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树理作品的特征及其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8-06-27 12:25姜慧韦冬余
课外语文·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语言

姜慧 韦冬余

【摘要】赵树理是著名的现代小说家,也是山药蛋派的创始人,在六十多年的生命旅途中创作了不少佳作。读赵树理的作品,我们可以领悟字里行间规范化与大众化的统一,感受到他生活地方的地域风情与民风民俗,了解他对作品独特的审美建构。这些作品中所依托、所承载的,对我们理解“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形式与内容 ;审美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赵树理作品的特征

赵树理是山西人,自幼便和农民相处,他的作品多是描写乡土人情,作品中包含的要素值得我们研究,本文将从赵树理作品的语言、形式与内容和审美建构分别进行阐释。

(一)语言

赵树理善用农民化的口吻叙述故事,加之结合当时描述的具体情境,让人觉得这就是农民真实的生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的方言种类繁杂,赵树理作品中体现着规范化语言的使用,并没有刻意追求浓重的乡土气息。

1.语言形象、诙谐幽默

口语化的语言蕴含了一个地区的独特味道,赵树理的作品并不是为了突出农民化而农民化,在用词上他将语言进行了再加工,使语言寓有深意而不失幽默。

在《田寡妇看瓜》中“最爱偷的人叫秋生,因为自己没有地,孩子老婆五六口,全凭吃野菜过日子,偷南瓜摘豆荚不过是顺路捎带。最怕人偷的是田寡妇,因为她园地里的南瓜豆荚结得早”,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熟悉农民的生活,使用“顺路捎带”不用“偷”既显示了没有田地的贫农形象,又为文章的语言增添几分幽默色彩。如“二诸葛”“小腿疼”“吃不饱”“老定额”“牛差差”等绰号,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显得十分鲜活而又不失趣味。

2.深化人物性格

赵树理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话,人物的语言凸显了他们的性格特征,作者必须熟稔他们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以及用语习惯,我们在阅读赵树理的小说时会发现作者对人物性格和语言逻辑的整合达到了高度统一。

在《锻炼锻炼》中主任王聚海却拦住说:“等一等!这么一点事哪里值得去麻烦乡政府一趟?”和王聚海认为已经到了收场的时候,就拉长了调子向小腿疼说:“老嫂!你且回去吧!没有到不了底的事!我们现在要布置明天的生产工作,等过两天再给你们解释解释!”这些语句,为我们生动地刻画了王聚海主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和毫无原则的性格特征。

3.呈现的规范化

赵树理作品呈现给读者的多是口语化的短句形式,但这些短句是合乎规范的,是合乎大众语言表达方式的,他并没有为了凸显乡土地貌特意使用地方方言。赵树理的《老杨同志》《田寡妇看瓜》等小说曾被选入语文课本,选入到语文课本中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规范的语言文字,积累丰富的语料。阅读这些选入的作品,可以及时了解经过时间沉淀不断发展的语言运用规则,更可以通过这些作品联想到作者描述的风土人情。

(二)形式与内容

赵树理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关于他的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每一个时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赵树理创作的小说不管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还是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我要写的主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度,应该把它提出来。”这段话贴切地反映了赵树理小说描写的内容,即在他当时生活或工作背景中遇到的问题便是他创作的主要内容。细读小说,小说中的四六字短句、说话语调像极了评书先生的口气,这也是作者在作品表达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实现了评书与书面的结合。

赵树理曾经这样说:“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赵树理一直在创作适合群众阅读的大众化文本,在古典章回体小说、曲艺文学中,他领悟到了最适合承载当时农民生活的形式。在他的作品中,他塑造出了一个个有着先进思想的新人,将他们的语言最大限度地贴合人物本身,采用评书的特殊形式把这些内容杂糅到一起,便形成了赵树理的独特小说模式。

(三)大众化的审美建构

赵树理小说中的审美标准是为人民群众制定的,他描绘的是人民真实的生活,作品的内容是真实的,而又高于真实。小说中的人物是他所熟悉的人物典型,但他并没有毫无原则地进行褒扬或批判,阅读小说时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这些人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也是平凡的。

赵树理用他扎实的乡土语言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真实而又平凡的审美世界,科学地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审美思想,在这个空间中我们大致能够描绘出三种典型。赵树理创作时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坚持表达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感悟,他尤其注重逻辑的严谨性,如在当时有的作家为了突出表达某一种观点便会夸大其词,这一点上,赵树理始终坚持原则。赵树理坚持的现实主义精神使他能够清醒地认识生活,从而登上了认识生活的思想高峰。可是赵树理始终受时代发展因素的影响,他的作品建构的审美世界或多或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配合国家政治工作,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发生了变化,之前那个平凡而又真实的空间拥有了功利色彩,并且他不愿意接受外来文化的熏陶,在审美建构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二、赵树理作品的特征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赵树理作品的分析,感受小说中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作品中传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表达形式,置身于作者独创的审美空间,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语文要重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教学

