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圈、厕所与民俗信仰
——基于四川汉源的调查

2018-06-27 00:37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汉源县汉源猪圈

刘 勤 杨 陈

厕所民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呈现一个地区的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乃至文化价值取向。我国是文明古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获得了腾飞,迅速现代化,但我国的厕所长期以来却算不得“文明”。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调研中,开始注意到中国的厕所问题,2015年4月1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全国旅游系统开始将“厕所革命”作为基础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2017年,习总书记就推进“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却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深入推动“厕所革命”向纵深发展,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还任重道远。①本报评论员:《把“厕所革命”一抓到底》,《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8日01版。

一方面,相比经济的迅速腾飞,“厕所革命”进程相对缓慢。为什么文明古国的中国厕所发展如此“滞后”?习惯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农村,大部分地区还是喜欢使用人厕和猪圈合一的“茅厕”(máo si),延续着“一个厕坑两匹砖,三尺土墙围四边”的收集式厕所。这种习惯以及与此相应的根深蒂固的厕所民俗和信仰,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以农为本的经济生产方式息息相关。②厕所是农业社会定居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参阅刘勤:《性别文化视域下的神话叙事研究之一:女神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17—222页。又见刘勤《中国厕神女性性别成因及其内涵探究》,《中国俗文化研究》,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2014年,第113页。

另一方面,随着“厕所革命”的推进,传统厕所将一去不复返,从现代化、文明卫生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件值得欢庆的事。然而,这些即将被替代的传统厕所关联着怎样的民俗文化?这方面的文化研究严重滞后于厕所的经济、物质更新。在现代化、文明的进程中,我们有责任,并应该努力对传统优秀历史和文化进行“抢救性”记录和分析。

正是出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笔者通过对汉源及周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现象进行考察,感知中国传统厕所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体现,进而阐释其功能价值并揭示其存在的内在理据,以期对厕所问题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家之言,并对当下“厕所革命”论题及落实有所裨益。

选择汉源作为调查地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汉源的地理、地形、地质特征比较特殊,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与此相关的厕所民俗和信仰保存相对完整。2.汉源的厕所形制基本上能代表中国20世纪中国农村的一般状貌。3.汉源历来为多民族聚居地,其厕所发展也相当不平衡,厕所文化观念也存在多元化。所以汉源也能代表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过程中的厕所发展状貌和观念的融合。

基于以上原因,课题考察组对汉源农村厕所文化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地点主要为宜东镇、大堰乡、清溪镇、九襄镇、汉源县城、安乐乡、皇木镇、河南乡、坭美彝族乡、乌斯河镇等十余个乡镇。以上考察地点,就范畴区域而言,既涉及汉源县城,如萝卜岗等地,又涉及与他县交壤地区,如乌斯河镇、坭美彝族乡、皇木镇、河南乡等地;就民族而言,调查地点包括汉族聚居地、彝族聚居地以及藏族聚居地;就行政区划而言,全县现辖8个镇22个乡,调查地点基本能覆盖汉源县大部分乡镇,调查结果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汉源农村厕所形制和民俗。

一、地缘特征

汉源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很早就受中央统辖。汉置沈黎郡、旄牛县,北周置黎州,隋置汉源镇、汉源县,唐先后设汉源、飞越、城阳、阳山(后为通望)县,元、明置黎州、大渡河守御千户所,清置清溪县,1914年更名为汉源县。①汉源县志编纂委员会:《汉源县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36—39页。1940年成立西康省政府,在汉源县设治局。②李亦人:《西康综览》,南京:正中书局,1947年,第3页。县城四面环山,谷深岭高,居大渡河中游,位于攀西河谷地带,处横断山脉北段东缘,海拔在550米至4021米之间。东北缘以大相岭,西北缘以飞越岭,南为大凉山群峰,正所谓“南屏越冕,北障雅荥,东接洪峨,西卫康泸”。③汉源县志编纂委员会:《汉源县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883页。南边关联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县,北接雅安荥经县,东临乐山金口河区和眉山洪雅县,西靠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泸定县与雅安石棉县,距成都市280公里。县内地形、地质独特,以高山、低山、丘陵、河谷阶地为主,属川西南山地亚热带气候区,因地势山高谷深起伏较大,从河谷到低山、低山到中山,又有亚热带、温带、亚寒带之分。日照充足,光热资源多,物产相当丰富。但因其地理环境比较闭塞,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仍占相当比例。

