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俊波,罗元政,张志彬
中印两国纺织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谭俊波,罗元政,张志彬*
(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主要从中印两国的纺织品产业内贸易现状入手,研究发现中印两国纺织品的对外出口额由2005年取消出口配额制度后,两国纺织品产业内贸易都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且两国纺织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以产业间为主;其次,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结论上看,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是中印两国的人均GDP差值、贸易差额以及市场规模。该分析对改善两国贸易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贸易自由化,推动两国经济贸易的协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印两国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不断发展,开始逐步走向一体化、区域化,而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自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迎来了一个蓬勃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与以往任何国际贸易理论都不同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即产业内贸易理论。到20世纪末期,国际上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并逐渐取代发达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国与印度一直是国际上“重量级”的发展中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都曾以自身的文明和科学技术影响着世界的发展。随着2005年世界纺织业产业取消出口配额制,同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相同的中印两国,在纺织品产业的发展上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而中印两国出口的纺织品在持续不断激烈的竞争的同时,其纺织品产业内贸易也在快速发展,拉动两国经济持续上升[1]。
根据格鲁贝尔与劳埃德的方法体系,如果1代表某特定产品的组合或产业;而Xi则为纺织品产品的进口项,Mi为纺织品产品的出口项,则纺织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指数Ti(G-L指数),公式如下:
(1)
Ti在0到1之间,即0 1.2.1 中印各个年度的纺织品G-L指数 依据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 Rev3三位数类65章) 的纺织品,进行了中印两国纺织品的G-L指数计算,选取的时间序列为1997年至2015年(如图1)。 由1997年至2015年的中印纺织品的G-L指数可知,中印两国纺织品的产业内贸易以产业间为主,1997年到2015年的平均G-L指数约为0.30左右,中印产业内贸易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不过从1997年到2004的产业内贸易处于渐进增长的水平,这是由于两国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得两国经济发展在这一时期内迎来了一个黄金期,而在2008年,由于国际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两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一定的波及,所以两国纺织品产业内贸易发展陷入了一种缓滞发展的状态[3],而自2008年后两国的纺织品的产业内贸易在不断的发展。 图1 1997-2015年中印两国纺织品G-L指数 数据来源:联合国数据库翻译(除特别说明外,其他图表数据来源同此)。 1.2.2 中印主要纺织品G-L指数 纺织品的标准是主要依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中SITC,三位数产品取的,所选纺织品为9大类别,分别为651是棉纺织物品,652是纺纱织产品,而 653是人造纺织原料的梭织品,654为钩织物品和针织物,655其他纺织物,656是网眼薄纱、花丝、刺绣品、丝带品、边条料及其他的精细纺织物品;657是特种纺织品、特种纱及关联产品;658为主要的制用纺织原料制的制成品;659是铺地制成品;而84类的两位数大部分纺织物产品只有 4大类:841是男装服装和针织衫;842是女装服装和针织衫;843睡衣、内衣及类似纺织制成品;844是织物服装;还包有针织,并包含针织品。经G-L指数公式对数据的处理(如表1)。 表1 2005—2014年中印主要纺织品服装产品的G—L指数 总体而言,由表1可知,中印两国各类纺织品的G-L指数都在0到1之间的范围内,这说明中印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存在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2005年取消纺织品出口配额制后,中印两国的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而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纺织品贸易也在相应的增长[4]。由表1知,其中,纺织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由2005年到2014十年间,一直徘徊在0.3左右,这说明中印纺织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是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而纺织品服装产品其产业内贸易指数,由2005年的0.30到2014年的0.46,其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于纺织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增长是巨大的,而服装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与纺织品类似,都处于停滞状态。 从各个不同类别的纺织品G-L指数来看,中印两国纺织品产业内贸易存在这两种的产业内贸易形式。651、659、841、842和843都是以产业内贸易形式为主,其中841和842在几年份中的G-L指数都将近为1左右。