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与猴子”:《卡斯帕》中的语言批判

2018-06-29 09:28王琳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异化身份

内容摘要:语言实验与批判是汉德克创作初期的核心主题,作为初期的成功剧作之一,《卡斯帕》表现了个体如何在社会化的语言秩序下丧失身份,成为没有个性的“机器人”的悲剧。本文通过对卡斯帕遭受“说话刑讯”过程的分析,展现作为社会统治秩序的模式化语言对人的操控和摧残。

关键词:语言批判 身份 异化

《卡斯帕》(1968)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彼得·汉德克创作初期的成功剧作之一。彼得·汉德克1942年出生在奥地利克恩滕州,被认为是奥地利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成名以来,汉德克创造了德语文坛的许多奇迹,也因此获过“霍普特曼奖”(1967)、“毕希纳奖”(1973)、“海涅奖”(2007)、“托马斯.曼奖”(2008)、“卡夫卡奖”(2009)等诸多文学大奖。在赢得举世瞩目的声望的同时,汉德克也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战后德语文学中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语言实验和批判是汉德克创作初期的核心主题,1966年初出茅庐的汉德克在四七社文学年会上以激烈的言辞批判了当时文坛上盛行的墨守陈规的现实主义式描写,引起极大轰动,此后不久便发表语言实验戏剧《骂观众》,并凭借该剧成为德语文坛一颗闪亮的新星。《骂观众》以打破传统的“反戏剧”形式向束缚读者或观众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千篇一律的语言模式提出了怀疑和质问。而《卡斯帕》则是对语言实验和批判主题的深化。卡斯帕的原型是十九世纪出现在德国纽伦堡的一个身世扑朔迷离的孤儿,被发现时大约16岁,只能讲简单的语言,这个年轻人仅模糊地记得自己一直被关在一个昏暗的屋子里,他接着被一些上流人士收养并接受教育,然而收效甚微,后因不明伤害死亡。对于卡斯帕的身世人们有各种猜测,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在争夺皇权的斗争中被迫害并藏匿起来的巴登皇室的继承人,然而却无法得到证实,卡斯帕的身份最终成了一个谜团,这个谜团也为后人对卡斯帕形象的塑造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卡斯帕的身份问题被汉德克放置到了语言批判的框架下,在这里语言不再是日常的交际手段,而是操控、摧残和异化人的社会统治体系,是引发主体与世界不可调和矛盾的罪魁祸首。剧中的卡斯帕开始只会说一句话,随着剧情发展,他在几位看不见的说话人的带领与鼓动下逐渐掌握了语言,逐渐能够说出许多完整的句子。紧接着在经过一系列的审问、教化、催眠、甚至威胁拷打之后,卡斯帕尔最终成了“正常人”。正如剧本开头所提到的,“《卡斯帕》表现的不是主人公现在发生什么,或者过去发生什么,而是一个人可能会发生什么。它要展示的是,一个人如何通过说话而学会说话。它也可被称之为‘说话刑讯”(83)。

“我也想成为那样一个别人曾经是那样的人”

《卡斯帕》共分65幕,剧中汉德克有意将卡斯帕从他的历史传奇背景中剥离出来,他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历史的纯粹的舞台人物,从幕布后现身的那一刻就如同他诞生。卡斯帕的出场方式颇为引人注目,他不是像通常的演员那样等待幕布拉开后才出现,而是“自己慌慌张张、没头没脑地寻找着幕布的接缝,终于找到接缝后,先是出一只手,接着非常缓慢地露出身子”(89)。如同一个懵懂的婴儿艰难地脱离母腹降临充满未知的人世,卡斯帕仿佛突然坠入到舞台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他面色苍白,带着惊讶与迷茫的表情一动不动地站在舞台上。他对周围的一切无所适从,他试图动起来,可是他走路的样子非常呆板、不自然,恰如一个刚要学走路的孩子,而这种走路方式让他多次处在失去平衡,险些跌倒的状态,最后他也终于跌倒在舞台上。也恰如一个刚学说话的孩子,他开口后能说的唯一的一个句子就是“我也想成为那样一个别人曾经是那样的人。”(93)这个句子对于卡斯帕至关重要,他试图用这个句子来表达对这个刚刚见面的世界的感知,同时这个句子暗含了一种隐约的时间连续性——对未来的憧憬(我想变成那样的人),以及对过去的回忆(别人曾经是那样的人),这个句子帮助卡斯帕建立了最初的身份定位(Pütz 20)。可是他最终无法以此来控制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一切陷入了混乱之中——“他发现了沙发构件之间的缝隙。他将手插入一道缝隙。他无法再将手拔出来。他把另一只手伸进去帮忙。他无法再把两手从缝隙中拔出来。他在沙发上撕来撕去。他猛地拔出了双手,同时也把沙发的一块从原先的位置扯到了地上……(96)”。