汉源的经济目前仍然以农业④汉源县面积2349平方公里,全境东西长71.45公里,南北宽70.1公里,农村总耕地面积366798亩,其中水田面积87549亩,旱地面积279249亩,一直都是以农业为主。解放前,该地区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落后,只有少量手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到1985年,汉源地区第二及第三产业相继发展,共同拉动经济的增长。2007年——2011年,特色农业产业(主要是花椒、瓜果)基地不断壮大,工业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第三产业开发潜力巨大。尽管农业在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及农、轻、重结构中所占比重逐年降低,但其主要地位仍未改变。参阅汉源县志编纂委员会:《汉源县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173页。为主,与此相应,家庭劳作模式主要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男性外出务工或经商,女性在家照料老弱、饲养牲畜及耕地劳作。女性劳动是家庭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要来源。女性在家主要以饲养家畜(如猪、牛、羊、马、兔等)和种植林副产品(如花椒、梨、苹果、黄果柑、红桔、樱桃、核桃等)为主。其中,养猪是汉源农村最主要的家庭副业。1949年后,政府将养猪事业作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的一项主要措施,并多次鼓励、奖励。①汉源县志编纂委员会:《汉源县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310-311页。种植业方面,除了粮食种植外,汉源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其中,花椒种植和黄果柑种植在20世纪后期被省政府纳入重点项目加以扶持。正因为农业和养猪业在当地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厕与猪圈合一的“收集式”厕所形制成为当地农民厕所的主要形式。

汉源20世纪50年代后相继出现了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和新型肥料。新型肥料主要有氮肥、氨水、磷肥、复合肥、碳酸氢铵、尿素、钾肥、微肥等。但是汉源的复杂地形决定了仍有部分地区无法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而只能采用传统耕作方式和使用传统生产工具。这些地方,人畜粪也仍是最主要的农作物肥料②农家肥包括人粪肥、厩肥、堆肥、绿肥、草煤等有机肥料,其中人畜粪肥是最主要的农家肥。参阅黄础平编著:《肥料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75页。。老百姓坦言,家家果园菜地中都有蓄粪池(俗称“旱茅厕”)。贩卖的瓜果蔬菜才使用新型肥料和农药,自家吃的仍以农家肥浇灌。可见,人畜粪肥的存在仍有较大空间。

汉源的行政区划沿袭嘉庆初的十三乡、清末的团甲制、民国的三区十三联保,解放初建制,设三区,后调区划乡,其后政社合一,再后改公社为乡。境内历来为多民族聚居③汉源县及周边部分地区历史上便是多民族活动的场所,先后有邛、笮、徙、氐羌、丹犁、旄牛、焚夷、僚、番等族在此留下遗迹。参阅汉源县志编纂委员会:《汉源县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105页。,除占总人口90%以上的汉族外,有彝、藏、回、满、苗、壮、羌、土家等17个少数民族。④汉源县志编纂委员会:《汉源县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142页。民族融合和现代化是主要趋势,但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还保存有“堡(bǔ)子”等较为原始的组织形态,价值观念上也存在多元化的特点。西康旧俗认为,负水、耕地、种植、收获、打麦、捡柴、牧畜等耕织之事,均为妇职,而男职主要以撑门面、理外交为主。男子除赘婿奴仆等地位同于女子者,不肯操持妇职。⑤任乃强:《西康图经》,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5-136页。这种情况在汉源少数民族聚居地目前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此外,多种宗教与民俗信仰杂糅,如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与本地巫、傩文化水乳交融,而彝、藏等少数民族还有相当部分处于万物有灵阶段。⑥汉源县志编纂委员会:《汉源县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112页,第131页。

汉源历史文化绵长悠久,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富林文化”⑦汉源县县志编撰委员会:《汉源年鉴2009》,汉源县县志编撰委员会出版,2010年,第23页。算起,到现在已有两万年历史了;但直到近现代,汉源一些民族和地区还有先民遗风,生活比较原始。在“厕所革命”时代,还常常出现无厕和随地大小便的情况。所以,汉源厕所民俗具有复杂性和多元化特点,现代与传统并存,区域发展又极不平衡。这种情况并非汉源独有,而是中国南方广大农村的一般面貌。

二、普遍厕所形制:人厕与猪圈合一

随着汉源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重建以后,农村新建房屋均为西式,传统厕所也悄然变成现代卫生间,抽水马桶走进了千家万户。但是,传统的高圈、地圈⑧汉源养猪方式因其地形和传统分为舍饲(圈养)、放牧(放养)以及半舍饲半放牧三种。低山、河谷区多圈养,高山和少数民族区多放牧。其中,圈养所建之牲畜圈又主要有高圈和地圈两种形式。,家家户户依然保留。

