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惠福西路南粤先贤馆遗址出土的龙泉青瓷研究

2018-06-27 10:33李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7期

李强

摘 要:文章根据惠福西路南粤先贤馆遗址出土的龙泉青瓷,利用微探针X射线荧光光谱仪(μ-XRF)对其化学元素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基于主成分的聚类分析并结合外形特征推断此批青瓷产自宋元时期,对探讨龙泉青瓷通过广州港外销及海上丝绸之路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龙泉青瓷;μ-XRF;成分分析

广州惠福西路南粤先贤馆遗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为配合南粤先贤馆项目工程的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11—2013年先后对南粤先贤馆一期配套地下停车场和二期主场馆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后又对毁弃于民国初年的五仙观通明阁遗址进行了复建前的考古勘察工作。该遗址出土了一批青瓷片,经考古专家辨识,外形、胎釉特征与龙泉青瓷相符,本文利用微探针X射线荧光光谱仪(μ-XRF)对这批青瓷片的化学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

近些年,X射线荧光光谱仪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瓷器成分检测分析中,X射线荧光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且能对陶瓷文物进行无损分析,微探针X射线荧光光谱仪(μ-XRF)集合了电子探针微区分析的功能,又保留了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优点[1],对陶瓷成分检测极为有利。

1 样品与实验

1.1 样品

本批用于测试的龙泉青瓷共11件残片。胎釉外观特征见表1。

1.2 实验

此次检测分析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科技考古实验室进行,利用美国EDAX公司生产的EAGLEⅢXXL型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μ-XRF)进行分析,其采用了柱状毛细管X射线聚焦,光斑直径大小可为100~300μm,对微区分析极为有利。也因光斑小,为防止检测的数据出现偶然因素,使用时常需要多测几个点,再求其均值,使检测数据更加可靠。元素测量范围为Na~U,对于Na以下的轻元素还不能检测。该仪器样品仓较大,能够容下较大的样品,对于陶瓷无损分析极为有利。

样品经超声波清洗,阴干,放入样品仓,对胎和釉进行分析检测。本次分析的实验条件是X射线光管电压40Kv,电流250μA,光斑直径100μm,真空光路,死时间约是20%,采用VerSion3.0解谱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检测分析结果

检测分析结果如表2、表3所示。

2.2 分析方法

由于地理因素影响,瓷胎中Al2O3含量低于25%的胎极有可能是南方生产的,而高于27%的胎极有可能由北方生产[2],此批青瓷片瓷胎中Al2O3含量均在25%以下,可知这些青瓷片来自南方窑口。考古专家经过外形及胎釉特征已推断出这批青瓷片来自龙泉窑,为确认此批青瓷片的产地及时代,选择了越窑、龙泉窑的瓷胎数据进行对比研究,数据如表4所示。瓷胎中主次量元素能呈现青瓷的主要特征,通过对瓷胎主次量元素的分析,与现有的陶瓷数据进行比较,能有效区分陶瓷的产地及时代。因仪器检测限的因素,钠元素测试有一定误差,因此聚类分析排除掉钠元素,将剩下的主次量、微量元素进行聚类分析。首先将数据先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标准化处理的数据提取了两个主成分[3],累积方差为77.78%,能有效代表原样本的基本信息,再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提取的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组间联接平方欧式距离聚类方法,得出的聚类谱系图(图12)。

从图12中可以看出,将阈值设置为10时,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寺龙口越窑青瓷和北宋龙泉窑青瓷01、02、03;第二类:S2-b、S32-b、S33-b、S34-b、S39-b与南宋龙泉窑青瓷S3-1、S3-2、SSL-1、LQD-01;第三类:S30-b与北宋龙泉窑青瓷FDL-2;第四类:S28-b、S35-b、S36-b、S37-b、S38-b与南宋龙泉青瓷LQD-02、LQD-03、48。若阈值设置为5时,则第一类可再分为两小类,分别是寺龙口越窑青瓷与北宋龙泉青瓷,可见北宋龙泉窑青瓷胎化学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与越窑青瓷有相似之处,但又能区分彼此。

