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后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是指与文化产品相关的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等一系列活动[1],其过程与工业标准极为相似。在此基础上,中国突破了“产品”这一局限,认为文化产业是向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和相应服务的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系列活动。这一定义囊括了近几年新兴的各类文化活动和与文化产品密切相关的各类活动,在一定程度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侧重文化服务,进一步丰富文化产业的内涵[2]。在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及文化产业巨大经济价值凸显的形势下,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生机勃勃。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新时代赋予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历史使命,文化产业必须在这一文化建设的大潮中担当起社会建构、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既是提升文化软实力、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3]。
如何提升文化产业竞争优势,走好文化产业振兴之路是各地发展文化产业首当其冲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急需推进的工程。本文认为,构筑文化产业集群并持续发挥其辐射带动等优势作用是当下最适宜的解决方法之一。作为集群的一种类型,文化产业集群也同样与城市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推动城市成为文化和艺术创造力的中心,同时文化产业集群又与一般的产业集群不同,它首先是创意人才的集聚,只有聚集大批创新创意人才为文化产业集群提供人力基础,才能推进文化企业的积聚;其次,文化产业集群是文化价值的现实呈现,是多个子部门的融合和集聚,其涉及的产业分类非常广泛,既包括文化产业链条上所有的上下游企业,又有众多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区域集聚而成的产业组织。它们相互之间既具有专业化分工,又有一定的协作关系。
文化发展指数包括文化事业指数和文化产业,是基于全国地区级城市、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业的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而形成的指数。与2015年文化发展指数相比,2016年浙江省文化发展指数为112.30,比2015年提高了12.3个百分点[4],多点发力态势更加凸显。从指数所设定的六大评价领域数据中可以看出,2016年浙江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为115.94,占24.61%,与公共文化服务力、区域文化创新力列为浙江省文化发展的三大核心驱动力。而实际测评的30项评价指标也同样显示,文化产业竞争力领域的“文化服务贸易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增幅名列前茅,对浙江省文化发展指数的贡献度高达20%左右[5]。
总体上,浙江省文化发展呈可持续态势,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当前浙江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态更具多样化,并在紧密层、关联层等不同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和发展趋势。比如政府引导建设的创意园区、写字楼所体现的显性集群特征是物理空间的集聚;演艺项目、社区文化更多体现了创意项目的集聚;影视拍摄基地、动漫游戏基地更加侧重单一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及集聚形态;而电影集团、广电集团、报业集团等大型的传媒集团则因高度集中大量的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研发资源、市场资源而成为文化产业集群。从紧密层、关联层来区分,文化产业的集群表现形态如表1所示。
表1 浙江部分典型文化产业集群的表现形态
据2016年相关数据显示,浙江省共有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近200个,其中杭州、宁波、金华三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总和占浙江省的65%左右,具有较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辐射功能。浙江省文化产业在规划持续扩大的同时,也在逐渐形成特色,尤其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凸显出影视动漫、广播影视、文化演艺及文化产品制造等领域优势。以影视动漫为例,一是扶持特色企业发展,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宋城演艺、华策影视等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二是推动文化精品,如《温州一家人》、《国家命运》、《主义之花》等家喻户晓的优秀影视作品,不仅在产量上实现电视剧、动画片、电影分居全国第1、第2和第3位,在质量上也是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等各类国家级奖项[6]。
浙江省文化产业呈现集聚效应,以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例,桐庐县、北仑区、鄞州区、义乌市、宁海县的规模占总量绝大多数,呈现集聚效应;而工艺品及其制造业虽因富有地方特色而分布较广泛,但仍具鲜明的地域集群效应,如东阳木雕产业、青田石雕加工产业以及龙泉宝剑等,成为浙江省文化产品制造业的颗颗明珠。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趋势中可以略见浙江文化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效应已进入了一个优势凸现期,且从浙江省文化产品进出口交易额来看,2015年文化产品进出口交易总额达102.55亿美元,同比增长19.2%,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5.03亿美元,同比增长15.1%[7],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浙江文化产品制造业完全有可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成为浙江的优势产业。浙江省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推进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从空间形态上构筑“一核三极三板块”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杭州文化产业为中枢,宁波、温州、金华为区域文化产业羽翼,带动湖州、嘉兴、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城市协同发展[8],从内涵建设上,推动文化内容生产、创意设计、文化产品智造、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对浙江省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地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区域集聚现象特别明显(见表2)。
表2 浙江省文化产业区域集聚分布