所谓高圈,是于地面挖一大坑,作为储粪池,在上面搭建猪圈,其地板和围栏皆由木材或石板建成。猪的屎尿可通过木材、石材的天然缝隙落到储粪池。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改为土墙、砖墙或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圈内地面也多为水泥面,墙角留一粪洞(图一,右图),便于将猪粪推到储粪池。但在笔者考察的汉源农村,原始木材、石材建筑的猪圈还比较常见。猪栏前面或旁边留有一两个蹲坑,便于人如厕。所谓地圈,是于地面上直接搭建围栏或房屋,下无储粪池,也无厕坑。

选择高圈还是地圈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地形地势、功能需求和成本预算。地势上,一般地圈建于平地,高圈建于坡地,但也不可一概而论,高圈在平地和低山也屡屡可见。尤其是成都平原地区,大多都是高圈。功能上,高圈功能更多,有厕坑,有储粪池,便于收集、处理粪肥①农民往往在地圈中垫上稻草或蒿草,最后将裹上牲畜粪便的稻草蒿草收集起来放到高圈的储粪池里或者干粪堆上沤肥,所以地圈也有储肥作用。有的人家,小便也常到地圈中解决,但并不普遍。,也方便制造沼气。三头猪产生的粪便所制成的沼气,足供一家五口使用。这对广大农民来说,可谓一举多得。但高圈也有局限,高圈有承重和规模的限制,不适合养大型或大量牲畜。所以养牛羊以及大规模养猪都会选择地圈。成本上,显然高圈挖坑、搭建所费工程量更大。总的来说,汉源地区高圈和地圈各有优劣、并行不悖。

汉源农民贫富差距较大,有的农民非常富有。他们有钱后首先修房,新建房屋都有新式马桶,但是家家户户又都离不开茅厕。洪福村万启松老人家里就有三个厕所,两个高圈(见图一),一个现代化卫生间。据他介绍,老百姓对传统茅厕的难以割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养猪的需要。除了专业养猪(养“经济猪”)外,养“过年猪”仍是汉源重要风俗。二是收集粪肥的需要。虽然新式肥料已经普及,但人畜粪肥仍是有益补充,且是生态肥料的唯一选择,甚至成为有机蔬菜的广告宣传点。三是制作沼气的需要。汉源目前还未通天然气,主要的能源为沼气和电。四是使用厕所的需要。虽然有了新式抽水马桶,但是农家生活仍离不开传统茅厕。万启松说:“逢年过节,农家乡亲朋友多,现代化的抽水马桶供不应求,而且大家感觉拘束,都喜欢上茅厕。”

图一 万启松老人家的两个高圈(杨陈 绘)左图:人厕与杂物间①厕坑②盖厕板③杂物、农具④掏粪坑⑤盖坑板⑥储粪池⑦菜园右图:人厕、猪圈与杂物间①厕坑(无盖)②猪圈门③猪槽④杂物⑤粪洞⑥掏粪坑⑦厕门

除了这种较为常见高圈和地圈,吊脚楼的厕所和猪圈也值得注意。吊脚楼一般依山而建。原始吊脚楼的屋基一律用圆木或砌石柱支撑(因为汉源石头多木材少,所以砌石为柱较多),在上面搭棚建房,楼上供人居住,下面直接挖坑圈养猪牛羊(地圈),这样牲畜圈又是厕所。居住在吊脚楼上的人,在楼板上留个洞口,人的大便可以直接从洞口掉到猪圈,这个洞口平时都用遮板盖住。现在改进后,往往以土墙或砖墙代替,也不在楼板上留粪洞,而是搭建楼梯,或者从堂屋绕道下楼到厕所如厕,人厕、高圈和地圈并存。(见图二),5.12和4.20之后,这种吊脚楼已极为罕见。

图二 吊脚楼(杨陈 绘)在山坡上推出平地建房,中间为堂屋,左边山顶方向建厨房和家长寝室,右边山脚方向建子女寝室、人厕和牲畜圈。山体外的部分,下由石柱支撑,由此搭建成吊脚楼。上面住人,下面为人厕和牲畜圈。①猪圈(高圈)②人厕③储粪池④漏粪孔⑤子女寝室⑥堂屋⑦神龛(供奉天地君亲师和祖先)⑧家长居住⑨火塘(灶房和餐厅)⑩地圈

综上所述,汉源的“茅厕”都是人厕和猪圈合一的形制。在中国,这种厕所形制不仅普遍,而且历史非常悠久①猪厕的历史参阅[韩]金光彦著:《东亚的厕所》,韩在均、金茂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129—133页。。其产生一方面固然是为了节省猪食,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为了收集粪肥,所以对于以农为本的中国人来说,“猪”与“厕”很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②关于养猪与储肥的关系和历史,参阅刘敦愿:《我国舍饲养猪的起源问题》,收入张仲葛等主编的《中国畜牧史料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21—222页。由于人厕与猪圈相连,所以二者在老百姓观念中往往是同位关系,民俗观念上也往往水乳交融,从而形成了厕神、猪神、圈神三位一体的情况。

