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断裂
——以重庆五里店立交桥地块为例试论城市大型立交桥周边的景观修复途径

2018-06-27 07:14邓楠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车行立交桥风貌

邓楠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400053

正文:

近现代城市发展中,移动性已被看作与居住、生产、休闲等同的一项重要功能。道路基础设施作为移动性的支撑系统,其形态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城市空间的形态、品质,乃至我们感知城市的方式。大型立交桥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重要的枢纽,对于疏解城市车行压力、提高移动效率至关重要。但另一方面,立交桥往往因其独立的功能、技术法则,而成为独立于城市街巷肌理之外的大型空间系统,割裂周边地块的空间连续性,导致空间质量的明显下降,甚至土地资源的浪费。山地城市由于地形落差大,大型立交桥导致的空间割裂问题通常更加显著,重庆五里店立交桥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五里店立交是重庆主城区快速路“三横线”与“五纵线”交汇点,是一个结构复杂、尺度庞大的道路交通枢纽。全立交由七条路线交汇而成,实现全互通式立交共需42条独立匝道。根据重庆市规划要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迄今已基本建设完成。然而,该立交桥在疏解城市车行交通的同时,也导致了周边一系列空间“断裂”现象。随着立交东侧一系列商业地块的开发,以及“五里店换乘枢纽”建成投入使用,东西向步行需求明显增加,立交桥带来的空间断裂问题更加显著。

五里店立交地块的城市设计以“修复断裂”为核心目标,将人车交通空间的再分配和开放空间的连接、整合作为摆脱困境的契机,通过步行系统缝合、城市风貌缝合、绿地系统缝合等一系列策略,探索大型立交桥周边的景观修复途径。下文即对方案作简要的介绍,希望能为此类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五里店立交造成的“断裂”现象分析:

1.1 城市功能断裂:五里店立交西侧和北侧以商住用地为主,目前已形成成熟的社区,而南侧、东南侧规划为商业用地。由于大型立交的阻隔,导致周边五个组团呈现各自为阵,孤立发展的格局。

1.2 步行系统断裂:由于五里店立交的大尺度、重负荷特征,立交周边的街道呈现明显的车行主导下的空间特征,如边界平直封闭、空间分配生硬、界面单调等,由此引发业态单一和街道生活质量的明显下降。此外,由于车流量大、匝道多、地形复杂,立交周边五个方向的步行系统联通度很低。虽规建部门一直努力建设桥下便民步道,目前仍仅能满足基本通行。

1.3 生态格局断裂:立交周边及桥下为防护绿地。但由于地形落差大、桥下阴影面积大,粗放管理的防护绿地生长状态不良。此外,立交桥周边的防护绿地与周边城市绿地缺乏联通,生态效益较低。

1.4 城市用地断裂:位于五里店立交东北、西北角的两个场地虽紧邻立交却 “望路兴叹”,与周边道路难以连接,成为长期荒芜的城市困地。主要原因包括:修建立交时的大型工程开挖,使两个场地与外围道路缺乏连接点;立交周边车行单向循环为主,局限了场地的车行出入的机会;主干道沿线地块开发未留出必要的公共通道,加上地块内部封闭式管理,导致处于“背街”位置的场地缺乏与主干道连接的机会。(如图1)

图1

1.5 风貌界面断裂:五里店立交位于城市东西-南北向两大视廊的交叉点,景观可视度极高。但立交桥周边地块发展极不平衡,造就了城市风貌界面的明显断裂。主要表现为城市天际线突兀残缺、新旧建筑尺度和风貌不协调等。

二、五里店立交地块的空间潜力分析:

2.1 近年来,五里店立交东侧开发项目密集,按规划资料统计,重庆科技金融中心、五里店换乘枢纽、恒大中央广场、溉澜溪二期等项目总计新建建筑190.4万m2,规划入住居民近六千户。这些发展和增长将为本地块带来活力,同时也对本地块的城市功能和空间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五里店立交地块是直线链接重庆主城三大CBD的道路交通和轨道换乘枢纽,未来有望成为服务于CBD的城市功能组团。优越的交通地位有可能为地块带来发展的契机。

2.3 五里店立交地块位于山水景观廊道的节点。根据绿地系统的现状及准现状分析,本地块周边未来应有望形成“两环、两心、两轴、一带”优良的绿地。格局。基地西北侧紧邻的龙头寺公园占地面积约800亩,绿化率达75%,是市民休闲和生态教育的重要场所。龙头寺公园与规划中的溉澜溪生态走廊连接,可形成包含大型斑块和通江廊道的 “绿环”,发挥良好的生态功能;基地东南侧紧邻五里店立交-朝天门大桥带状防护绿地,从五里店立交向东延伸至滨江绿带,长约1000米,是直线连接基地与江岸的优良生态走廊。基地南侧,对山立交-江洲立交-黄花园大桥的带状防护绿地基本连通,与在建的江北嘴公园、滨江公园连通,则可形成包含大型斑块和连续廊道的又一“绿环”。五里店立交地块则处于“两环”的交汇带。

