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洋山深水港区疏浚中掉头施工与拉锯式施工的效率比较

2018-06-27 09:51钱增卫徐惠忠
水运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施工工艺

钱增卫 徐惠忠

【摘 要】 为进一步提高疏浚效率,从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建设实际出发,提出耙吸疏浚船采用来回掉头施工和拉锯式施工两种施工工艺。对两种不同施工方法的施工效率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更加优化的施工工艺,为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 洋山深水港区;港内水域;疏浚;施工工艺

0 引 言

目前,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年均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一。洋山深水港区作为全球最大港口上海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跻身世界货运中心的重要依仗,维护其港区内及航道水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洋山深水港区港内水域疏浚施工时会遇到靠离船舶多且大、施工区域小、掉头范围小、回旋水域容易淤积等困难,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将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

1 工程概况

洋山深水港区航道维护工程疏浚施工包括进港航道人工维护段和港内水域。进港航道人工维护段工程由“航浚4003”轮、“新海鲸”轮来完成,港内水域疏浚工程由“中昌浚27”轮完成。港内施工水域长约6.1 km,宽约690~940 m,设计底标高 15.5 m,横向边坡1∶15,纵向边坡1∶30。根据《上海市政府采购中心2015年洋山深水港区航道维护工程疏浚施工采购项目招标文件》及有关资料,确定港内水域的维护疏浚工程量为180万m3。

2 港内水域施工

由于港内水域水深呈现东深西浅、北深南浅的特点,因此港池西边坡和南边坡为重点施工区域。港池北面为码头泊位,频繁靠离的大型集装箱船对港内疏浚船舶的施工造成较大影响;港池西北角是车客渡码头,每天频繁往来的车客船对疏浚船舶在西边坡施工和掉头都造成很大影响。

疏浚船舶在泥舱装满后需将疏浚弃土抛至上川山抛泥区,从港内水域到上川山抛泥区的运距为28 km。运泥途经航线复杂,特别是进港航道人工疏浚段与“金山航道”在西马鞍山东部约3 n mile水域处(此处已设立圆形警戒区)产生交叉,其他船舶航行时均在此处交汇,再加上渔船穿梭,造成该水域的通航密度很大,这些都给疏浚船舶运泥过程带来一定干扰。港内水域疏浚弃土抛泥路线见图1。

3 船机投入

施工船舶具体参数见表1。

4 两种施工方法

4.1 来回掉头施工

4.1.1 作业方式

施工前期,“中昌浚27”轮利用设备新、操作灵活、功率大等优势,采用来回掉头施工。从港池往西边坡挖泥,至西边坡掉头往回操作,如此反复。来回掉头施工典型轨迹线见图2。

4.1.2 施工时间

船舶施工数据统计结果为:平流时,在来往船舶较少、没有大型集装箱船进出港的情况下,调转船头180捌骄枰? min;在潮流较急、过往船舶少的情况下,调转船头180捌骄枰? min;当有船舶来往时,平均掉头时间需要增加5~6 min;当有大型集装箱船进出港时,“中昌浚27”轮须出港避让。

由于掉头时受潮流、流压等因素的影响,掉头过程中船位会在流的作用下飘移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约为400 m,待船舶掉头完成后,调整船位上线放耙还需4~5 min。

综上所述:在正常情况下,整个掉头过程至少需要8~10 min才能完成;在有船舶往来时,增加5~6 min;当有大型集装箱船靠离时,须出港避让。疏浚船舶在掉头时距离西边坡边线100 m处就须提前起耙,这会导致西边坡边线附近挖深不足,施工效率降低。

4.2 拉锯式施工

4.2.1 作业方式

考虑到港内水域水深呈现东深西浅、北深南浅的特点,结合船舶性能、潮汐影响,项目部抓住关键环节,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采取拉锯式施工方法对港内水域W3+000―W3+345及西边坡往西180 m区域进行施工。