以上对青瓷胎主次量元素的聚类分析能较为有效地区分青瓷的产地和时代,为进一步研究此批青瓷片的时代特征,再将此批青瓷片釉的化学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分析方法同上,先标准化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多维数据进行降维,提取了四个主成分,四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为89.41%,能有效代表原样本的基本信息。再将提取的主成分做聚类分析,采用组间联接平方欧式距离聚类方法,得出的聚类谱系图(图13)。将阈值设置为10时,可分为五类,第一类S35、S36,第二类为S37、S38、S32、S2、S39、S33,余下S30、S34、S28分别自成一类;若将阈值设置为15时,则分为三类,第一类为S35、S36、S37、S38、S32、S2、S39、S33,第二类为S30、S34,余下S28单独一类。

2.3 结果讨论

青瓷胎釉的化学成分组成可以从微观角度反映胎釉特征,聚类分析将具有共同特征的青瓷分为一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分类提供参考。结合瓷胎和釉的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推断:

①S30、S34在釉的聚类分析中可聚为一组,且均为薄釉;在胎的聚类分析中,S30与北宋龙泉窑标本聚为一组,S34与南宋龙泉窑标本聚为一组,S34内壁刻卷草纹,纹饰流畅,在外形特征等方面具有北宋龙泉窑青瓷特点,胎的成分聚类分析中归入到了南宋组别,釉的成分聚类分析中归入到北宋组别,可能为北宋晚期的产品,在胎的配料上已经发生了变化,而釉的配方及外形纹饰等仍然保留着北宋时期的特点;

②标本S37、S38、S32、S2、S39、S33在釉的聚类分析中聚为一组,在胎的聚类分析中均与已知南宋龙泉窑胎聚在一起,可知为南宋时期龙泉窑产品;标本S28在胎的聚类分析中划分在南宋组别,在釉的聚类中自成一类,可见天青釉的配方与一般龙泉青瓷有别;标本S33釉的化学组成与该时期龙泉窑普通青瓷并无显著区别,在聚类分析中与其他该组成员差别也不大,但却呈粉青色,可能粉青釉受烧成温度和氧化还原氛围影响比较大。

③标本S35、S36两者成分接近,在胎的聚类分析中分在南宋组别,在釉的聚类分析中可以划分在南宋组别,但与南宋组别又有明显的区别,且为薄釉、贴花,与南宋龙泉青瓷特征不符,与元代龙泉窑青瓷相似。从胎釉特征来看,比南宋龙泉青瓷的釉层更薄,南宋龙泉青瓷施的是乳浊液,而元代龍泉窑青瓷多施的是透明釉。笔者找到一件元代龙泉窑拱花瓶,由台北张益周先生收藏[6],以作对比,见图14,可见两者极为相似,由此推断标本S35、S36产自元代龙泉窑。

3 结论

通过微聚焦X射线荧光光谱仪(μ-XRF)能有效测试胎釉的化学成分,基于主成分的系统聚类分析可以较为准确的对青瓷进行分类,再结合现有青瓷胎釉数据、外形及胎釉特征可以较为准确地辨别龙泉青瓷的年代,从实物角度为龙泉青瓷通过广州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外界增添了证据。

参考文献

[1]朱铁权,余志,邝贵荣,等.宋代西村窑瓷器微聚焦X射线探针无损分析研究[J].中国陶瓷,2010(09):74-77+63.

[2]熊樱菲,龚玉武.化学组成分析辅助判别古陶瓷产地、制作年代及工艺的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S1):79-84.

[3]汪冬华.多元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陶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5]吴隽,罗宏杰,李其江,等.越窑、龙泉及南宋官窑青瓷等我国南方青釉名瓷的元素组成模式和显微结构特征[J].硅酸盐学报,2009(08):1408-1414.

[6]陈昌蔚.中国陶瓷宋元瓷器[M].台北:台北光复书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