这说明两国的纺织品服装的工艺日渐成熟,而其他类别的纺织品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形式为主,这说明中印两国的纺织品贸易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而近些年纺织业纺织品的产业内贸易都趋缓发展,而自2006年到2008纺织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呈下降,而2008年过后纺织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趋于回暖的态势,总之随着中印贸易往来的不断加强,中印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将会不断的扩大。 从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可以最为直观地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可以间接的看这个国家的规模和体积,而通过对中印两国国家的人均GDP进行对比分析,可以间接的对中印两国的纺织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5]。 图2 2005-2017中印两国人均GDP对比图 数据来源:中国财经网 在二十世纪末,中国的人均初始GDP值是低于印度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由图2可知,开始中国和印度两国的人均GDP相差不大。在中国加入了WTO后,中国的人均GDP值随之高于印度。而随后几年,中国的人均GDP却依然的不断的增长,在2013年人均GDP达到了7000美元,而印度则自2009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一直是在1000美元徘徊上升。 人均GDP可体现一个国家的实力和潜力。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其人均GDP值也在不断增长,近年虽然印度经济增长强劲,与中国却仍有不小差距。这也说明中印两国纺织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潜力巨大,这将有利于两国纺织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表2 中印两国人口数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世界人口时钟、中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和印度两国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如表2),而且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都趋高于其他的发达国家。中国和印度两国总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0%,这也使得两国都有着广阔市场规模。这将使得两国人民对于中印纺织品的要求更高,使生产者不得不追求产品的差异化生产,同时由于产品的差异化出现,使得消费者呈现出不同的消费需求,这进而会促进两国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 如果中印两国的纺织品贸易差额巨大,那么中印两国的纺织品产业内是处于一种极低的发展水平状态。而中印两个国家在2003年的时候,两国之间的贸易差额是相对较小的,依据联合国数据贸易统计年鉴,1992年到2003年中印两国纺织品的贸易差额是较小的,但是自2003年后中印两国的贸易贸易逆差额不断的在扩大,而今中国对印度出口的总贸易额是印度对中国出口的总贸易额5倍之多[6]。所以,为增强两国纺织品的产业内贸易G-L指数,需要减少两国的贸易差额。 一直以来,印度政府都是实行限制进口而加大出口的贸易保护政策。在关税上远高于中国的17%,印度21%的高额关税一直从1999年持续到2005年,持续高额的印度关税虽在2005年后有所下降,但是大部分商的品关税的税率仍然是居高不下,再加上其复杂的关税结构,其中有4%的特别的附加税、关税附加税、关税和补偿关税,其保护意图特别明显。印度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其虽然取消了进口产品的数量限制,但却频繁的使用贸易反倾销这个贸易保护武器,来保护民族产业。 2003年德国举办了一次关于纺织品的未来发展趋势的讨论会,着重讨论了中国和印度两大纺织品发展大国。《纺织情报》的主编分析了过去和未来纺织品的发展情况,作为纺织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在纺织品行业中一直是世界的大赢家,但研究表明,在2005年以后,另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印度也会在纺织品行业中崛起。两国在纺织品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消费市场庞大、人工成本低廉等,在2005年之后两国在纺织品行业会产生巨大的竞争。 中印两国虽然在很多产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但是相反也有许多方面的互补。两个国家虽然都是发展中大国,但是两国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中国的发展起源较早,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升级较快;印度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迅猛,但是印度毕竟根基薄弱,发展时间较短,又加上中印两国在出口贸易、税负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就决定了两国在出口产品过程中又存在互补性。 纺织品产业是中国和印度两国提高外贸出口份额的支柱性产业,也是中国和印度的传统行业。两国在纺织品行业都有着丰富的原材料和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并在纺织品生产技术方面,都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由前文表1和表2知,中印两国的纺织品贸易金额虽然在逐年的上涨,但是纺织品及其分类的各个产品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在近些年增长滞缓不前,甚至下滑。而中国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国,而两国间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是两国贸易占比极为重要的产业,所以,本文为分析两国纺织品产业内贸易发展增长缓慢的因素,设中国和印度的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为研究的被解释变量。 依前文的推论和分析,取下面7个因素为解释变量: (1)人均收入差额:当中印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其消费者对产品的差异化感受更为强烈,这种趋向会导致产品分工的更加的细化。