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利静,张蕾萍,蒋雪梅,马纪强,卢 亮,乔 婷,宋朝锦,张大明
(1.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 100038;2.北京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北京100085)
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甲基安非他明,俗称“冰毒”)具有典型的精神兴奋作用,长期或大量服用会产生耐受性及躯体依赖。其原体及代谢物主要由尿液排出体外,通过检测尿液中的甲基苯丙胺及其代谢物可以认定吸毒者。服用者唾液中也含有此类物质,毒品原体比代谢物具有亲脂性,更易通过脂肪膜屏障进入唾液,唾液中毒品检测的目标物主要是毒品原体[1-2],因此相对于尿液而言,唾液能存留游离态的药物成分,更具备分析药物的理想条件,在公安执法实践中,唾液检测能反映血药浓度[3-4]。近年来,随着“毒驾入刑”等法律法规的提出,唾液在吸毒者初筛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对市场上甲基苯丙胺胶体金9种型号尿液试剂条和4种型号唾液试剂条交叉反应、阈值、实际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考察,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性指标进行了分析。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唾液和尿液试剂条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优劣,为整个行业甲基苯丙胺试剂条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为公安机关甲基苯丙胺初筛提供建议。
1.1.1 试剂
毒品对照品全部由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提供。标样、载液全部为色谱纯。
1.1.2 仪器
LC-MS,型号:岛津/AB LC-30A/QTRAP5500。
1.1.3 样品
由公安部门送检,被确认吸食过甲基苯丙胺类毒品的38名甲基苯丙胺毒品滥用者唾液、尿液检材。其中同一滥用者的唾液和尿液检材在同一时间获取。
市场购买的共9个型号尿液试剂条,产地来源为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绍兴、厦门。2015年批次试剂条,编号为N1~N9,N1、N2对应的2017年批次产品编号为N10、N11。唾液试剂条共4个型号,产品产地来源为北京、广州、绍兴,2015年批次产品编号为T1~T4,T1对应的2017年批次产品编号为T5。
1.2.1 尿液试剂条测试
1.2.1.1 尿液试剂条交叉反应测试
用正常人阴性尿液配制100 μg/mL表1中33种常见毒品溶液,每种毒品每次取100 μL滴进试剂条进样孔中进行测试,每种试剂条平行测试5次。
表1 33种常见毒品Table 1 33 kinds of common-seen drugs
1.2.1.2 尿液试剂条阈值测试
用正常人阴性尿液配制甲基安非他明梯度溶液2000、1500、1000、750 、500、250 ng/mL,测试试剂条阈值,每次取100 μL滴进试剂条进样孔中进行测试,每种试剂条平行测试5次。
1.2.2 唾液试剂条测试
1.2.2.1 唾液试剂条交叉反应测试
用人工唾液配制100 μg/mL表1中提到的33种常见毒品药品,每种毒品药品每次取200 μL滴进试剂条进样孔中测试,每种试剂条平行测试5次。
1.2.2.2 唾液试剂条阈值测试
用人工唾液配制甲基安非他明梯度溶液200、150、100、75 、50、25 ng/mL,测试试剂条阈值,每次取200 μL滴进试剂条进样孔中进行测试,每种试剂条平行测试5次。
1.2.3 实际样品测试分析
1.2.3.1 实际样品前处理
甲基苯丙胺毒品滥用者的唾液、尿液各38份,先将唾液、尿液取样器放置于冰箱中的冷冻室-20 ℃下冷冻30 min,其目的是破坏检材中的粘蛋白,实验前取出置于室温下自然解冻。
1.2.3.2 实际样品浓度测试
用LC-MS获得其浓度值。实验条件参照参考文献 [ 5]。
9种型号尿液试剂条对100 μg/mL安非他明、可待因等其他29种常见毒品药品无交叉反应。对于100 μg/mL麻黄碱、伪麻黄碱、盐酸去氧肾上腺素、MDMA等4种毒品、药品部分试剂条有交叉反应,尤其是型号N7对四种毒品药品都有交叉。其中麻黄碱及MDMA交叉反应测试结果见表2~3。
表2中可见,100 μg/mL的麻黄碱,9个型号共45个试剂条55.6%有交叉反应,对于型号N3、N6甲基苯丙胺试剂条1 μg/mL的麻黄碱为阳性,对于型号N7,高于10 μg/mL麻黄碱不可区分。
表3中可见,对于3 μg/mL的MDMA,所有品牌都有交叉反应,又因MDMA为毒品类,因此建议将MDMA列入甲基苯丙胺尿液试剂条阳性参考品类。
对于型号N7,高于50 μg/mL伪麻黄碱不可区分,其他型号对伪麻黄碱无交叉反应。对于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型号N6、N7和高于50 μg/mL的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有交叉反应,其他型号无交叉反应。麻黄碱、伪麻黄碱为感冒药重要成分,盐酸去氧肾上腺素也为临床常用药物,建议将这三种药物列入甲基苯丙胺尿液试剂条阴性参考品类。
参考美国和欧盟建议尿液试剂条阈值为1000 ng/mL。若阈值±25%为灰区,即1250 ng/mL以上为阳性、750 ng/mL以下为阴性,750~1250 ng/mL可以为阴性也可以为阳性,若以此为标准,则N5、N7、N9试剂条设置的阈值偏低,见表4。一般来讲如果阈值低的话,即灵敏度设置高,可能和其他药物交叉反应增多,特异性变差,如批次N7。N5、N9阈值设置较低,但是其特异性要好于N1、N2、N3、N6、N7,说明市场上产品性能差异还是很大的,有些产品性能有待提高。
表2 麻黄碱交叉反应测试(尿液)Table 2 Cross reactivity to ephedrine (urine)