三、普遍厕所民俗与信仰

对于信仰者来说,空间和时间都不可能是“均质(homogeneous)”③[罗马尼亚]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1页。,这是神圣产生的基本要素。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厕所修建的时间和空间。概而言之,厕所修建在寅、卯、未方(东方、东北、西南)最好,辰巳(东南)、午方(南方)次之,最忌亥方(西北)。建厕所的日子一般是在庚辰(干支历法中的第17天)、丙戌(第23天)、癸巳(第30天)、壬子(第49天)、己未(第56天)、己卯(第16天)、壬午(第19天)、乙卯(第52天)、戊午(第55天)和“天聋地哑日”(农历正月二十)这几天。这种讲究,一直在中国民间秘传。

汉源茅厕的修建,也特别讲究时间和方位。今日农村,虽去古已远,但很多地方仍沿用旧习。民间修建房舍、厕所大多要请风水先生查看山形、地脉,结合天干地支、五行以及当家人(男主人)的生辰八字选吉日(除了腊月二十三日以后百无禁忌外,必选吉日),用罗盘测量方位(见图三),以免犯“三煞”(天煞、地煞、人煞),招祸殃。①汉源县志编纂委员会:《汉源县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825页。调查期间,我们听到很多犯“三煞”的恐怖故事,大多都是因为修建时没有遵循正确的时间和方位所致。不仅房主人怕犯煞②“在掘土或建屋时家人突患病者,即认为是犯煞,需请道士祭土煞。祭煞方法为:道士请神后在金纸上画符,到病人犯煞处撒盐米。”《新竹县志》,《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第1493页。,掌墨师也怕。他们深信风水,讲究动土、门禁的忌讳,因此出门必烧香祭拜鲁班,一来祈祷建筑平安,二来避免自身犯煞。修厕时,掌墨师尤为重要,万万不可得罪。否则,他故意把厕所、猪圈门尺寸开在“六害”③“六害门”主“退财、公事、灾害、孤独”。风水中认为“门”乃阳宅三要素(门、主、灶)中最重要因素,因为它是人出入的通道,决定着这家人的生死存亡,前途命运和福禄寿喜。大门一般开在“福德门”、中门则开在“官禄门”,内门、后门,如圈门、厕门等一般开在“财宝门”,厨门一般开在“义顺门”,所有门都不能开在“生离门”、“长病门”、“六害门”、“劫盗门”上。就圈门和厕门而言,特别忌讳开在“六害门”上。上(见图三),就会导致如厕、养猪不顺,甚至全家诸事不利。

图三 门禁尺与罗盘(刘勤 摄)这是萝卜岗龙道士修建房舍时使用的门禁尺和罗盘。门禁尺为他本人所绘,材质为纸板,这样便于卷折携带。罗盘是他的一位香港友人所赠。图为龙道士正在用罗盘给我们演示如何测量厕所方位。门禁尺和罗盘是当地匠人和阴阳师必备工具。

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讲,“前不挖坑,后不挖凼”。民间至今还有与之相关的民谚:“前面一个坑,一辈子都整不清。”所以,通常大门口忌讳挖茅厕。旧时大户人家有三进门,各进门左右皆不可设厕所,以免来客闻到臭味。房后一般也不挖厕,但若房后不远处有菜园,可在园中顺势挖坑为厕,便于浇灌。此外,厕所切忌与正房的堂屋门相对,因为堂屋中有祖神,有“天地君亲师”,而厕所为至秽之所,与之相对则会冲犯神灵。所以,旧时四合院,如果院子不够大的话,厕所是不能设在厅房的,原因就是避免厕所与堂屋门相对。(见图四)

图四 旧时四合院(杨陈 绘)①正房,背山而建②厢房,可在这里修建厕所(包括牲畜圈)和灶房。如果左厢房设厕所的话,右厢房则设灶房,反之亦然,总之,厕所与灶房一般分开修建。但若按风水两者可以相邻,厕所和灶房的门也应开在不同方向,且特别注意隔墙的封闭性。③大门,大门附近不可设厕,大门前不可挖坑。④厅房,厅房也可以修建厕所,但需避开大门,也不可与堂屋门相对。