该方法是当疏浚船挖过浅点后,起耙将耙头提升离开泥面,然后倒车退回并越过起点,待疏浚船不再存在对地航速时转而微微进车,再下耙着地挖泥。拉锯式施工典型轨迹线见图3。

4.2.2 施工时间

港内航道水域较为狭窄,且码头泊位处于营运状态,大型集装箱船频繁靠离码头,加上二期港池西侧顶端为客运码头,来往小洋山与舟山群岛之间的客船密度较大。当大型船舶进出港或靠离码头时,采取拉锯式施工的船舶可以灵活改变施工方向、施工距离及施工航速;当过往客船及小型船舶穿行施工船船头时,挖泥驾驶员只需降低航速即可。

根据施工区域情况,确定拉锯式施工布线总长530 m左右。挖泥航速约为1.7 kn,单次挖泥时间平均9 min;倒车航速约为2.5 kn,倒车时间平均7 min。因此,单趟施工时间平均为16 min。

拉锯式施工方法存在周期短、上线足的特点。施工船舶倒车时,可以根据测图浅点区域机动灵活改变艏向。

5 数据分析对比

5.1 来回掉头施工数据分析

抽取“中昌浚27”轮来回掉头施工5 d的施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施工区域为港内水域W3+000―W3+345及西边坡往西180 m,泥泵转速为490 。抽样日期为4月27日、4月28日、4月30日、5月1日、5月2日。施工数据见表2。

由来回掉头施工抽样统计16船次数据得知:平均每船土方2 540 m3,挖泥航速1.8 kn,下耙深度14.1 m;轻载航行时间94 min,装舱时间10 min,溢流时间129 min,重载航行时间111 min,抛泥时间10 min,一个周期总时间为354 min。

5.2 拉锯式施工数据分析

抽取“中昌浚27”轮拉锯式施工5 d的施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施工区域为港内水域W3+000―W3+345及西边坡往西180 m,泥泵转速为490 。抽样日期为5月31日、6月1日、6月2日、6月3日、6月4日。拉锯式施工数据见表3。

由拉锯式施工抽样统计19船次的数据得知:平均每船土方2 535 m3,挖泥航速1.7 kn,下耙深度15.0 m;轻载航行时间93 min,装舱时间10 min,溢流时间98 min,重载航行时间116 min,抛泥时间10 min,一个周期总时间为327 min。

5.3 施工数据对比

来回掉头施工与拉锯式施工数据对比见表4。

5.4 效率比较

在外部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拉锯式施工方法单船挖泥时间比来回掉头施工单船挖泥时间平均减少27 min,日均增加0.6船次,挖泥效率提升28.45%,施工效率提升8.16%,挖泥效率提升显著。

6 结 语

受市场整体形势变化影响,耙吸疏浚行业不仅面临着开拓业务范围的生存压力,而且还得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工况。除了航道、港池等常规疏浚外,带有作业范围不规则、面积狭小、碍航等显著特点的小型疏浚工程成為经常遭遇的难点工程,其在工艺选择、施工难度等方面给工程的实施带来较大阻力,对耙吸疏浚在技术、安全、进度等方面的考验同样不可小觑。拉锯式施工工艺与来回掉头工艺的对比为上述难题提供解决方法。

按照常规耙吸船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相关要求,施工质量的控制重点在于过程,施工质量的目标控制是过程的持续改进,关注的都是过程本身。因此,在项目实际管理过程中,在注重施工进度控制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施工工艺的及时调整。至于选择拉锯式施工还是来回掉头施工,除了考虑两者的施工效率外,施工难易度、水深条件是否满足、航行条件等不同工况是否允许,都应纳入考虑范围。良好的工况条件、不断优化的施工工艺是耙吸疏浚高效实施的基本条件。

猜你喜欢
施工工艺
机电安装工程电气施工工艺及其控制管理探究
山区峡谷大跨径桁式钢管混凝土施工工艺浅析
水中灌注桩施工工艺探讨
地铁信号系统车站施工工艺研究
电气设备安装技术重点及施工工艺探讨
泡沫混凝土结合小方桩软基拼宽路基施工工艺
公路工程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探讨
浅谈SMA沥青路面施工工艺
路基路面压实施工工艺研究
浅谈石灰土基层施工及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