接下来提词人的声音响起,他们试图“通过说话让卡斯帕学习说话”(95)。提词人大概有三个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他们的语言中没有任何语气,他们只是通过一种良好的室内音响设备说着一种不是自己的语言,如同在进行说话的表演。然而卡斯帕没有完全顺从提词人的语言灌输,他仍旧死死地抓着自己手中那唯一的一个句子。提词人使出了各种手段,他们先是如同哄孩子一般夸赞那个句子的种种好处:“你有一个句子,你可以用它使任何无序变为有序:……你可以用它将任何无序解释为有序:可以使自己变得有序:可以摆脱任何无序。”(100)提词人口中的秩序仿佛是这个世界的根本,而语言则是表达这种秩序的工具。接着提词人的语气变得咄咄逼人,描述不学习其他句子会引发的痛苦,正如汉德克所说的,这如同一场“说话刑讯”,整个过程中卡斯帕试图用他的句子作为武器反抗,最终却在提词人猛烈地语言攻势下败下阵来,他的句子在这个过程中也变得支离破碎,他说出的最后一个完整的词是“谋杀”(109)。之后提词人向卡斯帕发出了一连串命令式的规劝:“整理。竖放。平放。放置。”卡斯帕竭尽全力想要发出唯一一个音来,甚至手脚并用,然而最终于事无补。那个句子被从他的脑海中赶走了。卡斯帕脑中瞬间的寂静实际上是仅有的一丝认同被摧毁后的空虚。他开始沉默。提词人此时乘胜追击,他们开始向主人公灌输他们的语言:事物的名称,习惯用语,常用的句子结构、时态等等。卡斯帕被迫开始说话,他说出的第一个词是“衰落”(114),他说出的第一个规范的句子是“当时,当我还在别处的时候,我头脑里从未有过这么多的痛苦,自从我来这里以后,人们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折磨过我。”(118)残酷的语言刑讯过后,卡斯帕被逐渐带进了语言构筑的秩序之中,他被教会了那些句子模式,他终于成了一个中规中矩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自从他学会了说话,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了。他的世界也不再是一片混乱,他学会了系鞋带、系腰带、扣纽扣,走路再也不会磕磕绊绊,舞台上的一切也被他整理得井井有条,然而他的认同公式里也不再有曾经和将来的“我”,而是缩减成了:“我是现在的我。”如果说之前的那句話还存在一点过去和将来的关联的话,那么在现在这个公式中这种关联彻底丧失,变成了一个无意义的同义反复。这无疑是对作为社会秩序的语言的莫大讽刺。在适应秩序的同时卡斯帕的个性也几乎被抹杀殆尽,“我就是现在的我”的认同公式让帕斯卡暂时沉浸在提词人的语言为他构建的假象中。不久后,这个假象构筑的自我就变得支离破碎,台上的帕斯卡分裂成了一群一模一样的帕斯卡。正如提词人所说的,他已经被砸开了(164)。

然而在那句“我是现在的我”的自我认同公式后,卡斯帕又不经意地说了一句:“为什么这儿有这么黑的虫子在嗡嗡地飞来飞去呢?(161)逐渐进入秩序,变成常人的卡帕斯的眼前为什么会出现了一群“黑色的虫子”呢?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黑色的虫子绝非出于提词人灌输的语言。它们其实是一些意识碎片,是卡斯帕接受语言刑讯之前懵懂混沌的意识状态的残留物,这些黑虫子般的残留物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主人公内心对这个刚刚被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新的语言规范的反感和抗拒,它们虽然不再能作为抵抗刑讯的武器,但也暗示了卡斯帕经历语言刑讯被迫适应后残留在心底的某种秘密的渴望。

“山羊与猴子”

在第62幕开头,卡斯帕甚至连声音都变得与提词人越来越相似,他彻底迷失,变成了一个受到语言控制的机器人。他站在麦克风前,讲述了自己從懵懂到进入语言秩序的过程。伴随着其他卡斯帕在一旁制造的愈来愈嘈杂的噪音,他慷慨激昂地叙述了被灌输的所有的规则和秩序。然而64幕开头,一片寂静后,卡斯帕的开场似乎又推翻了之前所叙述的一切:“我刚才到底说了些什么呢?要是我知道我刚才所说的是什么话,那该多好啊!(215)接着就和其他卡斯帕一起制造咯咯的笑声,这笑声无疑是对模式化的语言构筑的秩序的嘲讽。“每一个句子都是给猫的。”“我曾经为自己迈出的第一步感到自豪,但是为第二步却感到羞愧。”(218)他似乎清晰地感觉到了禁锢在自己身上的语言镣铐,他开始努力挣脱。剧尾处,他不断地重复着“山羊与猴子”[2]这个短语,这个表达反应出卡斯帕对于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语言镣铐的厌恶与排斥,同时这个短语也是主人公意识混乱的表征,在此过程中,他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混沌状态,这个短语和卡帕斯的第一个句子一样,是一种诗意化的语言,与提词人的模式化的语言截然不同,它可以看作是对原初懵懂状态的回忆,只是过于零碎微弱,根本无法拯救陷入语言危机中的主人公。尽管如此,它仍然象征了主体挣脱模式化语言牢笼的反抗,并从中透出一种新的可能与希望。

注 释

[1]文中剧作引文均出付天海翻译的《卡斯帕》,收录在韩瑞祥主编的彼得·汉德克作品集《骂观众》中,页码在括号中标注。

[2]“山羊与猴子”这个典故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在西方文化中山羊和猴子这两种动物带有风骚、淫荡的负面象征意义,奥赛罗在听信伊阿古的谣言后,咒骂妻子苔丝狄蒙娜和她的假象情敌凯西奥是“山羊和猴子”。

参考文献

1.彼得·汉德克:《骂观众》[M].韩瑞祥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Peter Pütz: Peter Handke[M].Suhrkamp Taschenbuch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82

(作者简介:王琳琳,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异化身份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关于“take”的其中身份
跟踪导练(三)(5)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武术异化研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