一般而言,厕所最好设于厢房,这与《汉源县志》中的记载是相吻合的:“两厢,左右各为厨房、厕所和圈坑。”①汉源县志编纂委员会:《汉源县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812页。但当地阴阳先生说,具体情况还是得看山形地脉。还有,灶房与厕所要分开,但因为灶房也常设于左右厢房,有时为了处理废水和垃圾的方便,在符合风水的前提下,也会与厕所相邻甚至紧挨,这时就要特别注意隔墙的封闭性,避免厕所的臭味窜到灶房,所以二者的门会开在不同方向。(见图四)这些忌讳都是源于传统茅厕卫生条件有限,臭味难除,基于这样的生活经验,民间往往把厕神和灶神说成是死对头。中国典籍曾记载厕神紫姑(妾)与曹姑(正妻)是死对头,而韩国济州岛流传着厕鬼(后妻所变)与灶神(正妻所变)是死对头,这些故事在情节和结构上都出奇相似。由于如厕涉及个人隐私,而厕所又是至秽之地,所以厕所难登大雅之堂,厕神也难跻身神坛高位。当地民间在祭祀时也常把厕神置于末尾:先祖先、再灶神,最后圈神(厕神)。

既然人厕与猪圈合一,那么厕所民俗必然包括猪圈民俗。当地风水讲究“庙在岗、坟在凼、圈在洼”,所以养猪最好在暗处的洼地。修猪圈时,须先念“鲁班书”,然后用罗盘测量方位,用门禁尺规定圈门。当地匠人有供奉鲁班的习俗,世世遵循鲁班定下来的各种规矩,牢记修圈禁忌。比如,修猪圈时不能乱说话,否则会有“打圈猪”。如果修建时,圈中有石头,也不能说:“唉哟,这里有石头,猪儿可能要跳上去啊!”这样说的话,将来猪就一定会翻栏。若是匠人修圈时在圈门口打闹或者拉扯绳子,那么以后猪、牛、羊要么赶不进圈,要么进去了之后就不出来。

汉源风俗二三月在地圈中选崽,然后赶入高圈,俗称“扫圈”。赶猪上高圈时,要用新扫帚把猪圈打扫干净,由当家人手持木棍,边指边念,指着食槽说“这儿吃”,指着墙边说“这儿睡”,指着粪洞说“这儿屙”,最后说“吃了乖乖长肉!日长千斤,夜长万两!”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这种习俗在四川地区普遍存在。

此外,当地风俗还认为猪生病是“猪瘟神”在作怪,而姜子牙就是驱瘟神的“圈神”,所以在民间猪圈中往往供奉姜子牙。今天养猪的农户还常用白石灰在圈内墙壁上画神符、神龛,蒙红布,以供此神。逢年过节或初一十五,都要端猪头和鸡祭拜圈神。祭拜时点上香蜡,盛上水饭,并放一碗水,拿三根点燃的香,绕水碗转。一边虔诚烧香,一边默默念叨:“吾奉姜太公敕令在此,左收天瘟,右收五瘟,病火罡煞速退!急急如律令!”(见图五)然后用扫帚扫两下圈,最后泼水饭,认为这样就可以驱赶猪瘟神。如果遇到猪打圈,也可用此法祓除。万启松老人说,以前他家的猪就打过圈,厉害得很,把土墙凿出一个窟窿,奇怪的是后来这头猪在别人家却不会打圈。大家普遍认为这是猪瘟神在作怪。据代胜学回忆,小时候他家也出现过打圈猪、翻栏猪,而且光吃不长,便请来阴阳先生作法。阴阳先生一边烧纸钱,一边念咒语,一两个小时过后,此猪便不再打圈、翻栏了。

到了腊月,汉源家家户户开始宰杀“过年猪”①汉源所养之猪有两种:一是“经济猪”,二是“过年猪”。前者以出售并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后者以供自家食用或赠送亲朋好友为目的,又叫“礼猪”。因目的不同,二者在喂养方式上也有明显差异。“经济猪”多用饲料喂养,所以生长速度快,一般170天体重即可达100公斤。“过年猪”,顾名思义,通常要喂养一整年,年末才宰杀,因是自家使用,为了保证其生态性,多喂玉米、红苕、猪草等农作物,生长速度慢。在大规模养猪之前,汉源大多是养“过年猪”。家家户户通常于二三月买进小猪,一直养到年末。杀猪前在圈神神龛前、圈门前烧香蜡纸钱,并向圈神姜太公、祖先或本宅地盘业主(宅神、土地神)祷告。杀猪后用纸钱在猪刀口上沾抹上血,贴于圈门,祭祀六畜菩萨。这种做法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杀了猪,请求猪原谅;二是以“血祭”(俗称“见红”)的方式,来保佑来年六畜兴旺。若是不祭,就可能会出现猪杀不死,或踢人咬人,或杀猪不出血等怪现象。一旦出现上述现象,就会请“扛神匠”唱傩戏或请“当功”做道场,当地文化人李锡荣先生介绍“经功会下,敲铛念经”是为了让猪的亡灵得以超度,不要为祸人间。这里显然又把这被杀的猪当作猪神(圈神)在供奉了。民间除了杀猪要祭祀圈神外,宰杀牛羊同样也要祭祀圈神。可见,圈神信仰已深深扎根于老百姓的内心深处了,待到“新桃换旧符”的时刻,还会在圈门和厕门上贴上对联,而对联的内容无非是祝愿六畜兴旺,出恭安康。②对联如,进门周身重,出门一身轻,横批:轻轻松松。又如,多吃多睡多长膘,少病少疾少损耗,横批:猪贺新春。再如,母猪生仔仔生猪,肥猪满圈喜迎财,横批:肥猪满圈。

