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成功在“尝试”

2018-06-29 08:00卢敬荣
考试周刊 2018年54期
关键词:教学形式教学目标尝试

摘 要:“自古成功在尝试”,小学语文教学成功也在于“尝试”。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做好加减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一节一重点,有效落实教学目标;与文本对话,补充丰富教学形式。重点围绕第三个分论点分别例谈了教课文必先“读出自己的感受”;重构文本,变序教学;跳出教材安排,变略读为精读。

关键词:成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

任教以来,一直和语文打交道,教生字,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遵循着这些,不停在语文的领地忙碌。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在成堆的试卷中揣摩题意,出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学生的成绩提高了,教师的精力也耗尽了。喘着粗气,回望走过的路,除了枯燥、呆板、繁重,似乎不曾留下什么。究竟什么是语文,语文课该怎么上?笔者开始思索,并大量阅读。在阅读中,似乎明白了点什么,于是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一、 做好加减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单元导读,依据课文在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及凭借语文综合性学习,选择教学内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中提到的观点。这个观点对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应该从繁琐的讲析中走出来,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减。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适当减少课文内容的分析与情感感受的内容,增加形式表达的内容,适当减少理解性内容,增加积累、运用的内容。

例如《北京的春节》,它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单元的导读提出如下任务:(1)了解和体会课文表现出来的民风民俗特点;(2)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饮食起居等。教学时,教师抛开了逐段讲解的方法,一方面按时间顺序,选择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内容进行教学,采用表格的形式列举比较。通过分析对比,确定了三个高潮(春节、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在这之上,增加了“引导学生积累描写节日的古诗句,并学以致用”。通过适当的增减,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单元导读的要求,课堂教学也更有的放矢。

二、 一节一重点,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给一篇课文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教学课时往往是两、三节课。这么多的目标,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落实,真的有难度。特别是上公开课,为了让课的内容更丰富,课堂气氛更活跃,多个目标齐进的现象经常出现。其实,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学生在校的时间可达八个月,八个月的时间,他们可以上九百多节课,一节课落实一个教学目标,一年下来,学生能学多少?

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进行了创新教学尝试。上第二课时时,只确定一个目标:细读课文中有关父亲的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师的教学思路特别清晰,不管是指导学生找句子,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还是创设情境写人物对话,始终都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山一般伟大的父爱。学生也明白他们的任务,教学目标很好地得到了落实。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做,你的学生应付不了考试,因为考试的知识点是面面俱到的。”但语文教师应该把目光放远一些,考试是一种手段,它不是目的。

三、 與文本对话,补充丰富教学形式

传统的语文课,一般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1)导入新课;(2)学习生字,讲读课文内容;(3)总结;(4)布置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篇课文都这么教,长此以往,学生累了,教师也累了。根据不同的文本,进行多样的设计,使教学课堂丰富多彩,这是学生期待的,也是教师的不懈追求。那要怎样做,才能有效设计呢?

(一) 教课文必先“读出自己的感受”:于永正老师说:“我每次备课就是读啊,读啊,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语文教师只有像于老师一样将自己融入文本,读出语言文字的情感意蕴,读出作者的良苦用心,然后用深刻的感受去唤起学生的感觉,并用读文章的思路、方法和心得去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这样,言语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内化、吸纳。

(二) 重构文本,变序教学: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叙述顺序,为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文本,我们可以重新组织文本结构,改变文本叙述顺序。例如《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它是属于总分的结构方式,文章开头是总起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接着用两个段落分别从水和山详细介绍。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掌握课文内容,教师先抛开总起句,利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了解桂林的水和山,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结合相关的句子,他们很快掌握了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由于有了铺垫,理解总起句就水到渠成。

(三) 跳出教材安排,变略读为精读:“精读课文更宜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略读课文则是阅读和写作的一种迁移。如果说精读是主体,略读就是补充,精读是准备,略读就是应用。”这是叶圣陶先生在《精读、略读与参读的相互配合》中提到的。从叶老的话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教学是有别的。针对一些经典语段,变略读为精读,效果会如何?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抓住“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这段进行设计:(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语段;(2)出示问题:作者说在祖父的园子里要怎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这是真的吗?大家能举例说说园子里有哪些东西是自由的吗?(3)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体会它们的自由;(4)引导学生小组探究为什么祖父的园子里,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从而让学生感受祖父对我深深的爱。这样的设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体会更深。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略读课文都应该变精读课文来教,但对于一些经典的语段作创造性的尝试,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自古成功在尝试”,小学语文教学成功也在于“尝试”,对于一线的农村语文教师来说,虽谈不上收获多多,但在波澜不惊的教学生活中,可以为自己的语文课堂注入新的血液。语文课该怎么上,究竟哪条路适合自己,语文教师还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姚政洪.轻松学语文的教学尝试[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1).

[2]李庆虎.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作用的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

[3]张卉.谈语文教学中的成功教育[J].阅读与鉴赏:教研,2010(8).

[4]李洪义.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尝试[J].基础教育参考,2008(11).

作者简介:

卢敬荣,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平和县小坪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形式教学目标尝试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