而对于要素禀赋相同,经济结构相似,并在人均收入水平收入相同的情况下,两国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几率极大。本文以人均GDP代替两国收入差额“PGDP”单位:美元。与产业内贸易关系不确定。 (2)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必会导致产品反同质化,这将是中印两国纺织品的G-L指数增加。同时,它会使该产业发展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该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得到,为AGDP,公式为:AGDP=市场实际销售量/市场饱和率,单位:美元。与两国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成正相关。 (3)纺织品的贸易差额:两国贸易差额越大会使中印两国纺织品G-L指数下降,为TRADE,计算公式:TRADE=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单位:亿美元。与两国纺织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成负相关。 (4)对外直接投资(FDI):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其国内投资市场达到饱和的状态,为使资本投资收益水平达到最大化,而向他国对外的直接投资,记为FDI,数据来源为为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为美元。与产业内贸易水平关系不确定。 (5)对外开放程度(OP):根据文献研究,以中印纺织品为例,如果中国和印度互相出口的纺织品阻碍越低,那么两国的对外开放度就越高,两国的G-L指数也就越高。本文以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纺织品对外贸易依存度中的均值来作为外开放程度指标。对外开放度与两国之间产业内贸易是正相关的。 (6)产品竞争性(TSC):本文通过净出口竞争力指数(TSC)的大小来判定中印两国关于纺织类产品竞争性的大小。其指数是由外国学者根据产业内贸易指数发展而来,根据计算所得,如果TSC>0,则可以说明该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了,反之,如果TSC<0,则代表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特殊情况,如果TSC>0.8说明改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TSC指数越接近的国家说明在国际上竞争能力大致相同。 (7)产品互补性(RCA):通过学者对产品互补性的研究,国际上一致认可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衡量产品之间的互补性,当某国的出口产品与另一国的主要进口产品相吻合时,RCA就会越大,相反,如果两国之间的贸易不是以某件商品为主时,其产品互补性就越小,对应的RCA就会越小。 本文采用2005年到2014十年时间段的数据,以两国纺织品的G-L指数为被解释变量,模型设定为: 为去除异方差,需取对数,模型如下: 其中,C为常数项,待定系数分别为p1,p2,p3,p4,p5。随机误差项是E,下面6个变量去自中印两国纺织品某一年度的: G-L取自中印两国SITC中65类和84类产品的G-L指数,PGDP取中印两国人均GDP的绝对值差,AGDP取中印纺织品市场规模绝对值差,TRADE取中印纺织品贸易差额的绝对差值,FDI取中国对印度纺织品产业的投资额,Op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均值。 产品竞争性模型: 其中,X表示一国在世界市场上对某件商品的出口;M表示一国在世界市场上对某件商品的进口。 产品互补性模型: 其中,X表示i国纺织产品的出口;X为该国所有产品的出口;W表示k产品全世界的贸易额;W表示所有产品的贸易额;M表示j国纺织产品的出口;M表示该国所有产品的出口。 3.3.1 对数据进行选取 数据源取自联合国数据库和国际贸易研究的数据,并依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标准分类产品。中印两国PGDP的差异,由人均GDP来表示,原始数据由联合国贸易统计库查到,加工计算而得。市场规模(AGDP)用中印两国纺织品交易总额而得,该数据来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而中印纺织品贸易差额(TRADE)所用数据源自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对外开放度的原始数据自联合国数据库查到。 3.3.2 对模型进行估计 做平稳性检测的原因是为规避估计时出现伪回归的非平稳状况,所以需对各时间序列ADF检验(平稳性),结果为表3所示。 表3 ADF检验的各变量结果 依前文对公式(4)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模型,Eviews6[7]结果: 得:R2=0.768,DW=2.377,F=9.261 表4 自相关检验结果 ADF检验结果如下: 表5 ADF检验的残差结果 选择滞后阶数是以最小化的AIC为原则,此次为显著性水平5%的ADF检验。 由残差检验结果的平稳性,可知各变量的协整关系。由回归结果知五个变量中的,小于2的T值的绝对值有FDI和OP,由此判定FDI和OP两个变量为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又由表5的检验结果知模型自相关不存在,所以剔除这两变量。剔除的回归方程式如下: 得:R2=0.755,DW=2.182,F=17.352 表6 自相关检验的结果 对残差做平稳性检验的结果如表7。 表7 ADF检验残差的结果 由各变量的检验结果知其由协整关系的存在,由表7知PGDP,AGDP和TRADE三变量显著,有高的方程拟合优度、总体呈显著的模型,并且,模型没有序列相关。与现实情况贴切,符合实际,所以得知理论分析正确,所建模型成立。 对于TSC的比较,选取2005-2015年中印贸易中的蚕丝、棉花以及其他纺织纤维三种作为研究对象。 由图3、图4可知中国在蚕丝以及印度在棉花的出口贸易中极具国际竞争力,而且还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同时两国在其他纺织纤维的出口贸易中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通过对2005——2015年中印两国蚕丝、棉花以及其他纺织纤维的数据研究可以发现,在纺织纤维这一项,中印两国一直处于接近的位置,说明在出口贸易上,两国处于相同的状态,同样也处于贸易竞争的关系。 图3 2005-2015年中国的TSC指数 图4 2005-2015年印度的TSC指数 对于RCA的比较,同样由图3、图4可知中印两国在出口贸易上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在某些商品上,中印各具优势,中国的传统产业蚕丝一直保持着世界的领先水平,印度的棉花也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导致了中印两国在这两方面的优势。而且随着两国对自己传统优势产业的扶持,两国的优势会更加明显。