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血清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8-06-28 10:25赵志强崔妍妍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脑梗塞抗凝内皮细胞

赵志强,崔妍妍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 检验科,江苏 苏州215001;2.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检验科,江苏 苏州215003)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局部脑动脉血流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脑功能缺损的血管性事件[1]。脑梗塞发病凶险、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对人类健康危害巨大。脑梗塞病变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脑梗塞患者大多有血管壁、血流变或血液性质的病变,引起血管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2]。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oluble 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sEPCR)是近年来发现的由大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新型蛋白受体[3];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是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糖基化蛋白[4]。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内皮损伤,而内皮功能受损是许多血管事件的始动环节[5],但对两者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仍不完全,在各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尚未不明确。本研究对脑梗塞患者血清sEPCR和vWF水平检测分析,探讨其在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转归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男女比1.17∶1,平均年龄(58±9)岁。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3分者为轻度脑梗塞,>3且≤8分为中度脑梗塞,>8分者为重度脑梗塞。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hr内就诊,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关于急性脑梗塞中的诊断标准[6]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认,2周内未服用过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另选择我院同期50例退休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其中男35例,女15例,男女比2.33∶1,平均年龄(61±8)岁,无严重基础性疾病,2周内未服用过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两组入选者各一般资料之间具有可比性。

1.2仪器和试剂sEPCR和vWF检测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NM-9606型全自动酶标仪购自北京普朗医用设备有限公司。

1.3方法

1.3.1标本采集 所有纳入本次研究者均晨起空腹抽取2 ml静脉血于干燥管,2 000 rpm离心5 min分离血清,置4℃冰箱保存待测。

1.3.2血清sEPCR和vWF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sEPCR和vWF浓度,根据试剂盒规程说明进行操作。利用标准蛋白浓度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吸光度(OD值)与浓度的计算方程,根据公式计算各标本sEPCR和vWF浓度。

1.3.3治疗 所有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尽早给予溶栓治疗,起病3hr内的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按0.9 mg/kg体重给药(最大不超过90 mg),前1 min内推注10%,余者1 h内静脉滴注;起病3-6 h内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将150万单位尿激酶溶于200 ml生理盐水,30 min内注射完。用药期间密切监护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有必要,在溶栓24 h后进行进一步抗凝治疗,配合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同时给予其他对症和支持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血清sEPCR和vWF检测。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1.0软件对结果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测,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脑梗塞患血清sEPCR和vWF水平

由表1可见,与对照组相比,脑梗塞患者血清sEPCR(t=7.678,P=0.003)和vWF水平显著升高(t=10.565,P=0.001)。

表1 脑梗塞患者与对照组血清sEPCR和vWF(μg/L)

**与对照组相比P<0.005

2.2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EPCR和vWF水平

由表2可见,经2周溶栓、抗凝等对症治疗后,脑梗塞患者血清sEPCR(t=5.465,P=0.004)和vWF(3.262,P=0.03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表2 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EPCR和vWF(μg/L)

**与治疗前相比P<0.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

2.3不同严重程度的脑梗塞患者血清sEPCR、vWF水平

根据NIHSS评分,轻度、中度和重度脑梗患者治疗前血清sEPCR浓度分别为(113.76±7.47)μg/L、(125.43±9.62)μg/L和(148.23±8.57)μg/L,vWF 浓度分别为(8.65±2.47) μg/L、(10.43±3.62) μg/L和(14.72±4.56) μg/L(表3)。结果显示,随着脑梗塞严重程度升高,血清sEPCR和vWF浓度升高,两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8和0.496,P<0.05。

表3 不同严重程度的脑梗塞患者血清sEPCR、vWF水平(μg/L)

根据出院6月后随访结果,经治疗后患者血清sEPCR和vWF浓度越低,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恢复越好,后遗症越轻,提示我们治疗后血清sEPCR和vWF与脑梗塞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治疗后的血清sEPCR和vWF水平越高,后遗症越重,表现出一定程度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37和0.378,P<0.05(表4)。

表4 治疗后血清sEPCR和vWF水平与后遗症(μg/L)

3 讨论

脑梗塞是发展中国家引起成人致死和致残的第二大因素,据报道我国每年有超过150万脑梗塞新发病例,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长。脑梗塞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梗塞最为常见[7]。近来研究表明,内皮损伤和凝血系统失衡可能在脑梗塞中发挥重要作用。

