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一 陆小民
摘 要:LED显示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为提高其质量,需要重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基于此,文章对其进行具体阐述,重点分析LED显示屏技术要点,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有效助力。
关键词:LED显示屏;技术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TN8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8)18-0135-02
Abstract: LED display screen is widely used various fields. In order to improve its quality,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technology of LED display screen in detail, and hopes to provide effective help for relevant work.
Keywords: LED display; technical points; analysis
引言
在對LED显示屏技术要点进行分析过程,本文首先介绍了LED显示屏定义与性能特点,其次对其技术进行简明分析,作为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深入实际,掌握有效的技术措施,以助力LED显示屏质量不断提高。
1 LED显示屏简介
LED显示屏是经LED点阵组成的电子显示屏,通过亮灭红绿灯珠更换屏幕显示内容形式如文字、动画、图片、视频的及时转化,通过模块化结构进行组件显示控制。主要分为显示模块、控制系统及电源系统。显示模块是LED灯点阵构成屏幕发光;控制系统则是调控区域内的亮灭情况实现对屏幕显示的内容进行转换;电源系统则是对输入电压电流进行转化使其满足显示屏幕的需要。LED屏幕可实现对多种信息呈现模式的不同形式间的转化,并在室内、室外均可使用,有其他显示屏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凭借光亮强度高、工作耗功较小、电压需求低、设备小巧便捷、使用年限长、耐冲击稳定、抗外界干扰强的特点,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纵观其广阔发展前景,其还需在追求更亮、耐受性更强、发光密更高、更均匀可靠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
2 LED显示屏的性能特点
(1)高强度发光,阳光折射下,可将屏幕表面内容高清呈现在可视范围内。(2)灰度控制级别高。可利用1024~4096级灰度控制清晰逼真的显示出16.7M以上的颜色,保证画面超强立体感。(3)驱动功率大,扫描方式以静态锁存为主,保障高强度亮光。(4)为保证播放效果的最佳性,在不同的背景环境下可通自动调节功能合理控制光亮。(5)电路集成主要借助大规模进口装置,提升运行的可靠性,有利于进行维修调试工作。(6)利用现代化数字处理技术处理视频,对扫描主要选择技术分布的方式,设计呈现模块化、采用静态恒流驱动,自动化调节光亮,进而实现画面的高保真性、无重影幌动,提升影像画面的清晰程度。(7)信息显示种类丰富如图标、视频、文字、动画、图片等,并且现实形式多样,如联网、远程现实等,常见色彩与工艺的结合。
3 LED显示屏的技术优势
(1)配有全彩显示屏,引进更为优质的LED进口管芯,使得屏幕成像高清、色彩均匀、耗功较小,屏体轻便、屏层较薄、广域视角,因此其出现故障几率小、便于维修养护。(2)主要采用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多媒体显示卡PCTV
卡,现实性能更加卓越、采集方式更加先进、可精准捕获视频,并有与显示卡相匹配的Studio编辑软件。(3)DVI接口技术较为先进。不需借助A/D和D/A进行转换,保证了画面图像的完整性,减少细节的可能,在显示屏幕上完全再现计算机图像。DVI可支持所有显示模式,保证数据显示的平稳可靠性同时兼具多种集成功能。(4)利用室内全彩系统缓解系统显示传输大量复杂数据存在的隐患,充分进行全真彩色还原。利用芯片完成数据分配显示任务,对接收数据进行脉冲输出转换,由8位(8bit)显示数据向12位的PWM转换,提升为4096(12bit)级灰度控制,实现屏幕显示非线性256级视觉灰度,充分营造全真色彩视觉享受。(5)驱动模式采用恒流系统。通过其高性价比,完善LED管存在的压降离散性不足,克服马赛克问题,保证画面质感。(6)结合光纤传输的模式,降低传输中信号的损失。
4 影响LED显示屏显示效果的技术要素
4.1 现实颜色、亮度和视角
