开发路径
徽州楹联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文辞赋、民俗风情、书法篆刻、建筑风格为一体,反映了徽州独有的地域文化,因此,对徽州楹联的挖掘开发,提升其山水人文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是示范区语言资源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3.1挖掘徽州楹联的山水人文价值
“徽”字里面有“山”、有“水”(糸)、有“人”、有“文”,共同组成了独具魅力的徽州地域特色。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诗句“欲识金银气,须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中提及了黄山和齐云山。“糸”代表徽州境内溪流遍布,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田园景观。徽州楹联里对于徽州自然景观的描绘直观地再现了徽州山水的风采神韵,以楹联为线索,追寻楹联中描绘的徽州山水,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实现“旅游+楹联赏析”文化线路。
如黄山的玉屏楼(旧称文殊院),位于黄山风景区天都、莲花两峰间,被誉为黄山绝胜处,俗语曰“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黄山玉屏楼的一联“万山拜其下,孤云卧此中”,上联的“拜”字突出黄山之高、山外有山的意境,下联则用一个“卧”字突出黄山高耸直冲云霄的气势。描写玉屏楼的另一联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伯仲,“高阁逼云霄,举头红日尽;远山收入画,回首白云低”,整副楹联突出黄山的高,而文殊院的地势更是高中之高。此外,玉屏楼前有文姝台,左青狮,右白象,后依玉屏峰,因此清代高枚曾以佛教用语题玉屏楼“莲飞九品归黄海,狮吼一声下玉屏”。
在示范区,类似的风景楹联不胜枚举,在旅游线路设计上如果考虑用楹联将景点串联起来,依联寻景,依联赏景,依联评景,一方面再现示范区的山水人文景致,提高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语言资源的开发实现景区景点的二次开发,加快从物质开发向文化开发的步伐。另一方面楹联赏析增添了旅游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强化了旅游的文化积淀,有助于“旅游+”旅游模式的探索。
3.2提升徽州楹联的艺术观赏价值
徽州楹联的艺术欣赏价值主要体现为楹联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完美融合。示范区目前保存完整的楹联书法作品,或笔力遒劲,或工整瘦硬,或粗犷豪放,或柔美婉约,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常见的有篆、隶、楷、行、草五体书法,以楷、行最为常见,故楹联常常被人们称为通俗语言和高雅艺术的和谐统一,民间艺术和人生哲理的完美结合。示范区文化旅游规划中,开辟“徽州楹联+书法赏析”专线,以楹联为媒,书法赏析为主线,在楹联赏析的过程中传播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既增添了旅游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又进一步扩大了书法这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
此外,徽州楹联多依附于以往的徽派建筑,祠堂、民居、亭台等常以楹联为装饰,形成“无匾不成堂,无联不成居”的装饰建筑风格。楹联或以竹木为面,精雕细琢,或以陶瓷为媒,镏金绘彩,与层楼叠院、粉墙黛瓦、高脊飞檐、亭台楼榭相映成趣。古徽州建筑的格窗图案多用暗喻和谐音,如用花瓶和如意表示“平安如意”,花瓶里插月季暗指“四季平安”,用蝙蝠和鹿指代“福禄”。以楹联为媒,徽州建筑观赏为主线,开辟“徽州楹联+徽派建筑观赏”旅游线路,通过名居、祠堂等典型徽派建筑介绍古徽州人民的生活方式、经商之道、处世之道,或是定期开展楹联艺术节,以联会友,吸引中外游客。
3.3发挥徽州楹联的历史文化价值
自古以来,徽州人每逢佳节喜庆之时以写楹联、读楹联、送楹联为喜事,形成了“以联为雅,缺联为俗”的风俗,徽州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是徽州历史文化变迁的活化石,它再现了徽州人的处世哲学、崇儒尚文,徽商的开拓进取、诚信天下和儒家思想的忠孝节廉、轻利重德等。
以瑞玉庭的西递第一联为例,“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字面意思为辛勤生活便能收获快乐,甘愿吃亏往往能得到更大的收获。这是一副著名的错字联,上联的“快”字少一竖,“辛”字多一横,下联“多”字少一点,“亏”(虧)字多一点,暗喻为多一份辛苦付出,就能收获一份体现自我价值的快乐,多吃一点小亏,便可赚大便宜,而且吃亏要吃在“点”子上。徽州楹联里传达的读书重教、尊老爱幼、勤俭廉洁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徽州楹联为主线,开辟“徽州楹联+徽州文化赏析”旅游线路,传播诚实守信,爱国敬业,创新进取的徽州精神,增强旅游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发挥徽州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历史参考。目前,在黄山风景区云谷索道、玉屏索道和太平索道的入口和候车人行长廊,游客随处可以欣赏到古徽州的楹联作品,徽州楹联化身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传递着中国优秀的文化价值观,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影响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4.结语
徽州楹联作为重要的语言资源和独有的人文景观,提高了示范区物质景观的观赏性,强化了示范区的地域特色,扩大了示范区的影响力;同时,徽州楹联的传承创新將增强旅游的趣味性和文化性,增强旅游过程的文化感受和学习体验,加速示范区旅游的文化升级转型,进一步提升示范区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xxgk.ah.gov.cn/UserData/DocHtml/731/2014/9/23/185937274042.html,2014.9.2.
[2]盛学峰,章尚正.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背景下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黄山市为例[J].特区经济,2012(8):153-155.
[3]程晓丽,胡文海.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J].地理研究,2012,31(1):169-177.
[4]姚国荣,陆林,王海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J].经济地理,2015,35(9):203-207.
[5]韩卢敏,陆林.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转型升级效应及策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6,39(5):474-478.
[6]陈章太.论语言资源[J].语言文字应用,2008(1):9-14.
[7]戴文涛,沈昕.徽州楹联文学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的体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7,26(3):101-105.
[8]汤洪丽,陈文苑.徽州楹联的家族教化意义[J].学术界,2016(3):204-211.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科项目《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语言景观研究》(AHSKQ2016D114);安徽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02303301-123330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