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亮 马东梅 秦晓龙
摘 要:通过分析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中专业分流宣传力度不强、专业分流背景下课程设置存在局限性以及专业分流中学风影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遵循以人为本做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目标的原则,在加大专业分流的宣传力度和推广、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设置健全的专业考评指标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分流;问题;对策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需求情况日益增长,目前高校中过细、过窄的专业设置以及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跟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来促进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协调稳步的发展,这成为目前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大类招生培养”界定为在高校招生录取时,不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而是按学科大类招生录取,低年级时学生在学科的范围内共同实施基础课程的学习,高年级时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学科范围内选择专业分流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大类招生后分专业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中的一个新尝试,能有效克服之前传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因此被称之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次“自救式改革创新”。
一、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的原则
(一) 以人为本做基础
大类招生下,学生可以在基础教育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在这种前提下学生的个性需求可以得到保障,为学生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自身发展学习模式,使得学生毕业后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大类招生模式下进行专业分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有效的保证和满足了学生的专业需求。
(二)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以及适应经济体制变革的专业设置,方能走的更远、更稳。社会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的趋势,大量需求知识面宽广和综合能力强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生经过大类招生,可以进行基础性教育,有效的解决了知识面过窄和综合素质的低的问题。在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专业分流为学生提供了同等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在专业分流的竞争中将学会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准确的定位到自己的坐标。
(三) 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目标
我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广泛,势必要求我们用长远的战略眼光,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对我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加强人文精神建设,培育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培育,从而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二、 大类招生、专业分流面临的困境
(一) 专业分流宣传力度不强
学生进入高校之前,很多人都对高校专业分流知之不多,导致“什么是高校专业分流”成为高考志愿填报的常见问题。从而显示出家长以及学生对于专业分流存在迷惑感,对于选择学校以及日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性,学生不了解什么是专业分流、专业分流的设置以及相关操作程序,没有明确的了解以及日后的发展方向,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专业分流背景下课程设置存在局限性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下的专业分流重点在于课程设置,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基本理念,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单单是把各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叠加,而是要找到各学科之间的结合点和契合点,保证整体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如果专业分流的课程设计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分流效果的呈现。
(三) 专业分流中学风影响
在专业分流的大浪中,必然后存在关于专业“供不应求”以及“供过于求”的现象,成绩好的同学将集中在所谓的“热门专业”,而综合排名靠后的学生则被分流到所谓的“冷门专业”,相对学习的动力不足,以及竞争意识淡薄,会让整体的学习氛围面临前所未有的窘迫,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以及班级的管理,将严重影响学生建设,学生的发展也将收到致命的一击。
三、 大类招生专業分流的对策
(一) 加大专业分流的宣传力度和推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亦是如此,必须让家长和学生知道何为专业分流以及专业分流的流程,在学校招生宣传时,让学生和家长对专业分流有正确的认识。在开展专业分流的高校,在学校教务处以及学生个人登录系统中,添加专业分流的详细介绍、各专业的情况、专业分流的原则、专业分流时间、专业分流流程等,充分做到以学生有绝对的选择自主权,保证学生日后学业的顺利完成。
(二)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在专业分流的特性下调整课程设置,根据行业专家、业内人士以及学生反映的情况,对分流专业下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及各课程与专业之间的衔接,让各专业知识相容相生。学校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组织课程研讨会,对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满足在大类招生下,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需求,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 设置健全的专业考评指标体系
专业分流的前提是建立科学健全的考评指标体系,保证专业分流的公正、公平的前提下,高校要抓好“校风、教风、学分”建设,可以从报考志愿、理论课程成绩、实践教学成绩、第二课堂、文体艺表现、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等几个方面,设置不同比例和权重,综合考评,建立长效、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潘妤妤.我国高校大类招生方式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 陟尚.大学生专业选择权及其实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作者简介:王国亮,重庆市,重庆交通大学;马东梅,重庆市,重庆工程学院;秦晓龙,重庆市,重庆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