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领初中生亲近古诗文

2018-06-29 09:28秦仲菊杨小静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秦仲菊 杨小静

内容摘要:传统文化如何薪火相传?考试是个重要的举措。中招考试中,古诗文教学的重要地位不可小觑,但初中古诗文的教学现状存在很多问题: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课外阅读缺失、眼界狭窄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多角度、多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在诵读、比较、练习、积累等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自主解读古诗文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亲近古诗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解读 教授方法

在中華文化的历史长廊中,古诗文如秀丽而险峻的山峰,澎湃着多少游人攀登的激情。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教学无疑是初中语文学科的重头戏。但由于时代差异、文化障碍、学习任务繁重等因素,长久以来,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由于考试以课内文段为主,大多数课堂仍以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被动灌输为主,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学生缺乏兴趣。其次,学生基本不阅读课外古诗文,眼界狭窄,自主阅读并读懂古诗文的几率很小。“不爱”与“不懂”造就的隔阂,使古诗文的美在学生心中几乎荡然无存。

要想真正让学生亲近古诗文,并体会其中的内涵和韵味,古诗文教学除了记诵积累传承文化,必须把培养学生自主解读古诗的能力放在首要地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自主解读能力呢?

一.多媒体开路,用音画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时代距离久远,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简单,表象储备贫乏,对古诗文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如何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古诗文的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是最有效的手段。多媒体教学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可以用精炼的文字表述,也可以展现丰富的视频画面,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

措施一:整体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观看《唐之韵》、《中国诗词大会》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这些节目中,有专家教授们妙趣横生的讲解、全面系统的评说,渊博知识的润泽,语文老师都被深深的吸引和折服,更何况学生?以看促学,培养学生与古诗文的感情,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措施二:课件的充分利用。

网络上关于作家作品的素材琳琅满目,如“秒懂百科”,言简意赅,节奏快耗时少,非常适合在课堂播放。笔者讲《桃花源记》时,先播放“秒懂百科”,它迅速地带领学生走近并理解时代背景。讲授李煜的《相见欢》,用媒体展示李煜从君王到阶下囚的经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学完诗歌,又让学生积累有关写愁的名句,可以出示李煜的另一首词《虞美人》,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又对李煜的词风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除了这些视觉的呈现外,还利用音画的效果来丰富课堂,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爱莲说》,先利用课件呈现夏日荷花盛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让学生在视觉的享受中直观的感受莲的风韵,进而通过文字体会莲的君子品格。讲授《马说》一课,课件上出示历史上的名马图片:的卢马、乌骓马、汗血马、徐悲鸿的《八骏图》。让学生先感受骏马驰骋千里的神韵,再理解作者“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运用多媒体学习古诗文,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入情入境地品味,古诗文的内涵也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了。

二.多角度诵读,用琅琅书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课堂上,学生书声琅琅、凝神专注是最美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中对初中阶段古诗文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诵读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的诵读教学奉行多角度网格化的朗读法则。

《诫子书》是一篇充满智慧的家书,但也较难理解。为此,笔者设计了两种基本形式的读:学生读和教师读。学生读的三部曲依次为:扫除字音障碍的“读通”、解决字词翻译的“读懂”、体会作者感情的“读透”。学习的同时穿插播放音频听读、教师范读。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思考;最后,小组竞赛表演读,集体配音读,学生们最终读出了诸葛亮的深沉父爱和人生哲理。

对于画面感较强的作品,笔者教给学生“浮想联翩”的读法。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为例:先放录音,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脑海中想象春的画面;接着播放一段春意盎然的视频: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用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再让学生随音频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不仅可以当堂背诵诗歌而且很好的理解了诗歌内容,得到了情感上的升华。

三.多层次归纳,用对比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解读能力

古诗文教学中最大的障碍,是古今不通。“古今异义词”和“运用典故”两种文言现象就是代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规律性的问题,教学生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力求加深印象形成语感。

