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迎春
宽甸满族自治县地处长白山余脉,坐落于辽东鸭绿江畔,是全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边境县,境内地域广袤,植被为长白植物区系和华北植物区系的交汇处,生物群落多样性,森林覆盖率高达76%左右居全省榜首,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野生中药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条件。据专业部门调查统计,全县野生药用植物122科,960多种,具有鲜明地理标志的石柱参、辽细辛、辽五味、刺五加、北苍术、益母草、淫羊藿、山楂、核桃楸、木鸡等当地药材享誉海内外,属于满族医药的主打药源品种,其中石柱参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内野生药用植物品种约占东北地区药用植物种类的70%,其中90%以上品种为资源性品种,是辽宁省东部山区特色产业中药材6市基地市之一,而且丹东地区被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冠名“中国满药之都”的称号
1 产业现状
宽甸地区中药材人工驯化栽培历史最久远的是石柱参,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大部分栽植品种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栽植的品种大多为人参、辽细辛、天麻、平贝母、辽五味、关玉竹、羊乳等近20个品种。目前全县栽培中药材留存面积61万亩,其中林下参40万亩,园参4万亩,关玉竹6万亩、辽细辛2万亩。辽五味1万亩。其它小品种面积8万亩。各种家庭农场31个,产业大户22个,主要大型加工企业4处,中药材协会(合作社)29个,从事相关产业人员3000多人,初步形成了县域中药材产业组织队伍框架。
2 市场现状及不利因素
自从中药材统购统销政策解禁以来,中药材种植业作为农业产业化替代项目受到从业者追捧,曾一度全国药材面积急剧飙升,鼎盛时期面积高达3000万亩左右。据业内权威人士统计,全国各种中药材种植面积总量控制在800万亩左右为宜,方能达到供需平衡,否则不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而且直接导致药市价格的波动性、不稳定性加剧,出现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局面,曾经升降起伏的药市市场给药农心中留下多少挥之不去的阴影。
目前,我国中药出口创汇在农副产品中占统治地位,每年以20%~30%的份额递增。在亚洲我国的中草药及中成药出口为传统市场,美洲、欧洲、非洲为新开发的销售市场。由于东西方对中药的理念和标准等认知有所差异,中药进入西方特别是欧盟成员国的准入标准不一致性,导致中药出口喜忧参半,未来之路还很艰难。
此外,中药材市场还受自身原因和外部条件因素控制,具有多变性、不稳定性、表现为:一是中药材为特殊商品,多数品种只能入药,少部分可以药食兼用,应用方面有局限性。二是中药材种植多了是草,少了才是宝的道理,易引起行业外资本的投入,囤积、炒作等人为因素干预,打乱市场秩序。三是生产者不按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原理操作,生产中盲目引种、不规范生产等现象,导致产品的道地性、有效性标准降低。四是社会突发病害流行,且未有对症药物治疗,唯有配制提高人体免疫力、抵抗力中药保守治疗,造成爆买爆囤。
3 发展策略
3.1 组建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工程。对区域内中药材生产流通企业、加工企业及产区实行优化组合,把分散发展向组织化生产转变,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发展组成命运共同体,提高产业化水平,使中药材生产有利于安全、有效、可靠、稳定的方向发展。
3.2 开展道地中药材品牌建设。品牌是一种促销手段,需求是决定因素。针对药材地域性、道地性特点,对辖区内原产地药材如辽五味、辽细辛、关玉竹、北苍术、石柱参等当地药材,开展规范化、标准化产地保护,树立本地区特色的品牌。
3.3 提升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利用能力。政府给予加工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改进加工工艺,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展功能性食品等延伸性产品研发和创新,提高综合利用率。
3.4 建立健全中药材信息服务平台。政府职能部门加强涉农部门资源的配置、优化综合,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中药材信息技术服务水平。着力解决生产对市场信息反应的滞后性,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扶持专业协会、行业协会,壮大经纪人队伍,使其在组织协调生产,市场信息和销售中发挥积极作用。
3.5 加强道地品种行业标准的制定与监管体系建设。依据国家对中药材生产、加工等行业的标准,如GAP、GMP、SOP等,对区域内道地品种实行行业执行标准,由市场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农业与综合执法部门及专业技术部门组建联合监管体系,对指导生产、加工监督和检测提供科学依据。
3.6 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中药材生产施用肥料,坚持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多采用专用有机肥、生物菌肥或优质农家肥,减少或不用化肥。在防治灭虫上,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灾害治理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多利用生物调节剂、天然农药、物理机械防治控制有害生物,达到安全、经济、有效、简便的目的。
(作者单位:118200辽宁宽甸县石湖沟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