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2018-06-27 16:20王增银
神州·中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风俗传统节日民俗文化

王增银

有一次和老师们讨论起关于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的问题,“哎,现在的孩子谁还关注传统节日!早都被洋节奴化了。”一位老师嘟囔道。听到这我心里不禁一颤。

为此,我搞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和洋节日的问卷调查。事实让人大跌眼镜。对于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或者历史人物学生大多语焉不详,一知半解。而对于一些舶来品回答起来则是洋洋洒洒。从学生的话语中我甚至听出了对我们传统文化的鄙视,和对外来文化的迎和。这让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遍开文明之花,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但在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民俗文化正逐渐被淡忘。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方式与手段,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现在我们上语文课,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涉及越来越少,原因是害怕影响学生的成绩,这是我们教学的思维误区。所以,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自觉地去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是一篇介绍传统文化的美文。汪老怀揣对家乡的赤子之情,以淡然闲适的笔墨介绍了家乡的端午风俗、家乡鸭蛋和端午鸭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乡情又兴趣盎然的端午风俗画卷。为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文章所展现的风俗之美,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设置了“了解风俗民情,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这一目标,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贯彻实施。

以诗开篇激发兴趣

中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求知欲、好奇心、新鲜感很强。他们往往更喜欢学习趣味性的知识,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对照本宣科的讲解和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不感兴趣。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恰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在授课时用有趣的民间传说故事或古诗文作为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授课之初我用大屏幕出示一首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并与学生互动:你能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吗?

端午节!

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学生讲述屈原的故事与端午节。

(五月初五)我们这里也有过端午节的习惯,各处风俗都不同,你家里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学生回答的同时出示图片:粽子、香烛、划龙舟比赛。学生谈风俗或说感受。

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是高邮,今天我们就随着老先生去看看他的家乡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这一设计既体现了课标中“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也是为了通过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端午的节日气氛之中,让学生了解端午,感受传统,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了解习俗感悟乡情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与形式。但它真正的核心,是传承了几千年早已融入到我们每个中国人血液骨髓里的人文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它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为了让学生更近距离的了解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以及风俗中所承载的人文情怀。我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话民俗、品乡情、忆童趣三个话题,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感受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及其独特之处,在小组热烈的讨论交流和深入探究中品味作者在自由闲适的叙事和平淡而有韵味的语言中蕴含的对家乡的赤子情怀。

了解现状历史担当

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民俗文化正在消失。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人生热衷于外来文化:吃洋快餐,看日本动画片,很少了解自己国家的民俗文化,甚至对祖国的民俗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调查发现,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民俗文化目前只是以“成语”“引语”一类的破碎形式残存于人们话语里,导致用方块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已刻不容缓。为此,在最后的拓展引申中分两个层次设计了以下活动。

1.除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学生自由回答

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

2.读材料谈感想: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许多人哈韩哈日哈欧哈美,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等,而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毫无兴趣,承载着先人智慧的许多民俗节日正逐渐被淡化,面临消失的危险。更有甚者,像端午节这样在我中华大地上已经根植了2000年之久,有着吃粽子,吃鸭蛋,赛龙舟……这些深入人心表现形式的传统节日,韩国却要将它据为己有。对于传统节日我们该怎么办?

请以《保护中国节,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为题谈感悟。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分组展示。对发言中出现的问题适当引导或纠正。并朗读范文。

示例:保护中国节,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傳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民族没有热情;如果我们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地活着,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直至消失不见,那时的我们,“根”在何处呢?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感受、体验到语言的表现力、生命力,又能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最佳契合点。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积极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知识,让学生真切的去感受,去思考。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真正散发它独特的文化魅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猜你喜欢
风俗传统节日民俗文化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红楼风俗谭》
跟踪导练(四)4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