图五 龙道士的鲁班书 (刘勤 摄)汉源萝卜岗龙道士曾专门帮人做法事驱圈厕内的鬼神,图为他驱鬼神时所用的鲁班书和令牌。口诀是:吾奉姜太公敕令在此,左收天瘟,右收五瘟,病火罡煞(速)退!

汉源还十分流行“立水柱”的巫术。具体程序是:小孩若遇瘟神,舀半碗水,手扶三根筷,立于水中,喊祖先、鬼神或“活走阴”③能通阴间鬼神的人。当人家中有人生病或者遇到灾难时,就请他去阴曹地府走一遭,俗称“下阴”,见到了祖先亡灵或者作祟的阴间恶鬼,就占卜念咒、燃烧香蜡纸钱以祓除灾难。有的“活走阴”也不公然从事巫术活动,但具有神经质特征或行为话语表现极不正常,人们便把一些怪事与他们相附会。的名字,若喊到的名字让筷子立于水中不动,则具有此名的鬼神就是瘟神,正是他在作怪。此时,若迅速用尿罐盖住筷子,则可制住、祓除此瘟神。“立水柱”与典籍所载的厕神紫姑信仰颇有关联,表现为三:1.均属于扶乩巫术,占卜方式相类。扶乩,又称扶箕、降笔、卜紫姑、卜厕姑等,可见其原本就源于厕神信仰。民间正月十五夜有在厕所祷请紫姑的习俗,届时常以畚箕为架,插以竹筷,令小儿女手扶之,观竹筷于畚箕下草木灰中所画之图案来预测吉凶。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以箕为腹,著为口,画灰盘中为诗。”④(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收入《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1985年,第2册,第1071页。宋苏轼《紫姑神记》云:“置箸手中,二小童子扶焉,以箸画字。”①(宋)苏轼撰:《苏轼文集》第十二卷,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07页。其《天篆记》又云:“以箸为口,置笔口中,与人问答如响。”②(宋)苏轼撰:《苏轼文集》第十二卷,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07—408页。后来简化后,去掉畚箕,直接用筷子占卜,俗称“请筷仙”,这里的“立水柱”也属此类。2.民俗中的“瘟神”本来就是特指家畜瘟神,具体又有鸡瘟神、猪瘟神、牛瘟神等。由于中国人厕与猪圈合一的形制源远流长,所以旧时迎请紫姑所在地点既是厕所,又是猪圈,故典籍记载“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③(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60256页。,厕神紫姑也多少与猪圈神、瘟神有关联了。3.人们用尿罐祛除瘟神,是因为屎尿乃至秽之物,所以“泼屎撒尿就被认为是驱除鬼魅的有效手段”④詹鄞鑫:《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69页。。《韩非子·内储说下》曾记载了“燕人祛惑,故浴狗矢”的故事。燕人的妻子与人私通,恰好遇到丈夫回来,就让情夫“裸而解发,直出门,吾属佯不见也”,丈夫问左右这是谁,大家众口一词说没看见有人,丈夫以为自己遇见了鬼,问妻子怎么办,妻子建议“取五牲之矢(屎)浴之”,于是丈夫“乃浴以矢,一曰浴以兰汤”⑤与这个故事相关的引文皆出自:(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45-246页。,令人哭笑不得。袁枚《子不语》也记载一个女子“为狐所染,气奄奄矣”,“女家父母大惊,以为获怪,先喷狗血,继沃屎溺”⑥(清)袁枚著:《子不语全集》(卷五),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2页。,这便叫“以毒攻毒”的污秽压胜。此外,汉源还普遍存在着遭遇鬼怪时,投之以女人内衣裤的做法,亦当属此类。

四、少数民族地区厕所形制及风俗

汉源少数民族杂居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各民族有其自身的历史沿革、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其厕所民俗与信仰也有其自身特点。