表3 MDMA交叉反应测试(尿液)Table 3 Cross reactivity to MDMA (urine)
表4 阈值测试(尿液)Table 4 Threshold test (urine)
4种型号唾液试剂条对于100μg/mL麻黄碱、盐酸去氧肾上腺素、MDMA等3种毒品、药品全部有交叉反应,对于本文涉及的其他30种毒品、药品无交叉反应。
对1000 ng/mL麻黄碱所有型号都有交叉反应,T4型号对高于500 ng/mL的麻黄碱不可区分(表5)。
对于2000 ng/mL的MDMA所有型号都有交叉反应,T4型号和150 ng/mL的MDMA有交叉反应。同样建议将MDMA列入甲基苯丙胺唾液试剂条阳性参考品类。T2、T4两种型号的产品对9 μg/mL的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有交叉反应,T1、T3对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无交叉反应。唾液试剂条收集样本型号较少,不能排除其他型号对伪麻黄碱有交叉反应。
由表6可知,4个型号产品阈值设定都为50 ng/mL。
表5 麻黄碱交叉反应测试(唾液)Table 5 Cross reactivity to ephedrine (saliva)
表6 阈值测试(唾液)Table 6 Threshold test (saliva)
为验证产品稳定性,间隔18个月重新对2015年生产的9个尿液试剂条、4个唾液试剂条的特异性和阈值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两次测试其产品的特异性和阈值测试结果基本不变,说明产品在室温正常存放18个月,性质稳定。进一步验证本次实验所涉及的试剂条在各型号说明书中所标注保质期内性质稳定。
为测试同一厂家不同批次产品性质稳定性,对N10和N11、T5特异性和阈值进行测试,并和N1、N2、T1产品测试结果比较。测试发现:抗体的选择和结合位置对于试剂条的特异性影响很大。因此不同厂家的产品特异性(即交叉反应情况)相差很大,但是对于同一厂家,其不同批次(甚至是尿液和唾液的甲基苯丙胺产品)产品特异性具有同一性。对于阈值来讲,影响因素主要是:抗原涂层厚度、膜条宽度,抗体浓度、均匀度;这些易于变化也易于调节,但变动也比较大,易造成产品批间差,这些因素导致有些型号产品难以将灰区控制在阈值±25%。
参照美国和欧盟建议甲基苯丙胺胶体金唾液试剂条阈值初筛浓度[6]为50 ng/mL,实验室唾液确证浓度25 ng/mL;甲基苯丙胺胶体金尿液试剂条阈值浓度为1000 ng/mL。取由公安部门送检、被确认吸食过甲基苯丙胺类毒品的38名甲基苯丙胺毒品滥用者唾液、尿液检材进行初筛。结果显示,序号1~6吸毒人员的尿液检材初筛为阴性;序号7~11吸毒人员的唾液检材结果为阴性。其余27个样品则尿液、唾液检材中甲基苯丙胺浓度均达到甲基苯丙胺检测试剂条检测阈值,唾液和尿液都呈阳性。即尿液试剂条设置阈值1000 ng/mL,检出率为85%左右;唾液试剂条阈值初筛浓度为50 ng/mL,初筛检出率大概为87%。具体执法过程中选用何种试剂条还需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可以两种试剂条结合使用,提高检出率和准确度,本实验中两种试剂条结合使用,初筛检出率可以提高到95%以上。
通过对不同厂家的试剂条交叉反应、阈值、实际应用等实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不同型号甲基苯丙胺试剂条对麻黄碱、伪麻黄碱、盐酸去氧肾上腺素、MDMA等4种毒品、药品有交叉反应,对于本文涉及的其他29种常见毒品、药品无交叉反应,可在日常质控中排除这29种样品的常规检验,节省人力物力。
2)建议质量监督检验过程中可根据产品的交叉反应、阈值及灰区控制等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性指标进行产品质量分级。本文提供的统计数据可作为质量分级的参考数据。
3)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求来调节试剂条的阈值,建议侦查办案时采用阈值低、灵敏度高的产品,大批量筛查时采用阈值较高的产品。
4)甲基苯丙胺试剂条产品在室温正常存放18个月性质稳定。
5)唾液和尿液试剂条结合使用可提高检出率和准确度。
[1] HAECKEL R,HÄNECKE P. Application of saliva for drug monitoring an in vivo model for transmembrane transport[J].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Chemistry & Clinical Biochemistry Journal of the Forum of European Clinical Chemistry Societies, 1996, 34(3):171-191.
[2] 刘晓,林承喜,张平平,等. 基于上转换发光技术的尿液中吗啡及甲基苯丙胺快速定量检测方法研究[J]. 刑事技术,2015,40(1): 28-34.
[3] 李鹏旺,王玉瑾,刘俊芳. 唾液中滥用药物分析及其与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相关性[J]. 法医学杂志, 2007,23(4):309-310.
[4] 申文静,朱军,刘耀. 人唾液中苯丙胺类药物检测方法进展[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7.22( 3) : 179-180.
[5] 陈跃,朱军,于忠山,等.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唾液中3种毒品及其代谢物[J]. 色谱,2012,30(11): 1148-1152.
[6] SPIEHLER V, BALDWIN D, HAND C. Cutoff concentrations for drugs of abuse in saliva for DUI,DWI or other drivingrelated crimes[C]. Cracow :37th Triennial Meeting Cracow September 5-9,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