三、城市设计方案的理念、策略

基于对挑战和机遇的研判,五里店立交地块的城市设计提出“修复断裂”的设计理念,主要通过三大“缝合策略”,整合周边开放空间资源,改善步行与车行交通环境,并将两块“困地”再次纳入城市空间发展的框架中,实现“化断裂为纽带”的目标。

缝合策略1:针对两个困地孤岛与外部车行系统缺乏联接的问题,通过8处局部改造及两个地块内部人车分流处理,加强地块与外围道路的联接。具体措施包括:

在A地块东北角增设匝道;A地块西侧(五红支路中段)根据流量拟增加左转配时相位;暂缓五里店立交原设计中第15匝道的建设;五里店立交东北侧,增设道路,连通恒大中央广场环道;渝鲁大道下方,利用架空的桥下空间增设掉头道和出行道;微调桥下南北向控规道路的线型,合并,并与西侧新增支路联接;B地块东侧地库增设2处开口,连接外围城市道路;B地块东北侧增设坡道连接外围城市道路。通过这样的局部调整,使得两个困地能与周边车行系统连接。

缝合策略2:针对立交周边步行网络中断、开放空间品质低下、绿地系统破碎的问题,提出构建“龙头寺公园—滨江公园东西向步行绿廊”的概念,通过步行网络优化、开放空间整合、重点城市界面塑造等措施,构建连贯、安全、舒适的慢性网络。重点对桥下空间的景观进行设计引导,结合山地城市特有的地形条件,引人本土植被群落,将原本交通割裂、环境阴暗的桥下空地转变为生态优良、舒适宜人的慢行交通枢纽。具体措施包括:

微调桥下南北向规划车行道的线型,尽可能合并,以减小东西向步行交通的阻碍;在绿地用地指标不变的前提下,对立交周边及桥下防护绿地进行精细化设计和引导,以提升环境品质,适应换乘枢纽步行集散的需求;整合五里店桥下现有步道系统,形成导向清晰、联结多个方向的主步道系统,与周边广场、步道连接,并在换乘枢纽周边形成集散广场;在渝鲁大道上方架设景观步行桥(或下方设置地下步行通道)。在B地块东南角增设地下通道与换乘枢纽联接;A地块留出公共步道,形成连接龙头寺公园和桥下公园的“绿廊”,并增设步行天桥超越五红支路,联通龙头寺公园。

缝合策略3:针对准现状新旧建筑风貌不协调,城市景观界面中断的问题,以周边准现状建筑的尺度、层次、风貌分析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控制要素,重点通过新建地块的建筑组团,衔接立交周边的新旧建筑群体。塑造和谐、连贯的的城市景观界面。具体措施包括:

高度控制:AB地块新建组团应成为现状建筑和恒大中央广场超高层建筑之间的过渡层次,形成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的多层天际线;风貌控制:通过对总体风格、色调与材质、塔楼与裙房建筑风貌等要素进行分类控制,达到片区风貌基调的统一。通过对A、B地块风貌差异的控制,以及各个地块内部建筑风貌多样性的控制,保证城市组团风貌的丰富性;视廊控制:留出必要的城市视线通廊,并与紧邻建筑形成良好的视线对景关系。

四、小结

本次城市设计以景观学的视角,将塑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体验放在设计的首位。围绕着“缝合”的理念,把研究重点放在城市尺度的机动交通、开放空间、绿地系统等方面。由于项目的综合性较高,设计团队组织景观、建筑、交通、生态以及城市规划等专业成员跨界配合,以研究为基础推进设计和实施性导则的编制。当地规划部门以高度的专业精神支持了各项专题研究,并就关键问题组织国土资源、交通管理、园林绿化等部门参与研讨和审定,对方案的准确性、实施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大型立交对城市空间的割裂现象普遍发生。如何在提高城市机动性的同时仍保有高品质的居住和交往空间?这对城市设计、管控、实施等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因地制宜持续不断地探讨。

猜你喜欢
车行立交桥风貌
立交桥下不宜锻炼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
峰回路转不见君 山顶空留车行处 2018环意大利自行车赛
最复杂的立交桥,路痴的噩梦?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车行水上跃山河
永福老区龙车行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