1949年前,汉源县的彝、藏等族,以游牧、狩猎为主,逐水土而居,刀耕火种,没有与农耕、蓄养及定居相伴而生的“收集式”厕所。彝族以前多用木板树皮搭建成屋⑦刘传经修、陈一沺纂:《清溪县志》(据嘉庆四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442页。,森林大量减少后,改用土房,上盖瓦草,⑧汉源县志编纂委员会:《汉源县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114页。不修厕所。境内已基本汉化的藏族,以前也多住乱石碉楼,室内虽有四方形锅庄,亦无厕。无论男女,都是随地大小便。1906年到1912年间,清廷曾针对西康地区的少数民族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包括令蛮族男女著裤;扫除街道牛马骨殖、猪羊粪草;蛮民无论男女,不能随便出恭,各家应皆设家厕,分别男女,并蓄积粪水以肥田等等。⑨李亦人:《西康综览》,南京:正中书局,1947年,第42—51页。但是该规定的效果显然不理想,因为这种情况在20世纪初还屡屡可见。他们大小便的地点一般是自家牲畜地圈或房屋附近的菜园,至于具体方向和位置,没有讲究。彝族女性所穿多褶长裙,有着很宽的下摆,方便时蹲下即可。若不巧看见人家正在大小便,看见的人也觉得很正常,低头走开即可,并不觉污秽或倒霉。但是,忌讳在别人家地里或墙角方便,认为这样会玷污别人家的土地神或家神,使人倒霉。若有类似情况发生,定会引起纷争,甚至打斗。随着汉化的深入、现代化的推进,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他们才逐步兴修房舍,新挖茅厕。⑩李亦人:《西康综览》,南京:正中书局,1947年,第114页。

今天在永利、片马、坭美等彝族乡还能看到一些老房子,用土墙瓦草搭建,修上下两层,没有厕所。上层住人,下层养牛羊。上层楼板缝隙,可漏人的粪便到地圈。因牛羊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防止被盗,彝家还会将地圈与人居所紧挨着修建,甚至共处一室,人们就在牛羊圈里大小便,非常简单实用。(见图六)典籍所载“夷人房屋常一列三间,中为厨房客室,或供祀祖先,中置大火塘,一家人老幼环而坐。左为内室,外人不能入;右为畜棚、磨房”①李亦人:《西康综览》,南京:正中书局,1947年,第104页。这是汉源彝家房屋的基本造型。只有官寨(土司与大头人所住之碉寨)②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0-31页。才在高墙外建只容一人的小楼,这便是厕所,高两三丈,在楼板上开穴为粪孔③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5页。。彝族老百姓家厕所的出现,始于20世纪中后期,但未能普及。近二十年来,随着生活的改善,才逐步兴修了房舍,挖了茅厕,有的甚至用上了沼气。

图六 苏古社区锅儿凼一村民家的羊圈,旁边就是人居所(杨陈 绘)①瓦草为屋顶②圆木柱,后多为泥墙,现在也有砖墙、水泥墙。③木桩圈门④木桩圈栏⑤以木板或石板铺成的地面

彝族的人居所与地圈紧连,有的甚至与牲畜共处一室,多少保存了中国房屋建筑的早期形态,也能让我们更进一步地理解“家”字的意涵。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家”字的结构主要有两方面:房屋和猪。许慎《说文·宀部》认为:“家,居也,从宀,豭,省声。”④(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宋)徐铉校订,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50页。即认为家的本义是人的居所,只是取“豭”的声。而段玉裁《说文解字》却认为家字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因“豢豕之生子最多,故人居聚处借用其字。”⑤(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37页。二人说法看似矛盾,实则一致。首先,汉字的声符原本也是有意义的⑥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第107页。,所以“家”必然不会只是取“豭”的声。《说文·豕部》又云:“豭,牡豕也。”⑦(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宋)徐铉校订,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97页。故家字的本义一定与“豕”有关。其次,事实上在人类早期的房屋建筑中,人的居所与猪圈本可相连,甚至同为一室。(见图七)

图七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人·家·猪”关系左图选自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第315页)。中图和右图分别选自容庚编:《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510页、第1024页)。

因无需专门的人厕,所以彝家牲畜圈一般只为地圈,且非常简陋,最初不过是随意搭棚堆石围成圈,能关住牲畜即可,后来改建后与汉族地圈类似。在当地政府鼓励养猪的政策下,逐渐有了高圈,越来越多的彝家也开始储粪务农,也出现了厕坑专门供人如厕。高圈修建前,应由毕摩依据黄历、天干地支及当家人(男主人)的生辰八字、五行来进行时间和方位的推算,修建时要念彝族经文。不少禁忌也与汉族相类,比如厕所不与灶房相连。一般大门左边是猪圈,右边是灶房。猪圈有时还修建上、下两层,上层用来蓄养鸡、鸭、兔等小家禽(见图八),或者堆放柴草、杂物,甚至还可以铺上稻草、秸秆、苞谷壳等供彝族成年未嫁的女子居住,而下层则用来养猪。