文言文中,“行”是走;“走”是跑;“股”非屁股乃大腿;“面”也非面粉是脸的雅称,“涕泗流”中的“涕”、“泗”可以分别想象一下各自的意义并记住出现的位置。一次归纳,生动讲解,再加上多次训练,学生记起来就轻松多了。

学习诗词时,对一些具有固定含义的意象,指导学生找到并积累同类诗句,在反复背诵中加深了理解。如:折柳送别有依依不舍之意;大雁南飞有雁足传书的传说引发思乡之情;柳絮飘零有身世无依之感;杜鹃啼鸣有凄苦悲凉之意等。

笔者习惯每学完一课,都对这一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尤其对一些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要求学生在练习中牢记。这些知识随堂积累及时归纳,才会让学生形成语感并内化为能力。

四.多手段培养,用练习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诗文的教学向来以教师讲解学生记诵为主,但这种教学方法往往累坏老师、烦透学生,如何让学生自己叩开古诗文的大门呢?

首先,笔者把翻译的方法教给学生。翻译的要求——“信、达、雅”;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还用顺口溜的形式进行了总结: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其次,以老师的示范做引领,教给学生学习的规律——字、词、句、篇、联层层深入。每学习一课文言文,先让学生掌握字词含义;翻译课文之前,笔者从文中挑选例句,师生共同翻译,学生就明白了结合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的方法。对一些特殊句型,如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并做好笔记。然后,再从课内拓展联系到课外知识。每一篇古文的学习都照此法,学生最终掌握了自主学习古诗文的能力。

第三,以活动为训练的抓手,让学生提升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了以下几种活动:

1.先分担后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分任务,一组翻译一段,分工合作,再交流展示,并可以用挑战赛等方式互相质疑解答。

2.运用绘画、想象画面等手段激发学生翻译课文的兴趣。

讲《桃花源记》时,为了解学生对课文翻译的掌握情况,笔者让学生用一幅画,把桃源人生活场景、生存状态用图画描绘出来。根据画的内容,判断出学生对课文的“屋舍俨然”、“阡陌交通”两句翻译没有掌握,就再次进行了强调,突破了难点,学生也学得兴致勃勃。

3.诗歌学习,形成系统是关键。可采用同一作家的序列讲座法和同类作品一线串珠法。

杜甫的诗作很多,收录在初中教材中的有《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等。笔者先对学生讲述了杜甫人生的三大阶段,然后让学生自行查找每首诗的写作时间和背景资料。这样,学生无形中把杜甫的心路历程走了一遍,诗人的形象和作品的内涵就呼之欲出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在同一主题上,不同的作者往往见解不同。以主题为线,把同类题材作品穿成珠链,让学生们找到它们的异同点,每颗珠子自然就大放异彩了。

五.多方面结合,用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古诗文的百花园五彩纷呈,要想使学生真正领略到其中的美,就得想方设法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美文,从而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课内外结合,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是不错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给学生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在讲苏轼的作品时,笔者让学生提前搜集关于苏轼的史料趣闻,又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摘取了部分内容给学生讲解,让他们先了解苏轼其人,再了解他的作品,这样,无论是《记承天寺夜游》还是《水调歌头》,作者的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并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更有甚者,从此爱上苏轼这个人,也是极有可能的。

要学作品先看作家,学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时也是如此。课前用多媒体出示一段节选自宋史的欧阳修少时苦学的故事,让学生自读,既让学生对欧阳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古诗词也运用此法。学过《观沧海》,再带学生欣赏一下《龟虽寿》,这是同一作家同类作品的集合;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让学生也读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又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碰撞。学生的阅读量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会潜滋暗长。

笛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情,提升学生自主解读的能力,无疑值得各位老师使出浑身解数,用各种方法去引领,去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叩开文学的大门,攀登到古诗文这秀奇的顶峰,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初中古诗文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语文教学研究》,2010年5月.

2.潘玲斐.《古诗文教学中多媒体作用的再认识》.《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

3.唐天军.《浅谈学生自主解读文言文字词能力的培养》.《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15期.

4.《語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5.《浅议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激趣法》.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沟通课内外优化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CJYC15011314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镇平县涅阳第一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