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赵树理的作品中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结合,即大量的寓有山西地区风味的口头语言与规范的书面表达语言相结合,正是作者对语文一词的完美阐释。

赵树理作品中人物的大量对话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语言幽默带有一定的藝术特色,这正体现了他对口头语言表达方式的娴熟运用。他又成功地将口语转化成了书面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简单流畅。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语言的训练,既包括口头形式的训练,也包括书面形式的训练。教学中会碰到诸如此类的现象:有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很强,但书面表达就稍稍逊色;也有学生书面表达不错,但口语表达就很差。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更应该学会采取书面与口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两者之间和谐发展。带领学生感受生活,积累生活语言,传授给学生合乎规范的表达方式,给他们书写的机会,促进他们对语言的深刻认识。

(二)语文要强调语言形式与内容的教学

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是“灵”与“肉”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根本就在于听说读写,就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和创新,而不是其他任何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教学内容是围绕听说读写进行展开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的内容,还需要掌握表达听说读写内容的形式。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语文教材本身承载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应该“学什么”。学习教材内容之前应学会着重分析教材的言语形式,一般的语文教学是依据形式——内容——形式的规则进行。让我们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从语文的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出发。在对选入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品析时,本文认为应从字、词、句、篇入手,思考其中的修辞方式、艺术风格,发散思维进行揣摩,使学生获得对所学文章整体的美的感知,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与鉴赏能力,在这样知识迁移过程中,学生也就可以在阅读其他文本时更深刻地参悟文章所揭示的内容。

当我们能够做到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紧紧围绕语言进行,从文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剖析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再从文本中隐藏的感受体验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时,才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中对言语形式与内容的掌握,才能让学生的精神与文本高度融合。

(三)语文要注重审美人格的教学

在我們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审美人格的塑造,注重语言逻辑的训练,提高他们欣赏美、鉴赏美、应用美的能力。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作用,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我们会触碰到大量的文学作品,作品能在某一角度带给我们审美体验,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审美人格进行塑造。

阅读环节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占据很大比例,不同体裁作品的研读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世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作家对语言和人物的张力,给予他们充分思考作品的空间,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作品的熏陶感染,他们的审美人格自然也会得到提高。赵树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他的真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他创设的审美世界始终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这对我们语文教学工作也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具体的手段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氛围,适当地组织活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样可以使学生和作家有一样的情感体验。

写作环节同样也是语文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学生审美人格的建构离不开写作。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普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他们能够理解题目所表达的含义,但他们的语言缺乏逻辑性,内容中没有真实情感的流露,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观察真实生活,积累素材,提高用词的精确度,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建构尤为重要。

建构审美人格是一件困难的事,它是理想主义精神的追求,我们也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完善自身,吸收外来优秀新颖的文化,突破时代的局限性。

三、结语

赵树理作品中包含的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对当今语文教学有启示价值。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十分独特,他娴熟地将地方口语与规范化言语结合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的小说。语文教学中我们既需要标准的语言来规范用语习惯,也需要口语表达方式为文章增添趣味,赵树理作品中严格遵守逻辑性的原则值得我们学习。

同赵树理生活的时代相比,社会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但是,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的发展可能存在着滞后性。阅读赵树理的作品,涉及人性的地方,我们能够在这样的新时期中找到相似的缩影,我们不能不惊叹他对我们的民族性乃至整个人性的深刻洞察。这深深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应从灵魂深处着手,为塑造学生完美的审美人格,过程可能是困难的,但这更需要我们努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能积极地思考问题,这也是赵树理作品中一直传达的思想,因此在当今以及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注重生活传递给我们的讯息,尝试建构属于自己的审美空间,提高鉴赏能力,突破时代局限性。

参考文献

[1]赵树理.也算经验《赵树理文集》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N].人民日报,1947-08-10.

作者简介:姜慧,1995年生,女,江苏盐城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2017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韦冬余, 1983年生,江苏赣榆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语文教学法教研室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国家公派联合培养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等。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基金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1139)。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语言
(n,k)-语言及左-(n,k)-语言的一些性质
语言的魅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日常语言与播音语言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
论语言的“得体”
语言的将来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