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嘉定外国语学校 索丽萍
在国家教委制订的《教学大纲(试用)》中第一次使用了“数学核心素养” 一词,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就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或者数学的某个分支时所应达成的综合性能力。《课程标准(2011 版)》将上述综合能力进一步明确为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10 项能力。笔者研读课标,并受周围前辈们的影响,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特别注重数学教学情境的应用。将生活情境融入课堂,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两者有机结合,关注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们的“应用意识”。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现实世界中问题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和思维反应。它的本质要求是如何积极、主动地“用”数学。
美国心理学家、学者,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荣誉教授奥苏伯尔说:“在呈现具体内容之前,要先呈现一些密切相关、包括范围广但又容易使人理解和记忆的引导性材料。”在我们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生活情境正是奥苏伯尔提出的“材料”中,最直观有趣的一种。在平时授课过程中,笔者也总是倾向于用这种素材进行新课引入。
在起初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虽重视生活情境的作用,但是课堂中设置的情境与情境之间总是不连贯,两者之间没有过渡或者过渡比较生硬。师父告诉我:
“一个教学情景,我们要么不用,要么就用地彻底。”领会了这句话的含义,笔者就致力于如何将情境串联起来,变成一条线,贯穿整节课堂,将数学课打造成一节生动的“故事课”,激发学习兴趣。以《双十一中的折扣问题》为例:
(1)案例一:
问题一:
小阳打听到,甲商店将以每套 200 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套装文具,加价 60%后作为定价出售.
(1)每套按八折出售,每套多少元?
(2)每套文具的盈利率是多少? 变式一
以上问题,是笔者紧紧围绕“双十一买文具”这个大情景,构思出若干个小情景, 从而精心设置的题目。在课堂最后,笔者以嘉定区教研员孙琪斌老师所命的一道折扣题目为结尾:
探究题:
小嘉对丙商店的促销方案很感兴趣:满 99 元减 20元,满 199 元减 100 元。
按照这个促销方案,甲同学消费 100 元,那么他实际享受到的优惠相当于打了几折?若消费 200 元,那么他实际享受到的优惠相当于打了几折?
甲同学想购买一件标价 90 元的商品,乙同学想购买一件标价为 110 元的商品。若他们单独购买,两个人总共需要付款多少元?若两个人合作并委托一人购买,两个人总共节省多少元?如何分配因合作购买而带来的实惠,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分配方案,简述理由。
最后的一个问题多样化的答题标准更是整节课的亮点,走出单一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脑洞打开,不再束手束脚地一味追求“唯一的真相”,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同学们热烈讨论,并大胆地各抒己见,不同的分配方案体现了学生们不同的价值观。
有上述题目设计可知,整节课中的题目设计,围绕着商场打折形式的变化,情景和题目也跟着变化,而情景的变化连成一条主线,为学生构造了一次商场购物的完整体验,仿佛置身于商店而非教室,仿佛在购物而非做题。
在平时的习题课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单从公式出发解释,基础薄弱的同学通常会觉得枯燥,不愿意去理解。面对这种问题,笔者用讲故事的方法,将生活情境与题目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
1.作业的个性化设计
如果只是单纯将生活情境注入课堂,而在学生学习几年数学之后,遇到生活中的问题需要数学问题解答的时候,变的手足无措,这一定是数学教育上的失败,如此教学与数学的核心价值的要求相悖。在 2016 年寒假作业的布置过程当中,一方面想让孩子们放松一下,一方面又想要温故下本学期所学知识, 所以寒假作业布置如下:
(1)将自己的零花钱存入一个银行,并根据利率、期数、是否需要交纳利息税计算出自己的税后本息和;
(2)将自己住的房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画一幅平面图,并标记实际数据, 计算居住面积。
这样的寒假,是对孩子们期末成绩优异地褒奖,也是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的一种有力的举措。在此展示一副学生按比例尺手绘家庭住房平面图的作品:
教师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明确数学核心素养,让这六个字不仅仅停留在评课中,文章中,而是渗透在每一节数学课中。常常在思考,我们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为了什么?难道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一次次的高分?对数学学科来说,若学生在学习了多年数学知识后,在生活中遇到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解答时,变的不知所措或者忽然觉得数学无用?那我们的“高分”又有何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能力”,是关注数学核心素养重要路径。如何把数学知识学“活”,赋予它生活实际的灵魂,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信手拈来,而不仅仅局限于枯燥的题海之中,这是数学老师应该也必须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总而言之,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一名数学老师的必修课,是一份任重而道远的使命。肩负着这个使命,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改变“高分”这一单一评价模式的观念,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发挥数学学科的价值,不负社会对老师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