从上文所述现状中可以看出,浙江省文化产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但仍有一些突出的矛盾,成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企业融资难,导致创新人才和文化产业所需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受到资金和人才的双重困扰。二是市场主体规模偏小,文化产品制造业法人单位数占浙江省文化产业总量的33.2%,且产品结构相对低端,以中低端文体用品制造为主[9],文化产品创意和特色不足。三是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浙江省文化产业的规划战略未能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各地发展文化产业和建设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尚未形成文化产业的整体市场链条。四是制度保障未能配套,由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在机制体制上需进一步完善,如在精细化管理,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1.集而不群。以文化产业园为例,作为产业集群链上的园区企业可能包括各种类型,既有文化创意设计类企业、文化创意产品类企业,又有市场策划推广与文化经营类企业,更有高新技术支持的文化企业及信息咨询类的机构入驻文化产业园,园区内的企业在密切关联的情形下才能构成相应的产业链,并更好得发挥其运行合力。但总体上,浙江省多数文化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浮于集而不群的表面。一是产业链不完整,企业之间并未因为集群而形成稳定的网络化组织架构,弱化了契约、合作的作用,难以形成信息的共享和知识的外溢;二是集群优势不明显,要形成集群企业的竞争力,需合理规划文化产业园,尤其是合理引进属于集聚区产业范畴的入驻企业,浙江省某些文化产业园内容繁杂,特色不凸显,导致集聚产业缺乏凝聚力。
2.合而不活。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在促进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为吸引一定的消费人群,采用以大带小的方式,即引进几家著名的大型文化企业,营造出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形成相应的文化产业链雏形,吸引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整合相关产业资源,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由此产生集聚化的品牌和规模效应。此类文化产业园往往能被政府认定为某产业龙头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但此种集聚模式可能会因为资源的相对集中而降低相关企业的竞争性,减弱企业间的互动性,并最终导致创新活力的下降,大则愈强,小则愈弱,让企业在集聚过程的自发主动性不突出,不利于浙江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3.助而不力。文化创意类企业大多为中小型,存在融资困难、基础薄弱等问题,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创意的有效转化更需要政府搭建平台给予项目支持、人力物力支持。然而现实情况是在资金支持上,政府设立的资助项目往往被实力强大、资金充足的大公司获取,而中小企业因实力有限未能得到相应的专项资金支持;在平台服务上,政府搭建了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但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际运行存在脱节,如教育培训平台的师资远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研发设计平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相衔接,未能真正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创意等。
基于上文所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通过特色载体、政策体系、发展模式等途径解决合而不活、助而不力、集而不群的困境,形成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立体式路径。
图1 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图
文化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其形成和发展需要多种条件的积累,包括市场需求、政府支持及相关生产要素条件。作为文化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园以区域历史文化积淀、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公共政策、行政措施和市场手段对物理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形成集聚发展。文化产业园的建设需做好,一是高起点规划,不仅引进文化企业,也要重视技术研发、市场营销以及信息咨询等经济管理、商业经营等企业,形成综合性文化产业园;二是打造文化创新环境,为园区企业提供各类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流入、资金的注入,有效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三是形成园区产业链,适时调整园区内文化及相关产业结构,加强园区内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提高园区内外的信息交流,以文化产业集群为导向,大力扶持和培育新兴文化产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三高文化企业,即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和文化含量高,形成以科技为先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稳定的产业政策体系促进区域性优势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完善文化产业集群政策体系,一是在宏观上划清文化产业的效率边界,界定政府、企业、市场等不同角色的作用;二是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文化产业领域日渐加剧的市场竞争力的大背景下,要以科学发展的规划充分挖掘文化产业集群的自身优势;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政府在文化产业集群区域内的投入和管理,强化其对公共性文化资源的配置能力。从政府层面,扶持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型文化企业,鼓励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开发原创性文化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设立精品文化项目强化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以优势产业扩展路径形成社会化分工、自主配套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必须从文化产业集群的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通过逐步尝试和不断完善,科学合理地选择发展模式。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应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立足本地发展战略、资源条件、文化企业情况等,走依托自然资源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前提下,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由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的集聚,通过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积极带动周边地区的集约化发展;二是加强市场调节,通过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
[1]柳江,侯雪,2017.文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62-65.
[2]罗佳.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5.
[3][8]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6-09-28].http://zfxxgk.zj.gov.cn/xxgk/jcms_files/jcms1/web57/site/art/2016/10/14/art_9504_1572342.html.
[4][5][6]陆遥,吴小兵.我省发布2016年文化发展指数[EB/OL].浙江日报,[2017-17-27].https://zjnews.zjol.com.cn/zjnews/201712/t20171227_6159746.shtml.
[7][9]史征,2011.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群化变革特征:以浙江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