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四十年,一场生活秀

2018-06-27 05:33孔冰欣
新民周刊 2018年24期

孔冰欣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转乾坤,一时多少故事。改革开放这波澜壮阔的40年,中国社会巨变沧桑,翻天覆地;中国电影事业,也成为历史大背景下春风化雨的直接受益者。

今年6月16日,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盛大揭幕;而此次电影节最大的亮点之一,正是:“永远的画面——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海报展”和“光影四十”专题展映。前者从40年来浩如烟海的电影中,精挑细选了近180部影片的海报、片花和获奖实物,展现中国电影人走过的不凡路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后者选取了12部反映不同年代社会风云录、韶华变迁记的国产影片,带领观众重温中国特色的滚烫“生活秀”。

回顾旧往,硕果累累;展望明朝,时不我待。

根据最新出台的《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国际电影节被列为上海重点打造的重大节展品牌之一。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傅文霞说:“电影节在为推动中国电影的繁荣兴盛,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强品牌标识度建设和创新性发展。”近日,上海国际电影节更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指定为新设立的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中国电影的稳步发展和上海国际电影节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引起了国际电影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我们关注现实、记录时代、聚焦热点、讴歌性灵;我们缅怀大师与前辈,传递信心与力量,激发使命与担当。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昂起“骄傲脸庞”,既有歲月可回首,亦有前程续奋斗。

四十年来谁著史?一万里外欲封“爵”

七大板块,207张海报及配套展品,“永远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着40年来中国影坛的新传承、新发展、新面貌和新变化。漫步专题展,周刊记者但觉金爵奖的重量与意义愈发引人竞逐,国际电影界的俊彦贤才尽归上海,“封侯拜相擒金爵、称(影)帝称(影)后登王座”的荣誉,声势空前。

永远的画面,永远在“传承”。改革开放初期,老中青三代导演和衷共济,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喜迎冰河解冻、春汛涌动。从《小花》的温情,到《巴山夜雨》的怀旧,从《骆驼祥子》的磨难,到《乡音》的愁绪,一大批呼唤人性、反思历史、剖析现实的影片应运而生。尤其谢晋导演,勇攀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之高峰,看着《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的海报,观众倍加期待,本届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集中展映的谢导代表作。此外,随着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的“合力”,诸如《人到中年》《人鬼情》《一个和八个》等感触时代温度的电影,亦集中在改革开放初期涌现;美学层面上,以陈凯歌、张艺谋处女作《黄土地》为代表的“视觉先锋”,推进了中国电影语言的现代化革命。

永远的画面,永远的“荣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1988年,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92年,老谋子又凭《秋菊打官司》摘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凭《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3年,陈凯歌凭《霸王别姬》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谢飞的《香魂女》获第4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近距离凝视《城南旧事》(第2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与《三峡好人》(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的奖杯,探索和革新的强音犹响耳畔,走出国门的中国电影,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与国际接轨的窗口。

永远的画面,永远在“开拓”。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日合拍《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新世纪初叶,随着一大批香港电影人在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背景下北上的“华语电影”,随着中外合作大片的涌现,中国合拍片迎来2.0时代。2015年开始的“中国电影国际计划”和片单战略合作,则促成了中外合拍片的第三次浪潮。好莱坞频抛橄榄枝,中美合拍也更加“合拍”,如《功夫熊猫3》《长城》等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多年磨合之后,内地香港合拍片同样取得长足发展,推动双方在叙事手法、产业形态等层面递进发展,像《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主旋律题材的类型化创作,在市场上屡试不爽。中国电影也从“借船出海”、“联合舰队”,到自主驰骋、扬帆远航;从最初“中国元素小点缀、中国面孔露个脸”,迈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