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中印贸易存在互补性,两国可以加大互补贸易,增加两国的总体福利。 经上文对中印纺织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后,对各个因素中印纺织品产业内贸易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将进一步的进行归纳分析。 依实证知,差距越大的中国和印度的人均GDP值,中国和印度的纺织品就会有越高的G-L指数。从长远看,如果中印两国有1个百分点的人均GDP的差距,中国和印度就会有0.7个百分点的G-L指数上升。该结论说明,提高中印两国的人均GDP的差距,将会促进中印两国纺织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8]。 其次,中印两国之间的纺织品产品贸易差额(TRADE)与G- L指数负相关。两国之间的纺织品产品贸易差额越加大,反之,中印纺织品之间就有越低的G- L指数,若是前文中的理论与回归结果是一致的,若上升1个百分点的产品贸易差额,纺织品的G-L指数将有0.27个百分点的纺织品G-L指数下降,因此缩小中国和印度两国纺织品的贸易差额对提升中印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将积极作用。 再次,当中印两国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中印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贸易额不断上升的时候。这时候市场规模(AGDP)与中印之间的G-L指数正相关。市场规模的不断的扩大将推动中印两国纺织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使中印两国的纺织品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实现产业转移可持续发展。中印纺织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其纺织品G-L指数增长。 [1] 李波,汪戎. 中印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总体、产品要素密集度、商品类别三个维度的考量[J].南亚研究季刊, 2015(01): 60-66+5. [2] 强永昌. 产业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10. [3] 李宏,李慧燕. 中印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结构的相似度与分散度比较研究[J]. 现代财经, 2006,(11): 45-48. [4] 蒋昭侠. 产业内贸易理论教材[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11. [5] 丁舒. 中印贸易不平衡问题研究[D]. 昆明:云南财经大学, 2016. [6] 程晓辰. 中印贸易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5. [7] 张晓恫. Eview s使用指南与案例[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10. [8] 王丹丹. 中印贸易竞争力分析[D]. 延边:延边大学, 2017. [9] 刘萌萌. 印度经济与商业环境风险分析报告[EB/OL]. http://www. Sohu.com/a/194518300_498851, 2017-9-25. [10]刘璐. 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互动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 19(03): 41-44. A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xtile 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TAN Jun-bo, LUO Yuan-zheng, ZHANG Zhi-bin (School of Busines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China) This article mainly starts with the domestic trade status of the textile products of China and India. It is found that after the abolition of the export quota system in 2005, the trade development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in the two countries has welcomed a golden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and the intra industry trade of the two countries' textiles is an industry. Secondly, from the conclusion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intra industry trade are the GDP difference, trade balance and market siz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trade environment,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alize the liberalization of trade,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countries' economic and trade. Textiles in China and India; Intra Industry Trade Index; Influencing Factors. 张志彬(1979-),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YBA144);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JY030). F752.7 A 2095-414X(2018)03-0003-071.2 中印纺织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
2 中印纺织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2.1 人均收入水平值
2.2 人口与市场规模
2.3 纺织品贸易差额
2.4 中印对外开放度
2.5 产品竞争性
2.6 产品互补性
3 中印纺织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1 模型建立
3. 2 模型设定
3.3 对模型进行估计与检验
4 实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