图八 乌斯河镇村民常友成家中高圈(杨陈 绘)①蓄养鸡、兔等小家禽,也可以堆放柴草杂物。②猪圈(高圈)③厕坑(无盖)④储粪池⑤原木柱,现在更多为泥墙、砖墙。⑥堆放杂物。以前一般为彝家成年未嫁女子居住,不过住人时图中养小家禽与堆放杂物的空间往往会合并,且下多为地圈。⑦瓦草房顶

所以猪圈以前也是彝家男女谈情说爱的好去处。大概因为这里是一个比较僻静的场所,外人一般不会到这里来的。彝家女子成年后,就被家长安排住在猪圈上,她们婚前可以自由与男子交往。她们的父亲总以做“老丈人”为荣,在外与年轻小伙调侃时常说:“来嘛,晚上来嘛,我家女子就住在猪圈上!”如果谁家的女子没人追、没人撵,反而会被认为是非常可耻的事情,这种现象在20世纪末还比较普遍。

地圈还常常是西康藏族妇女生育的场所。生育被认为是污秽之事,所以不能到家神所居之地产子,这样会触怒神灵,而要到最污秽的畜棚(地圈)内产子。产妇产后进灶房前,也必须先洗干净脚,否则不得入内。①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8页。这种将女性生育与地圈污秽加以同位的观念,在不少国家与民族中都有存在。②[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14页。值得注意的是,藏族人还普遍有视“牛羊圈为‘净土’的观念,认为婴儿在‘净土’上诞生,将能抵御邪魔的侵扰。”③杨辉麟:《西藏的民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可见,在藏族人那里,地圈既是“污秽”的,又是“圣洁”的,这种看似矛盾的观念,往往在民俗信仰中并行不悖、相互缠缚,甚至共存一体。《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一书便对这种观点多有论述,诸如“神圣同时是‘神圣的’又是‘污秽的’”;“‘圣者(hagios)’也有同样的双重含义,既可表达‘纯洁’,也可以表达‘污染’的意思”;“对于一切‘污秽’的否定性评价均由对神显和力显的矛盾态度所致。”④[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等译:《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小 结

汉源的历史渊源、地缘特征、民族构成、经济形态等决定了它能成为我们今天讨论中国传统厕所形制和厕所民俗信仰的代表。一方面,汉源“茅厕”这样的人厕和猪圈合一形制,很具有代表性,它在中国不仅普遍,而且历史非常悠久。另一方面,汉源高圈、地圈、吊脚楼这样的形制,又是以汉源为代表的部分南方丘陵、山地所独有的。总之,汉源地区还在相当程度上保留着中国传统的“收集式”厕所形制,并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化特点。

基于此,汉源地区的厕所民俗和信仰也有着较大程度保留。比如,当地茅厕和猪圈的建造、治理以及相关事宜,特别讲究时间和方位。又如,当地人特别惧怕“犯煞”,并因此形成了一套行为、语言禁忌。在日常生活中,甚至还保留着一些口诀、敕令或咒语,来规避某些事情的发生或者攘除某些不吉利的现象。再如,当地的“立水柱”巫术及相关迷信心理,完全就是厕神紫姑民俗信仰和扶乩活动的翻版。

如上形制以及与此相应的根深蒂固的厕所民俗和信仰,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以农为本的经济生产方式息息相关。通过考察汉源农村畜圈、厕所的形制,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功能和民俗信仰,就能明白它之所以延续千年的原因,也能理解世世代代农民的期待。

新农村建设和“改厕改圈”“厕所革命”落实后,大多数农民都用上了现代化马桶,但同时很多还是需要“茅厕”。因此,汉源农民经济较好的人家,往往有两三个厕所,而“茅厕”必不可少。这些厕所形制的变迁和共存,本身就能反映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再加上汉源农村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务农者多,当地以农为本的经济生产方式势必还会延续较长时间,“茅厕”也就还有一定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厕所革命的落实应以尊重当地厕所民俗为前提,认清其存在的现实依据,不能盲目鄙弃,更不能一刀切,否则只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断裂和阵痛。与小农经济相应的厕所民俗信仰不仅是“茅厕”时代的精神标本,更是广大劳动人民宗教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厕所革命”势在必行,“厕所民俗”就必将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一去不复返,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视之,又是极其珍贵的。作为学者,应该在“厕所革命”的同时,努力对这些民俗进行“抢救性”记录和分析。让中国在厕所现代化进程中,也要补齐“厕所民俗”这块短板。

猜你喜欢
汉源县汉源猪圈
乌斯河汉源
汉源县耕地利用等别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乡村振兴的汉源实践
劫持“小不点”
一头好猪
汉源县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第六届阳光汉源赏花旅游文化月开幕
关于汉源县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单独中的洞见
小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