永远的画面,永远在“绽放”。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上海这朵白玉兰,徐徐盛开世界大银幕。城市的现代化、前卫的建筑设计,呈现出未来主义的色彩,吸引了诸多国际导演慕名前来——《她》的导演斯派克·琼斯即坦言,这颗东方之珠“更具摩登感”。《伯爵夫人》《代码46》《致命紫罗兰》《变形金刚2》《环形使者》《007:大破天幕杀机》等片都“情定”上海,而除却荣华盖世的魔都气场,《碟中谍3》里的西塘古镇,《面纱》里的三峡、漓江等,亦纷纷为世界观众播放“印象·中国”,古老神秘又生机勃发的大国形象,在“引进来”的镜头中和平崛起。

永远的画面,永远在“奋进”。十八大之后的五年,广大电影工作者紧扣时代,砥砺创作,在大幅提升电影质量的同时,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首次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在本次展览的“青年导演新力量”子单元,我们看到《路边野餐》《七月与安生》《八月》等受年轻观众喜爱的青春电影,一派欣欣向荣;在“市场屡创新辉煌”子单元,又荟萃了《大圣归来》《妖猫传》《战狼2》等影片,票房节节高,影迷口口传;“百花齐放竞争艳”子单元更涵括了上影厂翻拍的3D戏曲电影《霸王别姬》,为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压轴闭幕的《黄金时代》,历史背景恢宏的藏语文艺片《西藏天空》,刻画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变化、人性寓言的《村戏》……类型丰富、内容多元。

永远的画面,永远面向“新时代新起点”。在十九大思想指引下,中国电影再创佳绩。风起云涌四十载,不惑之年心安定。如何继往开来、振奋精神?2018年,从《红海行动》到《厉害了,我的国》,重要事件跃上银幕,博得掌声,充分体现了中国电影正在用全新的方式呼应时代,扬民族气派、国际视野和开放格局。业界专家指出:未来,一部成功的中国电影,仅在“讲故事,孵IP,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这些加分项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观众最看重和最需要的,是时代感、价值观、情怀与共鸣。

永远的画面,永远是“不停的步伐”。1993年以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充实、完善办节机制与内涵,背靠上海,面向全球。浏览历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题海报,其成长足迹有目共睹。作为文化交流的天然港口,上海既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始终以兼收并蓄的海派精神,成为中外电影人集结、切磋、合作的大码头。站在多媒体互动屏前,周刊记者检索到历届电影节的相关影像资料,一帧帧难忘的定格,汇成穿越时空的体验——银海拾贝,薪火不绝。

经济民生凝光影,一枝一叶总关情

“永远的画面”专题展可谓著史明志,与此同时,“光影四十”的片单则以点带面,胸怀社稷,心系民生,强调了中国电影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创作取向及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日新月异。家事、国事、天下事,盘根错节,枝枝蔓蔓,时代之嬗变、人心之思变,通过众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实展现,回响无穷。譬如同样是彰显“奋斗”的主题,1992年上映的《走出地平线》,记录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北方农村,村支书不忍乡亲们背井离乡讨生活,决定实行“包产到户”为民造福,共产党人那股“开天辟地”的大无畏气魄格外震撼。而2013年上映的《中国合伙人》,选择从上世纪80年代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说起,三个同窗在毕业后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他们创办的英语培训学校,一路见证了中国留学热的兴起和火爆,他们的友情,也承受了严峻的考验。“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民族荣誉激发勇气、用社会责任寄托梦想”的主旋律,朗朗动听。

改革开放也令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转变,这样的转变,往往伴随着撞击和阵痛。1984年上映的《大桥下面》,反映了当年知青回城后重塑人生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1989年上映的《热恋》,讲述了几位年轻人在大城市稳定工作和投身海南艰苦创业之间的选择;1990年上映的《本命年》,“非主流”男主的遭遇让观众一声叹息——自身的摇摆、社会的压力、世态的无奈,终酿失控的结局;1994年上映、上海观众非常熟悉的《股疯》,折射出广大市民在刚刚兴起的股市面前,纠结了又纠结的内心态度。而《生活秀》(2002)《一年到头》(2008)《一切都好》(2016)等影片,也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时代“望闻问切”,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家庭、工作和情感,皆口碑不俗。

