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形制的改变

2018-06-27 07:40张百祺
少儿美术·书法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笔杆毛笔书写

文/张百祺

图一:商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面河南安阳出土 高32.2cm,宽19.8cm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二:长沙左家公出土的战国中期毛笔

图三:湖北荆门包山战国楚墓出土的毛笔

图四: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出土的毛笔

图五:汉代毛笔

图六:日本正仓院所藏古笔

图七:明代留青竹雕文林便用管雕毫笔

图八:清代青花团龙纹管羊毫提笔

文字是“前人之所以垂后,后人之所以识古”的重要媒介,笔则是这项重要使命的承担者。书写工具可以说是伴随着文字同时产生的,自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始,文字的记录便离不开毛笔的书写。毛笔发展了几千年,从一个简单的书写工具逐渐发展为兼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其间的形制变化是十分丰富的。

一、最早的毛笔

春秋之前的毛笔暂时没有可见的实物,但是我们从殷商甲骨上的涂朱书可以推断当时便出现了类似于毛笔的书写工具。我国可见的最早的毛笔实物是1957年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观一号楚墓的战国笔,当属于战国早期。此笔笔杆竹质,笔毛由兔毛制成,用线缠绕固定在笔杆外端。在1954年,于湖南长沙南郊左家公山十五号楚墓出土了战国中期毛笔,笔毛仍是上好的兔毫,但形制有所变化,笔杆头部劈开数片,将笔毛插入其中并用细线固定好。1984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县包山二号楚墓的战国晚期毛笔,是选芦苇制杆,同样将笔杆分为数片,将笔毛插在其中,而细线却是自外向内,再自内向外如此缠绕,将笔毛固定,这样可以使得笔毛更加稳固。

二、秦汉毛笔

世有秦朝大将蒙恬创造了毛笔这一说法,大概来自晋代张华《博物志》:“蒙恬造笔”,后被考古发现推翻,但是蒙恬作为有记载的首位与毛笔发明相关的名人,必定是在工艺制作上有所发现、推广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有云:“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这也就是“披柱法”的雏形。另外,相较于春秋战国,秦代起毛笔就大都是将笔毛插入笔杆的了。

汉代的毛笔与之前相较,制笔的工艺有很大的改进,唐秉钧《文房肆考图说》中写道:“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可见汉代的毛笔不仅是书画的工具,而且已经朝着艺术品的方向发展了。

秦汉时期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此时的文人士大夫有将毛笔簪戴在头上以作冠饰的习惯,也是为了方便随时拿下来作记录。沈约《宋书》载:“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这样的毛笔笔杆尖而长,多为没有蘸墨的新笔,称“簪白笔”或“簪笔”。

三、魏晋时期的“韦家笔”

东晋时期的京兆韦氏以工书出名,制笔也是颇有心得。韦昶所制的毛笔在当时应是非常有名的了,“韦昶,字文休……善古文、大篆……又妙作笔,子敬得其笔,称为绝世”,连骄傲的王献之都对韦家的毛笔赞美有加。韦昶的先辈韦诞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书家,也是制笔的名家,他所制的笔一般兔毫为柱,羊毫为披。他所著的《笔方》是第一部载录、讨论书写工具制作的专著,可见韦家制笔是有家学渊源的。

宣州陈氏所制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宣笔”发明于汉代,但由于深受王羲之等人的推崇而在东晋声名远播,在唐宋及后世的发展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国出土过东晋时期的“束帛笔头”,中间由长2.5厘米的丝绸紧紧地束缚住笔毛,而丝绸两端皆露出相近长度的笔毛,看上去两端都是几乎完整的笔头,因此有人推测,东晋时期的毛笔就是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形态,执笔的时候可以抓着中间的丝帛处,两端皆可用于书写;这样书写显然比较麻烦,因此还有一种可能性:其中有一端笔毛是插入笔杆内的,由于长时间埋藏于地下,笔杆完全被腐蚀掉了,才呈现出我们见到的形态。

四、唐代“鸡距笔”与“缠纸法”

唐笔大多用“缠纸法”制作,“缠纸法”大约自东晋始,至唐时应用较为广泛。传为王羲之的《笔经》中有对此法的描述:“先用人发秒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羲,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枝根令净。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见。”这样的方法做出来的笔因其形制似鸡爪后面突出的距,故称鸡距笔,并以形容其笔锋短小犀利,短而硬大概就是对唐笔最为精简的描述了。

东晋时期的笔我们见不到实物,唯有上文提到的“束帛笔头”,它的制作原理与“缠纸法”相似。王学雷在《古笔考》一书中论述到“束帛笔”“利用丝帛较强的吸附功能吸收笔端多余的水分,既控制了墨水的下洩,又防止了毛笔因臃胀而失去弹性,既便于取换,更利于书写” ,它虽不是用麻纸披之,道理却是相同的。我国没有留下此法所制的完整的毛笔,实属遗憾,但是唐代我国国力强盛,大量的书画、佛经、器物输出日本用于文化传播,因此毛笔的制作方法也应用于同时期的日本。幸得日本有此法所制的天平时代古笔完整地保存下来了,藏于正仓院,是珍贵的历史遗物。

五、宋代“散卓笔”

“散卓”是相对于有笔柱的毛笔而言的,一般的散卓笔不用柱毫,是用一种或者两种兽毫散扎而成,笔毫较长,软而散,更容易铺开,蓄墨量也更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毛料,散卓笔的发明是毛笔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广义上来说,早时的很多古笔就属于散卓笔,但是通常我们认为散卓笔真正的成熟是在宋代。唐末的书法大家柳公权对散卓笔的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曾批评唐笔短而硬:“虽毫管甚佳而出锋太短,伤于劲硬。所要优柔,出锋须长,择毫须细,管不在大,副切须齐。”在影响颇大的柳公权的推崇下,宋代迎来了“散卓”的时代。

六、元,明,清御用笔

由于宋代王朝南渡,建都临安带动了湖州制笔业的发展,加上元末战争频繁,大量笔工南流,“湖笔”逐渐取代了“宣笔”的地位。湖笔指的是湖州、嘉兴一带所制的毛笔,以善琏湖笔为最,直至今日都是名声显赫的。湖笔的笔毛多以兔毫、羊毫、狼毫及其他兽毛入笔,笔杆多为竹制,但是也不乏珍贵的材料。因为它“贡笔”的身份,工匠精雕华饰,不惜成本来博取统治者的欢心,湖笔也因这样的“身份”而声誉日隆。

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毛笔的制作也逐渐多样、精致起来。明清时候还出现了斗笔、联笔、蓄墨较多的长锋笔等。笔管也有了竹管、玉管、雕漆管、瓷管、玳瑁管等。

毛笔的形制早就发展完备,不过是在制作材质和制作工序上有所改变,民国及以后的毛笔大抵不出其右。今日毛笔逐渐退出实用舞台,但是仍旧在书画等艺术世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猜你喜欢
笔杆毛笔书写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写话小能手
一角钱
下雨了
书写春天的“草”
智救小蚂蚁