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绘本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探究

2018-06-28 21:05吴姝爽
课外语文·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阅读教学

吴姝爽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绘本教学成为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于绘本阅读教学的研究也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绘本读物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其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发掘早期阅读潜能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将绘本读物转变为有效的阅读资源,使其充分地为小学阅读教学服务,又成为令绝大多数教师所困惑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学绘本阅读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小学绘本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小学绘本阅读教学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绘本;阅读教学;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绘本阅读教学的现状

第一,教学目标模糊。绘本课程变成了“说话训练课”,成为语文课的附属课程,完全体现不出绘本课程的学科价值,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对绘本阅读的学习兴趣,甚至对这门课程望而却步。

第二,故事完整性被教学打破。故事性是绘本教学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正是出于对那些生动精彩又耐人寻味的绘本故事的美好向往才表现出对这门课程的极大兴趣。经常有好奇心强的学生提出三三两两的问题,而教师将其看作课堂积极的表现,对每一个问题都给予认真回答,导致故事被不停地打断,故事的趣味性也大打折扣。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待整个故事讲完之后再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

第三,角色定位不清。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抱着局外人的心态在讲故事,学生也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听故事,导致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收获了冰冷的信息和空洞的评价,几乎没有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对于教师来说,绘本也成了一种单纯地传递道德规范的工具,完全违背了绘本阅读的初衷。

二、小学绘本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教学目标的建构

首先,小学绘本阅读教学应当回归学生,站在儿童的视角来审视教学,充分考虑儿童喜欢图画、热衷游戏、热爱幻想的特殊“口味”,将满足学生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例如在学习绘本《大卫,不可以》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整篇绘本,给他们预留充分的阅读时间,然后让他们合上书本,大胆讲述自己在阅读中的新理解、新发现,自由分享自己的阅后感,而教师在整理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阅读体验。

其次,小学绘本阅读教学应当树立多维目标,让学生在绘本阅读中习得新知识,并在与绘本的互动中受到精神熏陶,实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与提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提高知识与能力,即在绘本阅读中识读汉字,丰富自己的字词句积累,例如,在学习绘本《蚯蚓的日记》时,可以利用绘本图文结合的特点,先让学生认识蚯蚓的形象,再仿写“蚯蚓”二字,从而将字词形象与生动的图画联系起来。对于不会写的字词,还可以通过“画字”的方式,用图画将其意思表达出来,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二是掌握过程与方法,即在绘本阅读中掌握朗读法、略读法、精读法等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教学过程的指导

1.内容选择

绘本内容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绘本课堂的参与兴趣。绘本内容的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几点:

一是兴趣至上。绘本内容应当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最好是一些学生比较熟悉、喜欢的事情,如平时吃过的食物、见过的动物等,这样有助于儿童将绘本内容与自己的现实经历联系起来,产生亲切、熟悉之感,进而激发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是儿童为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一个形象感知的阶段,其好奇心与想象力普遍较强。基于这一点,教师应结合儿童心理上的不同需要,选择最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类型。

三是凸显创意。绘本的选择既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符合该年龄段儿童的阅读心理与语言特点,又不能一味拘泥于学生比较熟悉的范畴。有创意的绘本取材应该在道理、情感等方面体现出一些变化,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新奇,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2.方法指导

小学绘本阅读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识字读字阅画的过程,而是由“听一听”“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等不同的过程组成的。下面分别以听、看、读、想、画、演为例,讲解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的有效策略。

一是指导学生“听一听”。学生获取绘本知识,是从耳朵听开始的,因为小学低段的学生刚刚开始识字,自主阅读能力有限,需要教师或家长读给他们听。教师在给学生讲述绘本故事的时候,要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而明确的要求,如:“听完后你可以把这个故事分享给你认识的其他小朋友吗?”“可以告诉老师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些角色吗?”这样的要求既不会给学生造成“负担”,又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有侧重地来听,从而实现与绘本的心灵对话,受到更多绘本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的熏陶。

二是指导学生“看一看”。学生利用眼睛來观察绘本的画面、色彩,从视觉上把握故事情节,可以获得更直接的阅读体验。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绘本画面的细节,尤其是关注绘本中的一些多元化的视觉元素,如黑猫、白鹅、绿叶、红花、皎白的月亮、火红的太阳,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这样事物的视觉形象。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绘本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基本的动作观察、外貌观察做起,一直到更深入的语言观察、心理观察,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是指导学生“读一读”。小学生在阅读绘本的时候,习惯同时用嘴巴默读,利用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放开喉咙,将小声地“嘀咕”变成大声地朗读、跟读、精读等,在反复的诵读中锻炼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运用能力。例如,在阅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在朗读中投入自己的情感,遇到喜欢的句子和画面可以多读几遍,并注意标记出不会读的字和词。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领读的方式,把自己对绘本的感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再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字、词、句和画面,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朗读,使学生进一步领悟绘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齐读,逐渐掌握有声有色、饱含情感的朗读技巧。

四是指导学生“想一想”。基于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在绘本故事的关键地方设置悬念,让学生开动脑筋,对绘本故事展开猜想,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使学生始终保持活跃的阅读思维。以绘本《小猪变形记》为例,在读到小猪被大象喷湿以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猜,小猪会通过什么方法变成大象呢?”此时,学生纷纷展开猜想,有的说小猪给自己画了个长长的鼻子,有的说小猪可以把自己的鼻子拉長,有的说小猪在鼻子上挂了个拐杖充当大象鼻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变得更加活跃。应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好设置悬念的时机和次数,过多地插入悬念会使故事频频停顿,打破故事的完整性,不但起不到活跃思维的目的,而且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

五是指导学生“画一画”。小学绘本中有各种赏心悦目的图画,这些图画可以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激发其创作的热情与欲望。例如,在学习绘本《狼大叔的红焖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狼大叔的样子;当读到狼大叔蹑手蹑脚地跟在母鸡后面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狼大叔“蹑手蹑脚”的形象;当故事讲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大胆改编故事情节,画出故事的后续发展。通过这种“画一画”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由创作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如何将视觉感知的画面与内心联想的画面相结合,进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3.表达策略

小学绘本阅读教学不应只满足于学生对绘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真正地读懂绘本作家的内心世界,读懂绘本作家借助绘本画面和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绘本作家借助绘本所传递的灵魂。笔者认为学生对绘本理解和感悟的外显性的方式便是表达。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学生的表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语言的表达、文字的表达、画面的表达、情绪的表达、状态的表达等。

三、结语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绘本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价值日益凸显,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语文教育资源,既可以作为教辅材料来使用,也可以在绘本课堂中独立呈现。今后,教师应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绘本阅读指导,在朗读、品析、表达的过程中,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打破现阶段语文教学的瓶颈,实现对学生智能的多元启发。

参考文献

[1]顾淑芳.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的组织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5(7).

[2]章学云,陈岱昕,凌玉芳.小学开展绘本为载体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4(8).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