蛋白C(PC)是一类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酶原,与细胞表面EPCR结合后,激活成为APC。APC不但能使凝血因子Va和VIIIa失活,发挥抗凝作用[8];还可以与膜连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或蛋白酶活化受体结合,发挥抗感染作用。免疫组化显示,仅在表达EPCR的血管表面检出PC,说明蛋白C的活化依赖膜连EPCR,无论APC发挥抗凝或抗炎作用,都必须要有膜连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的参与[9]。动脉粥样硬化(AS)是脑梗塞的基础病变,而炎症反应在AS中起重要作用。在脑梗塞小鼠模型中发现APC能通过下调血脑屏障粘附因子的表达,阻断白细胞通过血脑屏障,减轻脑梗塞后的脑组织炎症反应[10]。一些研究发现,血清sEPCR与膜连EPCR的功能相反,这也与我们的研究结果吻合。我们的研究中脑梗塞患者血清sEPCR浓度显著升高,经有效治疗后血小板在病损处过度活化聚集被纠正,炎症反应减轻,sEPCR浓度显著降低,且血清sEPCR浓度直接关系患者的预后,提示sEPCR可能参与体内高凝状态的形成和局部炎症损伤,是反应脑血管病变程度的良好指标。Yesilirmak DC等认为血清sEPCR可作为评估大血管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但其在脑梗塞中的作用和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需进一步深入研究[11]。

vWF是反映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的另一重要标志。AS斑块可引起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在狭窄部位促进vWF与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结合,促进局部形成血栓[12]。脑梗急性发作前,患者大多已处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异常状态,内皮细胞受损时,vWF大量释放,引起血小板在损伤部位粘附和聚集[13]。畅慧君等研究发现,除了引起病理性纤维蛋白形成和血小板激活,vWF升高还和脑梗塞的分型、分期有关[14]。我们的研究发现,脑梗塞患者血清vW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脑梗塞急性发作时存在严重的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导致其聚集率显著增高;经过有效治疗,血小板的聚集率明显降低,vWF浓度也明显下降;vWF水平与脑梗塞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有关,vWF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vWF的监测对于脑梗溶栓、抗凝治疗均有重要价值,可能作为病情预测及判断的一个指标。

结合文献报告和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sEPCR和vWF可能通过引起血小板活化、聚集,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并加重梗塞部位炎症反应,参与脑梗塞的损伤过程,未来需要更多实验对sEPCR和vWF参与脑梗塞损伤的机制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 晶,金香兰,郑 宏,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18 (12):1361.

[2]杨家伟,唐金荣.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与脑梗塞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19):3492.

[3]廖国玲,杨 华,杨风琴.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浆sEPCR、sTM、vWF变化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6):553.

[4]宋笑凯,李淮玉.脑梗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其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含量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1):44.

[5]刘 雅,张 蓓,刘 洁,等.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与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疾病[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655.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

[7]毛 锐,聂志余.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2010,31(5):106.

[8]缪雅芳,刘锦铭.蛋白C抗凝系统的概况及其研究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11,31(11):876.

[9]Deane R,LaRue B,Sagare AP.Endothelial protein Creceptor-assisted transport of activated protein C across the mouse blood-brain barrier[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9,29(1):25.

[10]Shibata M,Kumar SR,Amar A.et al.Anti-inflammatory,antithrombotic,an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activated protein C in a murine model of focal ischemic stroke[J].Circulation,2001,103(13):1799.

[11]Yesilirmak DC,Kumral A,Tugyan K,et al.Effects of activated protein C on neonatal hypoxic ischemic brain injury[J].Brain Res,2008,12(10):56.

[12]Samai A,Monlezun D,Shaban A,et al.Von Willebrand factor driv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levated factor VIII and poor outcomes in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4,45(9):789.

[13]Sonneveld MA,Van Dijk AC,Van Den Herik EG,et al.Relationship of Von Willebrand Factor with carotid artery and aortic arch calcific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Atherosclerosis,2013,230(2):210.

[14]畅慧君,张其相,卢 红,等.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VWF的动态测定及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病学杂志,2009,12(9):1.

猜你喜欢
脑梗塞抗凝内皮细胞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Mutually Beneficial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