随着二极管制与半导体的结合其生产材质与制作工艺逐步升级,突破了原有光亮、颜色的限制,大量应用蓝色二极管、纯绿色发光二极管,提升了显示光亮度。进而提升了LED显示屏幕在室外环境中的优势,可适应不同显示要求,提升LED在不同环境中的有效价值。对于LED显示屏性能的评价必须是综合考量的结果,因其相关性能指标都是密切相关的,亮度、视角、分辨率等指标相互影响。当前在高密度、全彩色室内显示屏中利用表贴LED器件提升显示屏获的视角、亮度性能。
4.2 灰度等级
LED显示屏的灰色等级主要是用来对其色彩现实程度进行评价,通过对最暗单基色亮度到最亮之间进行亮度等级判断,以灰度等级为标准进行显示屏显示色彩的评估。当灰度等级较高时,其显示测菜丰富艳丽;当其灰度等级较低时,颜色变化单一。因此,对灰度等级的提升,有利于增加图像的色彩显示层次,有助于色彩深度的提升。
4.3 对比度
显示屏幕的对比度影响着视觉成像效果,高对比度,提升画面清晰度、颜色鲜亮,并有效地提升图像画质的细节质感、清晰程度、灰度等级。此外,对比度还对动态视频的分辨转换带来一定影响,高对比度可使肉眼更易于分辨动态图中的明暗转换过程。
4.4 刷新頻率
LED显示屏其每秒内容可重复显示的次数被称之为刷新频率,当刷新频率较低时,会出显图像闪烁,尤其是在视频拍摄的过程中闪烁过于明显,因此必须要最大限度的提升刷新频率,保证显示画面的稳定性。
5 LED电子显示屏显示的几种关键技术
5.1 图像采集技术
LED对图像的显示利用电子发光系统显示出将数字信号进行图像式转换的结果。专用视频卡JMC-LED应运而生,在PCI总线利用64位图形加速器的基础上形成与VGA、视频功能的统一兼容,使得视频数据叠加VGA数据,完善兼容时的不足。利用全屏方式采集分辨率,使得视频图像可实现全角度分辨加强分辨效果,杜绝边缘模糊问题,可随时缩放和任意移动图像,对不同播放要求都可及时应对。有效分离红绿蓝三色的,提升电子显示屏播放的真彩成像效果。
5.2 真实图像色彩再现
一般情况下,红绿蓝三种颜色组合应满足光感强度比趋于3:6:1;红色成像敏感性更强,因此必须均匀散布空间显示中的红色;因三种颜色光强不同,人们视觉感受中呈现的分辨非线性曲线也不同,所以要利不同光强白光,纠正电视机内部射光;色彩分辨能力因个人差异、环境差异存在不同,需按一定客观指标进行色彩再现,如:
(1)将660nm红光,525nm绿光,470nm蓝光定位基本波长。
(2)根据光强的实际状况,利用4管或4管以上白光单元进行匹配。
(3)灰度等级为256级。
(4)LED像素必须要以非线性校对处理。
可由硬件系统、播放系统软件相配合进行对三基色配管的控制。
5.3 亮度控制D/T转换技术
利用控制器控制像素的发光,促使其形成驱动的独立性。当需要呈现彩色视频时,必须要有效控制每一像素点的亮度及色彩,并使得扫描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同步完成。但大型LED电子显示屏的像素点成千上万,这增加了控制的复杂性,增加了数据传输的难度。而利用D/A控制每一像素点在实际工作中是不现实的,此时需要全新的控制方案来满足像素系统的复杂要求。
基于视觉原理分析,像素点的亮/灭比例是人们分析平均亮度的主要依据,有效调节此比例可实现有效的控制像素亮度。而LED电子显示屏中应用此原理时,可将数字信号向时间信号转换,实现D/A之间有效的转换。
5.4 数据重构和存储技术
目前,组合像素法、位平像素法是常见的存储器组合方式。其中位平面法优势更明显,有效提升LED屏的最佳显示效果。经过位平面数据对电路重构,转换RGB的数据,有机结合同权位中不同像素,并利用相邻储存结构进行数据存储。
5.5 逻辑电路设计中的ISP技术
系统可编程技术(ISP)的出现,用户能可反复修该设计中的不足并自己设计目标、系统或电路板,实现了软件集成化的设计师应用功能,此时数字系统与系统可编程技术结合带来全新应用效果。新技术的导入使用,有效缩短了设计用时,可拓展元件的有限用途,简化现场维护、便于实现目标设备功能。可在系统软件输入逻辑时,忽视所选器件所带来的影响,可随意选取输入元件,或是选择虚拟元件,进行在完成输入后进行适配。
6 结束语
综上,本文对LED显示屏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为提高技术水平,相关技术的采用仍要结合具体实践,不断迎合市场发展,以新技术、创新思维助力LED显示屏生产,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洁.LED显示屏控制系统[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2):78.
[2]赵梓权,王瑞光,郑喜凤,等.LED显示屏的色域校正[J].液晶与显示,2013,28(01):92-98.
[3]张鑫,王瑞光,陈宇,等.LED显示屏相机采集影像渐晕的修正[J].光学精密工程,2010,18(11):2332-2338.
[4]田志辉,苗静,毛新越,等.LED显示屏相机采集的渐晕校正[J].发光学报,2016,37(08):1008-1013.
[5]李相国,姚晓魁,赵广河.一种基于模拟PWM的全彩色LED显示屏[J].液晶与显示,2014,29(03):361-369.
[6]洪震.LED显示屏产业发展综述[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
(10):22-25.
[7]马晓阳.LED显示屏γ校正的研究和实现[J].电光与控制,
2010,17(06):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