《大腕》(2001)轻松自如的镜头调度,如今看来颇具黑色幽默的流畅挥洒;反刍全片的形式和主题,所有“可笑”被消解成了“无法笑”。《世界》(2004)则让人们在一座城市里幻想,相爱,猜忌,和解。在人造的假景中,生活渐渐露出真实面容:一日长于一年,世界就是角落。当然,不能不提一笔的还有2000年上映、振聋发聩的《生死抉择》。这部当年的反腐倡廉大片,首次将亲友贪腐摆在一位反腐官员的面前,因而冲突更尖锐,戏剧感染力更强。李高成为“不忘初心”下了最好的注脚:为民造福,保民平安,夙夜在公,清风两袖。

这12部极具特点的国产影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余味,表现出文艺工作者被时代前行的脚步所鞭策,致力于传扬中国价值观念、中华文化、民族审美的追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人捕捉了许多“移风易俗”的瞬间,积累了许多拍摄的成功经验,那些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作品,既生动再现血肉丰满、气息浓郁的“生活秀”,也不啻树立了一座座丰碑,让“后来者”们可以对标先进,持续在大银幕上忠实呈现伟大时代的正气和英气。

最好的剧本足以倒映现实,最好的表演足以代入现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进”民生是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方法,作为我国电影的精神主脉,现实题材影片应奉此准则为圭臬,满足观众对于时代和社会的认知渴求。“热爱人民、深入生活”不是空心化的口号,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是基于创作者真情实意的抒发与升华,要打破隔膜,痛快淋漓。“社会”、“百姓”从来也非抽象的符号,其鲜活具体,有形神,有爱憎,有挣扎与矛盾。只有挖掘到时代之内核,方可易地以处,换位体察,切身会意,进而让镜头里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神完气足。

光影四十年,不遗余力地拥抱生活,同时把握好深度和锐度的关系,是佳片有约的命门所在;求真务实和镜鉴启悟,乃现实题材影片的题中应有之义。好作品“秀”出了生活的原味,还有悠长的回味,能够被反复品读,维持人气,不但与时代同频共振,还让观众雅俗共赏。直面问题、剖析问题,并尝试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主创要本着善自省、常自信的自觉意识和担当精神,直击社会选题,昭德抑违,临照大众,在时代画卷中建构精神坐标,在历史回音中熔铸价值共识,在文化传承中坚固文化根基,在多元共生中创新审美表达。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尚须更多电影人的不懈努力。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不过,老百姓纵然经历“大江大河”,终归要流向平静的沧海。这平静绝非“死水一潭”的寂灭,其包容了琐碎、困顿、付出与收获,是一种丰厚、扎实、细腻的复杂——唯其如此,方谓之“生活”。40年酸甜苦辣,也煎熬得一碗“十全世情汤”,懂得真滋味的有心人,喊一声“Action”浓缩了珍贵的记忆,才不辜负现实之重、生命之重。

台前幕后贵赤诚,戏梦人生痴心同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永远的画面”也好,“光影四十”也罢,都让观众在“改革开放40年特别放映室”里,回首顧盼,如见故友。周刊记者获悉,“永远的画面”筹备历时数月,凝聚工匠精神,其幕后的参与者们,戏梦人生痴心同,正是电影节闪烁的底色。

谈及“永远的画面”为何会选择海报展的方式面向大众,内容策划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表示,一方面是结合展览的场所因地制宜,另一方面更看重海报是电影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方寸之间,涵盖了片名、类型、出品厂家、编导、演员、放映时间等多种信息,“为什么说睹物思人?在这里,总有一张海报会勾起你的电影往事。包括我们自己在策展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海报,都会不由想起当年和那些电影人打交道的经历。”

