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安琪 肖悦
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英语能力是人们必备的能力。英语能力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未来的职業方向。以中国为例,高考、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等英语测试都对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作了要求。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使越来越多人有了出国留学的需求,与此相应也就有了大量需要参加托福、雅思等国际英语测试的群体。社会不断发展,不仅对学生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这些考试越来越难。中国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也体现在标准课程要求上。从最开始的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到如今对技能,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要求,这无疑也是对学生和教师的一个挑战。[1]
随着科技的发展,英语学习的手段不断革新。尤其是智能手机技术的改革让移动语言学习更加方便快捷。在英语学习中,听力既是英语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在学习过程中必备的技能。只有先听懂,英语学习活动才能展开,如何提高我们的英语听力也就成了老生常谈的问题。英语听力的训练与多媒体的发展始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如今的移动学习环境下,英语听力的训练更多的依靠于种类繁多的智能手机App。但值得探讨的是这些App背后所应用的学习策略。只有了解这些,才能为学习者更高效的利用这些移动资源指明方向。[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凭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只有辅助的作用。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料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使学生完成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意义构建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真实的社会环境即“情景”相联系的,情景有助于将已有的知识与当前获得的知识进行联系并融会贯通;强调学习环境应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场所。
截止2017年10月,在苹果App Store的教育类App排行榜中,排名前200的英语听力类App从高到低依次为:可可英语,每日英语听力,扇贝听力,英语听力口语通,朗易思听,VOA News。针对这些App,本研究以网上电子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某省属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的英语App使用情况,其中有效调查人数为94人。[3]
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英语学习APP使用调查问卷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App进行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其次在英语App使用过程77.66%的调查对象认为英语学习App对自己的听力提升最有帮助。最后,超过50%的调查对象认为英语App通过提供大量学习所需资源,创设语言环境以及提供相应课程和监督机制帮助自己提高了英语能力,
英语听力App的特点正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契合。App作为一种商品,并不是使用者被动接受它,为了增强客户使用App的频率,App采用各种手段激发使用者的主动性,包括打卡制度,任务制度,奖励制度,复习提醒和社交平台分享等。这些App虽各有不同,但使用人次较多的App均采用了建构主义的策略。首先是App中所呈现的听力材料,比起教材听力而言更多的是即时新闻,热门话题讨论或人们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等材料。新闻和话题讨论等材料与真实社会环境相联系,有助于学习者理解;而影视作品类材料为学习者设置了真实的情景,进行了意义建构。其次,在App的使用过程中均体现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使用者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反复主动学习。由于学习者在材料选择上发挥的自主性,这些材料的内容对于学习者而言是有意义的,或是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或是具有学习欲望。学习者在材料的输入过程中,会不自觉将已知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建构起脑海中的知识框架。最后,App也会根据学习者的习惯推荐更多相关材料,这也就进一步拓展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
现代智能手机的发展无疑为英语听力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需要明确一点的是无论这些App采用了何种策略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关键还是要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特点选择App。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意义建构取决于学习者已具备的背景知识,不能盲目选择完全不了解的无意义的材料。另外,如建构主义所言,学习者才是学习的中心。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才是提高英语听力的根本,手机App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担当了资源提供者的角色。有效利用资源,完善和拓展自身知识框架,不让App成为摆设才能让学习者在学习中取得真正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潇潇. 建构式学习对学习动机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的影响[J], 外语电化教学, 2008.
[2]陈玉梅. 基于手机的英语听力移动学习策略研究[J], 教学改革研究, 2003.
[3] 康建东. 基于 App 技术的移动语言学习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