在策展思路上,“永远的画面”并没有根据时间轴的顺序罗列,石川透露,七个板块的构思一气呵成,“譬如说到80年代,我先想到的是‘三代电影人同竞技的特点,有了这个立足点,第一个板块‘传承很快呼之欲出。包括后面的各个板块,都是水到渠成。”灵感的迸发并非一朝一夕,“这也得益于过去的种种积累,某些因为主题契合度没有采用的点子,到了今天正好派上用场。”

针对外界关心的“挑选标准”,石川回答,首先,要美誉度高,影响力大。“像《一个和八个》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战狼2》的出色票房也摆在那里;《庐山恋》拥有国人都懂的‘第一吻,创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都是实至名归。”其次,是获重要奖项的影片。第三,是在电影艺术流派上开风气之先的作品;譬如《黄土地》,深深影响了第五代导演早期的叙事倾向和风格基调。第四,博采众长,精选了各老牌电影制片厂当年扛鼎之作,如1987年至1991年间,珠影的《孙中山》、长影的《开国大典》、峨眉的《焦裕禄》、八一的《大决战》、广西的《周恩来》。

框好了参展影片的大范围后,随即面临紧锣密鼓的海报收集和授权流程等工作。“前前后后,我们和将近80家联络方邀约海报。办公室里的手机、电话铃声此起彼伏,邮件往来火热朝天。”此外,40年的跨度,导致一些海报的“娘家”对接起来颇费周折,“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电影单位本身经历了改制、合并、重组等。有的海报、视频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一波三折,好在通过各方资源的协调、积极配合,最后柳暗花明。”比如,珠江电影集团特为从资料库里调出1987年经典历史传记片《孙中山》的珍贵素材,精选片段后还对送展的视频进行了高清修复。众人拾柴火焰高,据悉,姜文、冯小刚、王小帅、章家瑞等大咖,在“海报总动员”的过程中皆有助力。

众所周知,一部电影有多款海报,能被展出的,“优中选优”;而寻寻觅觅,更促成了意外之喜的佳话。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和卲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合拍片《变脸》,1995年6月在中国首映,又相继在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上映。“相应地,《变脸》除了国内版海报,还有法文版、日文版、西班牙文版等不同样式”,工作人员讲述道,“经过努力,我们后来约到了一款海外版的版权,青影方面一看,感叹非常,‘你们怎么找到这张的?之前,连我们自己的资料库里都没有呢。”

这次在家门口办展,上海电影集团亮绝招,上世纪80年代的《喜盈门》《子夜》《城南旧事》等,哪一部不是“看家宝”?上海电影博物馆方面表示:“电影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就是电影文物的收藏、整理和研究,库存藏品近30万件。此次海报展所展示的作品,是馆藏海报门类中的精品。”这些海报的原件平素“养尊处优”,“博物馆有严格的规定,海报的储藏要避光防潮,温度控制在22℃左右,湿度50%左右。”日常展陈和借展则会调用复制品,因为那些历史悠久的老片子,可能海报独此一款,历经“岁月的洗礼”,这种情况下,许多电影单位会通过高科技手段,将海报画面进行高清拷贝、修复,以便大众欣赏。

老海报是艺术品,烙有独特时代印迹和美学风格。如美术电影《哪吒闹海》的海报,代表着“中国学派”这一独特的美学流派。另外,故事影片的海报也常采用多种艺术创作技法,其中一些反映了强烈的民族化追求,如《小街》的海报便以国画写意的手法,贴切描绘电影中的悲凉情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创作进入了黄金时代,当时每个影院都配备了一个或几个美工;上海百余家影院,算来需要近两百个美工——他们遇上了手绘海报的好日子。美工师傅会坐在第一排認真看片,记下场景、要素,回来再根据情节作画。笔法、颜色、布局、字体……每处细节都琢磨、讲究,也难怪个中佳作为中国美术馆珍藏了。2000年后,手绘电影海报逐渐被电脑制作喷绘技术所代替,时代虽在变,浓情仍未冷。

光影四十年,一场生活秀。上海这座百年电影之城,始终律动时代的脉搏,始终扎根大地,做银亮色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